分享

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的组合拳下,普娃怎么应对?

 数学博士贼叉 2022-04-18

马克思教导我们: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不要静止地看问题。

事实上,从双减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确实打乱了很多鸡娃家长的节奏。有咒骂的,有茫然的,也有闷声不响直接见招拆招的。今天就结合之前写过的系列文章帮各位家长理一理。

首先是现在仍然有点招的地方,那么可以无视一切的改革,因为都是白扯。只要有小升初的存在,你就无法抵挡各种地下培训,无非就是把原来明面上的东西转为地下,其他一切都没变化。经过我多年的观察,小学生家长普遍缺乏对孩子真实实力的认知,总是觉得孩子是那块料,不试试肯定不死心,哪怕知道只有不到10%的上岸几率,但是他们想的一定是你特么怎么知道我娃不是这10%呢?你再怎么跟他们说没必要强求,把基础打好比啥都强,他们根本听不进去,只会挖空心思去各个地方攒班找名师,只求自家娃能成功上岸,不到放榜的那天他们是不会死心的。除非政策限定死了只能就近,否则这颗蠢蠢欲动的春心啊。。。

当然了, 双减之后这种地方据说是有,但是在哪里我不知道,你们也别告诉我是哪里,我也不想知道。。。

其次就是全面落实双减、公民同招、民转公的大多数地方,这些地方是大多数,因此读懂本文也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不要想着这几个政策会松口,这是长期的guoce,至少十年内是不可能会变的,足够影响近一亿孩子的学习规划了。这一系列政策会带来两个最重要的影响:一是基础教育的师资得到增强;二是基础教育阶段牛校的优势会被稀释。

双减后,这些从事教培行业的人会去哪里?要么打游击,要么找个地方上班,要么考编——毕竟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双减加疫情,体制内的教师真的是份很好的工作了。那么多想考的人,坑就这么点,所以这几年能杀进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相对过去肯定会有所提高。

而且不少地方对于原来体制内跳到教培行业的老师开了绿灯,我知道的就有不少回流到体制,因此这也会增强师资力量。

牛校的优势为什么会被稀释?因为一部分民办学校内不再有事业编制,所以好的老师自然会向地段学校分流;另一部分转公办后,就近入学没法挑生源,牛校的光环会渐渐消散,加上区内师资流动,使得原有的民办学校的顶端优势将彻底称为历史。

所以总体趋势是: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公办学校的师资力量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而优质生源会相对分散,以往那种一个或者几个民办学校垄断优质生源的盛况将不复存在;这一系列政策对县城或者偏远地区的公办中小学是长期利好;大规模的教培将不复存在,正规培训机构的生存空间极度压缩,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地下培训作坊。

在这种大环境趋势下,作为家长该如何应对呢?

刨除极端的个例(特别牛逼的孩子永远不需要考虑政策的改变,无论是哪方面牛逼),对于大多数的家长来说,接下来的建议还是很有意义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