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这是一片令许多史学家、考古学家神往的地方。水草丰足的草原哺育了彪悍的游牧民族,而这些民族又屡屡南迁,统一中原,与中原汉民通婚、融合,建立强盛的国家。 嘎仙洞太平真君四年祝文拓本(选自殷宪先生著《北魏平城书迹》) 游寿师研究上古史,同时对北魏史、北魏文学史更是倾注着热心,因为她写魏碑、看墓志,此中对正史的补充不可低估。正是这种对于北魏史精深的研究,促使着她想要捕捉到北魏祖先拓跋鲜卑族的发祥地,先生说:“我来到黑龙江后,首先要实现的考古目标,就是要弄清各族的原始。”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十公里大兴安岭顶巅。作为一个天然的山洞,或许它只带给人们一种威严的神奇。但在山洞石壁上刊刻着十九行二百零一个古茂雄浑的魏书,却揭开了一个拓跋鲜卑民族神秘的起源,一条多少学人未能确定的山脉位置——嘎仙洞所在地:大鲜卑山。 居住在大鲜卑山的拓跋鲜卑由山林而逐草原大泽,世代演化,强壮的体魄以铁骑长矛征服了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 米文平先生当年在这张照片背面写的注释为:1980年7月30日午后四时,王成(呼盟文化站)拍摄。嘎仙洞内发现北魏石刻祝文,现场共九人:彭绍普(旗文化科)、曹永年(内蒙师大)、米文平、孟昭庆、孟广耀(蒙古史研究所)、莫日根(司机)、张一均(供销社股长)、陈凤山(呼盟文物站)。人物排序由右至左。照片由王国栋先生提供。 北魏真君四年(443),北方难水旁的臣国乌洛侯国派使臣到北魏京城平城进贡。《魏书·礼志》记载:“魏先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 乌洛侯国的使臣说:我们乌洛侯国的西北部有北魏先祖居住的石庙,周围的人民经常在石庙祈请老祖宗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兴盛。而且据说这些祭祈都很灵验。 或许是为了证明自己与鲜卑族的血脉相连,或许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或许是让先祖的神灵庇佑国家的昌盛,北魏皇帝拓跋焘命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率人长途跋涉来到北方的大山中,在祖先居住的山洞前进行祭祀,又在山洞石壁上刻下祝文,以记录此事。 1983年,游寿先生(左二)、王大安先生(右五)、于连英老师(右三)、米文平先生(右二)等在嘎仙洞影像 岁月悠悠,北魏先祖石庙究竟在哪里? 中外考古学家为此进行过大量的考证,正如王国栋先生在《大鲜卑山,大鲜卑山》一文中说的那样:“如以北魏京都平城(大同)为基点,往北四千里去寻找,把各家之说排列起来,恰好成为一条以四千里为半径的弧线。弧线的西端在贝加尔湖,中间是呼伦湖、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东端是嫩江。由西到东,相差何止数千里之遥?茫茫大地,哪里是石室的真正所在呢?” 此中,只有游寿先生的推断被后来的考古发现证明是正确的。 在游寿先生的提示之下,原呼伦贝尔盟文物站站长米文平发现了这一千古之谜。 1983年夏探访嘎仙洞时,在嘎仙洞下桦树林中用餐。游寿(右二)、王大安(左二)、于君葆(左一) 米文平先生在《大兴安岭鲜卑石室是怎样发现的?》一文《缘起》一节开篇写道:“那是一九七九年二月,在黑龙江省考古学术讨论会上,哈尔滨师范大学七旬高龄的老教授游寿同志,热情地向我了解呼伦贝尔的情况。谈话间,她问我,呼伦贝尔大兴安岭一带,发没发现石室?这个石室是《北史》上提到的。我觉得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历史上只是一些游牧部落在那里活动,怎么能有石室呢?当时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这一带据我了解不会有石室。”当时,游寿先生并不认识米文平,只是因为这次会议在讨论鲜卑族考古问题时,米文平提出:在内蒙(包含嫩江流域)许多地方出现墓葬,和别处不同,可能是鲜卑族留下的。游先生回忆说:“我静听了他的发言,想到拓跋魏太平真君四年的祝文,可能就在这一带。我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近二十年中,每遇到嫩江来的从事考古工作的人,都问他们看到过拓跋魏旧居石室没有?”“在那次会议后,我单独约米文平同志一谈,问在嫩江有无看到石室的建筑,如果找到这石室,鲜卑族祖居就可以定论。” 1983年,游寿先生《题大兴安岭北魏摩崖祝文》 游寿先生怕自己的福建口音别人听不懂,又在笔记本上写下“石室”两字,扯下来让米文平看。 王国栋记载:“拿着纸条,米文平一时还摸不着头脑,问:什么石室?游寿说:'祖庙!就是《魏书》里那个拓跋鲜卑的祖庙啊。’米文平摇摇头:没有。如果有石祖庙我应该知道。大兴安岭过去的游猎、游牧民族并不定居,哪来的石室呢?……哈尔滨会议结束,米文平回到海拉尔。一次,整理材料时无意中从笔记本里又翻出游寿教授的那张纸条,石室二字龙飞凤舞,又引起他的沉思。” 初涉考古界,米文平对鲜卑史也仅仅是初涉而已。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偶然的机遇,使他向“千古之谜”靠近了一步。 米文平以石室可能是山洞的大胆猜测,开始对已知的山洞进行排查,但一无所获。 1997年,王立民先生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博物馆见到的《鲜卑旧居石室——嘎仙洞简介》 《鲜卑旧居石室——嘎仙洞简介》内文 王国栋说:“正当他的石洞猜想陷入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一个意外的消息又使他振奋起来。呼盟文化局副局长白桂兰到最边远的鄂伦春旗去检查工作,淳朴的鄂旗人非常热情,曾请白局长走游了一个大山洞。
2003年,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嘎仙洞西壁摩崖刻石》 米文平却记在心里。八月末,他与程道宏,王永祥两人乘十五个小时的火车来到阿里河。到镇上与鄂旗文化科联系之后,又找了一鄂温克人做向导,于九月一日早乘汽车直奔十公里外的嘎仙洞。” 经过对嘎仙洞的一探、二探、三探,到1980年7月30日午后3时30分第四次探查嘎仙洞。米文平在石壁上发现了文字…… 这一次踏查除了助手王成、陈凤山外,还有内蒙蒙古史研究所的孟广耀、内蒙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曹永年,及彭绍普、司机莫日根与张一均,还有孟广耀七岁的儿子孟昭庆。
据《魏书·列传》记载,勿吉等以下各族有个乌洛侯,他向太平真君说:“国家先帝旧居,且有神灵。”又本传:“小水皆注难。”嫩、难同音,必在嫩江。 嘎仙洞西壁摩崖刻石拓片局部 王立民双勾嘎仙洞西壁摩崖刻石拓本局部 米文平同志很热心,随即在大兴安岭考察,发现有大洞穴,是鄂伦春人狩猎游憩之所。1980年经三次上山考察,最后在太阳将西斜时的反照中,发现壁上有个“四”字,于是同行同志把壁上的封苔揭开,文字出现了。 游寿先生推断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乌洛侯国使臣在太平真君四年来朝时,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北魏)先帝旧墟(石室);而乌洛侯国的地理位置是:国西北有完水,东北流合难水,其地小水皆注于难,东入于海(《魏书·乌洛侯传》)。而古代难与嫩同音,“小水皆注于难”的“难水”必是嫩江,所以,鲜卑石室必在嫩江流域。由于游寿先生年事已高,在高校任教又有别于田野考古学家,所以心情很急切,近二十年来,每遇到嫩江来的从事考古工作的人,都问他们看到拓跋魏旧居石室没有,米文平同志即是谈到内蒙(包含嫩江流域)的墓葬考古问题,才引起游师注意的。只因为这个思路长期在游先生的头脑中徘徊,故而有了游寿与米文平的谈话,有了游寿手书石室二字,有了米文平先生的热心和艰辛、偶然和必然,有了嫩江流域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侧的嘎仙洞,嘎仙洞里的祝文又证明了此即为鲜卑祖居石室。这最后的一点的证实,又反过来证明了游寿先生的思路是建立在上古史、北魏史和文字学上的科学的推论。 这种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资料与文物考古调查结合,是游寿先生的一大优长,尤其是对史书的精读。 本期图文选自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游寿传》第六章第一节,原标题为“嘎仙洞——揭开千古之谜”,文字使用时略有改动。除嘎仙洞太平真君四年祝文整拓本图片外,均由《游寿传》作者王立民先生提供并授权使用,在此表示感谢! 《游寿传》书影 开本:16 编著:王立民 责编:徐永进 封面摄影:戴兵 出版发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作者简介: 王立民,1957年生于哈尔滨,山东蓬莱人。黑龙江省画院院士、一级美术师、中国作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黑龙江省美协理事。曾任黑龙江省书协副主席、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黑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黑龙江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文心雕虫》《王立民印稿》《王立民书画集》,合著《近现代书法史》《大学书法教程》等。主编《游寿书法集》《北魏嘎仙洞西壁摩崖刻石》。
|
|
来自: 行者aw7sg93q3w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