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香港佳艺电视台出品了中国第一部全本改编的《红楼梦》电视剧(后简称“佳视版《红楼梦》”),这是香港将《红楼梦》搬上荧屏的代表作品,具有开创先河的重要意义。但因其距今年代较久,片源难寻,学界普遍缺少对它的关注与研究,仅见一些浮光掠影的记载,且其中含有不确之处。笔者经过多方努力,有幸觅得片源。本文从佳视版《红楼梦》的筹拍背景、剧本改编、演员选角、配乐创作、历史得失等方面作以简介和分析,以期学界日后的深入研究。1977年、1978年是中国香港改编《红楼梦》影视剧的繁荣时期,两年内先后上映了佳视版《红楼梦》一部电视剧和邵氏兄弟公司出品的《金玉良缘红楼梦》《红楼春梦》、邱刚健导演的《红楼梦醒》、思远影业公司摄制的《红楼春上春》及金汉导演的《新红楼梦》五部电影。一时间“红流”滚滚,蔚为壮观,集中反映了中国香港影视工作者的“中国梦”与“红楼情”(笔者按:1977年,香港共有7部红楼影视作品同台竞技,其余两部分别是1975年香港TVB版电视剧回放,大陆1962年越剧版重映。)。佳视版《红楼梦》筹备两载,投资百万,动用了近四百位演员,幕后团队也非常庞大。该剧在服装方面大胆创新,聘请名家手绘花卉翎毛,力求富丽堂皇。在布景方面斥巨资搭建室内模型和室外景物,包括花坛水榭、曲尺游廊、幽径石阶、拱门鱼池等。为求效果,剧组甚至远赴韩国庆州、首尔摄取外景。该剧剧本则由十多位编剧集体改编创作,包括画家金东方、小说家亦舒等人,一改以往《红楼梦》影视剧(如1975年香港无线广播有限公司版《红楼梦》电视剧,后简称TVB版《红楼梦》)局部截取、片段连缀或折子戏式的惯例,采用了整本全景式的改编,耗费心血巨大。目前学界对佳视版《红楼梦》认识不多,且研究浅显。如饶道庆先生介绍:“在无线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尝试《红楼梦》拍摄后,佳艺电视台正式拍摄全本《红楼梦》,并在1977年10月31日首播。”何卫国先生在《红楼梦影视文化论稿》中也略有提及:“佳视版《红楼梦》电视剧长达100集,规模宏大,是迄今为止集数最多的红楼电视剧。佳视版《红楼梦》同样采取一百二十回本改编,但佳艺电视台已于1978年倒闭,视频资料难以寻求,剧中是否兼顾脂批内容,则不得而知。”在谈及对人物秦可卿的塑造时他又不无遗憾地说:“佳视版《红楼梦》由林燕妮饰演秦可卿,这是秦可卿最早的荧幕形象,可惜笔者没有见到这部电视剧,因此也就无从评价了。”张玉明女士则指出:“关于佳视版《红楼梦》,议者多论其已亡佚,至今没有学位论文或期刊论文作分析,是遗珠之憾。”在赏研完整的佳视版《红楼梦》后可知,其并非以往研究中提及的100集,而是70集,只居红楼电视剧集数榜第二,第一是1996年中国台湾中华电视公司版《红楼梦》(后简称“华视版《红楼梦》”),共73集。然而华视版《红楼梦》每集片长均为47分钟,佳视版《红楼梦》每集片长为47—55分钟不等,后者在总时长上略胜于前者。就剧本改编而言,佳视版《红楼梦》虽然基本按照“程高本”一百二十回进行改编,但情节却多有删减、补添,常将原著中一笔带过或对话中的情节扩充为正常戏份,将旁白文字转变为人物台词。如第1、2集将甄家小荣枯、演说荣国府及乱判葫芦案三段故事完全删去,大幅补加了宝玉出生、贾母祝寿、元春教读宝玉、元春中选秀女及冯渊和薛蟠争买英莲等情节;第5集在送宫花的情节中夹叙了冷子兴被告兜售古玩赝品,周瑞家的请求王熙凤帮助周转一事;第25集将下帖起诗社之事归属迎春,探春台词亦被嫁植,使得迎春人物性格大变;第47集在晴雯逝世后设置了宝玉重病、王氏懊悔一段……该剧在个别细节处理上吸取了“探佚学”的成果,颇具特色,比1987年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红楼梦》(后简称“央视版《红楼梦》”)更具前瞻意识。如第7集、第9集中增添了贾珍向秦可卿告白以及秦可卿死后托梦贾珍劝其从善、多积阴德的情节;第66集,妙玉被强盗劫走后因不甘受辱,撞树而亡。这两处情节都明显借鉴了学界对甲戌本和靖藏本《红楼梦》的脂评探佚成果。同年上映的电影《红楼春梦》也拍摄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并给贾蓉留下绝笔信的情节,表明红学研究对早期《红楼梦》影视剧改编创作的影响。并且,剧中前后有两次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翻看《金陵十二钗图册》的情节,还保留了甄宝玉这一重要角色,为目前所见红楼题材影视剧之仅有。第57集、第59集,演员在黛玉焚稿、宝玉哭灵两段表演上借鉴了1962年越剧版《红楼梦》电影;第70集的大结局则在宝玉出家后、宝钗怀孕处戛然而止。此外,70年代香港尚处于英国殖民时期,所以香港影视剧常常“在精神气质和文化蕴含上呈现出无国无家的漂泊意识”,且带有资本主义的大众娱乐的性质。在佳视版《红楼梦》中,这一倾向也有所体现。如有意回避了原著中艰涩深刻的情节,剧情改编趋于通俗化,并带有一定劝教色彩。不过这些安排却让文化素养不高的观众更易接受。张玉明指出:“佳视版《红楼梦》在影视叙事上更偏重大众文化,极富'市民书写’的风格,其视角主要落在市民阶层,与精英文化的上流阶层或知识分子,恰成对比。”就演员选角而言,为提高收视率,佳视版《红楼梦》动用了不少明星,并且不限于佳艺电视台(后简称“佳视”)内部。贾宝玉扮演者伍卫国人称“中国香港电视剧皇帝”,他早在1975年TVB版《红楼梦》中就已饰演过贾宝玉,后来解约跳槽到佳视再次出演,他也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位“男宝玉”。林黛玉扮演者毛舜筠是佳视力捧的新人,在电视剧播出后她青春柔美的荧屏形象得到了大部分观众的认可,一度被称为“中国香港最美林黛玉”。而薛宝钗扮演者米雪则是佳视的当家花旦,1977年她还在李翰祥指导的《金玉良缘红楼梦》电影中饰演同一角色,但因来回奔波两地片场,难以统筹时间,致使她在电影中的戏份被大幅削减,让狄波拉饰演的紫鹃成为第二女主角。秦可卿扮演者林燕妮当时是以美貌与才华惊艳了中国香港文艺圈的名媛,受邀出演“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的角色恰如其分。另外,史湘云扮演者文雪儿、贾惜春扮演者李通明也都是有口皆碑的资深演员,二人与米雪并称“佳视三宝”,而贾元春扮演者马海伦、茗烟扮演者罗乐林等则是被佳视从无线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挖来的。就拍摄剪辑而言,限于当时的制作技术,该剧实地取景镜头与棚内布景镜头的区别相当明显。实地取景镜头画质非常模糊,多为中远景,例如黛玉进府、贾雨村上任、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黛玉葬花等剧集的拍摄;而棚内布景镜头画质均较清晰,多为近景,能清晰地看到背景幕布。而目前所见佳视版《红楼梦》片源应被后期剪辑过。第10集片尾“演员出场序”字幕中,出现了“北静王:梁少华”的字样,但该集并无此角色的戏份。如与原著内容对应,此集应当包含原著第十四回“贾宝玉路谒北静王”的情节,这在现今佳视版《红楼梦》中完全看不到。媒体曾报道,佳视版《红楼梦》在佳视倒闭后被转卖给无线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又经剪辑在TVB电视台播放。佳视原版中的北静王、甄士隐及《好了歌》情节均被删减,所以才会有演员表中有而剧中没有的人物出现。彼时在报刊登出的“主要演员表”中亦有“甄士隐:麦天恩”的信息,可作为有力的佐证。值得一提的是,佳视版《红楼梦》在剧集与发行宣传中,使用了著名书法家沈尹默题写的“红楼梦”三字,与1987年央视版《红楼梦》不谋而合,而它们实际都是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封面上移植而来的。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旗下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套《红楼梦》整理本,封面上使用了沈尹默的书法题签,此后就沿用至今,成为“人文版”《红楼梦》的标志之一。两版电视剧皆使用沈书作为主视觉宣传字体,不仅说明“人文版”《红楼梦》的传播地域之广与受欢迎程度之高,也表明中国香港民众对沈尹默书法、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最后,该剧主题曲《红楼梦中我和你》、插曲《警幻曲》《黛玉葬花》均由当时初入乐坛不久的音乐人黄霑创作,他后来创作的《上海滩》《我的中国心》《倩女幽魂》《沧海一声笑》《男儿当自强》等歌曲都成为脍炙人口、传唱不衰的经典作品。三首配乐中,《红楼梦中我和你》的词曲均为原创,黄霑发妻华娃与伍卫国分别演唱了男、女声两版,《警幻曲》歌词移自《红楼梦曲·引子》,《黛玉葬花》歌词则取意《葬花吟》。主题曲唱道“梦也辛酸梦里荒唐,你我梦里滋味;怨我不失愿你莫忘,此中那缠绵意……《红楼梦》中那宝黛盟,其中有我和你”,暗合情节的歌词与婉转哀伤的曲风,颇能表现原著精神。佳视是第一个改编金庸、古龙及梁羽生小说的电视台,曾出品过《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碧血剑》《雪山飞狐》《白发魔女传》等武侠剧集,带动了中国香港地区拍摄、观看武侠剧的热潮。同时也让大量观众记住了拍摄、参演武侠剧集的导演和演员,比如导演徐克就是在佳视拍摄《金刀情侠》后一举成名的。1975年,佳视成立之初,节目总监孙郁标就梦想拍摄一部全景展示《红楼梦》的电视剧,却未能得到总经理支持。1976年,佳视陷入经济困境后,高層更迭,让孙郁标的想法得以实现。佳视版《红楼梦》作为佳视应对收视低迷、意图翻盘的心血之作,却在播出后事与愿违,反响不佳,未能拉到广告赞助,拍摄不得不从最初计划的一百集减为七十集。在该剧播完半年后,成立短短三年的佳视由于经营不善、债台高筑、编导相继出走等原因宣告停业,自此结束了中国香港电视圈TVB、佳视、丽的“三台鼎立”的局面。佳视版《红楼梦》“失败”原因,无外乎两点:首先是主观原因。受成本控制要求和经济利益驱使,电视台需要尽快将电视剧制作推出,几乎无暇对原著和改编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佳视版《红楼梦》在内的早期中国香港电视剧都采取“边拍边播、制播合一”的制作方式,致使电视剧的内容受到很大局限,加之后期制作时间不足,经常出现穿帮等问题,经不起推敲。这种制作方式还导致演员没有时间消化原著,缺乏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塑造角色的方式也比较生硬,只是照背台词,没有信服力和吸引力。与此剧情况类似的还有1996年华视版《红楼梦》,尽管此剧在编剧、选角、拍摄、制作等方面花费了巨大精力,但因鲜有关注,每日的播放时间一再被推迟,由晚间档改到午夜档再到凌晨档,最后无人问津。受限于佳视版《红楼梦》出现时间早且被长期雪藏,所以并没有在其他地区上映,也未能为后来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制作《红楼梦》影视剧提供经验借鉴。其次是客观原因。对于习惯了快餐式娱乐文化的普通观众来讲,接受《红楼梦》这样思想深刻的古典文学巨著本身就存在一定困难。纵观中国香港同期上映的《红楼梦》影视剧,我们不难发现成功之作占比极小:1975年TVB版《红楼梦》仅7集(笔者按:经笔者调研并获得片源后发现,1975年香港TVB版《红楼梦》共拍摄了7集,历来专著、期刊文章、学位论文中均记述总集数为5集的信息有误。此剧容量有限,却是史上第一部红楼电视剧。剧情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截取了原著几个经典桥段连缀而成,人物关系被改编得十分混乱,如将王夫人、凤姐设计为妯娌关系,将迎春、探春、惜春都算作王夫人的女儿,等等。),是作为“民间传奇系列”中一个单元剧出现的,容量有限;《红楼梦醒》是邱刚健导演的处女作,电影为时装片,剧情完全抛开原著,将宝黛爱情改为大团圆结局,上映两天后旋即下映;《红楼春梦》《红楼春上春》则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迎合观众猎奇心理的风月片,内容低俗不堪。其余,只剩下《新红楼梦》和《金玉良缘红楼梦》两部影片打擂竞争,前者因演员形象和表演水平不理想,票房不佳;后者则叫好又叫座,导演、演员、布景、制作等综合实力拔群,荣获1977年十佳华语电影、第15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美术设计、第24届亚洲影展最佳服装设计及最佳美术设计等多项大奖,成为《红楼梦》影视剧的经典之作。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香港电影“加速脱离中国电影传统的制作方式和以华北、华中为尊,其他地区文化被边缘化的'中原心态’,逐步走向西化、现代化”。四十多年来,《红楼梦》影视剧在中国香港几近绝迹,北京取而代之成为《红楼梦》影视剧新的制作中心。(笔者按:1987年,香港亚洲电视台购进了央视版《红楼梦》的在港首播权,剧组还受邀到香港访问,并参加了首映仪式。2005年,香港吉星影片公司拍摄了一部10集情色电视剧《新红楼梦》,主要演员有饰演贾琏的徐锦江。)总而言之,中国香港在社会、文化和受众心态等方面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大不相同,其电视剧也拥有独特的制播机制和收看模式,因此“对古典文学名著的改编,在文学形式、内容、审美和文化方面较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电视剧改编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中国第一部全本改编的《红楼梦》电视剧,佳视版《红楼梦》开未有之先,中国大陆第一部全本改编的央视版《红楼梦》电视剧晚于其十年之久。(笔者按:饶道庆指出两岸三地拍摄《红楼梦》电视剧有一个以十年为一阶段的周期现象,或为巧合。最早的全本改编版即1977年香港佳视版;十年过去后,1987年央视版播出;又过去了十年,1996—1997年台湾华视版播出;到了2007年,内陆重新翻拍新版《红楼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选秀活动,最终于2008年开拍,2010年播出。)尽管在一些细节处理上不尽如人意,剧情也比较拖沓,但佳视版《红楼梦》还是相当程度地再现了原著的风貌,故事表现全面,角色贴合原著。更为重要的是,该剧做出了可贵的尝试,因此有着重要的艺术和学术价值,反映出中国早期《红楼梦》电视剧剧本改编、人物塑造、影视结构、拍摄剪辑、美学风格等方面的基本面貌。 本文作者许军杰,文章原名《中国早期〈红楼梦〉电视剧初探——以1977香港佳视版〈红楼梦〉为中心》,刊于《文学艺术周刊》2021年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