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6日,神舟13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指定地点成功着陆。当三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顺利出舱时,现场响起热烈的欢呼和掌声,欢迎英雄凯旋归来。 然而三位宇航员出舱的方式却非常让人费解,因为他们不是自己从太空舱里走出来的,而是被工作人员抱出来的。 被工作人员抱出舱 就连出舱时的合影留念,都是坐在轮椅上完成的。这让人不免心生疑惑,难道是万里挑一的宇航员生病了吗? 是宇航员生病了吗?当然不是。首先说太空人和我们这种日日熬夜,仿佛身体被掏空的“太虚人”不一样。每一位宇航员在漫步外太空之前,都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 比如苏联在实施“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时,要求宇航员在一年半的训练时间内,骑行单车1000千米、滑雪3000千米、越野跑步200多千米。美国休斯敦航天中心为了提高宇航员的耐力,曾让宇航员穿上80公斤重的航天服,在暴热的佛罗里达沙漠中,每天步行30千米。 宇航员训练 以上仅仅是对宇航员的基础训练,除了这些宇航员还要在深海中练习潜水,在高空中翻筋斗,做跳跃床训练,这些带有危险性的高端操作都需要耗费巨大的体力,目的是为了适应太空的失重环境。 空间站内场景 光是每日的户外训练量,就意味着宇航员身体素质极佳,能淘汰不少体能堪忧的人。而宇航员除了身体素质强悍之外,对于学历和头脑方面也有要求。 比如在我国预备宇航员都是从空军飞行员中精挑细选的,各个拥有10年以上飞行史,1000个小时的高空飞行经验,并且要求具有工程学方面的学士学位。 这是因为宇航员必须要精通航天器所有的复杂构造,还要精通物理、化学、生物等大量理科知识,只有这样宇航员才能在孤立无援的外太空,依靠自己的知识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 这么一看想要成为太空人必须文韬武略,身手不凡,无论体魄、意志力还是心理素质,绝对称得人类精英中的精英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宇航员体能优越不轻易生病,为什么重返地球后,反而需要别人抱出太空舱呢? 宇航员为何被抱出太空舱:这是因为太空环境和地球环境完全不同,宇航员身体短时间内无法适应。 我们都了解,太空环境和地球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失重。并且人类想要漫步外太空还要经历无法想象的艰难,比如噪音、震动、巨大的加速度甚至太空辐射等等。所以看似光鲜靓丽的宇航员,在外太空的每一刻,身体都要经受着巨大的考验。 神舟13号宇航员合影 肌肉和骨骼会出现莫名萎缩由于地球重力影响,人类逐渐演化出适应地心引力的骨骼和肌肉,但是在长期失重的外太空环境下,宇航员处于一种无重力漂浮的状态,再加上缺乏运动,身体的负担也变得极小。 这时候宇航员的肌肉含量会急剧下降,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而骨骼中的钙含量会损失人体骨骼总含钙量的0.5%,如果平时不多加锻炼极易造成骨质疏松。 所以在外太空出差了几个月的宇航员们,骨骼和肌肉已经产生变化了,一旦重返地球必定面临重新适应地心引力的情况。因此面对人在太空刚回地球的情况,直立行走对于宇航员来说又危险又致命,不得不让人抱出返回舱。 而现如今为了抵抗宇航员骨质疏松风险,我国外太空空间站里安装了动感单车、单杠等活动设施,还在宇航员食物中增加钙、磷、钾等微量元素,大大避免了外太空的环境损害。 宇航员翟志刚 站立耐力下降站立耐力,就像站军姿一样,是指一个人在安静站立时所能坚持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一个普通的成年人站立20-30分钟都不会倒。 但是宇航员们长期在漂浮的外太空工作,重力消失,心血管系统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使得原本处于人体下肢的血液全都流到了头部和胸部。 虽然这样并不会像赵本山小品所说:双脚离地智商又重新占领高地了。可宇航员也会因此发生一些改变,比如大眼睛变成了小眼睛,长脸变成了圆脸,脸上的皱纹全部消失…… 尤其是宇航员们重返地球时,心血管的调节功能一时间适应不了地心引力,从而出现头晕目眩的感觉。 比如苏联“礼炮”6号飞船第一批航天员回到地球时,就出现了心血管失调和脉搏充血的症状。所以面对体液全身分布的变化,宇航员在出返回舱时要尽可能的减少自身活动,避免发生心血管循环方面的意外。 宇航员王亚平 空间适应综合征由于外太空出差三人组长时间在外太空生活,大脑前庭系统逐渐出现紊乱,简单来说就是分不清东南西北和上下左右了。 尤其是神舟13号采用了最新科技,返回地球的时间大大缩短,在这个过程中返回舱有一个10-15分钟的黑障区时间。黑障区时间导致所有通讯设备失灵,所以航天员完全与地面失联。 这就导致宇航员的大脑依然认为自己是在外太空失重状态,一旦落地立即出现晕车晕船的生理反应,就更别提从太空舱里爬出来站着接受采访了。所以地面工作人员才会小心翼翼的把他们抱出来放到轮椅上。 ![]() 宇航员叶光富 重返地球后,还有哪些必要步骤:当然太空英雄们回到地球被抱出太空舱后,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拎包即走,回家团圆,而是要等待接下来必要的步骤。 当合照留影结束后,科研人员也会对返回舱的气体和微生物进行采样,而现场医护人员会对宇航员进行初步身体检查,询问他们的身体感受。 这些体能数据也可以由一个神奇的物件提供——宇航服。神舟十三号飞行员宇航服里拥有生物测量装置,它可以把电极贴在宇航员身上,传递宇航员的血压,呼吸,心电等等生理讯号。 ![]() 各国宇航服一览 然而宇航服只能测量宇航员基础生理数据,接下来还需要把宇航员们带到体能恢复中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脱掉宇航服,做全方位的身体检查,再进行根据宇航员体能变化,进行一定程度的体能恢复训练。 写在最后: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我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这句话形容了全人类的航天事业,也形容了人们生生不息的探索精神。 而神舟13号飞船的三位宇航员,经历了十余年的训练又勇于在外太空实验和探索,无疑是背负着中国的寄托与希望,努力成就下一个中国最强,中国骄傲。 现在,让我们欢迎英雄回家。 参考文献: [1] 吕斌.什么样的人可以当宇航员[J].知网.2004.06. [2] 王青.宇航员诞生记[J].知网.2020. [3] 修涵.“神舟”五号宇航员训练秘闻[J].知网.2020. [4] 折磨太空人的失重和超重[J].知网.2020. 作者:小羊同学 校稿编辑:李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