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岁年薪千万,一夜闪婚20年前初恋!这个女人,比大S更狠......

 张德芬空间 2022-04-18

不久前,热播电视剧《心居》迎来了大结局。
剧中人美多金的顾家长女顾清俞,并没有迎来圆满的婚姻结局。
在她的记忆里,青春期的初恋是那样美好。
施源仿佛是童话世界里的王子,优雅、睿智,满足了她对爱情的全部幻想。

可没想到的是,二十年的等待,换来的终究还是理想的破灭。
他不再完美,不再令人着迷,不再拥有致命的吸引力。
顾清俞以为,是施源变了。
而她却忘了,婚姻原本就伴随着失望,只有渡过幻灭,才能迎来成长。
 

婚姻的本质,
就是从理想步入幻灭
顾清俞是一家知名投行的高管,事业有成,有车有房。
唯一的遗憾是,快四十岁的她,依然没有结婚。
她心中一直惦记着自己的初恋。
她会清一色地照着自己初恋的形象——白衬衣、黑框眼镜,打扮她的历届男友。
等到厌倦了,没有新鲜感了,又会提出分手。
为了购买一套豪宅,已经拥有一套房产的顾清俞打算通过假结婚换取购房资格。
在这样的状况下,她与自己的初恋重遇了。

原来,初恋施源为了赚钱还债、替母亲治病,打了很多份工。
其中一份工作就是协议和他人假结婚,赚取佣金。
这个时候,顾清俞在意的不是施源为什么“穷”;而是他为什么回到家乡,也没有联系自己。
顾清俞的心里只有浓烈的爱意,丝毫没有察觉这层被光环包裹的爱将会改变她的生活。
每个人在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时,都会经历一个“滤镜”期。
会把自己对爱人以及理想自我的美好想象和期待投射到对方身上。
哪怕有时看到对方身上一些不好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也会试图回避,假装视而不见。
顾清俞便是这样。
她假装看不见彼此的差异,看不见在底层挣扎数年之后,初恋施源的变化。
在顾清俞的记忆里,她的初恋非常优秀,会弹钢琴、会一口流利的英文。
只是当初,施源的母亲错把“安眠药”当作“聪明药”喂给他,导致他在考场上发挥失常,高考失利,从此走向了另一条人生路径。
顾清俞觉得,如果给施源一个机会,他一定会成为人中龙凤,人间翘楚。
在这层“光环效应”的作用下,顾清俞选择与施源闪电结婚。
可结婚以后,现实的问题扑面而来,彼此最真实的模样才开始浮出水面。
施源不愿意花妻子的钱,在外面拼命工作,身兼数职。

可他的能力依然远远比不上妻子,这让他非常苦闷。
当顾清俞瞒着施源假装基金会,支付了母亲换肾手术的全部费用后,施源崩溃了。
他觉得自己像个傻子,自尊心受到重创。
或许是太想在关系里证明自己,当顾清俞的对手公司提供给施源一份工作时,他接受了,还抢走了妻子的项目。
后来,顾清俞丢了工作,并且误会是施源不择手段背叛了她。
施源的自卑,顾清俞的优越感,此时在关系里彻底暴露。
两个人的矛盾激发到顶点,最终以离婚收场。
施源的背叛是一场误会,但误会的种子,从一开始就被埋下了。
当我们度过了亲密关系的滤镜期,幻想破灭,这时候,人都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顾清俞之所以笃定地认为是施源背叛了自己,同样与“滤镜”消失后带来的欺骗感有关。
但婚姻的本质,原本就是要从理想走向幻灭。
戳破被“光环效应”笼罩的伴侣,学会处理因差异带来的冲突,才是婚姻中非常重要的课题。
只有当一对夫妻能够深入认识到彼此的差异,做到真正的互相接纳和了解时,他们之间才能真正构建深度的亲密关系,共同成长。
 

幻灭后的真实,
才是构建深度关系的开始
有句话说,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好。
这是因为,许多伴侣在结婚以后,都会抱怨自己的爱人变了,怎么ta和当初相遇的时候不一样了?
但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爱人变了,而是因为,我们心中那个“最初的美好”,仅仅是自己的幻觉。
婚姻中的琐碎,注定会消磨掉爱人头顶的“光环”,渐渐伴随着失望和幻灭,以及各种矛盾冲突。 
而这些冲突的根源,就是彼此的差异。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们因不了解在一起,却因为了解而分开。”
很贴切,但又很伤感。
德芬空间接待过许多进入“幻灭期”的夫妻,差异令他们之间冲突不断。

有这样一对来访者:
女方性格很柔弱,小鸟依人,喜欢依赖爱人。
家中有什么电器坏掉了、电脑失灵了、水电费忘交了,她一定会寻求爱人的帮助。
结婚以前,爱人很喜欢她这些举动,因为这恰好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让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有担当、有魄力的男人。
可是结婚以后,松懈下来,丈夫又觉得,怎么事事都要我来操心,觉得很累。
而男方一直非常努力工作,一边追求主业的发展,一边还开展副业。
结婚以前,妻子很喜欢他的上进,觉得带给自己安全感,是家庭最重要的支柱。
而结婚以后,丈夫的忙碌又变成了一种疏离,妻子总会觉得他不够关心自己,不像以前一样体贴。
你看,最开始两人的差异恰好是相互吸引的关键,在滤镜的影响下,他们只看见这份差异带来的美好,忽视了矛盾。
等到光环消失,这些差异,又成为了婚后的矛盾。

其实,我们可以把差异理解为心理大师荣格所说的“阴影人格”。
荣格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外显的人格,而与这个人格对立的一面,就是我们的“阴影”。
外显的人格可以控制,而阴影的人格,我们很难察觉。
我们之所以会被“阴影人格”吸引,是因为它们透露着我们潜意识的不足。
那位性格柔弱的女士,阴影人格就是独立与自主,这与她原生家庭的过度宠溺是有关系的;
那位事事操心的丈夫,阴影人格就是信任与依赖,因为从小家境不好,他就一直有种危机感,缺乏对亲密爱人的内在沟通;
这些差异即是我们与爱人的不同,又是我们需要弥补的缺憾。
等到这对夫妻将内心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暴露出来,彼此又做了接纳,他们的亲密关系,才真正跨越到一个新的阶段。
与爱人之间的差异,是宝贵的。

我们的内在生命需要透过我们的另一半展现出来,从而促使我们发生改变,孕育出更加积极健康的人格。
差异不是困难,是馈赠,是帮助我们重建内在人格,重拾生命喜悦的机会。
勇敢面对差异,积极处理挑战,才能让婚姻关系持久弥新。
 

正确处理差异,
是重建关系的核心
要在滤镜消失之后重建亲密关系,需要伴侣之间的包容,更需要耐心。
英国心理学大师杰夫·艾伦曾提出,亲密关系会经历四个阶段:蜜月期、权力竞争期、死亡期和伙伴期。
顾名思义,在蜜月期,人们会被激情冲昏头脑,会被滤镜裹挟,只要看到爱人,就会觉得甜蜜;
但是光环退却,相爱的两个人,就会围绕差异展开权力斗争,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而斗争无效后,爱人的脸庞就不如从前可爱,他们企图改变对方,把对方塑造成自己理想的样子;
权力斗争久了,两个人也累了,关系就会进入死亡期。
在这个阶段,如果接受了彼此的差异,度过了平淡,挖掘到对方内心的真实感受,抚平了双方内心的伤痛,关系就能重建;
否则,会依然觉得对方面目可憎,关系就会崩裂。
那么,如何怎么才能顺利度过,进入伙伴期呢?
1、重拾初心,明确双方的差异
我们说过,与爱人的差异,最初是吸引我们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又是我们阴影人格的映照,是来提醒我们,做出改变。
对伴侣差异的排斥背后,是我们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固执。
我们要知道,对方的差异并不是要强迫我们改变,或者是对我们的威胁、不支持,仅仅是因为我们彼此不一样而已。
有了这个意识,我们就能心平气和地寻找折中的处理方式,让彼此都满意。
比如总是需要丈夫帮着处理家务的妻子,是不是可以偶尔学着自己独立解决?
工作繁忙的丈夫,是不是可以温柔地告诉妻子:“宝贝,这一次你教我怎么处理好不好?下一次,我来帮你。”
处理差异时,尽量用商量的口吻和爱人对话。多用“好不好?”“可以吗?”“你觉得……行不行?”
不用放弃自己的观点,但也不要固执己见,双方配合,寻找一个两人都能接受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2、接纳彼此,放弃“应该思维”
应该思维,就是指那些我们都想要改变对方,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事的新想法。
比如,我们会认为,“你应该帮我处理一切”“你应该更体贴”“你应该更细心”。
这些假设和期待,其实都基于我们在“光环效应”中自己赋予爱人的想象。
而这种想象,就像一个牢笼,硬生生把爱人困在了里面,困住了对方的可能性,放出来的全是缺点。
这就是在向爱人表达:你并不是我理想中的伴侣。
这种不认可,就会成为双方矛盾的源头。

我们只有放弃“应该思维”,才能够真正接近和了解伴侣,给彼此多一点空间,一些好的改变,才会悄然生长。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说:
“一个理想的家庭,其实就是一个有修复能力的家庭。并没有一个家庭是没有冲突、没有问题的。只要这个家庭具备了修复冲突、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它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庭。”
愿我们都拥有修复关系的能力,在一次次重新爱上对方的喜悦中,找到真实的幸福。
关注张德芬空间】视频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