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经常会听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人生的起跑线是什么? 是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 是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 还是让孩子去学习各种“技能”? 还是给孩子请“最好”的老师读最好的学校? 很多年前我也认为良好的物质条件是孩子不输在起跑线的重要因素,但我现在认为这样的不输在起跑线也许完全是错的! 让我开始思考这件事是孩子出生后,让我笃信这个意识的是自己明白了积累的意义之后。 真正的起跑线不是物质条件,而是父母的认知,是父母的表率,是让孩子经过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品尝结果,是陪伴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感受一点点进步的喜悦。 屁孩四岁那一年我真正明白了积累的意义,现在看来还不算太迟。至少我和孩子妈Linda在他的童年,知道陪伴他各种有意识地玩,解答他各种好奇心带来的问题,引导他如何探知这个世界,陪伴他养成各种习惯。 樊登讲过一本书叫《父母的语言》,说的是导致孩子学习差异的根本原因不是父母的经济地位,而是早期的语言环境。人脑掌握思考和学习的区域在孩子三岁前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 孩子早期接触的词汇量决定了孩子的智力开发程度。书中说脑力劳动者家庭孩子听到的词汇量比福利院接济的孩子听到的词汇量差3200万个。不过这里说的量并不是3200万个不同的词,当然包括重复的话语。 3200万个词汇量意味着什么?10万个词汇量一本书的话,相当于多了300本书的词汇输入。这看上去是信息量上的差别,实际上潜移默化里影响的是对孩子大脑发育的刺激。 我替屁孩感到庆幸,两岁半的时候,他妈妈Linda陪他开始读绘本,一直坚持到现在。不论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是生活中的互动与交流,其实都是在向孩子输入各种词汇量。 另外,父母的以身作则也会影响到孩子。大约一年多前,孩子妈Linda参加了一个有关家庭教育的社群,每周要录制一条10分钟左右的语音在群里分享。这一录就是一年多,孩子经常看到妈妈读书、录音。 我从2016年开始朗读英语,喜马拉雅记录的语音前前后后加起来有七八百条,也就是说有近800天的朗读。最近又每天在听写英语,快把新概念三和四听写完了。这些孩子也都看在眼里。 这个暑假,Linda和朋友一起,两个妈妈带着两个男孩去自驾游,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北,绕了渤海湾整整一圈。途中,另一个同行的男孩每天都会有妈妈陪伴读英语,屁孩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回来后,现在屁孩每天都会和妈妈读一会英语,偶尔录个音。我想这些都是身边人做的点滴在影响着他。 这些都在潜移默化里影响着孩子,除了看到父母在做,还会让他知道别人英语好,不是天生的,是背后大量的练习换来的。 相反,我也经常听到一些父母埋怨自己的孩子英语(或者某个学科)学不好。 我想说的是,孩子也是零起步,父母的理解力比孩子高,为什么不能与孩子一起学。试试看,是你学得快,还是孩子学得好。 当父母开始学习时,也许就真的明白孩子为什么学不好了。 前两天看到许岑(许岑是罗永浩手机发布会的PPT御用设计师)新发的一篇文章(原文戳这里),讲述的是他近半年每天陪他儿子每天练习四个小时小提琴的经历。 在他的带领下,他五岁的儿子每天可以练习两个小时。有时他出去一天没练琴,儿子还会提醒他今天没练琴。 我想,这样的父亲所做的,才是真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就像他在文章里说的那样,每天只花一个小时是不可能学好乐器的。 也许他儿子并不知道爸爸每天为什么要当着他的面拉那么久的琴,但有一天会知道,一项技能的学成,就是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才掌握的。到那时,也许他会明白当初为什么他父亲会这么做。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在哪起跑,起步快不快固然重要。但拉长了时间后,就会发现考验的从来都不是起跑,而是你能坚持多久以及你在过程中跑的有多好,有多勤快。 孩子并不知道这些,成长的路上,父母的认知决定了孩子能走的有多好。 去年有一句话让我特别有感触: 八十年代这个社会最聪明的一群人在哪?在学校做老师!所以,普遍看来,老师们教出来的孩子都比孩子的父母优秀。 而如今,这个社会最聪明的人在哪?在商界!所以如果我们还像30年前那样把自己的孩子完全脱手给学校。很难说未来走入社会的孩子还会不会有父母自己优秀。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现在学校倡导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原因吧。(特别说明,这里没有贬低学校的意思,请勿对号入座。只是为了说明一种社会现象,说明孩子成长的路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越来越重要。) 孩子的出生与成长,帮助我发现了自己身上很多原本没有发现的问题。 回到文章的开头,真正的不输在起跑线不仅仅是物质条件。更多的是父母的认知,是父母的行为,还有父母的耐心。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两个童年: 一个是自己的童年,这个童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再一个就是伴随孩子成长的童年,这个童年可别不知不觉度过。 参考文章: 上一篇文章: ![]() 爱积累的磊 人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 之后才能进步 学习学习(名词)再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