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删掉了几十个微信群,是因为我想明白这些事!

 早晚积累 2022-04-18

生活中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我认识XX局长,我跟他在一个群里;

我认识XX大咖,他是我微信好友;

我还参与了XX行业峰会,我认识群主,我微信里有他建的群。

咋一听这人是不是很牛,但你仔细想一想谁没有几个看上去很牛的群,谁的微信里没有几个有点来头的人。

可这些群和这些人跟你有关系吗?能够在生活中产生真正的价值互换吗?你又会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与他产生强关联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心,没有能够为对方提供的价值,恐怕你与对方很难产生有价值的链接。

几年前的央视的知名记者芮某某,认识全世界的各国政要,最后还不是黯然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

这可能是从大的方面来看待微信里人与人的链接的,对于我们普通人可能挨不上。接下来我想从注意力、安全感、邓巴数字、影响力等四个方面说说我为什么要删微信群。

注意力有限

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无法存储,失不再来,弥足珍贵。

然而时间并不是最珍贵的,比时间还珍贵的是人的注意力。

道理很简单,时间我们无法管理,注意力是我们能够掌控的。

但注意力往往被我们忽视。时间和注意力还有个特点它们都排它,你做这件事就不能做那件事。

回过头来看看微信,微信群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更新。它一点点地吃掉了你的注意力。你可能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屏幕时间多到吓人。

华为手机自带屏幕时间记录功能,当我开始关注屏幕时间时,我吃惊地发现每天的屏幕时间都不少于六个小时,这可是每天1/4的生命啊。

而微信的时间常常占据一半以上的时间。看手机的时间自然也做不了什么别的事。

为了节省注意力,减少手机叮叮当当没完没了的垃圾信息,我决定删微信群。两三次下来,至少删了几十个微信群,有读书群、写作群、英语群、理财群、跑步群、演讲群、业主群,其中不乏像混沌商学院、头马俱乐部这一类相对比较优质的群。做加法容易,做减法挺难,但很爽。

追求安全感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对生活尽在掌控,于是我们会去追热点,追话题。不时看一下手机,生怕错过什么重要信息。事实上,我们追求的不是掌控生活。而是怕失去重要信息后的不安与焦虑。

追求安全是必要的,但追求安全感会让我们心神不宁。靠抓取细碎的信息必定无法找到内心的安定从容。

这两三年的学习让我明白,普通人在未来有两种方式可以活得比较滋润。

一种是能够生产内容的人,

一种是能够收割他人注意力的人。

前者是为他人创造价值,为他人节省时间和精力,别人会成为他的付费用户。后者是通过各种媒介收割大众的注意力,未必会创造什么实质性的价值,但它能吸引大量人的注意力,因此会有人用它的能力推广自己的产品。

而作为这二者的消费者,如果你是前者,那还好,至少得到了真材实货。

如果你是后者,被收割了注意力(甚至是免费的)而不自知,那么你会终身活在即时反馈的信息大潮中。而我不想做后者,选择了删掉那些无畏的微信群,断舍离。

邓巴数字

很多人有一种意识,我认识的人越多,未来我的人脉会越广阔。而我想说的是,且不说那些一面之缘的人未来会不会与我们发生关联。你手机通讯录里可能有上千人,而真正能够保持密切联系的人,其实比你想象中少之又少。这些人根本就不可能成为自己的人脉。

有研究表明,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50人。邓巴数字也叫150定律,是由英国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

邓巴研究发现,每个人能够保持密切社交关系人数的上限是148人,约等于150人。超过这个数字,大脑会自动用新人填补。

那么微信里的那些与我们弱相关的人和群,有多大意义呢?留着又有什么用呢?故删之!

影响力

影响力可能是各种形式的事情或能力,突发的新闻事件具有影响力,一个人取得某种至高的荣誉比如诺贝尔奖会有影响力。

可这些都太抽象与普通人距离太远,我所说的影响力是能够引发他人想象和改变他人思想,能够给世界带来正向影响的能力。

这样的影响力,普通人都能做到,并做得越多,影响力积累的越大。也许这就是古人为什么说“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原因吧。

罗胖在跨年演讲时讲到一个公式:

成就=核心算法X大量重复运动^2,

找一件有意义的事,重复行动 ,等待时间的回报,终有一天会有影响力。

可是长期能够见效的事情,短期往往看不出结果。于是我们常常会耐不住性子等不了,急吼吼地向别人推自己做的事,写的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