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一直认为,成长是慢慢发生的,其实不是,人是在一瞬间长大的。”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朋友圈。回味了很久。 这几年学习、成长、打卡、坚持充斥着朋友圈和网络。但细细想来我们真的不是慢慢成长的,就是在一瞬间被某件事触动后一下子长大的。 很多知识,也许是慢慢积累的,但有几件事是学校里从来都不教的,然而它们真的很重要,往往都是一下子明白的,它们是:财商、爱的教育、性教育和死亡教育。 这几个话题,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挺大的话题,不知为什么学校不仅不教,而且还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刻意避开了。 有了孩子之后,在陪伴孩子的路上,很多事自己想的越来越明白。这四个话题咱们先从财商教育说起吧。 财商教育 我的财商一直以来都不高,在学生时代,只知道省钱,不会花钱,更不知道金钱其实是个可以为人服务的工具。 工作之后是同学借钱买房,零存款的我第一次被现实打醒。 那是我第一意识到理财的重要性。 再后来,通过自己攒的钱和拼拼凑凑的钱买了房子。误打误撞地通过房子,让自己的资金第一次为自己服务并获得大幅增值。 但即便如此,依然没有想过主动提升自己的财商,直到我读《富爸爸穷爸爸》看到那句话:穷人终生都在购买消费品,而中产阶级习惯于购买负债,只有富人始终在买资产。 让我一下子明白是金钱的流向决定了一个人最终的财富。 而让我明白投资的意义,则是进一步看明白了财富增值的途径其实有很多种,不仅仅是开个店创业。 当然,自己明白财商的重要性是一回事,让孩子早日告别财商的童年是另一回事。 我希望,尽自己所能,让孩子早一点明白金钱不仅仅是个货币,他更是一个可以为我们服务的工具。 于是,我带着孩子一起数米粒告诉他倍增的意义,带他玩现金流游戏(戳这里:现金流游戏带你走近财富自由世界),陪他分配零花钱,帮他记录和签订压岁钱的保管协议。同时,我在有意帮孩子记录每年资金的账务,希望在未来,能够让他看到资金的逐年变化,在很小的时候意识到财富增值对自己的意义。 我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同时也意识到,孩子的零花钱是最好的投资资金,因为虽然只有几千元,但相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笔巨款金额足够大,这些钱的使用期限足够长,这些钱背后的智慧至少胜过孩子自己。 这不就是资金能够成为资本的三要素么:资金量的大小、资金的使用时限和资金背后的智慧。 我个人是到38岁,才真正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投资来改变自己的财务状况,这个收入可以指数级增长且上不封顶。 如果能够让孩子早一点明白这些重要的知识,即使早期因为财商不足而摔大跟头,损失也不会太大,赚取的经验却价值连城,最重要的事还有足够的时间去重头开始。 毕竟除了本金、收益率,时间是财富增值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孩子有的恰恰就是时间,只不过不谙世事的年纪,都疏忽了时间对财富的意义。 从这些角度来看,财商的话题怎么说都不过分。说完财商,再来说说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 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爱的教育,就是父母很自然的做,孩子很自然地学。 就像央视广告里放的那个“小鸭子的故事”一样,孩子看到妈妈给奶奶洗脚,自己也笨拙但用心地端着水给辛苦的妈妈洗脚一般。 言传身教可能是给孩子爱最好的方式了。我们每个人都受原生家庭影响较大,我们的生活习惯,三观,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都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所以,如果能给孩子营造一个值得信任的属于孩子自己的原生家庭,这可能就是一种爱的教育了吧。(戳这里:特别狠心特别爱0~5岁屁孩使用指南) 儿童眼里的爱很简单,谁让Ta舒服,Ta就能把爱给谁。 成年人的爱很难说得清,《爱的五种语言》让我第一次意识到,爱是有语言的,如果彼此语言不通,就像用两个语言不通的人互相表达爱意,尽管情真意切但彼此并不知道,那样的爱彼此感受不到,甚至会痛苦至极。 读书的时候通过一句话懵懵懂懂明白了爱与喜欢:喜欢是浅浅的爱,爱是深深地喜欢。 走上社会有这样一句话深深印在脑海里:房子里有了爱才是家。 前段时间看到一句话这么说爱情:爱情是体验同一个人身上无数种可能性,和他一起过无数种人生。 不知为什么爱的教育在学校里也很少,往往也是需要长大后自己感悟。 对于孩子,每个父母都没有做过父母的经验,即使有过做父母的经验,对孩子爱的教育多半也是在摸索。 开始写这些文字,才发现要说清爱其实挺不容易。说完了爱,再来说说一个不太好启齿也不太好意思说的话题——性教育 性教育 我从没想过要在自己的文字里提及这个话题。说实话自己不擅长这个话题,也觉得有点不自然。 但我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我和Linda在屁孩很小的时候会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比如自己是怎么出生的?自己是从哪来的?还有如何保护自己!等等。 屁孩是破腹产出生的,所以关于从哪出生的这个话题,比较好解释,给他看手术的伤疤就好了。 而关于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这个话题?还真不要好说,还好生在这个时代的孩子是幸运的,他们有很多素材可以接触到。 屁孩这些年读了很多绘本和书,有几本书他反复读了。比如《小威向前冲》《揭秘人体》《透视人体》,读了这些书之后,他才八岁,关于生理知识他比我小时懂得多了去了。 ![]() 他现在可以很坦然跟别人说:我知道我最初是一个精子,并且我是跑得最快的那个。(戳这里:每个人都至少做过一次冠军) 在屁孩准备读幼儿园,开始有长时间离开家长视线的时候。 从那时候起,除了叮嘱他记住家人电话号码等自我保护,几乎每次陪他一块淋浴,都会跟他说任何时候,内衣下面的皮肤只有自己可以触碰,任何人触碰都要回家告诉爸爸妈妈。现在他已经对这些记得很清楚。 随着孩子的长大,我想还会有很多这样的话题要面对和解释。而我能想到的是,尽一切可能与孩子建立信任,唯有信任才会让孩子遇到这些困惑时他可以第一时间坦然地请教自己的父母想过的问题。 印象中,看到过有一个父亲说起自己给青春期的孩子递过套套,我不知道这个父亲做的对还是错,但对于孩子的引导上,他是大胆且勇敢的。 我不知道孩子青春期的时候,我有没有这样的勇气。但我知道关于性教育,如果能主动引导,多做一些总不会错。 如果说财商是为了让我们经济变得更好,多一些选择的权力;那么爱就是在让我们靠近幸福更多一些;而性也不仅仅是基因传承这么简单。即使我们把这三个话题都做到极致,所有人也都逃不掉人生必经的终点——死亡。最后看看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 作为成年人,其实我们对死亡的认识也不一定很深,很多人其实是比较忌讳提及死亡的。 我们更多的是在亲人离别时,才会对这个话题产生思考。 我的亲人里有因病痛苦离去,有因为意外离去,也有像我奶奶一样因为器官衰竭无疾而终。 奶奶的离去让我思考:一个人如果能够不受病痛折磨,有尊严地离去,也是一种福分吧。(戳这里:最好的告别) 有一本书《最好的告别》,作者是个医生,他用独特的视角引发读者思考生命最后的意义。 和屁孩第一次聊死亡,是2016年,那一年我的奶奶,屁孩的太太去世了。那是第一次带他参加葬礼,五岁的孩子自然不懂生死。 那一次告诉他太太去世了: 去世了就是再也看不到了,去世的人是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那个地方每个人都要去。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又问了一下他,他竟然还记得那时候的场景。 后来带他看了电影《寻梦环游记》,看完电影他知道人有三次死亡:
我个人是在写作之后,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肉体和身份的死亡是一瞬间就会完成的,而当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留下作品时,作品会让一个人的第三次死亡的时间拉长。 这些作品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建筑,也可以影响人类进程的故事或贡献。 就像老子和孔子,他们因为《道德经》和《论语》被后人流传,他们虽然死了,但他们几乎不会在这个世界死亡了,因为太多人会记住他们了。 而若是我们开始写作,自己的文字也会永远地留在互联网上,算是用另一个方式在这个世界死亡的时间更久一些吧。 其实我很感谢孩子的出生,这几个课本上少有谈及的话题,也是我认知的盲区,而这些盲区恰恰是孩子出生之后,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一点点越想越明白。 这四个话题每一个都值得尽早引导孩子,每一个也都值得我们自己深入思考。 小结一下: 财商教育:让孩子尽早知道金钱是工具,明白金钱流向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比简单给他物质更有意义; 爱的教育:言传身教,给孩子信任,为孩子创造一个值得信赖的原生家庭,就是在感知爱了。 性教育:不避讳地告诉孩子他好奇的,用科学解释人的诞生,教会孩子保护自己,这些事其实比较简单; 死亡教育:大多数时候因亲人离去第一次思考这个话题,但我相信看透生死的人,更有可能让活的过程更好。 这篇文章其实是受近期热搜讨论的某明星分手的事启发,他们爱情的结束,不就是因性而起么。也许他们没有财务的问题,也不到触及死亡。 我不去评判他们的是非对错。只是借由这样的事让自己对这些事多一些思考,足以。就像开头所说,我们以为自己是慢慢长大的, 其实我们是在一瞬间长大的。就像这四个不得不说的教育,每一个也许都是一瞬间惊醒。 PS:由于这篇文章谈及死亡,因此刻意把文章放在了晚上发布而不是清晨,最大可能不让你因为看到此文影响你清晨的心情。感谢你的阅读。 参考文章: 上一篇文章: ![]() 爱积累的磊 人只有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之后才能进步 学习学习(名词)再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