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最后一次不看脸的竞争,你还不珍惜?

 早晚积累 2022-04-18

高考对很多人来说,是改变生命轨迹的事。

借着高考的时景,说说我读书的那些事,以及自己对学习的看法。

我不会忘记1997年落榜的那个暑假,临近九月快开学时,我垂头丧气地坐在母亲的店门口,看着路边奔奔跳跳上学报到的小学生。

不知自己该干啥?无助、未知、迷茫…一拥而至。

还好,后来父母托关系,让我有了一次插班复读的机会,就是那一次复读,后来让我有了机会读大学。

明天就高考了,我想对参加高考的学友说两句心里话。

向正在高考的,准备高考的,还有即将进入大学的学友,说说我是怎么看待学习的。


先说参加高考的


7月7日考试开始了,再怎么用功也不在这两天了。

正确的做法是,调整好心态,发挥出正常水平减少失误。

吴军老师在书中提到过很实用的应试方法:

“他发现考试80%的分数来自于20%的内容,如果这20%的内容能够一分不丢,他就有80分了,剩下80%的内容掌握到八成,那么这样对应的20分也能得到16分,加起来就是96分,比90分高多了。”

所以,自己掌握的最好的基础知识,确保不丢分,是拿高分的策略。

无独有偶,许岑在《上手》一书中提及:

他以前数学差到极点,150分的卷子只能考30分。他父母为他着急,请教了一个老师指点,希望能提高20分就好,老师后来让他做了一份卷子后,发现他做题太慢给他一个建议:考试时只做前面的选择题60分。最终高考数学得了68分,前面选择题全对,还额外做对一题填空题。

可见把最基础的,最拿手的应得的分数抓住有多重要。


再说备考的


也许你在高一或者高二。

我想说,用一年到两年的时间,用心为自己好好下点功夫,努力会得到回报的。

我个人复读了一年,成绩提高了103分,就是个实例。

那个时候,我真的不会学习,完全是在死磕。根本不知道错题才是自己的盲区,也根本不知道错题集对自己的用处。

也没有真正弄懂基础题不能失分这样的考试技巧,更加不知道一次比一次好,就是很好的进步。

当然也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考什么学校,甚至去哪个城市。

那个时候都把精力放在死读书上了,根本没有思考过学习方法。

至少我是这样过来的,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自己,靠死磕能走到底,也算够幸运了。

所以,对还有时间的学友,我还想说:一定要给自己定目标。

定好了目标,还要拆解目标。

定考多少分的目标(定每门课的得分),定去哪个城市,考哪个学校的目标。

目标越清晰,达成的可能性才越大。

还要想办法达成目标:

如果是偷懒懈怠了,就勤快一些;

如果是考试策略不对,学习方法不好,那就调整方法或者向优秀的同学请教;

如果是做题能力或速度不够,就大量做题刻意训练。


准备进入大学的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提过自己的大学四年白过了。

因为真的就在大学度过四年,把心思都放在课本上,最后拿了个文凭而已。

根本没有明白,大学本科阶段,其实是给了我们机会。

让我们从中学阶段老师手把手教学生被动地学,向自己摸索着主动自学过渡。

要知道,真正厉害的能力就是自学能力。

我个人现在工作了还在学习英语,这两年学习英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英语能够学成的,一定都是自学成才的。

没有谁的英语是靠别人教会的。靠别人教,被动的学,是绝不可能彻底把英语变成像母语一般好的。

自学能力除了用在学习上,走上社会后对金钱的感知能力,人情世故,工作能力,无一不是自学的。

就算别人愿意教,你也得刻意去实践才能掌握。

而如果将来要读研读博,则会对学习要求更高。那是要去学研究书本上可能根本找不到答案的东西。

所以,千万别认为高考结束就解放了。

如果高考变成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那么高考将是这个人的悲哀。

小结一下:

如果这几天在高考:把自己能拿的分都握紧,就是拿高分最好的方法,有所得有所不得,也许能得更多。

如果你在准备高考:给自己定考分目标,学校目标,城市目标,然后一次次跟自己比。偷懒就勤快点,方法错了换方法,哪里不足就刻意练哪里。

如果你即将上大学:提醒自己进入大学别贪玩。好好抓住四年多读书,真正磨练一下自学能力,这是走入社会前最接近知识海洋的机会了。

我不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毕竟我自己曾经也不是学霸。

但如果让我重来一次高中,高考,大学生活,以上都是我最想做的事。

珍惜高考,因为这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人走入社会前,最后一次不看脸的竞争。

好好准备,不为别的,只为将来能够有选择的机会。

参考文章:

为什么上大学一定要名牌

上一篇文章:

我用自己的经验提醒:别随便日更

爱积累的磊

早晚积累

每天变好一点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