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有力量——5000字带你了解科学巨星钱学森

 早晚积累 2022-04-18

这一次知识有力量有别于其它,它是核弹级别的力量。

故事得从“两弹一星”说起。你可能听说过“两弹一星”,一星指的是卫星。但我猜你多半误解了两弹,两弹不是指原子弹和氢弹,而是指原子弹(含氢弹)和导弹。

你可能还记得2019年70周年国庆阅兵式展示的东风系列战略导弹的威风。你还可能听说过“火箭军“。

事实上中国的导弹研发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火箭军“第一次也是那个年代就被提出了。

而所有这些都跟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读完《走进钱学森》让我全面了解了这个国家功勋,科学巨星。这篇文章试着从各个方面解读钱学森的经历。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国长达五年之久,美国海军副部长金贝尔曾说了一句名言来形容钱学森的价值: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P19)

在美国被软禁期间,面对美国移民局的审问,钱学森说:“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要给谁就给谁。”

读完《走进钱学森》,让我再一次感受到知识是有力量的,钱学森回国后用他大脑中的知识,带领技术人员,从0到1,帮助刚刚成立的一穷二白的红色中国,一点一点发展出了自己军事战略力量。

这可能是我看到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另一种解读。

这篇文章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一下钱学森的故事:人生目标的设定、钱学森读书经历、钱学森家人、别具一格的教学、特立独行且正确、风险意识、书中的轶事。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钱学森人生目标的设定。

1

人生目标的设定

很多人都知道钱学森为国家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你可能不知道钱学森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你可能不知道钱学森一开始学的是铁道工程。这是怎么回事?

钱学森出生于1911年,钱家世代在杭州经营丝业,家境殷实,从小的启蒙教育很好

詹天佑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京张铁路与1909年通车。

中国幅员辽阔,大批铁路亟待兴建。钱学森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长大,慢慢形成了决心献身“铁道救国”的夙愿。

1929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当时直属铁道部的铁道专业最好的大学。

1932年“淞沪抗战”打响后,在上海读书的钱学森看到日军凭借飞机掌握的制空权,肆无忌惮地狂轰滥炸侵略中国。

深感中国必须拥有强大的空军,必须拥有强大的航空工业。

“航空救国”的种子又在他的内心里种下了,他开始选修航空专业,业余时间业开始在图书馆里阅读起飞艇、飞机和航空理论的图书。

自从选修了航空专业,钱学森决定毕业后转向航空专业。

而他从航空转向火箭领域则是在加州理工读博士的时候,在加州理工师从冯·卡门教授,冯·卡门是“空气动力学之父”。

1938年美国军方提了几个军事难题,其中一个课题是帮助轰炸机设计助推火箭,冯·卡门接了这个项目。

当时冯·卡门的几个学生组建了一个火箭俱乐部,钱学森因为数学好被“拉进了群”。这个俱乐部后来成了美国最早的火箭组织。

钱学森也正是那个时候开始了火箭的研究。

后来他经导师卡门的推荐进入五角大楼工作以及陪同卡门去德国考察火箭工业,都是因为在火箭俱乐部的原因。

所以,一个人的终身目标往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寻找人生目标的路上很可能会一改再改,但这并影响最终目标。

书中有很多照片,钱学森的笑容总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笑。我猜想,他从自己做的工作上应该获得了足够多的快乐。

实现这样的人生,当然是与教育分不开的,接下来我们看看钱学森的读书经历。

2

钱学森的读书经历

钱学森在上海交大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保存在交大档案馆的1932年成绩单显示,9门课平均分有90.44分,排名第一。钱学森的学习成绩这么好,与他在中学时期打下的良好基础分不开。

用钱学森自己的话说,他人生的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的六年,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

钱学森曾提到过有17个人深刻影响了他,其中有7位老师是中学老师。

给他留下印象比较深的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林砺儒校长,林校长的教学目标是启发学生兴趣和自觉性。

主张不死读书,临考也不开夜车,只求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钱学森小时候还读过“蒙养院”,也就是幼儿园。

蒙养院是清政府几位大臣出访西方,回国后仿照西方兴办的机构,旨在教育从小抓起。这可能是中国最早一批幼儿园了。

值得一提的是,钱学森当年读小学的时候,邓颖超也在同一个学校教书。

钱学森会四国语言中文、英语、德语和俄语,特别是德语,1945年钱学森随冯·卡门去德国审讯德国专家时,派上了用场。

在美国读书期间,他的导师冯·卡门发现了钱学森的数学天赋,冯·卡门一直很赏识钱学森。

钱学森后来能够佩戴金色证章出入五角大楼、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以及以美军上校身份跟随美国顾问团去德国考察德军火箭技术,都是因为冯·卡门的举荐。

钱学森的求学之路能够看出少年时期的基础教育非常关键,而大学之后的良师指导更是至关重要。

看完它的人生目标和读书经历,再来看看他的家人。

3

钱学森的家人

前面提到过钱学森的家境殷实,曾祖父经营有方,丝行生意兴隆,钱家祖上曾获科举第二名。

但钱家到了钱学森父亲这一辈开始家道中落,但即便如此,他的父亲钱均夫早年去日本留过学,在日本结识了同在留学的鲁迅,后来与鲁迅交往颇多。

父亲钱均夫终生从事教育事业,所以对钱学森的教育倾尽全力。

钱学森说他的第一任老师是他父亲

他的父亲也成了影响他人生很重要的17人之一。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是个大家闺秀,待人仁厚,心算很快,颇有几分数学天赋。钱学森小时候他妈妈经常跟他玩心算游戏,从小培养了他的数学兴爱好。

他的父亲从日本留学归来,没有让钱学森去读私塾,而是选择了接受辛亥革命之后建立不就的现代教育。

可以说钱学森走的是一条正规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蒙养院——小学——中学——大学——留学——硕士——博士——教授。

并且在这过程中,他所读的学校都是第一流的名牌。

从钱学森的求学经历能够看出他受的教育是最好的,但这背后其实离不开他父母特别是他父亲对教育领悟。

可见,一个孩子的教育成长,与孩子的努力分不开,但更多的其实是背后父母的能力和意识。

了解了钱学森学生时代的经历,接下来我们看看钱学森回国工作的经历。

4

别具一格的教学

1955年钱学森几经周折终于回到了祖国,回国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参观了当时陈赓大将组建的军事学院,此时还不是党员的他,就受到了陈赓大将的热情接待,密谈导弹研发话题。

钱学森回国后不久就作了多场正式或非正式的讲座。

他的讲解通俗易懂,很快就在北京刮起了“钱学森旋风”。

导弹、弹道导弹、飞弹都是那个时候针对制导导弹提出的,最后钱学森建议用“导弹”,简洁易懂。

贺龙、陈毅、叶剑英、聂荣臻等元帅都是当起了他的学生。

“火箭军”也是钱学森第一次在讲课的时候写在了黑板上,这其实就是后来的导弹部队。这支部队不同于陆海空三军,是一个能够远距离、高准确度命中目标的部队。

钱学森回国后意识到了科普的重要性,根据原空军参谋李旭阁的笔记记录,钱学森提到他的导师卡门跟国会议员讲解超音速的故事。

卡门没有长篇大论的讲理论,而是用手在澡盆里划水,手划得比水波慢,像亚音速;划的快,水波就成尖形向两边散开,这就像超音速(P205)。

钱学森的讲课也沿用了卡门的授课方式,他“上课只靠两根粉笔和四块黑板。口齿清楚、层次分明、板书漂亮,而且四块黑板、两根粉笔用完,下课铃即响。”(P244)

钱学森的考试风格也跟他人不同,“那时学生临考前希望他透露一些考试范围,但是被告知:他采用开卷考试,笔记本、教科书、参考书、字典都可以带,只是不许互相交流。”(P245)

其实用现在的话来说,钱学森用易懂的授课方法,不就是我们长说的费曼学习法么。可见,真正将知识融汇贯通的人,他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说给他人听。

5

特立独行且正确

特里独行是危险的,但特立独行且正确就非常难得。

在书中能够看到多出钱学森在关键时候决断的案例。

举几处特别能代表他在关键问题上的判断异于常人,但又非常正确。

1964年准备发射“东风-2A”导弹,这是一枚中程导弹,射程1000~3000千米的称为中程导弹。

由于酒泉基地地处沙漠,气温上升到40多度时,火箭推进剂提及会膨胀,气化减少,实际能够容纳的火箭推进剂会减少,导弹射程会降低。

大家开会讨论,普遍的意见是增加推进剂。

而有个叫王永志的中尉军官提出,卸掉600千克的燃料,推力反而会增加,并且他已经经过计算,数据显示可行。

钱学森最终选择了这个“逆向思维”的建议。

后来王永志被推选为第二代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1986年国家上马载人航天计划他又被钱学森推荐。

1989年经过上百名航天专家谈论,国家在研究载人火箭飞行器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国际上已经使用的“航天飞机方案”更优,已退居二线的钱学森,建议“应将飞船案也报中央。”

最终,1992年经过各种论证,最后确定了“载人飞船”的方案。

后来美国、俄罗斯、欧空局等设计的航天飞机都陆续因为技术风险大、投资成本高、研制周期长等原因陆续停用。

更加证明了航天飞机技术不是最佳方案。

采用飞船方案“投资较小,风险也小,把握较大”。

特立独行且正确在很多时候都能从人群中胜出,只不过往往特立独行是孤独的,需要勇气和担当。

6

风险意识

我们现在看到中国的航空航天发射甚至火星探测器往往都一次就能成功,并且几乎没有伤及民众的事故,这其实背后用很多风险意识在起作用。

1966年第一次试射核导弹时,周恩来总理到现场检查导弹飞行试验的各项准备工作。总理问到有一个细节,核导弹的预定轨道会经过兰新铁路,那里有五万居民。

虽然落在那里的概率只有十万分之六,为了保险起见还要要求临时撤离全部居民。

同时要求做偏离预定轨道的预案——一旦偏离,导弹会启动安全系统在空中将核弹头炸成碎片。

可见国家多民众安全和试验成败考虑的细致程度。

1962年3月21日在酒泉发射场,“东风-2号”导弹试射,这是一个地对地战略导弹,导弹飞离发射台后失稳,8秒后发动机着火,几十秒后再距离发射塔600多米处坠毁爆炸,在地上砸了20多米的深坑。

这一次失败后,钱学森失踪了一个多月,家里人找不到他。实际上他去研究“东风-2号”导弹的失败原因去了。

最后他找到了原因,也就是从那一次之后,钱学森提出“必须建设一批导弹的地面测试设备”“要把一切事故消灭在地面上,导弹不能带着疑点上天。”

从那以后,把“问题消灭在地上”这个原则就成了中国火箭、导弹上天之前不可动摇的原则。

也许正是有着这样的风险意识,才让国人看到一次次准确无误的火箭发射吧。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风险意识也同样重要。说完了特里独行和风险意识,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书中的一些轶事。

7

书中轶事

书中概括了钱学森一生的经历,有他幼年的求学也有在国外的闪光时刻,当然也有在国内研发导弹的功勋付出。

这里摘几个有意思的轶事。

钱学森当年在美国被美国特工跟踪软禁,最后是通过快递了一封书信给当时的人大副委员长陈叔通,再通过外交手段让美国人得已放人回国。

为了躲避特工的眼线,钱学森让其夫人蒋英左手写字,模仿儿童的笔记,写了一个信封寄,给陈叔通的信件套在信封里。

信先是寄给了她在比利时的妹妹,再由比利时寄回给中国钱学森的父亲。

才辗转送到了陈叔通再到周恩来总理手中。这封信成为钱学森能够回国的关键之物。

另外,钱学森还喜欢剪报,作者在钱学森家里看到了2万多份剪报,这些剪报分门别类,成了钱学森特色的资料库。钱学森发表的文章里,标注引用往往精确到报纸的第几版,期刊的第几期第几页,可见其治学的严谨。

钱学森一生有三大贡献:一是“两弹一星“;二是载人航天;三是系统科学。

第三个贡献知道的人很少,钱学森指出,应用系统论方法,从系统整体出发将系统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在分解后再总和集成到系统整体,即“聚零为整”;最终在整体研究和解决问题,实现1+1>2的效果。

系统科学思维在后续国家的各种大型工程里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比如南水北调、奥运会、葛洲坝这种大型工程,都用到了系统科学的思维。

小结一下:

人生目标的设定:钱学森的人生目标并不是一开始就设定好,他经历了铁道专业,航空专业,最后才意外走上了火箭之路,并最终成为了研究火箭和导弹的专家;

钱学森读书经历:他人生的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的六年,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可见一个人的初等教育打基础,高等教育的导师引路至关重要;

钱学森的家人们:他的父亲深深地影响了钱学森的教育之路,他的母亲启蒙了钱学森的数学兴趣。在教育上,父母才是最重要的。

别具一格的教学:从钱学森授课简单易懂,沿用了导师卡门的授课风格。这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费曼学习法么?

特立独行且正确:关键时刻特立独行且正确,不但在处理问题上,在选人方面钱学森都能做到特立独行且正确。

书中的风险意识:不论是对待导弹试验,还是对待试验过程中可能导致的危害,都能看出国家的风险意识有多重。

书中提及的轶事:钱学森通过一封书信开启了回国之路,钱学森喜欢剪报并详细引经据典,这反映他的治学严谨,钱学森有三大贡献,系统工程往往不为人知。

对于国家,冯·卡门在给国防部的报告中提出“科学也是掌握制空权的基础。

对于个人,钱学森说,”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要给谁就给谁。”

对于钱学森,金贝尔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

你看,

知识能够帮助国家建设国防重器;

知识能够让一个人拥有选择权;

知识还能让人变得异常有价值。

我想说,知识就是有力量。

参考文献:

《走进钱学森》,作者,叶永烈

参考文章:

读书的意义何止长点知识这么简单

上一篇文章:

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读《走进钱学森》

爱积累的磊

早晚积累

每天变好一点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