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家炎这个人

 司安民 2022-04-18

摘要:严家炎教授学术成就突出,但又引起过学界争论不休的论战;他严于律己又严于律人,一边面对着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一边还能亦步亦趋、脚踏实地、不慌不忙地严谨治学。给后来的年轻学者们提供了很多学术研究和学术评论的见解和建议,本文意在梳理严家炎先生的大致治学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厘清笔者对做学术的态度和给年轻的学者们或是评论家们一些提示性的作用。

关键词:严家炎、实事求是、严谨缜密

“我觉得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文学的实际成就出发,不是看政治,而是看真作品。”严家炎在2013年接受舒晋瑜的采访的时候说道。严家炎当年出版《求是集》,邀请唐弢给他写序。书中关于文学史里可以写倾向国民党的文学,唐弢先生不赞成。而严家炎先生却‬认为一切‬应该看真作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看政治。在采访中,严家炎多次强调要实事求是。“写创业史,我读了两遍,前后写了五遍‬,从实际感受出发,讲的都是真好,我跟一般人的评论不同,他们喜欢赞扬英雄人物,而我喜欢看到些弱点,提出不足。研究文学史应该心胸宽阔一点。”这是严家炎先生对做‬文学评论的建议。

文章图片1

严家炎,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笔名:嫁兮,上海人,15岁开始发表作品。1958年北大中文系副博士学位研究生提前毕业。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第三届语言文学学科评议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文联副主席。著作有《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论鲁迅的复调小说》、《金庸小说论稿》、《知春集》、《求是集》《五四的误读》等等。

学术主要贡献:1、在文艺批评上提出了若干有长远意义的理论主张。一是强调作品的艺术成就应成为文学批评关注的中心。二是发表《现代文学的评价标准问题》,揭穿姚文元1958年批判巴金时提出的所谓“既要看当时的意义又看今天的作用”这一“历史和现实双重标准”论之荒谬,坚持了历史主义的科学评价原则。2、在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有新的推进。3、鲁迅研究方面有重大拓展。4、为现代小说流派研究这一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5、从学理上关注和探讨了“金庸热”这一特殊现象。

文章图片2

严老先生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离不开他本身的性格和身边的师友、环境的造就等等原因,严老先生在年轻时,也迷茫过、浮躁过。到成熟一点了‬,也后悔过当年为了快点出名而放弃入读大学。但后来在恩师们的指引和先前学者们、还有苏联理论的影响,造就了后来学术思维严密、在浮躁的社会里不急不躁地做学问的实事求是的价值观。笔者对他的学生、好友、妻子或是同圈子里的学者对他的评价和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进行梳理,有助于读者‬更明白严家炎先生的为人处事方式和做学问的方法态度,让年轻的学者们或在未来可能成为学者的其他人提供系统性的做研究和评论的方式方法。

一,学生好友评价:他名如其名,文如其人,无论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事,意向严谨缜密,严上加严、一丝不苟。

他名如其名,文如其人,无论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事,意向严谨缜密,严上加严、一丝不苟。例如,“这些年他给我写过三十几封信,每封信的信封上,省市单位街道门牌号无一省略。邮票一律贴在右上角,无一破例。还有 一次路上一起听到大队广播,严老师说是房东家的何菇凉,我说大概不是,何菇凉声音要标准一些,后来打赌,他竟一个人跑去广播室核对。”严老先生的学生吴宝三在《燕园吾师严家炎》 一文中回忆道。“严家炎先生是沉默的。他在你慷慨陈词之间,偶然提出一两点的疑问,足以动摇你的立论的基础,逼使你不得不重新思考。他的沉默是充满力量和敏锐的。”严家炎先生“有着无懈可击的逻辑的力量和及其丰富的现代文学史料知识,有着一种对于他的学术思考的挚爱之心。这一切使他永远严谨而踏实。只要严先生提出新的论点,就不会有史料上的疏误,也不会有仓促与急忙的成分。”“对学生的评价要求也是十分的严格,我可能在打分数相对严格,不会送分,但是我也打过一百分,我还分了一些冤。”

文章图片3

二,他夫人卢晓蓉称先生是“书虫”,热爱孩子和生活

最让人惊叹的是,严老师家里,满屋子满桌子满地都是书,没有回身之地。他夫人卢晓蓉称先生是“书虫”。“我的两个女儿从海边来,对海鲜并不格外喜欢,可在严老师家里,拌海蜇皮却被一扫而光,严老师看孩子喜欢吃,又去做了一盘。”严老先生的学生吴宝三在《燕园吾师严家炎》 一文中这样写道。由此可见,尽管严老先生在性格上有点执拗,但是他在生活中是温柔的,他爱着孩子们,他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不仅仅是会搞研究,也能做吃的,而且是被小孩子们所喜爱的食‬物,大概味道也是不错的。

三、自己回忆中的那个浮躁、自以为是而又拥有先进思想的青年人

“我因高中时曾发表过两个短篇小说,一心想搞创作,自以为上“生活”这所大学最需要,可以快一点似的。听说华东革大培养干部,我就去了。年底结业,就半年时间,是一种速成的训练干部的办法。”严家炎教授在2009年的《从'春华’到“秋实”》的访谈录里说道。这显然看出来年轻时候的严家炎先生也是有着每个年轻人那样的浮躁和自以为是的,但听了刘雪苇老师的文艺课中的“无产阶级应该踏踏实实的,真正的干革命应该是艰苦的,一步一个脚印的。”他获益良多,心悦诚服地愿意让自己成为革命海洋中的一滴水。开始受到了“实事求是”哲学思想的影响,从此,毕生走‬一切从实际出发,严谨而稳重的学术之路。“我从小就喜欢看胡风的东西,认为他是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一个进步的作家。胡风的书很难读,读起来头痛,但总的意思能会。”由此可见,严家炎先生从小就有着进步的意识,去阅读进步性的知识,获取新颖的思想,为日后做学术奠定了不可或缺的主观性因素。

文章图片4

四、先生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不慌不忙

(一)做评论的态度

1961年,严家炎在《文学评论》上发表多篇评长篇小说《创业史》的文章,并引起一场大论战,后来导致全国公开点名批判的“中间人物”论,邵荃麟、严家炎首当其冲。在文革期间,严老先生甚至被批斗为“五一六”分子。获批斗的依据仅仅只是因为“大大小小的作家都认识他,无疑是’五一六分子’。”严家炎先生在文革后,依旧“把几篇关于《创业史》的评论文章收入《知春集》,为了保持历史原貌,在四人帮粉碎后,关于《创业史》几篇评论均未改动。现在读起来有些措辞似嫌轻率?现在读起来有几分吃惊。”严老先生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会因为政治的原因而受到影响,真真做到了他自己所提倡和建议的“研究文学史应该心胸宽阔一点。我觉得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文学的实际成就出发,不是看政治,而是看真作品。”他还说,如果作评论的人马马虎虎就没意思了,对不起作者。对于当代的文学可以放松去评,不要总在赶任务。

(二)对“论战”的态度

后来学界对金庸学术地位的讨论中,严老先生的观点却被许多学者质疑和反驳。他认为金庸的小说借古代的题材,写现代的精神;具有超凡的天马行空般的想象才能;对传统白话小说作了出色的继承,又吸取了西方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长处;以通俗的方式阐释了中国文化及其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这些都是金庸小说获得广大读者喜爱并导致“雅俗共赏”的根本原因。但这些评价在学界引起了许多学者的不认同,纷纷与之争辩。其中影响较大并获得了严老先生的答辩的有袁良骏《学术不是诡辩术—致严家炎先生的公开信》中提到严老先生“在宣布金庸先生发动了’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将金庸封为’文学革命家’当罗孚先生和弟先后指出了兄这一论调的荒谬后,兄则不知退却,大肆诡辩。”《就<铸剑>与金庸小说再答袁良骏先生》《为<铸剑>一辩》(2001年8月8日)中说:“我从来没有在任何一篇文章或任何一本著作中说过金庸是” 文学革命家”。严老先生就是“这样有一点呆气、有点固执。我希望是从实际出发,如果对方没有准确依据说服我,我不放弃。”

文章图片5

(三)对做“史”以及创作的态度

严家炎先生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知春集》到《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再到主持“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研究以及“二十世纪中文系与区域文化”研究,清晰地标划出他学术研究和治学思路不断走向深广的轨迹。他数十年来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观照问题的全局性、对艺术和思想问题把握的敏锐性、治学态度的严谨性等显著的特点。他认为:一是文学史应涵盖不同倾向的文学作品;二是各种创作方法可以同时并存的。如鲁迅是了不起的,他的创作方法是多样的,宽广的。《呐喊》《彷徨》是现实主义的;《故事新编》是表现主义、荒诞派《狂人日记》既有现实主义也有象征主义,有时候同时出现,有时候交替出现。一篇孔乙己,也就三千多字,那么生动丰富;

严家炎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在年轻时跟大众青年人一样有过急躁、有过迷茫、有过自以为是的有思想有意识的普通学者;又是一位在恩师的指导和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积极思辨落到实处的治学严谨的先生;还‬是一位严于律己又严于律人的热爱学术同时又热爱生活的老师。

参考文献:

.《严家炎:研究文学史应该心胸宽阔一点》舒晋瑜《中华读书报》2014年3月26日第007版 人物

2.《严家炎的学术成就简介》中国学者 李乐刚编辑

3.《燕园吾师严家炎》 吴宝三

4.《严家炎先生》张颐武

5.《从'春华’到“秋实”—严家炎教授访谈录》 贺桂梅 《文艺研究 09年第6期》

6. 《严家炎:论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文学评论》1996年第3期

7.《学术不是诡辩术—致严家炎先生的公开信》袁良骏

8. 《作为现代文学史家的严家炎》萧晋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