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鞅吴起范睢张仪孙膑……人才济济皆流失,魏国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梦想童年594 2022-04-18

“礼贤下士成王气, 拜帅登坛建武周。”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李斯在《谏逐客书》明确,秦国的强大外来人才居功至伟。假使当初这四位君王拒绝外来人才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任用,那么秦国就不会拥有雄厚的实力和强大的威名。

这四位君王是谁呢?秦穆公聚集了由余、蹇叔、百里奚、来丕豹、公孙支等外来人才;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由此走向富强之路;秦惠王用张仪为相,以“横”破“纵”,避免被六国围困;秦昭王用范睢为相,远交近攻,强化君权,成就帝业。

所以说,秦国强大离不开人才的强力支撑,尤其是外来人才的卓越贡献。

读《史记》留心会发现:商鞅曾在魏相公叔手下公干,范睢受魏相魏齐手下跑腿,张仪本身就是魏国人……魏国有这么多优秀人才却未能重用,以至于流落到了“外国”。

其实,司马迁在《魏世家》对魏王的用人失策有所暗示。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看看魏国究竟丧失了多少人才。

商鞅吴起范睢张仪孙膑……人才济济皆流失,魏国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敬重贤人未能传承

魏文侯是爱惜人才的,“贤人是礼,国人称仁”,由此美名享誉诸侯。卜商、段干木、田子方三位高贤慕名往魏,文侯皆尊之为师长。即使车辆路过他们的胡同,每次都要站起来行礼致敬。

魏文侯对人才的尊重,为吸引和培养人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魏文侯除了以之为师的三位东方高贤之外,还聚集了吴起、李克、田文、乐羊、翟璜、魏成、西门豹等等文治武功的大臣。

可惜,魏文侯尊重人才并未成为制度而沿袭。

“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于朝歌,引车避,下谒。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屣然,奈何其同之哉!’”——《史记·世家第十四 魏》

子击在朝歌遇到田子方,于是主动让车辆停在一侧让田子方的车先过,并且下车恭恭敬敬的施礼。岂料田子方并没有还礼。

商鞅吴起范睢张仪孙膑……人才济济皆流失,魏国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战国形势图。

于是,子击就问天子方:“富贵的人待人傲慢无礼,还是贫贱的人待人傲慢无礼?”

田子方回答说:“原本是贫贱的人待人傲慢无礼。诸侯傲慢就会丧失封国,大夫傲慢就会丢掉家园。贫贱的人,行为不符合君王的要求,言论不为君王采纳,那么就会离开到楚国、越国。就像脱掉破鞋一样,怎么能跟富贵的人同等看待呢。”

子击听后田子方这番话,“不怿而去”,应该是心中很不舒服。子击是魏文侯的太子,也就是继任者魏武侯。子击的诘问和“不怿而去”表现了魏国王者的傲慢,为后续渐渐丧失人才打下伏笔。

司马迁将这段穿插在魏文侯十七年,“伐中山,使子击守之,赵仓唐傅之。”其实,攻占中山也不是子击的功劳,而是乐毅祖先乐羊的功劳,《乐毅列传》明确“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

子击凭什么傲慢?魏国在战国初期是七雄中的佼佼者,此前一年魏国吴起大败秦国,并侵占黄河以西的地盘。秦国虽欲图谋魏国,无奈魏国“上下和合,未可图也”。子击自以为“小霸王”,自然难以接受田子方的“无礼”。所以,子击“恭敬礼让”田子方可能是表面功夫。

在魏文侯二十五年,“子击生子罃”,子罃便是魏武侯的继任者魏惠王(常被称之为梁惠王)。在这里司马迁才穿插上魏文侯礼贤下士和李克卜相的故事。

读到此处,可能还未必清楚司马迁详细记录子击与田子方对话用意吧。“互文”是司马迁很重要的一种手法,用心阅读才能发现其中奥妙。

吴起遭嫉妒被排挤

吴起人品低劣,但善于带兵打仗。当吴起从鲁国到魏国求职时,李克操行鉴定一栏填写了,“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魏文侯依然决定用人之长。

商鞅吴起范睢张仪孙膑……人才济济皆流失,魏国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魏文侯用人之长。

吴起为魏国攻城略地,继而被推举为西河郡守,守卫边疆,抗拒秦韩。吴起治理西河郡深得民心,以至“甚有声名”。吴起觊觎魏国丞相职位,但与田文比较发现自己能力确实差了一截。

丞相田文死后,公叔痤接任。按照吴起与田文的对话,吴起完全有能力接任丞相之职。魏武侯让公叔痤接任,说明对吴起不再信任,而心存防备。

公叔痤虽然娶了魏国公主为妻,心里仍然担心相位不稳,嫉妒吴起的才能。吴起的才能被公叔痤嫉妒,相信在田文刺激之下,吴起在田文做丞相期间潜心学习了。

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廉洁且比较看重名誉;“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吴起多疑而且残忍。公叔痤打算驱逐吴起,仆人帮忙设计了一个圈套。

首先,公叔痤到魏武侯打小报告,说吴起想跳槽去别的国家。公叔痤告诉魏武侯说,可以赐婚吴起,如果吴起答应娶公主,说明他没有二心;如果不答应娶公主,那肯定有想法。

公叔痤打完小报告,又采取了第二步行动。他在家设宴招待吴起,故意让自己的公主媳妇当着吴起的面“贱魏相”。这给吴起造成了一种假象,公主媳妇是非常跋扈的。吴起比较看重名誉,绝对不会娶悍妇回家“低贱”自己。

随后,吴起拒绝了魏武侯的赐婚,恰好正中了公叔痤的诡计。于是,“魏武侯疑之而弗信也”,一旦不被君王信任,结局往往不可以预料,要么是死要么是逃。吴起只好离开了魏国,去了楚国。

商鞅吴起范睢张仪孙膑……人才济济皆流失,魏国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司马迁在《吴起列传》中记录的小故事,真实性难以相信,毕竟吴起不会如此蠢笨,如此轻易上当受骗。对吴起伤害最大的应该是魏武侯的怀疑。这正好对应了《魏世家》子击诘问田子方伏笔。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魏武侯与吴起一起泛游黄河,感慨道依靠黄河天险,魏国江山稳固。这是魏国的宝贝。而吴起劝谏魏武侯施行德政才是根本。可惜,吴起的才能只能在西河区域施展,“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宾从。”

吴起拒绝了魏武侯赐婚,便南下楚国,楚悼王随即任命为丞相。吴起在楚国变法强兵,迅速带动楚国崛起,“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吴起无论是为将还是为相,都是可堪大任的人才,可惜魏武侯没有魏文侯驾驭人才的魄力和手段。

商鞅被压制多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国强民富,百官乐于为国效力,诸侯都对秦国顺从听命,打败楚魏扩占了上千里疆土。商鞅变法对于秦国崛起居功至伟。

但是,“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跟吴起一样,变法侵犯了宗室权贵的利益。所以,秦孝公死后商鞅成了众矢之的,被诬陷谋反。商鞅逃亡的第一选择是回老家——魏国。

魏王的狭隘和偏见再次显现,“魏人怨其欺公子卯而破魏师,弗受”。起因是秦孝公二十二年,商鞅带兵攻打魏国,两军对阵,商鞅给魏将公子卯写了一封信:

“想当年咱俩好哥们,现如今两国交战,不忍心拼命相杀。不如咱哥俩把酒言欢,宣誓缔结和约,然后各自撤军,回去交差算了。”魏将公子卯读了信,满怀激动到商鞅军营里赴宴去了。

等待公子卯的是鸿门宴,商鞅俘虏了魏卯,并趁机打败魏军。商鞅因此役受封“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魏王对商鞅心存怨恨而不接纳,并散布言论,“商鞅是秦国的乱臣贼子,接纳他等于与秦国为敌。”商鞅无路可逃,回到秦国被处车裂之刑。如果魏王放弃成见接纳商鞅。对魏国变革,或许历史就会因此改写。

“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史记·列传第八 商君鞅》

“痤”是魏相公叔痤,“王”是魏惠王,魏武侯之子罃。“公孙鞅”就是商鞅,“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

商鞅吴起范睢张仪孙膑……人才济济皆流失,魏国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公叔痤向魏惠王举荐商鞅,好像很重视人才,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其一,此时公叔痤久病,将归西;其二,让魏惠王“举国而听之”,没说服的理由。其三,商鞅为“中庶子”,为何没有早举荐?其四,年轻不是阻碍,奇才可能是担忧。公叔痤曾设圈套排挤吴起,怎么能让商鞅影响相位。

“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不是公叔痤没来不及推荐,而是故意压制着商鞅。“中庶子”是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虽然名义上是官,但却并无实权。

所以,魏惠王听完之后敷衍了一下,“王嘿然”。公叔痤强打精神叮嘱魏惠王,如果不能任用商鞅,那就杀掉他,坚决不能让他离境出国。魏惠王答应后就离开了。

公叔痤又对商鞅说:“我推荐你当丞相,看样子大王不同意。我又对大王说不用商鞅,那就杀掉,这个大王答应了。你赶紧跑吧。”

商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你的任命我为丞相,又怎么会听你的杀掉我呢?”所以,根本没有离开。

魏惠王离开的时候,对身边的人说:“这个公叔痤简直是病糊涂了,让我把国家治理的事情交给商鞅。这不是荒谬嘛。”最终魏王没有任命商鞅,也没有对其进行干部考察。

公叔痤死了之后,商鞅没有了侍从的对象。恰巧秦国招募广告传到了魏国,商鞅投奔了秦孝公。

商鞅吴起范睢张仪孙膑……人才济济皆流失,魏国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公叔痤为一己之利错失两大人才。

人才不任用而流失

但凡人才,谁也不甘心才华受埋没。他们曾经在魏国人,就是因为不受重视而出走他国,反而成为魏国的克星。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毋见。”——《史记·列传第五 孙武 吴起》

孙膑与庞涓的故事众所周知。庞涓虽然为魏国打了不少胜仗,但是同学孙膑本领比他强,于是设计陷害孙膑。结果孙膑被治了罪,剜掉了双腿的膝盖骨,成了残废。后来,孙膑逃往齐国,为田忌军师,多次打败庞涓。

商鞅吴起范睢张仪孙膑……人才济济皆流失,魏国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范睢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史记·列传第十九 范睢 蔡泽》

范睢魏国人,跟随魏国中大夫须贾跑腿。出使齐国,受到齐襄王田法章的厚待而遭到须贾的怀疑。回国之后,须贾将此事汇报给了丞相魏齐。魏齐没有审问,不分青红皂白将范睢痛扁,几近命丧黄泉。幸亏郑安平相助,逃亡秦国。

在秦国,范睢提出远交近攻及强化君权,五年即被封侯拜相。最后,逼迫魏齐自杀。

商鞅吴起范睢张仪孙膑……人才济济皆流失,魏国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范睢理论贡献“远交近攻”。

“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名衍,姓公孙氏。”——《史记·列传第十 张仪 陈轸 犀首》

犀首,也就是公孙衍,也是魏国人。从姓氏来看,与商鞅有一定的亲属关系。犀首在秦惠文王五年已经为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相当于现今的国防部长。

其实,魏国流失人才远不止这几位,像张仪、魏章为何不能尽心竭力地服务魏国,反而对秦国忠心耿耿?这恐怕还是魏王的态度所决定的,像信陵君魏无忌都不能相信,更何况外人呢。

商鞅吴起范睢张仪孙膑……人才济济皆流失,魏国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相对于魏国人才频频流失,秦国则完全是人才流入大国。所以,李斯说如果秦国“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秦国能够强大并且一统天下,外来人才的贡献不可或缺。归根结底,六国不是亡于秦国之手,而是亡于自己人之手。而这些人正是被他们弃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