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变不离其宗,均线类策略本质剖析

 liuenk5gb 2022-04-18

我们大部分交易者在初期阶段,都离不开动量效应,具体来说是离不开均线。

均线的本质——数学推导

均线本身很科学,也很稳健,动量效应最容易解释,有很强的行为金融学解读能力,但如果我们搭建大量的技术指标、均线衍生模型,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同质化现实。实盘中如果都是这样的模型,那么就谈不上什么风险分散和对冲,反而会加剧风险在短期内释放。

这到底是为什么?

移动平均线本质上都是价格的加权指标。这技术分析是一种通过研究历史价格数据发现价格变化的一些周期性规律或趋势,从而对未来价格走势进行跟踪的方法。而在技术分析中,移动平均线则是很流行的寻找趋势的方法。当前有许多基于移动平均线的交易规则,比如动量规则、价格减去移动平均线规则、移动平均线转向规则及双均线交叉规则等。此外,还有许多移动平均线的计算方法,比如简单移动平均线、线性加权移动平均线、指数加权移动平均线和逆指数加权移动平均线等。因此,基于不同的移动平均线的计算方法和交易规则,可以得到多种择时组合。

令很多投资者纠结的是,到底使用哪种交易规则及移动平均线计算方法会有更好的择时效果?

大家对此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既有大规模的测试,也有对数学原理的分析,也都得到了结论。两年前,我也做过系统性的分析,结论是:在不同情况下,各类均线的使用场景不同。

测试不同均线策略,分别是MA单均线、MA双均线、EMA单均线、EMA双均线、WMA单均线、WMA双均线这6种情况,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当指数动量不足时(震荡时),改变均线算法或者优化参数也难以带来盈利。

相比于测试优化后的最佳性能,再次重申观点:应该更加关注全参数面的平均性能,或者夏普比率在某个阈值线上的平均性能,或者交易次数在某个阈值线上的平均性能。

文章图片1

各类均线的数学逻辑

后来在实盘交易中,当数据量较大时,我倾向于选择等权的MA均线;当数据量较小时,为了降低噪声,我倾向于选择使用指数加权移动平均线。

除这几种均线外,还有各类交易规则,交易者熟悉的交易规则还包括:

◎ 价格减去均线规则(P-MA),也被称为单均线规则,价格在均线之上买入,在均线之下卖出,反应较快,但是噪声较高。

◎ 均线转向规则(△MA),也被称为拐头规则,因为均线比价格噪声低,所以均线一旦向上或者向下拐头,就买入或者卖出。

◎ 双均线交叉规则(DCM),这是很简单、很常见的均线交易规则,大部分交易者都采用这种规则。其第一条均线主要用于描述短期趋势,或者说给价格进行降噪,得到主趋势;第二条均线一般被设定为周期大于第一条均线,用于描述长期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