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麻葛纺织服饰探析

 掌染草2012 2022-04-18

图片

摘要

明代是棉织物崛起,麻葛服饰走向回落的节点。文章基于文献与文物的视角,追溯明代麻葛服饰演变的历程,考证其服饰形制特征。研究认为:明代初期,朝廷政令大力推广棉植业,加之棉织物功能性和经济价值同麻葛织物具有比较优势,使其在棉与麻的产业博弈中胜出。明代中晚期,市民阶层僭越逾矩,竞尚奢华之风盛行,在放弃麻葛布衣作为平民视觉符号的同时,加速了麻葛业的衰落。仅从有限的明代麻葛服饰实物考证来看,明代初期麻葛服饰品类广泛,明中晚期其仅局限于单衣夏服或赐服的范畴。

作者: 廖江波,李思媛

作者简介: 廖江波(1980-),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古代麻葛纺织与服饰的研究。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南昌 )

关键词:


研究背景

麻类作物与葛的韧皮皆可作为纺织纤维,故习惯将麻与葛连在一起,称“麻葛”或“葛麻”,作为植物类纺织纤维的总称。中国古代纺织服饰文明沿袭两条路径,一条新石器时期以来,丝绸服饰的贵族化发展路径,另一条自新石器以来延续至宋、元时期,麻葛服饰的平民化发展路径。棉植业历经宋、元两代的孕育,至明代的推广,其改变了中国长江、黄河流域丝麻并举的局面。明代是麻葛服饰走向回落的一个节点,但遗憾是学界对其缺乏清晰地梳理,同时有些相关的论述也值得商榷。陈维稷[1]认为精细的苎麻织物为夏布,其名称始于清代文献,事实上,在明代就有文献记载夏布为苎麻织物。李雪艳[2]认为中国古代服饰质料的礼法制约明代尤甚,笔者认为服饰质料对身份等级映射在明代走向松弛。基于此,本文追溯明代麻葛纺织服饰的流变及形制特征,并就以上问题展开探讨。

明代麻葛生产与地位的变迁

图片

1.1 明代麻葛植业生产的概况

明代棉布走向“衣被天下”之路,改变了中华大地服饰质料数千年丝麻并举的格局。丘浚《大学衍义补》:“至我朝,其种(棉花)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丝枲百倍焉。臣故表出之,使天下后世,知卉服之利,始盛于今代。”[3]枲,大麻的雄株,也泛指麻。棉花凭借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及产品易织易絮的特征,经明代初期的勃兴至明代中叶在长江、黄河流域铺开,到明代中晚期“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4]。明代,棉花种植在中国腹地铺开,对麻类作物形成巨大冲击,麻织品从全国性的生产退居为一些地方的特产[5]。

明代在不易植棉的地区,麻葛仍为主要的纺织纤维。“宋元之间其种(棉花)始至,关、陕、闽、广曾得其利,洪、永之际遂遍天下,其利殆百倍于丝、枲,自此天下务蚕者日渐以少。独湖地卑湿,不宜于木棉,又田瘠税重,不得不资以营生,故仍其不变耳。”[6]湖地,今之太湖平原,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缘。明代长江三角洲是著名的棉产地,但太湖平原为碟形洼地,气候潮湿不宜棉作物的生长。麻葛类植物纤维品类繁多,环境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在环境条件差的丘陵和山地也可生长。明万历《泉州府志》:“府下七县俱产……苎布、葛布、青麻布、黄麻布、蕉布等,多产于山崎地方。”福建泉州山脉绵恒、丘陵与平原交错,境内适宜种麻。山西“河东土产菜多于桑,而地宜麻,专纺绩织布,故有大布、卷布、板布等”,不宜桑棉是麻在明代仍得以延续并发展的重要原因。《新泰邑侯李公德政记》记载:明万历年间,新泰知县李上林,在任内(公元1593—1597年)管辖区大力推广植麻业扶植蚕桑,以救饥馑,五年之内新泰桑麻遍野。明代有闽广移民入江西开荒植麻的记载,其繁荣了赣地的麻植业。《宁都直隶州志》:“明嘉靖后,闽广两省无业人民,相继前来搭棚栽种苎麻,冬归春集,土人名之曰棚民,或曰麻棚。”[7]

明代有些地方在发展棉植业的同时,也并没有偏废麻植业。明代释慧秀《岱宗赋》:“野茧缫丝,木棉选蓐,有枲有麻,以供常服。”[8]岱山,又名泰山,其地适宜麻作生长,自古产麻,至明代时,虽植棉业在全国推广,但泰山脚下也没有偏废麻植业。沈瓒《五溪蛮图志·土产篇》:“丝、麻、棉花,绩纺为缕,以草木煎汁染五色织布。”[9]五溪蛮指鄂西南、湘西等地少数民族的总称,包括侗族、苗族、土家族、瑶族及仡佬族等,其地能以草木染丝、麻、棉纱线而织出五色布。

明代葛植业也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其作为地方特产给民众穿衣提供一种多样的选择。《元明事类抄》转载陶允宜作《黄陂葛》:“楚人种葛不种麻,男采女绩争纷挐。黄陂所织尤精嘉,光洁匀细眼不斜。皎如白纻轻如纱,进入内宫传相夸。”[10]黄陂位于江汉平原与鄂东北低山丘陵结合处,其气候与环境适宜葛生长。张萱《疑耀》:“郁林葛,粤中多产葛,惟郁林州所产者知名最久,齐武帝作《估客乐》曲被管弦,乘龙舟游江中,全榜人皆着郁林布作淡黄绔,以舞此曲,即今之郁林葛。”[11]郁林,又为玉林,古称郁林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市。《西事珥》:“郁林葛,南方称为佳物……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始令贡千疋,已又令贡二千疋,工部覆奏,定每岁百疋。”[12]郁林葛历史悠久,明代产量盛极一时,在明清地方志中多有记载。

1.2 明代麻葛织物地位的变迁

明代麻葛织物作为平民最大宗服饰质料来源的地位受到动摇。麻葛织物在御寒性能上不及棉织物,棉织物得到推广后,平民冬日穿衣宜棉而不宜麻,但麻葛织物夏季穿着凉爽透气固有“夏布”之称。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夏服》记载:“苎麻无土不生……每岁有两刈者,有三刈者,绩为当暑衣裳、帷帐。”[4]苎麻织物夏季穿着清爽通气、凉爽宜人,而在冬季则不如棉絮之保暖,故适宜夏物之用。明代一些方志中,开始将苎麻织物称为夏布。明弘治《八闽通志》“辑苧为之圆纱者曰夏布”。辑,也为“缉”,通“绩”。从麻茎上剥取的麻缕,需要用指甲分劈成细丝,再将两段细丝首尾连接成长丝,其形态扁长称为“扁纱”。扁纱在接头处容易脱散,可将多根长扁丝并合一起,再通体加捻成“圆纱”。嘉靖《东乡县志》:“夏布,缉苧为之,不练者为生布,练者为熟布。”[13]麻皮可通过煮练的方式脱去韧皮层上的部分胶质和色素,这样麻纤维可变得洁白柔软。煮练过的布为熟布,不经煮练的布色泽晦暗、生硬为生布。明代嘉靖年间《惠安县志》记载:“此外,又有青山布,苧不沤治,布如苧之色,亦颇鲜泽,若民间常服则土机夏布;有纺缕而织之者,之名苧布;有不纺缕,用糯米作糊,绎过者,名糊布,皆粗韧能久。”[14]麻织物品质的不同,所取名称也不同,但此处“夏布”乃为麻类织物。

棉织物加入布衣服饰质料大家庭,布不局限于传统麻葛织物。《明太祖实录》:“壬戌,赐儒士始授官者冠带及夏布各二疋。”[15]古代有皇帝赏赐臣子礼物的传统,布帛是常见的赏赐品,从此处语境中无法断定夏布的原料。《续纂淮关统志》:“绵夏布袜每十双,紬鞋每十双。”[16]“绵夏布”从字面上自然是棉织物,轻薄的棉织物夏日穿着也尚可。

明代文献中有多处“夏布”的记载,有些可以通过语境与经验推测“夏布”专指麻葛织物。在明末清初西周生著《醒世姻缘传》中有8处提到夏布,其中有“夏布帐幔”的记载:“若是没有蚊帐,叮咬的甚是难当,终夜休想合眼。就是小玉兰的床上也有一顶夏布帐幔。”[17]因麻纱刚硬,所织成的布纱线排列之间常有一定的空隙,虽可透风但又可挡住蚊虫,以麻织物作夏天蚊帐在麻产区极为普遍。《太常续考》:“每年祭四郊赏给厨役净衣,南郊三百套,每套白绢衣夹袄一件,白绵布夹裤一件,袄裤俱装绵花一斤八两,白绵布单裙一件。北郊三百套,每套白腰机夏布衫裙裤各一件。”[18]《太常续考》为明崇祯年间太常寺官所著,具体作者不详,文中有多处“夏布”的记载,此中的夏布可能为麻织物,因棉织物、绢织物有明确的记载。弘志《太仓州志》:“苧布,真色者曰腰机,漂洗者曰漂白,举州名之,岁商贾货入两京、各郡邑以渔利。”因麻纱刚硬,织造时采用单综单蹑腰机,其以腰脊控制经纱张力,减少出现斜纱概率[19]。这也印证了白腰机夏布为麻织物。

明代麻葛的经济特征

图片

2.1 明代麻葛织物的赋税

明代初期,政府鼓励棉麻植业,将其作为政府赋税的重要来源。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不久明确规定以布帛冲税。《明史·食货二》:“(洪武元年)中书省奏,桑麻科征之额,麻亩科八两,木绵亩四两”,又“洪武九年,天下税粮,令民以银、钞、钱、绢代输……棉紵一匹,折米六斗,麦七斗。麻布一匹,折米四斗,麦五斗。”[20]丝麻作为衣被之源,具有同五谷粮食类产品同等重要的地位,历代被送纳官府作为贡、赋、调的赋税。明代赋税纳入了对棉及其制品的征收。从明代初期政令来看,对棉征税要比麻低一倍,且棉粮折换率也高于麻粮折换率,可见朝廷在赋税上的倾斜旨在促进植棉业的推广。明代洪武年间,顾彧《海上竹枝词(七首)》:“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绩麻。昨日官租科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21]明代初期,长三角松江一带民众在赋税的压力下,纺棉纱而放弃绩麻。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木棉》:“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所繇供百万之赋,三百年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抒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22]明代以上海松江为代表的棉织业,以苏、杭为代表的丝织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时期。当棉、丝纺织业带来利好超过麻织业与农耕产业时,民众以机为田、以梭为耒也是天经地义。

2.2 明代麻葛织物的物价

明代织物已经发展到较为齐全的程度。表1列出丝、棉、麻、毛四大天然纤维织物的物价,为从《大明会典》收录的“计赃时估”统计及景泰二年《收税则例》所载物价表,以及《苑署杂记·经费》苑平县物价中记载有关织物的物价,可以从中一窥明代各种类纺织品的贵贱。明代各类物价在不同的时期也有相应的变动,丝织物价格的记载最多,其在不同时期也有差异,明代中后期各类织物价格都有上涨,棉麻涨幅相较丝织物变动略大[23]。

表1 明代丝、棉、麻、毛类织物价格

Tab.1 Prices of silk,cotton,linen and wool fabrics in the Ming Dynasty

图片

注:在明代中晚期1银两折合人民币600~800元。

从表1可以看出,明代丝织物价格明显高于棉麻织物,而棉织物又略高于麻织物。毛织物主要有褐、绒、毡三类,价格适中,产地与应用并不广泛。棉作物“寸土皆有”,且其属于中低档织物,以平民消费为主,故棉织物对麻织物的冲击首当其冲。至于丝绸则受棉织物的冲击与排挤不大,因丝绸属于高级衣料品,以贵族消费为主,其同棉织物消费群体不同。

麻葛服饰的形制

图片

3.1 明代服制与麻葛服饰

明朝沿袭汉民族正朔,初期统治阶级制定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中晚期服饰潮流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走向世俗化。明代初期,百废待兴,贵重的丝织物为金子塔尖的贵族所享用,用以维持其特权和尊贵。明代洪武三年八月庚申下诏:“军民、僧道人等常服,止用绸、绢、纱、布,不得用锦绮、纻丝、绞、罗、衢纱、彩绣。”庶民“衣服并不得用金绣、锦绮、纻丝、绫、罗,止用绸、绢、素纱,首饰钏镯,不得用金玉、珠翠,止用银。靴不得裁制花样、金线装饰,违者罪之”。《明史·舆服志》:“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20]明代初期,社会处于恢复阶段,明太祖将服饰作为“分贵贱,别等威”的工具,引导社会秩序的回归。明代中后期,解除海禁,国外对优质丝织品的需求,也刺激了国内丝织品的生产。受益于商业活动而富裕起来的工商业者,其凭借财富悖礼越制,极大影响了社会风气。明代万历年间,张瀚《松窗梦语·风俗纪》:“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者也。”[24]明代晚期,服饰流行周期变短,世俗与奢华之风盛行,对服饰礼制的僭越朝廷也无力回天。“以常熟生员襕衫所用面料来说,一向以炼熟苎布制成。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许士柔进学,改用湖罗衫。十余年至崇祯时,则尽以湖罗制衫”[25]。“往时富贵人家里衣无不用布,今则市井少年,无不着图片罗短衫、图片纱裙、图片绫裤者”[26]。商品经济的繁荣,丝织物市场的扩大,加以明代中晚期统治阶级崇尚奢华享受的上行下效,影响了民众丝麻消费的传统。在礼制松弛的情况下,市民阶层放弃象征身份符号的麻葛布衣,自然会影响麻植业的传承。

3.2 明代平民与麻葛服饰

明代,麻葛服饰的主要消费群体仍为平民百姓。明代《金瓶梅》中潘金莲、王六儿出身低贱,所穿“夏布”应为棉麻织物。《天水冰山录》记载明代嘉靖四十四年抄没严嵩的家产,其中纺织服饰品包括缎、纱、绸、绢、罗、绒、布、改机、锦、琐幅、葛、绫十二个品类,其中缎的匹数占64%,布占4%,葛占0.4%[27]。严嵩为明代权臣,《天水冰山录》中记录的纺织服饰品主要为赐服,或是官员与命妇的常服,以高档丝织物为主,反映了明代贵族服饰质料的消费情况。嘉靖《太仓州志》:“军营老幼妇女岁置苎麻上等者,当二三月择地沤之。”苎麻布的品质与其原料品种及沤麻脱胶有直接关系,苎麻品种差,沤麻脱胶工序不当,其纺织的苎布粗糙且生硬,主要用于生活类家纺用品,如用苎布裁剪服饰,则以精细的苎麻布为上。

明代葛织物为低廉之物。《明史·列传》:“河西佣,不知何许人。建文四年冬,披葛衣行乞金城市中。已至河西,为佣于庄浪鲁氏。取直买羊裘,而以故葛衣覆其上,破缕缕不肯弃。力作倦,辄自吟哦,或夜闻其哭声。”[20]明代处于社会底层的行乞者穿葛衣,想必是出于生活的窘迫。《明史·列传》:“陈道亨……遭母丧,家毁于火,僦屋以居。穷冬无帏,妻御葛裳,与子拾遗薪爇以御寒,或有赠遗,拒弗受。”[20]陈道亨万历十四年进士,为官清廉,家无余财,隆冬妻子穿葛衣御寒,为世人所敬仰。

3.3 明代麻葛服饰的其他用途

明代丧葬遵从儒礼,丧服以麻。明代谈迁《枣林杂俎·智集》:“仁圣皇太后之丧,大宗伯范濂衣白入朝,至阕门,忽传各官衣青布袍,急出易衣以进。次日,则白纱帽乌靴成服,斩衰,朝夕哭临。”[28]按照礼仪,皇室成员举丧,文武百官、军民需易服,即穿上素服以示对死者的哀悼和与尊重。品官、庶民举丧,需要亲属为之易服。明代丧葬礼仪中穿越粗糙的服饰,表示对死者哀悼越深,或是与死者的血缘关系越亲近。

3.4 明代麻葛服饰的实物考证

明代麻葛实物有出土文物与传世实物两个部分组成,对其相关统计如表2所示。另外,苏州虎丘发掘的明代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王锡爵合葬墓,出土了一顶麻布作里的黑素绒面忠靖冠。

表2 明代麻葛服饰实物统计

Tab.2 Material statistics of ma-ge clothing in the Ming Dynasty

图片

续表2

图片

从纺织考古和传世实物来看明代麻葛实物:1)麻葛服饰主要为衫衣,单衣结构,款式简单,春夏穿着比较适宜,故明代将麻衣称之为“夏布”无可厚非。2)明代麻葛实物的色泽以纤维本色或蓝靛染色为主。对比出土与传世的本色麻葛实物,其在色泽上的差异与纤维的品种、软化脱胶、保存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另外,保存在地下的麻葛实物受霉菌、水侵蚀、光辐射等影响,品相很差,而且不排除在发掘过程中的损失或遗弃。葛衣有端午节应景服饰之功用,朝廷有端午赐葛衣之习俗,想必孔府旧藏三件麻葛衣与此有关。3)表2中江西出土的麻布衣,其墓主人身份地位并不显贵,但家境较为殷实。江西麻植业在明清时期仍较为发达,一般富裕家庭成员夏日穿麻衣,也较为普遍。4)江苏江阴叶家宕明墓推测为明代早期,发掘织物以棉麻为主,款式包括袍、裙、裤。推测在江苏江阴棉麻织物应用极为广泛,在单衣上棉与麻织物有互为替代的功能。

结 语

图片

明代276年的时间跨度,棉织物取代麻葛织物也并非一蹴而就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及广大的华北地区乃是棉花生长的沃土,而一些不宜棉生长的丘陵、洼地、山区,则沿袭麻葛织物作为平民服饰的主体。从服饰质料的价格来看,麻葛织物的价格略高于棉织物,同属于中低级衣料,而丝织物则属于高级衣料,明代棉织物对麻葛类织物冲击远大于丝织物。明代初期,朝廷政令将棉麻纳入税赋,但对植棉农户的纳税额优惠于植麻农户,倾向于推广棉植业。受明代洪武时期服制的影响,服饰质料的贵贱映射着其穿着者的身份,麻葛布衣为庶民的常服。明代中晚期,因棉织物御寒性能及经济价值的凸显,在北方和松江一带广受欢迎,其挤压了一部分麻织物的生存空间。但麻类作物分布广泛,在不宜植棉的地方仍为平民的主要服饰质料来源,因麻织物清爽透气适宜消暑的特征得到精确发挥,形成麻织品专属消费语境,夏布就是其中之一。明代工商阶层的崛起、世俗文化的流行、异端思潮的泛滥,对服饰制度的僭越非服制所能束缚。从服饰质料服用性能来看,麻葛织物的粗糙厚重、不饰文采,被市民阶层抛弃也情有可原。现今存世的麻葛类织物极其稀少,但从有限的文献和文物考证,明代前期麻葛服饰种类较多,明代中晚麻织物主要为单衣质料,麻葛夏服在款式上同丝棉夏服相比并无多大差异。

(参考文献略)

PDF下载

来  源 | 《丝绸》2022年 第59卷 01期 

发  布 | 浙江理工大学杂志社新媒体中心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