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7年的夏天,前苏联电影《这里黎明静悄悄》的同名小说作者瓦西

 Loading69 2022-04-19
1987年的夏天,前苏联电影《这里黎明静悄悄》的同名小说作者瓦西里耶夫来到中国访问。他在饭店吃饭时,询问一位女服务员是否看过这部同名电影。女服务员激动地说:“我看过两遍,感动得哭了。”

接着,女服务员开始声情并茂地谈起自己对影片的感受。瓦西里耶夫看着她动情的样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对身边的翻译说:“你不用翻译了,我都明白了。”

一同来华的苏联诗人库古里丁诺夫看到后,感慨万千地说:“世上有一些作家,颇有名气,人们知其人,却很少读其作品,这样的作家是可怜的;世上有一些作品相当有名,但很少有人知道作者是谁,这样的作家是幸福的;你,瓦西里耶夫,就是这样的作家,你值得骄傲。”

当时,不仅是女服务员熟知这部电影,在瓦西里耶夫游览长城的路上,他所遇到的每一个游人都知道这部电影,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部电影,曾经陪伴了很多中国人长大,许多人对俄罗斯式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的认知,就是从这部影片开始的。

瓦西里耶夫的这部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原名为《不曾有过的春天》,讲述了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由准尉瓦斯科夫带领的五位女战士在广袤的森林中,与德国法西斯进行激烈残酷的阻击战,最终战胜数倍于己的敌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其故事内容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写就,只是他把原来故事中发生在男兵身上的事情,在小说中改成了女兵,以增加故事的悲情色彩。1969年,小说在苏联《青春》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苏联读者极大的轰动。

1972年12月6日,由小说作者瓦西里耶夫亲自操刀改编,由同样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的导演罗斯托茨基执导的同名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上映了,不仅有着空前的反响,还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影片获得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奥斯卡提名和全苏电影节大奖。

故事发生在1942年夏天,瓦斯科夫准尉带领着两个班的五名女高射机枪手,驻扎在一个小车站旁的村子里。车站周围是战略要地,敌机经常来轰炸或骚扰。

一天,班长丽达在邻近的树林里发现了空降的德寇。于是,瓦斯科夫带领一支由丽达、热妮娅、丽萨、加尔卡、索妮娅五个姑娘组成的小分队到林中去搜捕德寇。

在与敌人交战中,姑娘们相继牺牲。班长丽达身受重伤后,不想拖累瓦斯科夫准尉,开枪自杀。临死前,她托付准尉去看望她儿子。

目睹了五名年轻靓丽的姑娘,为了祖国和正义而惨死,准尉瓦斯科夫怀着满腔仇恨,用最后一颗子弹,将敌人全部缴获。一直坚持到援兵赶到之时,才因伤口流血过多晕倒了。

许多年之后,已白发苍苍、失去左手的瓦斯科夫,带着成长为青年军官的丽达的儿子来到曾经战斗过的树林里,找到了当年这五个女兵的坟墓,重新给她们立了一块墓碑,以寄托崇敬和哀思。

整部影片虽悲壮,却也不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片中的五个女兵,个个青春朝气,可爱美丽。她们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更有着那份爱情的甜蜜。

然而,当战争来临之时,她们就成了保家卫国的的拿起枪支的女战士,抛却了所有本该属于她们的诗情画意。正如小说作者瓦西里耶夫所说:“妇女的使命是生育,是延续生命,不是战争,不是死亡。杀害妇女是罪恶,是反人类的行为。”

影片中有很多大尺度镜头的出现,比如女战士们在河水里赤身洗澡的画面,以及男女亲热的画面,在那个保守的年代,可谓是羞红了人们的脸。但正是这种人性中真性情的外露,才会反衬出战争的残忍和恶虐。

影片的导演罗斯托茨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成了一名二等残废军人,余生靠按上的假肢生活。他说,像他这样1922年出生的人,经历过这次战争的,只有百分之三的幸存者,他是这百分之三中的幸运儿。

通过电影热映的加持,《这里黎明静悄悄》小说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瓦西里耶夫在1975年荣获了苏联国家奖金。如今,《这里黎明静悄悄》成了那段战争历史的记忆符号,又多次被重新翻拍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等,是永远不衰的经典。

《这里黎明静悄悄》之所以让人念念不忘,是善良的人们都有着对幸福向往的心念,对吾爱珍视的温情。这份如常,不应该因战争而被破坏,这份纯粹,也不要轻易让暴戾夺走。

当梨花开遍天涯,河上飘着轻纱之时,那个叫喀秋莎的姑娘,唱着明媚的春光,等着爱人的书信,对着远方的战士,送上自己最热烈的问候。因为和平需要维护,岁月值得守卫。

对于《这里黎明静悄悄》这部电影,亲爱的你,还有哪些记忆和回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