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笔记:关于吃

 df7086 2022-04-19

梁东方

有一件事是天天都有,天天还不能太当回事,不能花太多时间。什么事?对,是关乎身体本能的吃喝拉撒中的吃。

食色性也,食还没有色的基于生理的羞涩与基于伦理道德的隐晦,所以吃在任何时候都总归是不会在话语意义上惹什么事儿的。人们在一个非绝对清教的社会里,一般来说还都是可以谈吃的。谈吃的自由在网络上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各种自媒体里,除了旅游板块就是吃的板块最为兴旺发达了。

以前的《知堂谈吃》、汪曾祺谈吃,现在的《舌尖上的中国》,一直都被追捧,以后也不会被冷落。民以食为天,意思就是吃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要多大有多大,最重要。不过,当人们普遍将一切都归结到吃,都在为了吃而追逐奔波,吃成了唯一的话题和人生实践的时候,往往就是社会出现了危机的情况发生了。吃是仅次于死的生存底线,为底线而挣扎如果不是个人的事而是群体的事,危矣。

在我们的土地距今并不遥远的历史上,仅仅就是为了一口吃食的衣不蔽体的乞讨者还屡见不鲜,饥荒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重要话题,也一再给人民造成人道灾难。很上时间里,普遍解决温饱都是一个宏大而艰难的社会命题。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却又很快因为报复性的饕餮而不知自限而导致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问题多发。即便如此,终于获得了吃饭自由的人们普遍还是对吃的话题表现得津津有味,胃口有限,吃出来的疾病可怕,那就谈吃说吃传递吃的信息,琢磨吃、研究吃、万变不离其吃……

奇妙的是,人又是唯一可以将吃在生活中的比重降到最低的动物。

简单食物,或者说是将吃的问题降低到极简状态的人,倘非因为贫困,就一定是处于精神充盈状态的人:宗教人士、追求健康与美而立志减肥的人甚至就是最极端的美食者。忌荤腥、日食一餐、过午不食、轻断食、辟谷等较为刻苦的形式之外,还有一种细嚼慢咽的更容易被接受的饮食格式,就是每餐主食量不大,主食不单一的是米饭面食还有各种豆类薯类,而肉蛋奶的品种不少,数量则极其有限食物少,小口慢食,既显得优雅,也绝对不会吃撑,不知不觉间就既能获得饮食的满足感,还能始终保持对食物的兴致,而不至于进入餍足的无聊……

不管哪一种节制饮食的方式,他们普遍的观点和经验证明,淡而无味是至味。只有不加盐、不加调料还不怎么足量的饮食,才是人体会人间滋味的基础。那种又麻又辣又咸又甜又酸又油又烫的味道与饮食,刺激于一时,却毁了人对世间各种滋味的敏锐敏感的基础,毁了细微然而独特的其他滋味的感受可能。正是这种对于滋味的无限追求趋势让过去偏安一隅的辣椒成为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广泛追求,极大地促进了辣椒的消费和种植。著名的辣椒产地不再只是在南方和西部,北方也出现了以辣椒为自己的标志产品的众多地域。

与此同时不要吃野生动物的呼吁也在每一次疫情起来的时候都被格外提起,作为病毒宿主和传播链中介的野生动物仅仅是因为这种物理性的媒介意义才多少获得了一点点拯救,而主要不是因为环境保护与生物伦理。

有一种观点认为,吃在一个人的生活中的比例越大,就越接近动物。这话说出来很伤人,但是好像在温饱无虞之后的普遍事实大抵就是如此。那些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那些一门心思钻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而废寝忘食的人,对于吃东西总是抱着一种简单够吃的原则,不会在吃的问题上消耗太多时间和精力。他们的人生,有更多的乐趣、更高的价值追求,他们往往能体会到更丰富更广大更深邃的美妙。

世上有所谓美食家,公开地将自己的生命定位在吃上,自我开脱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说他们追求的已经不单是食而是美。这多少可以给他们对于吃的动物性追求涂抹上一点点好看的颜色,但是终究还是没有脱离开吃。吃者本无罪,只知道吃则已经类似一种罪;抱持着一种人生在世不吃点喝点还有什么乐趣可言的观念,成天就知道吃,吃完之后还只是谈吃,谈吃之后就又开始吃,如果不是厨师,如果不是美食家,如果不是小孩儿话,就有了蒙昧之嫌、故意之嫌。蒙昧不必说,故意则是故意要在吃的问题上消磨时光,避免在其他事情上的败绩对自己形成的压力,在口腹之欲里无限地享受生命的不知餍足,终究还是陷于人类的生物性陷阱中了。

吃不是不可以吃,谈吃也不是不可以谈吃,雅俗之间、动物性与精神性之间的区隔,可能就是有没有审美的原则、有没有吃之外的意趣。为了吃而吃,人生中大量的时间里都只有吃,终归是不值得的,是浪费了人之为人更多更高更好的可能性的。

温饱无虞之后,吃就应该是不以吃为唯一重要而以更广袤的世界为意的人生状态下的有限私人事务。而吃的,也就应该是健康,是简便,是节奏,是环境,是信念,是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