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汗一章 可汗一: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浮为在表,故宜汗不宜下。 1 浮为在表,故宜汗解。脉浮大者,医反下之,此为大逆。太阳传阳明,二阳合病,表解则二阳俱解。 可吐三章 可吐一: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手足厥冷,脉乍结代,此以下焦浊气,客居胸中,心下胀满而烦生。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阻碍气道故也。此当吐之。 1 胸有痰浊,气道壅塞,阳不四达,故手足厥冷,而脉乍结。心下烦满,饥不能食,食则入口即吐也。病在胸中,当吐之。 可吐二: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涩,此可吐之,吐之利即止。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涩,此可吐之,吐之利即止。 胸上诸实者,内有败浊之物,非无形之空气也。败浊阻碍,肺气壅塞,故胸中郁郁而痛,不能下食,浊气冲突,欲使人按之。按之壅遏肺气,津液上涌,故反有涎唾。浊阴上逆,则清阳下陷,故下利日十余行。阴盛于下,故脉反迟。浊物填塞,清气阻滞,故脉涩见于寸口。此可吐之,吐之则败浊去而清阳升,利即止也。 1 《金匮》卷十六,胸痹短气二,平人无寒热,知气不足以息者,实也。隧道壅塞不通,或有宿物阻格不达,是实证也。病胸上诸实者,内有败浊之物,非无形之空气也。实则宜泻,当以行瘀开闭之方,除旧布新之法,排决郁陈,则气降而息顺矣。 2 吐法治利,此理新鲜。上实而下利,吐去上实,则下利止。 论;肺气不敛不降,则大肠不收不藏。胸中之实,不吐不去,则清阳不升而陷泄不止,故吐之利止。 可吐三:宿食在上脘,当吐之。 食消在下脘,不能吐也,未消而在上脘,法当吐之。 可下九章 可下一: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寸大于关,关大于尺,人之常也,是以三部脉不平。三部皆平,是乙木郁于尺中,不能上达,故尺与关平,甲木郁于关上,不能下达,故关与寸平。乙木陷则少腹胀满,甲木逆则心下痞硬,关尺弦浮,肝胆俱病。若按之少腹满者,是乙木之陷,土湿木郁,不可下也,若按之心下硬者,是甲木之逆,土燥火炎,当急下之。盖脾经壅迫,胃腑郁遏,水谷莫容,故见下利。宜大承气汤,泻其腑中之郁遏也。 1 本条是胃腑宿食,内停成实也,内停郁阻,则下利不止,上而坚痞,故宜急下之。胃腑壅满停实,实则宜下,以解土急,甲乙二木,不能升降,合而贼土,上痞下利,土木俱急,故必急下,大承气汤。 2 三部脉平者,关与寸平,尺与关平之义。关当在中,甲木刑胃,胃气不降,则关与寸平,尺当见沉,乙木不升,陷于寒水,则见尺浮,则尺与关平。 可下二: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心下硬者,虽关与寸平,上章。然胆木不降,必见弦象。脉双弦而迟者,是胆经郁塞,降令不遂,必心下痞硬,若脉大而紧者,是阳明胃中有未消之谷,外为胆经郁遏,里不能容而表不能达,故浮大而紧涩也。此可下之,宜大承气汤,泻其宿食也。 1 关弦则与寸平,胆木不降,必见弦象,胆经痞塞,心下必硬。上章脉平之义。 2 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此是阳腑之中有停宿阴滞也。可以大承气汤,下其宿食。 论;上条,就是宿食阻格,而三部脉平。宿食停胃,脾壅肝陷而下利,胃逆胆痞,则心下硬。 可下三:问曰:人病有宿食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宿食在胃,阻格表阳,故寸口浮大,阻碍里气,故按之梗涩。尺中亦微而涩者,尺中主里也,涩即紧之文。此申明上章之义。 1 胃气不降,则脉浮大,宿物阻格,非滑即涩。宿物当下,大承气汤。 涩者,紧之变文,上章脉大而紧之义。大为胃气之逆,紧为腑中阴滞,涩为经气梗涩。宿食停胃而胃气不降,则生邪热。大承气汤,热与宿食俱泻也。 可下四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上论宿食之脉,此论宿食之证,宜合观之。 1 宿物阻格,上气不降,下气不升,则利不欲食。 可下五: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内有宿物,沉取而脉反涩,必浮取而脉反滑。缘宿物郁碍,阳气外浮,不交于阴,而无阴气之翕聚,故令脉滑。滑即上章浮大之义。 1 宿食在中,郁格阳气,不得内济,无复阴气之翕聚,是以脉滑。滑即上章浮大。 下利之脉,当沉紧弦迟,而反滑者,知宿物阻格,当有所去,下之乃愈,下宿物则利止。 论;本条同《金匮》下利二十二 脉正浮动,忽然见沉,其名曰滑。尺本沉紧,不专于沉,忽兼有浮升之状,此为滑象。滑者,紧之浮名,(此两条观脉法三十八九)。伤饮之滑,如循贯珠,累累联属,流利不停,也为滑象。滑有不同,当注意,有阳郁浮滑,阳升之沉滑等。其余的细观“脉法”与《四圣》脉法则知。宿食阻格之滑者,脉浮而大,按之反涩。 可下六: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迟即涩之变文,宿食不能阻其表气,而郁其里气,故外滑而内迟。里气郁阻,肝脾不升,故利未欲止。 1 此迟者,不是阴盛脏寒,宿食阻格,经气梗涩之变文。 胃为阳腑,而忌盛满,亢满为害,壅满成实,脾陷不升,肝气下贼而败中,故当下急下。 可下七: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脉沉沉者,少阳之经郁逼阳胆之腑也,故宜大柴胡汤,外散甲木之邪,内泄戊土之郁。表里双解,故曰下解。缘少阳经气不疏舒,逼侵胃腑,胃热而郁不得外达,故脉气沉沉而郁荡也。 1 脉沉沉者,是阳明脉大,因少阳之弦,故不言阳明之大,不言少阳之弦,就是沉缓之变文。胆胃互贼,阳明不败,故脉见阳明之沉沉。内实者,阳明之实也,从少阳之经而来。大柴胡汤,外解胆经之表,内泄阳明之实,经腑双解。 可下八:病人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腑邪壅遏,不得下泄,故腹中满痛。 1 胃腑壅满,是为亢实,实则宜泻,大承气汤。 2 549页《金匮》腹满九,腹中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实满已至壅塞阻滞而疼痛,是可下也。 按;此还有十六,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还要注意区别太阴九,桂枝加大黄汤,此无表证也。 可下九: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在阳明二十一。 下利愈后,至其从前病起之期而又发,以病根不尽故也。当下之,以绝其根。 论;本条同《金匮》下利二十三。本条余也不知,为何病根不尽。实虚之证用大承气汤,仍是下阳明之满,以和阴阳之意。是不是又停食成实。 伤寒悬解卷末 按语: 读完《伤寒》,全面的认识中医,就会知道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伤寒病的理论,是区别于西医的理论的,但是现在中医非常无奈,被玩坏了,中医也成了分科后的设备仪器型中医,被西医给同化了。人一旦病了,就真的不是中医西医哪个牛的问题了,因为人生人死是一定之理,从生到死,必经历生病之路。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医都是传统医学的最高峰。但中医始终强不起来,为何?就是因为中医的理论体系一直没有走上正轨,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靠祖传秘方的路,越走越窄。现代中医,通识化的教材,消耗了后学者,太多学医的热情,格式化考试,让融汇贯通的中医,变的死板教条。中医真正出路只有仲景,只有《伤寒金匮》,没有《伤寒金匮》这颗大树在支撑着中医,中医早亡了,而注解最透彻的,唯有黄元御一家,后人不识啊!中医再不改变,真的会变成玄学巫医。 曾有报道,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对中医没有信心,有教授言及中医的理论始终有问题,还有的言中医教育是束缚中医发展的最大问题,看到这样的言论让人心慰,现实还是有很多清醒的人,在积极的为中医做事,寻找中医的出路与方向。传统医学,是乃自然之道,理论体系不正确,越想发展中医,越是把中医带入死胡同。发展中医,唯有深研仲景这一条路可以走,学习仲景,唯有黄元御这一条路可以走。不走此路,中医再发展一百年一千年,也是原地踏步,混水摸鱼。 《伤寒》序言,虽未能尽愈诸病,也能见病知源,没有神医,也没有神药,研究仲景,则见病知源,研究仲景,则知如何治病,如何不病,更知如何发展中医。学习黄元御,全面发挥仲景之功,建立一个真正的属于中医的医疗体系,是中医的方向,也是中医唯一的出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