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球化的历史伤痕 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真正动因只是对财富的疯狂追求。西方人所谓的探险、发现、征服、贸易,最终都是为了亚洲的香料、茶与鸦片,美洲的烟草、砂糖、毛皮、黄金和白银,非洲的奴隶和钻石。所以,从道德意义上说,全球化的历史也是一个邪恶的过程。 (一)殖民主义 正是因为香料的吸引与推动,人类历史由此迈进了一个现代的全球化时代。继葡西两国之后,许多欧洲国家出于对香料的渴望,大兴造船业,争先恐后发展航海业,成立殖民公司,到亚洲掠夺香料。 在后哥伦布时代,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与蔗糖、鸦片、烟草等商品一样,咖啡也随着殖民活动的进行,传播到了世界,尤其是热带地区。直到今天,印度尼西亚还是世界上主要的咖啡出口国之一。英国对印度的成功殖民和棉花产业的暴利,吸引了更多新兴国家加入殖民地争夺战中。日本控制了朝鲜,德国控制了非洲南部,俄国控制了土耳其。 西方的这些殖民活动当然不是含情脉脉的,道义高尚的行为,而是通过压迫当地人民,扩大种植面积或者攫取资源的数量,从而赚取巨额的利润。 (二)奴隶 谈到早期的西方资本主义,人们比较熟悉的是贩卖非洲的奴隶,而对“苦力贸易”中的华工往往不太了解。 1. 贩卖黑奴 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甘蔗种植和糖的生产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地。蔗糖贸易见证了全球化早期的苦难历程。所谓的欧洲、美洲、非洲之间的“三角贸易”,就是通过大西洋的帆船,把欧洲工业品(包括朗姆酒和枪支)贩到非洲,再把非洲奴隶贩到美洲殖民地,然后把蔗糖从美洲运到欧洲。 殖民当局为了获取规模效益,只会种植单一的经济作物,甚至不种粮食。这样也便于种植园主控制奴隶和工人,防止他们造反或逃走。蔗糖本是甜的,而在残酷的蔗糖经济中,却是依靠吸人血造出来的。 2. 华工 在全世界范围取消奴隶制度后,人口众多的中国就成为最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地。许多沿海地区的流民被西方公司以招募劳工的形式送往美洲作苦力,历史上将这种劳动力输出称为“苦力贸易”。 从1849到1874年,通过“苦力贸易”运送到秘鲁的华人多达10万人。这些人大多数是在棉花、烟草或甘蔗种植园劳动,最不幸的就是去挖鸟粪,其悲惨尤甚于非洲黑奴。这些华工在黑人监工的皮鞭下,每天要劳动长达16个小时。而且岛上从未有过降雨,挖开坚硬的鸟粪后,粉尘就到处飞扬,经常会引起眼睛、喉咙、肺部的灼伤。生存条件如此恶劣,每周都有一些苦力不堪痛苦而自杀。 (三)毁灭环境 为了在美洲开辟蔗糖和咖啡种植园,西方殖民者毁坏了大量的热带雨林。后来随着地力的耗竭,种植者又会重新开垦新地,继续毁坏更多的原始森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往往很难恢复。 在西方人的贪婪下,不仅是热带雨林被毁,自然界的动物也难逃厄运。 野牛皮因其良好的通透性和韧性,成为制作传输带的绝佳材料。作为美国第五大工业产业,制革工业不仅消耗光了美国野牛,还需要从拉美国家进口大量野牛皮。 用现代火枪猎杀野牛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剥皮则麻烦得多。另外,牛皮的原料也有所限制,一般只取母野牛和牛犊的皮,只用其中最好的三分之一而已。本来为了牛皮才发生的猎杀野牛活动,到了后来简直是为了猎杀而猎杀。 早在修建西部铁路中,铁路公司就已雇用猎人射杀野牛,给铺设铁轨的工人当作肉食。铁路建成后,铁路公司又将四处游荡的野牛视为火车运行的威胁,竟让乘客从行驶的列车上向野牛射击。 最终,野牛的灭绝为后来的美国农业大生产提供了前提,也解决了印第安人问题。 (四)战争 在商业革命之中,既有和平的贸易,也有战争与征服。 在白银时代,英国与中国的巨额茶叶贸易完全是靠白银来平衡。英国的“三角贸易”是向美洲贩运非洲黑奴,美洲向中国输入白银,中国向英国输入茶叶。随着白银时代的结束,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输出印度的鸦片,而中国却不想要这些鸦片。这场贸易争端最后以一场战争结束,所谓的鸦片战争,其实是茶叶战争。 (五)改变历史走向 在全球化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因素,却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1. 帝国的覆灭 在中国与欧洲之间的丝绸之路上,中亚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尤其是被称为“文明的十字路口”的粟特。盛唐时代,中亚的粟特商人曾长期控制着丝绸贸易,大量粟特人也因此进入中国。众所周知,大唐自“安史之乱”开始由盛而衰,开启乱世的两位主角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粟特胡人。 2. 黑死病 东西方的交流并不仅仅是商贸,也有疾病。蒙古骑兵和沙漠商队将“黑死病”带到了欧洲,使欧洲和中东的人口在极短时间内减少了一半左右。 黑死病比丝绸更有力地改变了欧洲社会和宗教生态。罗马天主教廷在灾难面前的无力使民众对其失去信心,引发了后来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以及法国大革命。传统的封建采邑制也衰落了。随着劳动力的四处流动,商人和工匠的地位提高,促使了行会建立和城市兴起。原来是一场灭顶之灾的黑死病,反而促进了欧洲的长远发展。 3. 新的国家独立 在18世纪60年代,英国加大了对北美殖民地的税收征缴,在北美引发广泛而强烈的反对。反抗者自发组成波士顿茶党,号召人们抵制东印度公司经营的茶叶,又通过大量走私茶叶来逃避关税。英国则通过《茶叶法案》,严禁茶叶走私行为,并允许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北美殖民地低价倾销,直接威胁到许多茶叶走私商的利益。波士顿茶党将东印度公司商船上价值18000英镑的茶叶全部倒入港口,更刺激英国加强了高压控制。双方的对抗越来越激烈,终于在1775年4月19日,波士顿附近的莱克星顿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是“波士顿倾茶事件”,又是围绕茶叶的走私、征税、垄断和查禁而引发。从这个角度说,美国独立战争也可以称为“茶叶战争”。 除了茶叶,还有一个国家的诞生也与食货——土豆有关。 美洲的土豆引入欧洲后,人口得到了大幅增长。但食物的单一化,不仅带来营养问题,也暗藏着歉收的危险。当时,爱尔兰广泛种植的土豆就遭到虫害和严寒的打击,造成人口的锐减,大量爱尔兰被迫移民海外。爱尔兰移民彻底改变了美国的人口结构,还出了几任爱尔兰裔的美国总统。 灾难发生后,英国政府却无动于衷,甚至对各种自发的救助也横加阻拦。占有大量爱尔兰耕地的英国地主,将种植小麦改为经营畜牧业,更加重了饥荒的蔓延。在饥荒最严重的几年间,爱尔兰仍然向英国本土出口粮食。 英国对爱尔兰饥荒的冷酷反应,不仅导致爱尔兰的最终独立,也使爱尔兰人长期对英国人充满了强烈的仇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