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餐松饮涧 - 最后的英格兰

 基路伯 2022-04-19

最后的英格兰

画家-福特·马多克斯·布朗



松饮涧

最近在上海,如何保证每顿饭桌上都有素菜是个大问题。这幅19世纪中叶的出自英国画家的油画《最后的英格兰》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点借鉴。

没把中学历史打包还给老师的小伙伴应该都记得“羊吃人”,就是那个时代,如火如荼的大圈地运动,让无数的英格兰农民成了失去土地的孤魂野鬼,从这副画中的这对年轻夫妻迷惘的眼神,我们穿越两百年仍能感受到那份绝望和无助。

还好,大英帝国适时地开了一扇天窗:海外殖民地,北美,新西兰,澳大利亚,一艘艘大木船如同过江(不对,是洋)之鲫一般穿梭往来于殖民地和英格兰之间,不停地把大量的失地农民和各类囚犯像货物一般地运送出去。

尽管去了能不能活下去不知道,尽管海上漂泊几个月能不能活着抵达不知道,但是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前赴后继,因为故乡的土地已经毫无生机,呆在英格兰就意味着等死。

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这些可怜人是如何熬过这海上几个月的漫漫旅途的,因为他们竭尽全力东拼西凑出来的船费中,是不包括这海上漂泊几个月的餐费的,至于他们怎样才能不饿死,船主并不关心。

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吊在这对夫妻前下方网上的,我们仔细辨认一下,这就是包菜,也就是我们上海人说的卷心菜。

卷心菜不光鲜不亮丽,吃口也不怎么好,但是它耐放,还可以一层一层剥着吃,还表里如一滋味不怎么变化,没有比卷心菜更适合做几个月海上旅途的救命菜了。

光光1852年这一年,就有35万英国人靠着这颗其貌不扬的卷心菜漂洋过海,在大洋彼岸生根发芽,深刻地改变了这个世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卷心菜,就没有我们今天全球化的蓝色星球。

今天,这颗卷心菜又再次来到了嗷嗷待哺的三千万上海人的餐桌上,担负起拯救魔都于危难之中的历史重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