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洪商》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王天培北伐洪江宣誓96周年

 侗家那个阿牛 2022-04-19

湖南省侗学研究会2011年洪江年会论文

试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暨上将军长王天培对洪江、侗族和中国的影响

——纪念北伐军洪江宣誓85周年暨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

《中国侗族军事史》编写组组长:吴跃军

“北伐苦功,中国有几,中央有几;血战徐州,天下一人,天柱一人。”

这个对联夸的是保定军校一期生著名百位将领之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参加者、开国纪念手枪获得者、民国侗族军事家、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兼左翼前敌总指挥、北伐第三路军前敌总指挥、江左军前敌总指挥兼安徽省政府主席、南京国民政府任命的46名军事委员会委员之一的贵州天柱籍1925年上将王天培。1909年他从清水江到洪江码头沿沅江到武汉就读武昌陆军三中,后参加武昌起义,获开国手枪纪念;追随孙中山先生,洪江会议定黔成功,洪江北伐挥师徐州……20年后的1929年10月王将军遗骸从上海启运经湖南洪江沿清水江逆流而上魂归故里天柱将军坡,写下一个爱国英雄、北伐骁将光辉而又悲壮的一生。“血战徐州纵横扫荡三千里;魂归桑梓泪落满城百万家”。他就这样一步步走来,从侗寨到军营,从普通一兵到一代名将,一步一个脚印,冲到了革命的最前线。

他的一生在洪江发迹,对侗族,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6年8月9日,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贵州天柱侗族人王天培率黔东、湘西侗族、苗族子弟兵2万5千人在洪江宣誓北伐。国民革命军1926年8月时有10个军:第1军军长蒋介石,2军军长谭延闿,3军军长朱培德,4军军长李济深,5军军长李福林,6军军长程潜,7军军长李宗仁,8军军长唐生智,9军军长彭汉章,十军军长王天培。

南方国民革命政府急速派广州国民政府特派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吴玉章(共产党员)从广州经长沙,约于8月7日抵达洪江,主持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王天培正式就职典礼暨授旗北伐誓师大会。

8月9日大会在洪江莲花地举行,参加大会的有二十八师全体官兵;随军军官教导团及直属部队;洪江商会、木业公会和各校师生等地方团体代表。主席台前两边立柱上写有“誓统十军,实现三民主义,为党为国 酬战志;出师万众,巩固五权宪法,灭吴灭曹 快人心”的对联。上午九时正式开会,全体肃立、鸣炮、奏乐、唱国歌后,王天培读总理遗嘱,军参谋长杨劲拔致开会词,接着王天培宣誓就任国民党革命军第十军军长职,誓词:“天培不敏,蒙党重任十军军长一职,力微负重,深虑陨越,有贻众望,志愿与我军全体将士,同心同德在'三民主义’旗帜下,奋勇前进,完成北伐大业,始终不懈,谨誓”。

吴玉章(1878-1966),男,原名永珊,字树人,四川荣县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新中国教育的开拓者,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始人。吴老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而成为跨世纪的革命老人,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一起被尊称为'延安五老'。吴玉章从参加同盟会到参加中国共产党,从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到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为社会进步、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党的事业奋斗一生。

随后吴玉章同志代表南方国民政府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誓师北伐授旗,并致嘉勉词:“王军长青年将领,精明干练,智勇双全,统帅十军将士,应为当代先锋,荡平吴、曹,拯救生灵,祝旗开得胜,会师燕京,痛饮黄龙”。赢得全场热烈掌声。

洪江教育代表冯克明,代表地方各团讲了话,他说:“在这里举行王军长就职典礼暨北伐誓师大会,是我们洪江人民的无限光荣。祝王军长凯旋归来,洪江人民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等语。

王天培最后致答谢词:“各位代表及来宾,烦劳莅临,励勉有加,受益良深。北伐前途,任重道远。盼多赐教谕,共同完成北伐大业,谨谢。”

紧接着王天培宣读了他在洪江亲自拟定的就任第十军军长职通电:

“广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谭、张、汪各主席、各委员、各部长、全国党部各法团、各机关、各军长官、各报馆均见:

天祸中国,诞生妖孽,吴佩孚贪念一时之权位,牺牲亿万之生灵。蹂躏西南,荼毒中土。抗阻义师,压迫民众。叫嚣跳梁,几越十稔,迹 其罪恶,罄竹难书。拥曹琨以窃伪位,竞可贿选也私;逐段氏而称巡阅,实为拥兵之渐。始也,兵扎衡、长,三湘之人民蹙额;继也,旋兵汴、洛,四方之疆吏惴惶。

彼乃利用帝国主义之粤援,遂与北京之政客勾结,虚拥专号于两湖,实行政权于全国,逆施倒行,无恶不作。决堤灌湘、鄂軍,大河为赤;煮莓出夷隆市,市疆成墟。平昔贿买政客,滥用各器;抽捐富户,荼毒平民。尤其可笑的是,不通书史,擅改《书经》。或造言托辞,口称关岳,心实盗匪。

洎乎直系瓦解,曹琨为囚,贼势已孤,岳阳遁迹,余焰重起,汉埠再起。自上尊称,联张两亭,初缉张勋臣,终用张勋臣,毒杀肖耀南,逼走方耀庭,夺靳翼春之兵柄,引阎百川于道途,一反一复,小人之尤。充其量则利用以毒攻毒之政策,坐收自肥自大之实权。百姓焦忧,国事坠落,彼不顾也。红军所至(注),千里粮空,轻骑远出,壮士色绝,目诬人以赤化,贼乃行掠产之实,人或加以颂旦,彼可演未制之剧。呜呼!庆父不去,鲁难未己。此贼不杀,民命何堪。天培分属军人,心切救国,为举义师,以清妖孽。统率三路黔军十五旅之众,北上声讨,誓除国贼。生死已定,敬谨宣告,唯望亮察”。

大会开到下午一点多钟,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这支不到三万人的队伍,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杀向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诸省,被李宗仁称为“钢军”。王天培也因此被任命为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

史称“洪江北伐”。

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王天培)率一个师进驻洪江,边整训边扩军,得洪江商人捐资80万银元。洪江人民支援了北伐军。第十军一年时间扩编到9万余人,王天培上将是北伐军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兼左翼前敌总指挥、北伐第三路军前敌总指挥、江左军前敌总指挥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南京国民政府任命的46名军事委员会委员之一。王将军的上将任命是1925年9月26日,王天培晋加陆军上将衔,时任暂编陆军第九师师长。

1927年农历三月,第十军前进浦口加入徐州战役。徐州是津浦和陇海路的枢纽,蒋介石亲自到宿州召开作战会议。会上,蒋认为需用l0个军以上兵力,两个多月时间方能攻下徐州,第七军军长李宗仁也有同样看法。

王天培说:“张宗昌的部队并不经打,我军士气旺盛,只需两个星期就可以攻下徐州,兵力也不需要那么多。”

接着王提出作战计划及兵力配备如下:

一、十军主攻津浦路正面;

二、二十二军(军长柏文蔚)、四十四军(军长马祥斌)为左右翼掩护十军进攻;

三、十四军(军长叶开鑫)为总预备队,七军为总预备队。

蒋介石、李宗仁都同意了。

于是蒋命李宗仁为总指挥,王天培为前敌总指挥。

1927年年农历四月,徐州战役攻击开始,十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王天培以所部第二十九师、三十师和教导第二师主攻,一战克符离集,前进夹沟。夹沟是津浦路的战略要点,敌人凭借坚固的工事,并以铁甲战车扼守津浦路要隘。十军将士前赴后继,展开血战,终于占领夹沟,俘获敌战车12辆,枪弹、被服及各种军用品无算,乘胜直抵徐州。张宗昌集结重兵扼守徐州城外九里山、卧牛山、云龙山等阵地。十军猛攻两天一夜,双方展开肉搏战,敌不支,大败而走。是役,十军伤亡3000余人,其中半数以上是贵州的侗族、苗族青年。

王天培仅用十四天时间,就取得徐州大捷。是役歼敌八万余众,俘敌两万余名,击落飞机五架,摧毁和缴获铁甲车五十余辆及无数纤重。孙传芳和张宗昌亡命临城。

徐州战役是北伐几大战役中的一次大战役,意义重大,敌军胆寒,全国振奋。为之,各地举行了隆重的庆功会,胜利消息传到后方,一些都市的大、小报均以头版、头条用头号大字标题刊登徐州大捷的消息。人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将王天培的十军和叶挺的独立团并称为铁军。攻下徐州后,王天培曾集合全军讲话。

他站在台上,笑容满面地说:“别人说我是王大炮。我这个大炮,在武昌第一炮打出了中华民国,第二炮就要使北伐成功,统一全国。第三炮将要使世界革命完成。'

民国十六年(1927)五月,蒋介石再次举行行北伐。何应钦、蒋介石(白崇禧代理)、李宗仁分别担任一、二、三路北伐军总指挥,而王天培为第三路军的前敌总指挥,隶属于李宗仁。

第十军因队伍壮大而军饷不足,他们饿着肚子,穿着草鞋,在王军长的指挥下,勇敢地迎战北洋军阀之一的奉军,下安庆、合肥,攻蚌埠,占徐州,进鲁南,逼泰安,济南之敌震动。张宗昌部军长张敬尧、曲同丰等派人向王表示“十军打到济南,他们就反戈归附。”要拿下济南,也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但这时武汉政府反蒋,蒋介石又害怕王天培的势力壮大,于是命令停止攻打济南,并将主力撤出前线,仅存第十军等部队在绵延百里的津浦线上抗击十倍之敌。即将到手的果实就这样丢掉了。

王天培多次向蒋介石求援,第十军终因孤立无援、缺乏粮弹而败下阵来,一直退到安徽的符合集。

蒋介石见战略要地徐州已丢失,又遭到各方面的责难。于是慌忙下令“要夺回徐州以振军威,”“不打下徐州,便不回南京。”亲自担任总指挥,率第一、四、四十四、二十七、三十二军及残破不堪的第十军发动徐州战役。结果,败得一塌糊涂。

蒋介石在陈诚等人的护送下,由蚌埠仓皇逃回南京。徐州失守,蒋介石感到无法向国民交待,乃将自己估计错误、指挥失当所致的战败责任,推诿到王天培身上,以王天培作为“替罪的羔羊”。

八月九日,蒋介石下台前急电王天培来南京面商机要(离洪江北伐整整一年时间)。尽管王天培幕僚已识破了蒋的奸计,一再劝阻,甚至建议派一师人马相随。但性情憨厚的王天培却毫无在意,认为蒋不会胡来,就这样中了蒋的圈套。

王天培一到南京,就去铁汤池丁家花园拜见蒋介石,但蒋以忙为由,拒绝会见。第二天,王天培就被蒋介石以擅自撤退、克扣军饷等罪名逮捕。

八月十三日,蒋介石于通电下野,行以退为进之策。蒋介石下野回浙江奉化老家,便把王天培押送到杭州市浙江省防指挥部,然后秘密处死。

王天培的被害,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可蒋介石为何要杀死王天培呢?一是因为蒋介石素有排除异己之志。王天培是黔军,既非蒋的嫡系,又不是黄埔出身。当王部打到泰安时,队伍扩大为九万人,尤其是张宗昌部将决心反戈归附的音讯为蒋知晓后,更是担心王部人多势众,拥兵自重,无法控制,乃决心消灭王部;

二是蒋指挥徐州战役失误,且败得很惨,这是蒋介石所未料到的。时被人称之为“北伐战争中最孱弱的一次溃败”。各方面责难纷纷而来,尤其是李宗仁、白崇禧之攻击为甚。蒋感到压力太大,寻机推卸责任。于是将战败之责任推在王天培身上。

惜乎,这位于武昌起义、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有功之臣,就这样做了蒋介石的“冤死鬼”,时年三十九岁。1927年9月2日夜半,王天培被杀害于浙江杭州城外之拱宸桥,终年39岁。名将被害,全国哗然。王天培遇害后,当时的《武汉晚报》、《铁嘴报》、《湖口快报》等宣传媒体相继发表文章,皆为王天培鸣冤叫屈。其中有《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为题的文章,详尽地叙述了徐州兵败的详情,公开揭露了蒋介石之流排除异己的真实内幕。王天培遗孀朱竹君、吴学粹(又名吴德华)痛失夫君,为夫鸣冤。她们在致国民政府的辩冤状中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王天培的冤情,强烈要求为王天培昭雪。

为什么王天培功高被杀?蒋介石素残忍狠毒,谋杀宿将以吞并其武装,成为他的惯伎。王天培所部黔军,发展到近十万的大军,而且团结善战,黔军宿将(左翼总指挥袁祖铭、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彭汉章被杀)惟王独存,必欲去之以确掌其武装,是为王致死主因。且蒋自领中路,进攻徐州,败退下裁要找一个替罪羊以诿卸自己失败之责,王天培正中其彀。至于何应钦为人,知蒋最深,对蒋异常恭顺,事无巨细,必向蒋先请示而后行。何应钦从不敢用贵州人,可见何对蒋小心谨慎,不敢稍有放纵。杀王天培这个前敌大将,没有蒋的授意或暗示,何应钦绝不敢这样作。蒋虽下野,何即蒋化身,蒋利用何王矛盾,令何应钦杀王而自隐其奸,这才是事情的本质。

1927年,第十军部分军官及亲友将王天培遗骨启迁上海,首次于上海法租界举行公开追悼会。军官教育团团长雷应辑赠挽联云:伤心三字“莫须有”,回首一棺归去来。其悼文日:昔岳飞遭秦桧之害,被十二道金牌召去,惨死于杭,时年三十九岁。今将军生于戊子年十二月,被害于丁卯九日,亦三十九岁。奸党之害,列事之惨,惨死之年之地,均与岳王相同,真前有岳王,后有将军也……”

十军行营秘书长甘凤章宣读悼词:

“王天培将军自投笔从戎,考入贵州陆军小学、湖北陆军第三中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任排、连、营、团、旅、师、军长等职。曾参加武昌首义,护国之战,护法之役;援桂援川,征湘征鄂;出师北伐,血战苏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重创直鲁,震慑奉张!谆谆之育才,与五千子弟同生死;耿耿之为民,同九万部属共患难。雄师弯弓,正待劲射北雕;劲旅盘马,即将扫荡齐鲁。讵料横祸天降,身中暗箭!功败垂成,北伐中挫!呜乎!缶罐不在井边破,壮士远离阵中亡,此政府之谬也!国民之悲也!军人之耻也!空山有余恨,黄土埋忠骨。愿将军安息,永垂不朽!”

  1928年秋,接任十军军长之职的杨胜治率部攻下济南后,在泰安县的太庙里追悼王天培及十军所有阵亡将士,并命人为王故军长制作银像供于牌位之中,并亲撰挽联:“名将出师,亲随马后讨逆党;忠良入狱,恨不举剑破囚笼”。

迫于种种压力,国民政府不得不于1931年8月5日为王天培昭雪在王天培被害后四年(民国二十年八月),国民政府下了一道命令:“前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王天培,忠勇性成,夙娴韬略,效劳党国,历著奇勋。讵××××(蒋总司令)嫉妒贤能,排除异已,于十六年八月间,乘王故军长自前线返宁请见之时,遽加禁锢,继施极刑。黄鸟歼良,古今同概。追维往昔,悼惜良深!故军长王天培着军事委员会从优议恤,以彰忠烈而示来兹。此令。”军事委员会决议:照陆军上将亡例,给恤二十年,每年领洋八百元。给治丧费三千元,(见《哀启》)。

1929年10月,人们又将王天培遗骸由上海启迁天柱,安厝于距天柱县城不远的铜鼓坡。王天培遗骸临近天柱时,全城士、绅、农、工、商、学生及亲友皆披麻戴孝,夹队迎柩。追悼会上。挽联如云,满城恸哭。

“革命十六年,功在东南半壁;

牺牲成一旦,名留竹帛千秋。”

“北伐苦功,中国有几,中央有几;

血战徐州,天下一人,天柱一人。”

“血战徐州纵横扫荡三千里;

魂归桑梓泪落满城百万家”。 天柱县杨植三挽 

“叱咤一声惊万马,

风波千里哭长亭。”天柱县佚名挽 

“看美女宛然春鬓紫云秋波朗水,

问将军安在声闻铜鼓气壮铁山。”

成败难料,是非难凭,为党国发奋忘身,经川鄂湘赣诸邦,十年之公废于一旦  

俎豆弥新,勋劳弥著,殆吾黔久钟灵气,历唐宋元明数代,千载而下再见斯人  大定县宋蛟挽 

挥师北伐,血战沙场三千里  

报国捐躯,桑梓泪洒百万家  

天柱县铜鼓坡王天培将军墓墓志联  

  数不尽的挽联,寄托了人们对一代名将的无限哀思,表达了人们对刽子手们的刻骨之恨。亡人人土为安,这时王氏家人才将噩耗函告在美国留学并已成家立业的八弟王天敏。王天敏闻四哥天培被害已逾两年,现已魂归桑梓,正举行厚葬,他顿失自制,心急如焚!因为他能够到美国留学,全赖四哥之力啊!他立即挈妇将雏,漂洋过海,回国奔丧。先到北京,将妻子金梦桃和幼女玛丽留在四姐王淑芝(甘凤章夫人)家,然后只身南下天柱,参拜亡兄之灵。一踏上故土,他径直前往铜鼓坡,一头扑跪在亡兄坟前,哭了个昏天黑地:“四哥啊!我来晚了!你怎么走得这么匆忙?也不跟弟见个面,也不跟弟说句话,我好悔恨也!”掏出纸和笔,边写边哭诉:

六年别梦两茫茫,

哭唤亡兄寸断肠。

笑貌音容从此逝,

绵绵遗恨海天长!

写完,连同钱纸一道焚化给亡兄,又哭拜了一回,才悲悲戚戚地走回天柱城,拜会家人和乡亲。

1932年4月,贵州省各界人士在省政府隆重举行王天培追悼大会。有对联云:

“功在定黔罪在定黔末世为人真不易,

朝言革命夕言革命先生结局竟如斯。”

1933年4月14日,国民政府再次为王故军长举行公祭。贵州省主席、第25军军长王家烈在贵阳为故陆军上将、贵州军事善后督办、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兼左翼总指挥王天培先生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发布启告:

“迳启者,故陆军上将、贵州军事善后督办、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兼左翼总指挥王天培先生挥军北伐,阃寄专膺,持节南旋,将星忽殒!孤忠在念,七载于兹。追维先生,西南杰出,忠勇性成;致力桑梓之功,既不可没;效忠党国之绩,久而弥彰。乃大业之未终,竟元勋之遽丧。家烈等或谊属袍泽,或忝在亲朋,逖听噩音,久深悲悼!爰申崇德报功之意,敬致束刍布奠之诚。兹订期于十月十四日正午十二时,恭迎先生木主入祀忠烈祠,即于是日下午一时公祭,聊表哀思。如蒙惠赐鸿文,请交忠烈祠内,以彰先烈而慰忠魂。

再,故省长彭汉章先生木主亦同时请入祠公祭,并以奉闻,届时伏冀贲临是幸!

王家烈等同启”

王天培被蒋介石扣留之时,曾面对蒋介石的所谓审讯斥责蒋介石:“得道者得天下,失道者失天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总司令好自为之!”这句话终于为时间所印证,短暂二十多年后,蒋公贸然因为失道而失天下,梦破金陵,亡命海岛。同蒋介石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宗仁,在晚年不无感慨地说:“蒋先生是个多疑而睚眦必报的人,心腹股肱转眼之间就成仇人了。”在蒋介石政治生涯中曾有三次下野。每一次下野,尽管都是一次以进为退的策略行动,但其狭隘自私、睚眦必报的心理,使其在每一次下野前后,都要找替罪羊或发泄积愤或杀鸡儆猴:1927年下野,杀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王天培;1931年下野,杀国民党著名左派领袖邓演达;1949年下野,杀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陈仪。

用同参加武昌第三中学、同参加武昌起义、同参加保定军校,同在黔军,同得“开国纪念手枪”的战友李世荣的诗评价王天培:

鸢二南飞过洞庭,同军同学共生存。

潜龙自命传佳话,遗像空留不见人。

浩气浩然涉洞庭,军旗千里倍精神。

吴头楚尾羽翼折,百战勋中恨未成。

瓜田李下费周全,山垅菊秋风雨残。

天使泽欧成恨事,培仁何故受牵连。

王宫梦里好珍藏,天上怔留座上宾。

培得昙花休笑贺,乾坤回首一伤神。

此外尚有大量挽联,例如:

浩气贯东南,当兹大局危难,有公独任;

勋名震中外,此后长城失恃,我黔尤深。

二十年革命粗张,直欲争前角岳马;

九万里奇功未竟,又从地下面孙黄。

竖子竟成名王郎斫地无语;

几人真革命总理在天有灵。

草檄十年,虽是将军老计宝;

抚棺一恸,更无知己此平生。

“更无知己此平生”,怎不令人“抚棺一恸”?

王天培虽已作古,但他所写的《宁归歌》却留传下来,天柱教育界将其列为学生必读课文。所以天柱小学为王天培献上这样一副长联,该联以“公”、“我”二字互为首尾,表达了天柱学子的悲痛心情,抒发了后代子孙决心继承先贤遗志,努力学习,报效民族国家的雄心壮志:

公诚大国名流想当年三字含冤歌读宁归深痛我

我本乡邦小子待他日一筹得展史编革命再称公

五十多年后,一位自名放洋翁的天柱名士在瞻仰了王天培将军墓之后,写下如此挽联:

扬震旦天声,北伐勋名昭国史;

作忠烈雄鬼,南弥浩气壮铁山。

霸业永消沉,总统何曾安四海;

冤坟犹耸峙,英魄依旧镇三江。

挥师北伐,万里沙场接淮海;

招魂南归,千秋忠烈壮乾坤。

放洋翁先生不但写下如此挽联,还赋诗三首,发表在省外报刊上,诗云:

瞻仰王天培将军

(一)

将军坡上埋忠魂 气壮铁山龙蛇奔

水抱钟灵归凤穴 云含秀色入仙村

丰碑无字辉华表 碧草多情掩墓门

遗恨空怀安世略 长留青冢向黄昏

(二)

芳草芊芊绿虎坟 古苔积翠暗碑文

奔腾龙气来苍野 婉转鹤声断暮云

胜地当该香桂馥 恩波未许好风熏

愚忠不见封侯印 魂去铜山集旧军

(三)

铜鼓坡前古屯营 寒空漠漠紫云生

巴山暮角凄凉怨 楚水残砧断续声

碧草坟前鸦压树 夕阳川上雁横城

冤魂已随凌烟没 犹自干回望帝京

魂去铜山集旧军!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的一代北伐名将、民国侗族军事家王天培将军却虽死犹存,侗族人民和中国历史永远纪念缅怀他。

对时局和后世的影响:

“中华民国副总统海陆军大元帅兼鄂省都督黎:

为 发给执照以奖首功事,照得我军举义,恢复鄂州汉口、汉阳,血战旬月,我鄂中将士,万众一心,力持危局,因之各省闻风响应,中华已成共和,得以脱出专制,实由该将士等首先发难,铁血购来,殊堪嘉尚。

查有:前驻鄂陆军中学生、战时总司令部凤凰山炮台要塞司令王天培,年24岁,贵州人,智勇兼全,勋劳卓著,合行发给执照,以示优异而懋赏功。除行部存案外,仰该员即便遵照祗领须至执照者

右给王天培 收执

中华民国元年四月 日”

《刘伯承传》川中名将载:

当第二混成旅在夺取大足县城的时候,隆昌方面又告危急。原来吴佩孚令黔军将领袁祖铭接替赵荣华,统一指挥反熊战争。袁祖铭迅速集结重兵进犯位于讨贼军后方的隆昌。熊克武又急调第二混成旅回兵隆昌固守。不几日,敌军气势汹汹攻到城下。

刘伯承率部与第二路出城迎战,在土地坡一带将敌前锋击溃,乘胜追到泸州小市背后的五峰顶。敌军据险顽抗,第二混成旅未能攻下。因连夜鏖战,部队已经疲惫不堪,于是转移到玉蝉关休整。袁祖铭调整力量再度向隆昌发动进攻。

刘伯承又率部与第二路回援,在隆昌与荣昌之间的狐林窝与黔军激战。黔军终于抵不住第二混成旅的连续攻击,分别向大足、永川、泸州方向败退。

刘伯承率部向大足方向追击,在要隘马颈口遭到袁军王天培部的阻击。刘伯承再次担任主攻。攻击前,刘伯承对部队进行鼓动说:“弟兄们,讨贼之役已经苦战半年,我军接连获胜,重庆已在我掌握之中。中山先生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不日即可变为现实。诸位要拼命向前,英勇作战。”接着,连续向敌军发起两次强攻。激战中,刘伯承不幸中弹,右大腿负重伤,但仍然坚持指挥部队,直到攻克大足城。后因伤势恶化,在军需官王尔常等人护送下,前往成都就医。至此,刘伯承在川军中转战10年有余,的确是“遍体弹痕余只眼”。然而富国强兵、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未酬。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欺凌的局面日甚一日。残酷无情的现实,迫使刘伯承在身心交瘁之中不得不检讨既往,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聂荣臻传》载:

抵制日货,是聂荣臻在中学时代经历的最大的行动。江津县城地处长江边上,商业比较发达,商店里摆得几乎全是日本货,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反感。江津中学和江津甲种农业学校的学生代表联合起来,积极开展抵制日货的行动。他们动员一些商店老板,不要贩卖日货。“乾坤泰”、“鸣盛和”等大商店不理睬学生们的要求,一些小商贩也跟着观望。于是,激起了学生们的愤怒。学联代表组成小组,分别对那几家大商店进行搜查,将查出的日货逐一登记,封存于“文昌宫”,准备焚烧。

学联还派出代表,沿江巡逻,凡装有日货的船只不准靠岸。几家大商店听说学生们要焚烧日货,着了慌,采取各种手段反抗,勾结江津军政首脑,妄图凭借武力压服学生。县长聂述文、驻军团长王天培召开学商两界代表会,江津中学的代表就有聂荣臻。王天培在会场周围布满荷枪实弹的士兵,企图压服学生。商人们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学生代表据理陈辞,寸步不让,坚决要求焚烧日货。双方相持不下。

  6月末,《凡尔赛和约》正式签字。消息传来,更激怒了江津的学生,他们立即集会,要上街游行。校长和学监百般阻挠,关上校门,不准学生上街。在这关头,聂荣臻和傅汝霖等进步学生鼓励同学们:“不要怕!冲出去!”学生们打开校门,200多人冲了出来,编成4路纵队,和甲种农业学校等校的同学们一起,汇成声势浩大的队伍。学联派出代表,手执小旗,沿街维持秩序。

越来越多的群众参加进游行队伍,轰动了整个江津城。游行队伍到达“文昌宫”,把封存的日货全部搬出,直抵东门江边,搭起高台,学生和群众围站四周,两校学生的代表登台主持大会,聂荣臻等人在会上发表了激烈的讲演,激起听众强烈的爱国热情,人人义愤填膺,就势把日货全部焚毁。大多数商人,通过抵制日货的运动受到了教育。但少数大商店老板极为仇视。他们贿赂军警,对学生进行镇压。就在焚烧日货的第二天,团长王天培带着武装士兵来到江津中学。

学校在王天培授意下,首先开除傅汝霖,对其余的学生代表,则准备在学期结束时开除或勒令退学。……暑假结束回到学校,得知反动势力将对进步学生进行镇压。激进的学生已经不能再继续读书,究竟何去何从,已经成为面临的严重问题。这时,聂荣臻想的是去法国勤工俭学。当时,四川的勤工俭学运动正在迅猛发展,青年学生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从“五·四”运动到1921年底,四川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达492人,为全国之最。在四川,又数江津去的人最多,共去了40多人。聂荣臻与钟汝梅等同学先到重庆打听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手续、路费等具体问题,然后返回家中,进行出国前的准备。他先到舅父家,争取支持。舅父唐富华愿意协助。可是,回到家里,父母却舍不得儿子远离家乡,担心发生意外,表示不同意。聂荣臻向父母申明改变现状的意志和可能被捕的危险,坚决表示:“我生死都要去!”经过舅父的协助说服,父母终于答应了儿子的要求。在舅父的帮助下,筹足了300银元的路费,准备就绪了。……这些更坚定了他富国强兵之志,更感到出国求学的道路走对了。

从贺龙年谱(1926-1927)看王天培:

1926年2月广东国民政府派董必武去长沙争取唐生智获得成功。吴玉章由粤返川又劝黔军杨其昌、王天培反正成功。

7月11日 黔军总司令袁祖铭响应北伐。蒋介石任命袁祖铭为川黔国民革命军总指挥。

7月中旬 彭汉章到沅陵与贺龙磋商部队行动事宜,而后贺部分两路向慈利、石门、津市、澧县和常德、桃源开拔。

7月20日 蒋介石电川黔联军总指挥袁祖铭,已委彭汉章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王天培为第十军军长。

8月13日 北伐军开始总攻击。

8月19日 北伐军左翼军党代表吕超出长沙抵常德。

8月22日 与杨其昌致电北伐军总司令部,因袁祖铭、王天培在途,常德无人主持,公推党代表吕超兼左翼军总指挥。

9月7日 中共湖南区报告在对湘西川黔部队的政策中说:“在军事上扶贺(龙)制王(天培),……贺(龙)比较与我们有联系,且对民众还较好。”是日 国民革命军攻克汉口。

9月26日 左翼代总指挥吕超电请总司令部解除代总指挥职权。电云:“现敌之主力被我击溃,退过江北,收复荆宜指期可定。”

9月30日 九军军长彭汉章从常德来津澧。

10月1日 九军彭汉章,十军王天培到公安。

10月3日 吕超离职赴省。

10月16日 致北伐军前敌总指挥部友人电报告鄂西战况云:“龙自出师以来,湘西、鄂西相继肃清。中经羊龙滩一役,王副师长操如积劳致死,团长穆冰如饮弹殒命。黄金口、斗湖堤一役,贺敦武旅长又战死,大功未定,万骨先枯,为主义牺牲亦弗反顾,幸名城迭克,大江以南早绝敌踪,正拟渡江进击,适王植之军长兼左翼总指挥亲蒞公安集议。以沙市江面宽泛,轮船民划均为敌掳,势难飞渡,决改下游石首、藕池一带,择要渡江。龙遂于支日尽率所部移军石藕。公安方面,由王总指挥令十军接防担负全责。先归湘军第二师旅长蔡鉴,负固石首,碍我行进,已派刘旅长燮提兵击溃,酌予收编,石城今日完全占领矣。”当年王天培左翼总指挥指挥了贺龙师长。

11月9日 在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共湖南军委工作的颜昌颐报告鄂西情况:“湘西方面有九军彭汉章,十军王天培及贺龙三部,贺龙名虽属于彭,实不受彭指挥,比较有战斗力的,当以贺龙部为好。他有兵二万余人,有枪一万余支,能用者七千多支,其部下皆能受贺指挥。贺兵……现在的纪律较王、彭部为好,不乱拉伕,不乱筹饷。”(17)

12月15日 前敌总指挥电贺:“贺师长云青吾兄勋鉴,蒸戎电顷始悉,贵师连日以来迭告克捷,具见各官兵奋勇杀贼,至堪嘉欣。顷闻残敌纷向施南方面溃退,尚望联络王(天培)杨(其昌)两师速向宜昌西南猛攻,俾资截击,而就肃清为盼。……唐生智删(15)日。”

12月17日 左翼军攻占宜昌。午后2时十军王天培部首入宜昌与敌巷战。午后3时九军一师贺龙部完全占领宜昌。是役,贺师缴获步枪3000,连枪百余,并俘虏敌数千名,毙敌团长3名、营长5名、士兵两千余名。北伐军仅阵亡连排长数员。当晚前敌总指挥唐生智为宜昌各军划境分防。

12月18日 鄂西战争结束。卢金山下野,与杨森败退四川,于学忠、张福臣逃往鄂北,阎德胜脱离杨森向左翼王天培投诚。

12月19日湖南各团体通电反对袁祖铭屯居湘西。

12月23日 与驻宜昌各军长官,迎接前敌总指挥唐生智偕苏联顾问巴罗夫等来宜昌,会议一切。(19)湖南长沙召开庆祝北伐军胜利大会。下旬 宜昌驻军发生磨擦,“国民党右派议论纷纷,要求解散贺龙同志的军队”。武汉国民政府派吴玉章以特派员身份调停后,“把贺龙同志的民军调到武汉去捍卫革命的中心。”①

1927年1月21日 上午8时北伐军总司令部在南昌举行军务善后会议开幕典礼。会议决定鄂西责成第九军、第十军等部担任警备。

1月29日 第八军唐生智所部教导师师长周斓在常德设“鸿门宴”,刺杀北伐军左翼总指挥袁祖铭及其参谋长朱崧、师长何璧辉等。①

2月6日 接到总司令蒋介石的电报:第九军军长彭汉章统率无方,着即免职,交唐总指挥查办,所率各师归本部直接指挥。

2月上旬 与彭汉章电南昌总部,表示愿意绝对服从总部指挥;后收到总部复电“仍在原地驻扎,安心候令,听候调遣。”

2月19日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因第九军第一师师长贺龙两次攻击鄂西颇著成绩,升任独立第十五师师长②,直接受总司令部指挥。

中共中央关注王天培“前在重庆时很左倾,此人颇有希望”,批评中共湘区省委:

中央复湘区信——

关于湖南军事、政治、民众运动的策略和党的工作[中国共产党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文件(一九二六年七月):

5,湘西方面之贺龙、彭汉章、袁祖铭等都要不得,贺耀祖也太游移,这种军队希望很少。兄处所采促他们离湘入鄂政策是对的,惟在他们之中所采扶贺制王政策则大大不妥;王天培前在重庆时很左倾,此人颇有希望,不能因其为保定系而遂摈之。我们对保系根本政策只能用宣传包围工作使之左倾,不可拿抑制保系做原则。兄处对唐对王态度均为此原则所误,应即改正此事,并望转告苏同学。

中共湘区省委1926年9月20日给中共中央的《湘区政治报告》中指出:

“川黔军在湘西……其首领袁(祖铭)、王(天培)、彭(汉章)、贺(龙)各不相下,入湘部队实力以王、贺较大……我们的政策:

一,促其出湘入鄂。

二,在军事上扶贺制王。

第一点有三个理由:1.军事上有必要;2.湘政局上有必要;3.离湘是他们的出路。第二点有两个理由:1.我们对他们不能消极,必须拉一个有力者,于袁、王、贺中择一;2.袁在历史上绝无希望,王为保定系,贺比较与我们有联系,且对民众亦较好。”中央政治报告[中国共产党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文件(1)(一九二六年七月)]:军阀之致命伤要算是内部分化,最显著的如冯玉祥及郭松龄之倒戈,此外如方振武唐生智均已归到革命旗帜之下,甚至于杨森王天培等许许多多小军阀,都有离开军阀归到革命,离开帝国主义者接近苏俄之倾向。这种新发生的现象,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表现军阀势力之崩溃,一是表现民族资产阶级的武装之开始形成。

王天培亲自指挥的徐州大捷是北伐几大战役之中的又一重大战役,是役历经十四天,共歼敌八万余众,俘敌三万余名,击落飞机五架,摧毁和缴获铁甲车五十余辆并无数军用物资。孙张联军崩溃,奉张闻风丧胆,战果辉煌,全国震奋。

南京为之特地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大会,各报竞相报道,将王天培的十军和叶延的独立团并称为铁军。

《大公报》有这样一则报道:“本月三日南京举行徐州大捷盛大庆功会,各界人士云集,党政要人均发表演说,盛赞十军为钢铁之师,号召北伐将士乘胜作战,以完成国民革命之大业。”

《申报》则追踪报道了铁十军在取得徐州大捷之后乘胜进攻的战况:

“第三路总指挥李宗仁,前敌总指挥王天培开始第四期作战,决计先将敌兖州第一道防线突破,尔后次第攻取韩庄、临城,克复全山东,皆亲乘铁甲车赴前线指挥。敌我双方激战甚烈,铁十军战斗力为最强,尤以该军二十九师杨胜治部,教导二师潘善斋部,炮团马恩田部为善战之最者……一日清晨,王总指挥率卫队在邹县附近截获铁甲车一辆,俘敌四百余名……”

《时事新报》则这样描绘敌人的情形:

“徐州大捷之后,在我各路北伐大军攻击之下,奉鲁直联军兵败如山倒,张宗昌几被活擒,只身亡命临城,龟缩临城的孙传芳感到末日来临,惶惶不可终日,闭门谢客,借酒浇愁。张宗昌数次求见,皆被拒之门外……”

国家民委门户网站《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侗族卷称:侗族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辛亥革命期间,杨勉之、谭毓坤、王天培、李世革等侗族子弟,是革命斗争的中坚人物。王天培、李世荣等将领,在武昌起义和北伐战争中身先士卒,“智勇双全,勋荣卓著”,为革命做出了贡献。

中国民族报2011-02-15方素梅《辛亥革命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意义》:1906年,列名参加同盟会的人员已经超过1万,其中有许多少数民族。如壮族的王和顺、黄明堂、关仁甫、李幼卿、农实达,回族的罗云五,土家族的邓玉麟、温朝钟、黄玉山、牟鸿勋、田应全、田应诏,苗族的王宪章,侗族的王天培、李世荣,蒙古族的云亨、安祥等,都是影响较大的同盟会会员。他们通过思想宣传、捐献财产、筹集经费、创办报刊、编译书籍、组织革命团体、发动参与武装起义等方式,为同盟会的革命活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贵州省政协主席、著名作家龙志毅在《将军梦——李世荣将军的一生》序说:“而在贵州这样偏僻落后的山区能出一批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特别是出了像王天裴、李世荣那样的少数民族先贤投身革命洪流,为民主革命作出了贡献,就更值得人们敬重和缅怀。”

张英志在2010年11月20日《周末》发表文章《“大炮”王天培》说:蒋介石从前线回到南京,何应钦请他吃饭,同席的有谷正伦等。蒋问何、谷:“王植之和你们是同乡,又在贵州共过事,他为人怎么样,靠得住吗?”谷正伦答:“王植之打仗倒很行,不过,这人心高气傲,不是久居人下的。”于是,蒋介石要王兼程赴南京面商“要事”,旋被蒋扣押。9月2日午夜,王天培未经军事法庭审判,就被枪决于杭州城外拱辰桥后之丛冢中。亲友将他的遗骨迁移上海,于上海法租界举行追悼会,悼联称:“伤心二字莫须有,回首一棺归去来。”

王吟在2007年11月7日《贵州政协报》发表文章《北伐名将王天培》:在天柱,中国近现代史上曾出现过两位著名的侗族英雄人物。一位是被侗族群众佣为“奉天伐暴灭清复明统领义师平定王姜”的姜应芳;另一位就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北伐将领,曾被吴玉章赞为“文武全才”的王天培。

黔东南政府网站称:王天培被扣后,心中明白,自己已落在两个仇敌手里,已无生望。在狱中函达家属说:“昔岳王忠于宋,不免秦桧之害;今我已入岳王末路矣!万不料青天白日旗下,亦有秦桧其人者。忠奸不并立,古今同一辄。生寄也,死归也,生死不足惜,其如公理何”(见《哀启》)。

廖耀南在《爱国英雄王天培先生的一生》说:南京政府于6月5日召开徐州大捷庆祝大会,誉十军为“钢军”,奖银40万元。

就目前的挖掘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和王天培军长的史料来看,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王天培军长洪江宣誓北伐是中国侗族军事史的一个重要篇章。

湘西黔东的人物到常德、武汉均要从洪江出发。洪江是当时湘西黔东的交通、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没有洪江人民80万银元的支持,北伐军不可能北伐成功。洪江宣誓时黔东湘西子弟兵有25000人,后面李世荣又组织近5000人到常德。直到最后徐州达十万之众,因此洪江是北伐军的起点站、交通线和终点站。

十军解散被蒋介石通缉后,很大人又回到家乡。十军对洪江有着重要影响。对侗族影响就更大了。自王天培后侗族人才出得少了,十军将领不死即逝,只有吴绍周、杨伯涛和王天锡等成了气候。共产党出了开国少将有曹玉清和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龙贤昭。

王天培决心北伐带出了很多侗族苗族子弟兵,他们开拓了视野、长了见识,积累了资本,搞活了家乡建设。贵州天柱为什么出现天柱作家群、画家群及高官群,就是清水江,就是王天培,就是第十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王天培活跃在北伐的中国政坛上,与中国重要人物打交道,是侗族历史上没有的。他是第一人,他两次受孙中山召见,他和蒋介石、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等共事,他和共产党吴玉章联络,把十军里面的共产党员礼送出境,这些共产党员都参加了南昌起义。他和共产党的元帅打过交道,他指挥过贺龙元帅,他打败过刘伯承元帅,他和聂荣臻元帅也有故事,因此聂帅才赴法国勤工俭学,走向革命道路。

为此,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北伐军洪江宣誓85周年,趁湖南省侗学研究会和洪江区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之机,我珍重向大会提议建设北伐军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洪江宣誓暨王天培将军纪念馆,开辟洪江-沿清水江-到天柱-到锦屏茅坪的旅游路线,以纪念北伐成功,以纪念先哲流血,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附一:王天培留下的诗文辑录

《民团即匪》·1903年在清江厅湳洞司八十溪

民团即匪虎狼横,涂祸殃民灾难深。

白日山村遭劫乱,昏官主政痛煞人。

《戏台》对联·1904年在天柱织云

戏本无真,大家酌古准今,必需看戏

台原易上,小心照人做我,方好下台

《七绝·赠同窗张翠莲》·1906年在天柱金凤山

万般苦恼有谁怜,惩恶扬善寄佛门。

佛门若无惜人意,无限生机在红尘。

《今日有感》·1907年在贵阳陆军小学堂

“何谓病夫?出自腐朽。自为羔羊,狼何不食?今日赔款,明日割地。大好河山,拱手相抛。国库空空,搜刮民膏。卖官鬻爵,明码标价。草菅人命,积案成山。深宫大院,灯红酒绿。民无宁日,怨声载道。泱泱大国,耻作洋奴。干柴烈火,满布四海。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大厦将倾,基石动摇。气数尽也,只看新朝。”

《斥日本教员岩原》·1907年在贵阳陆军小学堂

豆剑瓜分皆列强,日人似虎最猖狂。

病夫突变雄狮起,何畏虎豹与豺狼。

莫道中华好欺负,弱冠少年试锋芒。

敢问敌阵几头颅,他日神州看刀枪。

《酬恩公龙大楷》·1909年在洪江赴武汉读书

尧天舜日两重天,十载相聚已去年。

福寿绵绵祝不老,骑马可待在江边。

《酬恩师刘蔚楠、吴津章》·1909年在洪江赴武汉读书

两位函丈老先生,十载聚首一旦分开。

从今休问真贤士,探花榜眼不再闻。

《酬同学龙则禧兄弟》·1909年在洪江赴武汉读书

(我主编的《侗族诗选》收录为《黔东天柱》):

远道乡关天外天,云锁斜风未解颜;

此距洞庭三千里,不约而同岳庐前。

《以来校经历做对》对联·1909年在武昌应考

一叶孤舟,坐上二三个骚人,启用四桨五帆,

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载寒窗,进过八九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

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而今一定要中。

《悼恩公龙大楷仙逝》·1915年在贵阳

惊闻噩耗望南天,

悲泪千行两鬓悬。

本待还乡酬父老,

无奈黄壤隔九泉。

《悼恩公龙大楷仙逝》挽文·1915年在贵阳

噩耗传蜀西,战鼓怨声戎马啸

失老在黔东,灵堂溢泪宿龙归

《赠吴学粹》·1916年在贵阳

一张方帕赋新诗,

红叶痴情两相知。

捧在手中颠倒看,

横也丝(思)来竖也丝(思)。

《题成都武侯祠》对联·1925年11月成都

公本识字耕田人,为感殊遇驱弛,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遗恨功名存两表;

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系,先生以往,缅怀风义拂残碑。

近人王天培撰书。

上联是说诸葛亮本在读书耕田,为感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从隆中一对,三分定局开始,直到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病死,始终为国事奔劳不息。遗恨的是统一天下这件古今大难事未能成功,只留下前后《出师表》,犹可想见他的勋业。下联是说如今世上又出现了陈强、古冶子(我国春秋时齐相晏婴用二桃杀三士中的两个武士)一类恃强逞勇的人物,不惜同根相煎(语出曹植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自相残杀。有哪个能象诸葛亮那样“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系天下安危在一身呢?抚今追昔,拭拂祠内残碑,怀想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贤哲风义,不禁感怀万端。

子仁学长阁下:桂林握别,物换星移,八载春秋,劝怀丰仪,心神倾向,时念军长宏才卓著,息隐家园,至高者贵。特派龙连长瑞华随同罗师长衡之前来俯拜,聘请大驾赴洪,作军中诸葛,共酿北伐大计,革命前途,期待贤能。……快马扬鞭,束装远迎,到此祝衣旗。

民国十五年七月十七日 王植之

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王天培1926年8月洪江宣誓北伐对联:

誓统十军,实现三民主义,为党为国酬战志;

出师万众,巩固五权宪法,灭吴灭曹快人心。

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王天培1926年9月四川直隶州知州周天霖墓碑题联:

其容惇惇,蔼然可亲。

武文兼备,福寿同臻。

有子享绍,宏富经纶。

尽忠报国,遗爱在民。

明德之伟,斯有达人。

《革命格言》,是1926年王天培先生奉命出师北伐到达湘西洪江时手撰的,全文印在他的肖像后面,王天锡先生还保留着一张。全文如下:

人类须先贯彻新旧文化,新旧礼教,具有纯洁的思想、信仰、力量及明了世界之趋势,方能真正革命。军人须效忠于国家、于民族,讲信义于社会、于朋友,方能负起责任完成革命事业。更重要的是,必须依照总理遗嘱去奋斗,才能达到自由平等之目的。

《谒岳飞墓》对联·1927年杭州

精忠报国,为驱强寇忘生死;

赤心无私,当效先贤淡荣辱。

宁汉分裂后,王天培公开发表了《告本军全体武装书》:

亲爱的武装同志们,我们已经消灭了北洋军阀大部主力,北伐成功的日子已为期不远。而在此大好形势下,我革命阵营内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权力之争,致使北伐停止。对此,我全体同志务必要有清醒认识:北洋军阀投靠帝国主义,出卖中华,荼毒民众,乃为中华民族之死敌,我们应该坚决消灭之,而不应该回头打内战。”

《黔中子弟》·1927年7月23日退回徐州途中

兵出桐山战事危,

坑粮扣饷罪休归。

黔中子弟今何在?

血冻马蹄不我催。

《宁归歌》,是王天培先生被押解到杭州时,在火车上写作的,全文如下(我主编的《侗族诗选》收录28句:增加倒数第三句:若知如此兮,宜早从共。另有几字不同。):

吾为党国兮,十年有六。

三民主义兮,素所钦服。

为国革命兮,奔走呼号。

凡我同胞兮,皆应有责。

有形无形兮,革命工作。

竭尽心力兮,求达目的。

适得其反兮,忽遭横祸。

哀我将士兮,万里从征。

枵腹从公兮,惨无人知。

津浦国道兮,独立支撑。

孙(传芳)、张(宗昌)合力兮,混以白俄③;

白俄铁甲兮,搏以肉体。

孤军奋斗兮,两月余矣。

敌众我寡兮,弹尽粮绝。

昼夜鏖战兮,精疲力竭。

再接再厉兮,不惜牺牲。

死伤枕藉兮,惨目伤心。

实情实境兮,有耳应闻。

是非淆混兮,公理沉沦。

青天白日兮,惨淡烟云。

人心不古兮,悲歌慷慨。

恶有未尽兮,恶潮澎湃。

东海沧浪兮,吾宁速归。

卫士环伺兮,不忍弃之。

仰天长叹兮,夫复何为?

若知如此兮,宜早从共。

杭州道上兮,武穆徒悲!

人生至此兮,万念俱灰!

民国十六年八月初六日。

植之

《遗书》,是王天培被押到杭州后写给他爱人吴德华的信,全文如下:

德华如晤:

吾为党国革命,急欲北伐成功,尽国民一份子职责。不料青天白日之下尚有秦桧其人,牺牲我五千子弟!今日我得随之去见岳王,此吾平生以岳王自勉,亦以勉部属,感应所致欤?生寄也,死归也。死后总有公理在焉,又足以自慰。

汝须宽怀,保汝怀身为重,并以慰老幼,是所至嘱。云筱儿能来一看我否?尤吾所切盼也。

此候 坤安

民国十六年八月初九日。

伦忠

附二: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编制:

第一次国共合作组织国民革命军,由广州誓师北伐,仅八个军,随战况之进展,先后成立贺耀祖、叶开鑫、曹万顺、夏超、杨森、刘湘、夏斗寅、上官云相、陈调元……诸军,其中贵州王天培成立第10军,这是第l0军建军第一代。1926

年7月,北洋军黔军第2师加入国民革命军,编为第10军,序列如下:

第10军,军长王天培,副军长金汉鼎、高冠吾,参谋长高冠吾、周源稷,党代表周仲良,参谋处处长雷应楫 ,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甘凤章。

第28师,师长王天锡,副师长罗秉权,参谋长张卓(号叔文)。1、2、3团长为罗秉权(兼)、裴正鑫(号公度)、杨朝钦(号培伦)。

第29师,师长杨胜治,副师长张锡海(号表东),参谋长杨德村(名荣华)。1、2、3团长为陶政钟(号鼎丞)、陈克逊(号用之)、熊瑛。

第30师,师长王天生,副师长杨昭焯(号肇明),参谋长吴东湖。1、2、3团长为罗士彬、肖祖荣、谭毓堃(号守贞)。

教导师,师长吴国梁(号勉安)、参谋长涂传德(号辛斋)。

教导第1团,团长罗启疆(号效之)

教导第2团,团长雷应楫

该军编成后即参加北伐作战,在湖南新化击败韩彩凤部和沈鸿英部,攻占常德、澧州、藕池口、公安、石首、松滋、沙市、荆州、长阳、枝江、横堤等重镇,而后渡过长江,与直军18师卢金山部激战,克复宜昌。

全军为六个师又四个团,约四万五千余人。12月21日第10军克巴东,次日占领稜归,鄂西全部肃清。

  国民革命军第10军 军长 王天培

   副军长 高冠吾 江苏崇明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参谋长 周源稷、

  傅晋廷 号觉民 直隶行唐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2期步科

  第28师 师长 王天锡

  副师长 罗秉权

  参谋长 宋时俊

  第1团 团长 罗秉权

  第2团 团长 裴公度

  第3团 团长 杨朝钦

  第4团 团长 周志群

  工兵营

  炮兵营

  第29师 师长 杨胜治

  副师长 周汝显

  第1团 团长 陶鼎丞

  第2团 团长 陈克逊

  第3团 团长 王光汉 号雨膏 贵州遵义 贵州陆军讲武学校2期炮科

  第4团 团长

  迫击炮连

  第30师 师长 王天生

   副师长 谭毓堃

  第1团 团长 罗士彬

  第2团 团长 肖祖荣

  第3团 团长 谭毓堃

  第4团 团长

  教导第1师 师长 吴国粱

  参谋长 涂传德

  该师由于第2、3团兵员较少,仅保留教导师番号,部队缩编为第10军独立第1团,由罗启疆任团长。

  教导第2师 师长 颜德基 名应纯 四川开江 广东弁目学校

  以川军川鄂边防第5路并颜德基部组建而成。

  教导第3师 师长 潘善斋 名树元 安徽阜阳 保定陆军速成学堂2期步科

  第1团 团长 杨正坤 号仲慈 贵州镇远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辎科

  第2团 团长 赵茂修

  第3团 团长 庞梦源 号文泉 山东桓台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期步科

  第4团

  炮兵营

  以收编的北军组建。

  独立第1团 团长 罗启疆

  独立第2团 团长 唐思明 名世均 湖南凤凰 行伍出身

  号力臣

  系以收编的湘军游杂部队改编。

  炮兵团 团长 樊松甫 号哲山 浙江缙云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6期工科

  系收编的北洋陆军第8师炮兵团改编而成。

  教导团 团长 雷应辑

  该团前身系北洋暂编陆军第9师穆永康独立旅之初级干部大队,黔军由重庆出川,该队除将干部抽调部队任基层军官,余改编为军官大队,队长朱实民。 26年6月上旬入湘西芷江扩编为贵州军务督办公署军官教育团,教育长雷应辑,旋改编为第10军教导团,辖两个大队。以原教育团改编为第1大队,另招收学生大队,为第2大队。

此时该军已扩编至9万余人,下辖6师之众,具体如下:

第10军,军长王天培 副军长 高冠吾

  参谋长 傅晋廷

  参军 孟绍濂(号希周)

  副官长 周耿光

第28师,师长王天锡 副师长 罗秉权

  第1团 团长 罗秉权

  第2团 团长 裴公度

  第3团 团长 杨朝钦

  第4团 驻安庆

第29师,师长杨胜治 副师长 张锡海

  第1团 团长 陶鼎丞

  第2团 团长 陈克逊

  第3团 团长 王光汉

  第4团 驻徐州

第30师,师长王天生 副师长 谭毓堃

  第1团 团长 罗士彬

  第2团 团长 肖祖荣

  第3团 团长 谭毓堃

  第4团驻萧县

教导第1师,师长吴勉安

参谋长 涂传德

独立第1团,由罗启疆任团长.

教导第2师,师长潘善斋

教导第3师,师长颜德基

第1团 团长 杨正坤

  第2团 团长 赵茂修

  第3团 团长 庞梦源

  第4团

炮兵营

新编第四师,师长章兢武。

27年6月攻克临城后收编

独立第1团,团长罗启疆

独立第2团,团长唐恩明

教导团,团长雷应楫

炮兵团,团长樊松甫  

  独立第3团 团长 向锡之

  独立第4团 团长 徐 汉

炮兵团 团长 马恩田(号鹤畴)

  手枪营 营长 李思之(号慎三)

  全军约九万余人。

1927年初,该军驻鄂东整训,准备攻皖。

5月,10军隶属第3路军进行北伐,克舒城、怀远,解合肥之围,收编直军章兢武部为新编第4师。

6月初,挥兵直指徐州。徐州历来为军事重镇,孙传芳和张宗昌在此纠集重兵死守。但10军与各部配合,仅用十四天时间,就取得徐州大捷。是役歼敌八万余众,俘敌两万余名,击落飞机五架,摧毁和缴获铁甲车五十余辆及辎重无数。孙、张亡命临城。徐州战役是北伐中的重大战役,意义重大,敌军胆寒,全国振奋,各地举行了隆重的庆功会,各报竞相报道,将10军和4军独立团并称为铁军。徐州克复后,10军又连克临城、滕县。

7月,武汉政府攻宁,南京政府急调山东前线部队南下应援,直鲁联军趁机反攻,10军孤军奋战,粮饷无着,在延绵数百里的战线上与敌反复争夺,终因寡不敌众,牺牲惨重,徐州失守。教3师、新4师全部损失;教1师投入唐生智部;教2师溃退后编入11军26师。10军组织反攻,与敌激战于徐州九里山一线,第29师第1团团长陶正中阵亡。8月初,10军退守合肥,直鲁联军强渡城壕猛攻十余次,均被10军官兵肉搏击退。龙潭之战后,合肥之围始解,此役10军在合肥与直鲁联军血战29昼夜。

二、改编遣散

8月6日,南京政府以作战不力、丢失徐州要地为由,将10军军长王天培枪决。10军被缩编为3师1团。此时序列如下:

  第10军 军长 杨胜治 号国祥 贵州铜仁 贵州陆军模范营 贵州陆军讲武学校

  副军长 王天锡

  参谋长 李伯华 贵州兴仁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2期步科

  副官处长 郑以杰 号文伟 贵州玉屏 贵州陆军小学1期

  军务处长 管绍齐 号汉夫 贵州威宁

  参谋处长 梅达夫 号克洞 贵州江口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9期步科

  经理处长 杨德纯 贵州天柱 贵州陆军讲武学校

  魏幼安

  军械处长 周志群

  军法处长 乐光前 号达先 贵州天柱

  交通处长 周光焕

  野战医院 院长 蒋昌煜

  第28师 师长 王天锡/罗秉权

  副师长 罗秉权/裴公度

  参谋长 吴东湖

  第1团 团长 罗秉权

  第2团 团长 裴公度

  /吴绍周 号子斌 贵州天柱 贵州陆军讲武学校5期

  第3团 团长 杨朝钦

  警卫营 营长 沈一鹏 贵州贵阳

  第29师 师长 陈克逊

  参谋长 滕久寿 号祺之 贵州都江 贵州陆军讲武学校炮科

  第1团 团长 魏象书

  第2团 团长 齐国桓

  第3团 团长 王光汉

 第30师 师长 张锡海 号表东 贵州思南 贵州陆军崇武学校。裴正鑫(后)。

   副师长 罗启疆 代

  参谋长 胡德渊

  第1团 团长 罗士彬

  第2团 团长 张子龙

  第3团 团长 罗启疆

  /王海樵 号光宗 贵州炉山 贵州陆军模范营 云南陆军讲武学堂第18期

   / 罗启疆

  该团以罗启疆独立第1团改编而成。

  炮兵团 团长 马恩田

  手枪营 营长 杨 杰

不久10军拨归白崇禧第2路军指挥。10月,白崇禧计划将10军编为2个师并入13军,遭10军官兵强烈反对。12月,28师在安徽当涂哗变,由军械处长周志群率领开往南昌编入9军。30师一部由副师长罗启疆率领离开部队,辗转投入唐生智所部。

1928年3月,10军在第1集团军第1军团编成内参加北伐,攻克峄县,俘直鲁联军高级将领多人,攻入济南。“五三惨案”后,10军被迫退出泉城,编成五个支队,向济南警戒。8月,南京政府将10军番号取消,部队编散。

三、余部脉络

(1)第10师第29旅(李伯华所部)

该部原为10军主力部队缩编而成,旅长李伯华。1930年春,该部在第3军编成内参加中原大战。是年冬,该部番号被撤销,部队改编为第3师独立旅。1937年1月,该旅又改编为独立第32旅,旅长易为柏天民,先后参加对赣东北苏区和红10军的围剿、第四次围剿,部队逐渐中央化。是年该旅番号撤销,官兵分散编入第92师。

(2)第50师第153旅(罗启疆所部)

该部原为10军30师一部,辗转投入唐生智所部,与原8军暂4师合编为第4集团军独立第2师,师长罗启疆。1928年底,独2师缩编为51师153旅。1929年参加唐生智反蒋,失败后51师于1930年8月被缴械收编,153旅改编为独立34旅。先后参加对湘鄂西苏区和红3军的围剿、第四次围剿,追堵中央红军。1937年8月,该旅参加淞沪会战,因作战努力受到军事委员会嘉奖。撤出上海后,该旅主力编为一个加强团,并入90师。旅长罗启疆率该旅部分骨干回黔招募新兵,另成立预备第13师。1938年3月,预13师与13军独立旅合编为第82师,师长罗启疆。该师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第二次长沙会战、滇西反攻作战、第二次入缅作战。1940年8月罗启疆病故,该师逐渐中央化。1945年3月,82师奉命裁撤。

(3)第12师第36旅(周志群所部)

该部原为10军28师主力,1927年12月投入金汉鼎所部,改番号为9军29师。后9军改称31军,旋缩编为第12师;原29师缩编为12师36旅,调往福建。1929年军队编遣,该部脱离12师,改番号为独立第4旅。1930年,改编为新编第4旅,先后参加了对中央苏区和红一方面军的第一、第二次围剿。1933年,新4旅扩编为新编第11师,参与平息“闽变”,参加第五次围剿和清剿福建红军游击队。1936年5月,新11师缩编为独立第6旅,隶属2军。1938年,该旅番号撤销。

(4)独立第38旅(潘善斋所部)

该部原为10军教2师,1927年7月徐州溃退后编入11军26师。1930年,改编为新编第5旅,先后参加了对湘鄂西苏区和红3军的第四次围剿、对鄂豫皖苏区和红四方面军的第四次围剿。后该旅改编为独立第38旅。1937年,该旅番号撤销。

1927年宁汉分裂,王天培死于津浦线蚌埠。张学良易帜,中国由军阀割踞局面变成统一。

附三:从第十军走出的著名人物(国民党、共产党的将军、省部级干部,不完全统计)

王天培首任军长(1888-1927),1912年少将加中将衔,1924年中将,1925年加上将衔。

贵州天柱人,侗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陆军上将、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兼左翼前敌总指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百名著名将领之一,开国纪念手枪获得者。王天培(1889—1927)1912年少将加中将衔,1924年中将,1925年加上将衔。原名伦忠,字植之,号东侠。贵州省天柱县执营乡(今织云乡)人,侗族。

1907年到贵阳考入贵州陆军小学堂。

1909年春升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加入了同盟会,投身革命,担任宣传工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王天培被战时总司令黄兴任命为凤凰山要塞司令,与孙武、张振武、邓玉麟等坚守武昌危城。

1912年1月民国成立,2月清帝退位,王天培领孙中山总统所发之“开国纪念手枪”一支。8月王天培被保送入保定军校第一期步兵科深造。

1914年10月毕业分回贵州,任黔军第一团见习排长,奉命“视察南防,协助清乡”,由于王在当时黔军当中学籍较高,旋由排长升任连长,并在模范营兼教官。

1916年2月初王天培随王文华进军湖南,以勇敢善战驰名,晋升为黔军第二团第二营营长,创造了以一营之寡胜一旅之师的奇迹,打得袁军中将师长马继增无路可逃而自戕,旋奉命主办“贵州模范营”。

1918年2月,王天培以军功升黔军第二团团长,

1922年1月19日,王天培在桂林受到孙中山的接见,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央直辖黔军(总司令谷正伦)独立第一旅旅长,4月袁祖铭回贵阳主黔政,以扶持之功将王天培晋升为师长,兼省公署军务处长。

1922年加入国民党。1923年2月,唐继尧以送刘显世回黔为名,派兵攻黔,袁祖铭不能抵挡,放弃贵阳出走贵定,调集王天培、彭汉章等部前来集中,开会商讨今后行动,王天培竭力主张赴广东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袁祖铭则主张入川。5月9日,袁祖铭奉吴佩孚命率黔军入川,适值川战方酣,袁祖铭奉北洋军阀吴佩孚之命,驱黔军加入战斗,助杨森。9月15日,王天培被北洋政府任命为黔军第二师师长,11月进驻重庆。

1924年1月21日授将军府“朗威将军”名号,4月4日授为陆军中将。年底袁祖铭重组黔军,王天培任第九师师长,辖王天锡的第十七旅、牟银洲的第十八旅、牟守光的独立旅。

1925年2月17日,在袁祖铭的保举下,北洋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任命王天培督办贵州军务,他并未回黔就职,仍驻军川东綦江一带掌握军权。7月17日袁祖铭誓师讨杨森,以王天培、李燊为前敌总副指挥,与杨森之东路军王正钧战于永川、荣昌。9月21日兼暂编陆军第九师师长,9月26日加陆军上将衔,10月27日被吴佩孚任命为黔军第一路司令。1926年6月1日袁祖铭任王天培为贵州省长,但黔政已由周西成把持,王天培靠向广州政府。7月15日蒋中正电令黔军王天培兼程前进湘西常澧,为策应广州国民革命军北伐,黔军第二师自四川綦江向湘西进发,19日被蒋介石任命为第十军军长,8月10日国民政府正式任命王天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前敌总指挥,在津浦线上作战失利。8月5日武汉政府加委王天培为军长,8日蒋介石电召王天培赴南京“面商机宜”,王天培遵命前往,9日一到南京就去铁汤池丁家花园拜见蒋介石,但蒋以忙为由,拒绝会见,10日即以“经理无绪”被扣留。

8月13日,蒋介石宣告下野,南京军事委员会以“送王将军去西湖疗养”为名,将王天培秘密转往杭州,以“擅自撤退”、“克扣军饷”等罪名,9月2日(农历8月12日)凌晨,王天培被秘密枪杀于杭州城外拱辰桥,年仅三十九岁,王天培的遗体由他的随从副官黎锦江收殓暂厝于杭州。

1931年8月5日,广州国民政府为王天培昭雪,闪烁其辞地说王天培死乃“有人妒贤嫉能,谗言惑上”,承认王天培“蒙冤受害”,表示“悼惜良涕”,表彰王天培“忠勇双成,夙娴韬略,历着当勋”,旋即军事委员会议决,照陆军上将阵亡例怃,给治丧费三千元,“给恤其家属二十年,每年领洋八百元”。1933年4月14日,贵州省主席王家烈在贵阳为王天培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称之“西南杰出,忠勇性成。”

杨胜治军长(1895—1931),贵州省铜仁市人,侗族,第二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陆军上将。

王天锡中将(1893-1979),贵州天柱人,侗族,国民革命军第10军28师师长、副军长、第55军军长兼第1路前敌总指挥。

建国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贵州省民委委员,贵州省政协委员,民革贵州省委委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8月4日在贵阳病逝,1980年平反。 王天锡(1893--1979)1947年授陆军中将。侗族,原名天德,字纯武,贵州天柱人。王天培二弟。

贵州讲武堂毕业。1922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第2纵队1团团长,后任黔军第2师4旅旅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10军28师师长,参加北伐,1927年9月辞职,寓居大连,1929年协助冯玉祥反蒋,任第6路前敌总指挥,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失败后脱离冯部,1931年投奔广东陈济棠部,任第55军军长兼第1路前敌总指挥,继续反蒋,两广反蒋失败后,回乡闲居,1933年任贵州省政府警务处长兼贵阳警备司令,1935年弃职回乡,1942年任兵役部兵役专员,不久自动解职回乡,1944年任第49军前线总指挥官,在湘桂指挥抗战,抗战胜利后辞职返乡,1949年4月拒绝出任军长,11月4日拒绝参加叛乱,在贵州天柱迎接解放。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贵州省民委委员,贵州省政协委员,民革贵州省委委员。1979年8月4日在贵阳病逝。

王天生(1896-1951),侗族,贵州天柱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第三十师师长,少将军衔。王天培三弟。黔军团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10军30师师长,参加北伐。

周志群(1898-)陆军少将、抗日名将。第十军军械处长、第二十八师师长。贵州三穗人, 侗族,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军军械处处长,独立第六旅旅长,第九路军总指挥,远征军副军长,率部参加马金战役,长沙会战、远征印缅。

1936年1月29日授陆军少将。第十军军械处长,独立第18旅旅长,1927年春,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二十九师师长,第三十一军(即原第九军,番号更改)第二十九师师长。1928年8月24日,第31军缩编为第12师,任36旅旅长。1930年第一次“围剿”第二纵队独十四旅旅长,1931年后转宁化开福建,任福建省防军新四旅旅长,1932年新编第十一师师长。抗战爆发后,独立第6旅旅长。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才由闽调江西进贤改编为陆军四十九军:周志群升为副军长。1937年8月,独6旅改编为第26师76旅,周志群任旅长。1938年8月5日任第六军副军长。参加了第一次入缅作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

金汉鼎(1891~1967),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副军长、第九军军长。国民党陆军上将。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海浒人。原名凤鼎,字铸九。1949年12月在昆明迎接解放。后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民革北京市委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骨灰存放八宝山公墓。

高冠吾(1892~1953年) 易名张天云,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参谋长、徐州警备司令、伪南京特别市长、伪江苏省政府主席、伪安徽省主席、伪江西省长、山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原名高愈,上海崇明人。1945年春高冠吾自九江回南京任伪国民政府委员,经由旧友王绍鏊(吴江人,1888~1970,1933年参加中共,建国后任财政部副部长等职)介绍,与中共建立联系,弃暗投明。抗战胜利后,高赴沪匿居,易名张天云,二个月后,因缉捕风声日紧,离沪到新四军北移部队,随军到苏北、鲁南。1948年,随军到济南,任山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1952年患肝病,1953年8月29日病逝于山东省省立医院,葬于济南市金牛山公墓,墓碑为:“山东省文管会委员张天云之墓”。

周仲良, 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党代表。中华民国国玺的督制者。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国民党一大代表。周仲良是贵州黎平县人氏,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加入同盟会,同盟会发起人之一,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孙中山总统秘书,北伐军第十路军党代表,国府秘书兼印铸局局长(长达二十年之久),中国佛教会副会长,总统府第五局局长等职。一九四九年告老还乡回黎平县,1951年8月被擒于水口,后处决于贵阳。1951年贵州省法院以黎平籍原国民党政府要员周仲良授意杨标叛乱反革命特务罪判处死刑于贵阳。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黄兴有联赠周仲良:“冲霄黄鹤有奇翼;拔地苍松多劲枝。”

甘凤章(1897-1952)又名甘嘉仪,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三穗县人,王天培先生之妹丈1926年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秘书长、政治部主任。1950年贵州省政府副秘书长。

谭毓堃(1876-1943),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第三十师师长。

字守贞,号声作,侗族,贵州天柱人。先后任湘西禁烟委员、贵州省议员、天柱县团防总局局长、天柱中学校长(三任),丹江县知县、黎平知县。1926年年届五十,辞去黎平知县,回天柱招募爱国青年千余人,到湖南洪江面谒王天培军长,请命北伐。

军长壮其志,委任其为十军三十五团团长,参加北伐。因战功卓著先后任三十师副师长、师长。

字守贞,号声作,侗族,贵州天柱县社学乡伍家桥人。少年时好读经史,尤爱《孙子兵法)。光绪二十九年(1903)试中拔贡,出任湘西禁烟委员。宣统三年(1911)选为贵州省议会议员,敢于弹劾贪官污吏,为巡抚器重。

贵州光复,他辞官回天柱任国防总局局长,清除匪患,社会安定。民国五年(1916)和九年(1920)先后二次任天柱中学校长,以德智体为治校方针,培育出一批人才,有的授教于乡里,有的进人黄埔军校深造。遂使天柱中学名声大震。民国十一年(1922),出任丹江县知事,治理民讼,随到随结,署内无积案。十四年(1925)调任黎平知县,严惩差役苛索民财。民国十五年(1926),十军三团团长,出师占领宜都、荆州、沙市,一路势如破竹,歼灭北洋军曾述孔旅,以战功擢升十军三十师副师长。十六年(1927)2月,攻寿州,扫清北洋军残部,夺取安庆,晋升师长。

十军北取徐州,沿津浦铁路线至夹沟前哨,北洋军以铁甲车为垒,扼守铁路要隘。他向军部立下军令状,请为先锋,出奇兵偷袭敌军左翼,夺取前哨阵地,缴获铁甲车12辆,大部队随后赶上,于6月2日攻下徐州。南京行营奖给十万银元,他如数分给将士。蒋介石亲自督战反夺徐州,谭随军长天培勇猛杀敌,三进三出徐州城,终因蒋介石指挥的正面部队一败涂地,十军三面受敌,众寡悬殊,撤至蒙城、明光一带。8月10日,蒋介石、何应钦把此役失败之责推给王天培,把王召至南京扣押。谭毅然脱下军装,誓不为蒋、何卖命,只身归里。民国十八年(1929)九月,他第三次出任天柱中学校长,多年不领薪俸,在工薪册上只签“义务”二字。晚年辞去校长职务。回家给乡里学子讲解“易径”。三十二年(1943)3月5日在家病逝,葬于天柱凤城北挑水缸。

吴勉安(1888~1932),又名吴国梁。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教导师第一师师长、第十军中将参谋长、贵州省警备司令。贵州松桃大坪区矮冲坪人,清末秀才。1914年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曾参与刺杀袁世凯的行动,后因事泄被捕。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教导师师长、第十军中将参谋长等职。1927年解甲经商。1932年又出任贵州省警备司令之职。同年3月,被国民党61师师长雷鸣九派爪牙刺死于松桃凉亭坳下的四方井。

罗启疆(1902~1940),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教导一团团长。第三十师副师长、代理师长、师长、八十二师中将师长、陆军上将。字封荣,后改效之,贵州松桃县达车乡张坝堰人。民国26年(1937)7月,发生芦沟桥“七·七”事变。罗启疆奉命抗日,在常熟、福山镇、无锡等地堵击日军。后罗启疆转到宁国整编为一个团,编入第四军九十师。次年春,罗启疆在松桃、秀山、花垣一带,以预备第十三师名义,组成了三年团的兵力,开赴江西,在新余奉命整编为八十二师,被升任为中将师长。6月,率师参加武汉保卫战,抗击日寇。民国29年(1940)4月初,在岳阳病逝。病逝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发来褒扬令:“罗启疆积劳病故,殊堪震悼,着追赠陆军上将;遗迹交国史馆编纂;葬于衡山。”

王训民(1889—1956),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总部少将参军。乳名科成,又名明照,字训民,号灼三,建始人,辛亥革命志士。解放后,王以辛亥革命老人身份赴北京,由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介绍到湖北文史馆工作。1956年病故于武昌,终年67岁。

曹玉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又名曹光铭、曹金声,侗族,1906年8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新晃县(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凉伞乡许家湾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

他1924入黔军王天培部。1926年参加北伐。

1929年3月在万载县城暴动, 参加工农红军。随黄公略部在平江、浏阳、万载等地开展游击战争,任红5军3纵队3大队9中队分队长、中队长。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随红15军转入鄂豫皖根据地。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1930年8月任红15军,任1团8连连长。1931年初任红4军10师30团1营3连连长, 1931年7月初任28团3营副营长。1931年10月任红25军72师128团2营营长。1932年6月被当作“改组派”遭到逮捕关押。1933年秋任总指挥部电台担运队班长,1933年10月任电台担运队队长。1934年任红四方面军川陕独立团3营营长,参加创建咱陕革命根据地斗争。长征时任红4方面军总供给部兵站2站科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河南竹沟留守处教导队中队长、新四军5师4团团长、38团政委、3团团长。毕业于抗大第5期。参加和领导了开辟洪湖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底任1旅副旅长。1947年1月任新四军独立师副师长。1948年底任晋冀鲁豫军区14纵队41旅旅长。1949年7月任70军209师师长。参加领导了中原突围、莲水战役、莱芜围歼战、两淮保卫战、枣庄、莱芜、孟良崮战役和解放安阳、新乡、邯郸的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204师师长。参加了朝鲜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性反击和江原道、文登里、鱼隐山、阻击战和“伤心岭”战斗。

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2年回国后,在天津学文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198师师长、解放军第66军副参谋长。1955年7月任山西省兵役局局长,1960年任山西省军区参谋长,1962年2月任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在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3月任山西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长兼业务组副组长,主管全省农业和财贸工作。山西省军区顾问。1981年8月按正军职待遇离休,1985年享受副兵团职待遇。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因病于1991

年4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杨伯涛(1909年-2000年)抗日名将,第十八军军长(少将军衔),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黄埔军校同学会对台联谊会副主任、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委员。

湖南省芷江县人,侗族,1909年4月19日出生于芷江县垅坪乡的一个农民家庭。16岁参加北伐,19岁在国民革命军当排长。往后转战南北,英勇善战,战功显赫,尤其在著名的湘西“雪峰山战役”中出奇制胜,打败横行一时的日寇,成为抗日名将,更受蒋介石的器重,成为蒋介石嫡系第十八军军长(少将军衔)。

他正值官运亨通之时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俘,于1959年第一次获特赦,又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关爱和三次接见,并安排他担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幼年丧父,由母养育,无力供给学费,中学只读一年,受革命思潮影响,1926年投黔军王天培第十军教导团当学兵,参加北伐战争,从湖南打到湖北。1927年国民党宁、汉分裂,他转入程潜第六军教导团学习,毕业后任第六军第十九师排长。1927年8月,考入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七期。钱大钧教导第三师在武汉军分校成立,他未毕业即调任教三师排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教三师并入第十八军,随该师归离十八军序列。1931年9月升任连长。

1935年考入南京陆军大学第十四期。1937年8月,八一三抗战爆发后,他弃学赴沪,由十八军军长罗卓英委为营长,率部搏斗,后调任军部参谋,自淞沪战场转移至皖南广德战场,均深入第一线视察,及时将下情上报。战后复学,1938年7月毕业,转任黄维十八军十一师上校参谋主任,参加南海战役,保卫南昌。后又随军到平江地区协助汤恩伯阻击西侵日军。

1939年2月,任九十四军一八五师五五三团团长,驻宜昌西岸。当时,隔襄河与日军对峙,经常率部队过河游击,破坏日军后路和偷袭日军据点,颇有成绩。

1940年5月,参加枣宜会战。宜昌失陷后,随九十四军在大巴山高地守卫重庆门户,与日军对峙。1941年任一八五师参谋长,参加反攻宜昌之战。1943年1月,任八十六军参谋长,参加鄂西战役。7月,任陈诚六战区总部参谋处长。10月,参与策划常德会战,主管作战计划。收复常德后,由陈诚委为十八军十一师师长,守备常德、汉寿。1945年5月,侵华日军发动湘西雪峰山战役,妄图夺取芷江机场,解除中美空军制空权。他所在的十八军奉何应钦之命协助王耀武第四方面军作战,大获全胜。他率部自溆浦南下,收复山门市,歼日军一个轻重联队和步炮队一部,在空

军配合下占领日军后方交通唯一通道石下江,将日军包围,促成雪峰山大捷。

1946年3月国民党军队缩编,十八军缩编为整编十一师,他所在师缩编为十一旅,任旅长。

后他跟随国民党反动派打内战,所在部队开赴鲁西南,先后在钜野县张凤集、龙固集、江苏宿迁、鲁南、鲁西、大别山与解放军作战。

1948年7月,接替胡琏任整编十一师师长。9月,整编十一师恢复十八军番号,曾一度离军回籍,10月任十八军军长,列入黄维十二兵团,开赴淮海战场。

12月15日黄维兵团在淮海战役中被歼,他也在双堆集被人民解放军俘获。1953年在解放军教导队学习期间,他写了《美军战术之研究》,供志愿军赴朝作战参考。1953年教导队解散,他受优待,未经军法审判。1959年12月4日第一批获特赦,周恩来总理安置他在全国政协任文史专员。80年代以来,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黄埔军校同学会对台联谊会副主任、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委员,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了大量工作。著有《学习毛主席军事著作:记解放战争蒋军的覆灭》、《陈诚军事集团纪要》。 2000

年3月逝世,终年91岁。

吴绍周(1902-1966) 抗日名将,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兵团中将副司令官兼第八十五军军长。

派名吴见登,字子斌。贵州天柱县瓮洞镇客寨村人。苗族。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五期。

其父吴开佑务农,生营伙铺,家境日趋小康。吴8岁丧母,在继母娘家启蒙入学。民国六年(1917)腊月毕业,名列榜首。吴在中学就读时,受“五四”运动影响,立志精武报国。民国十一年(1922)春投笔从戎,考入贵州学兵营学习军事知识,经9个月训练,成绩优秀,保送贵州讲武堂第五期深造。

民国十二年(1923)冬卒业,成绩名列茅,分发黔军第二师第四混成旅第八团当见习生,次年升任排长,入川时任中尉副官,继升连长。

民国十五年(1926)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第二十八师二团二营副营长。五月随师北伐,参加湖南澧州、津市,湖北沙市、宜昌战役,因作战有功,晋升为营长。

民国十六年(1927)春,进驻武汉继而进军湖北武穴,攻占安徽安庆,五月向江苏徐州进军,参加合肥、蚌埠战役,六月二日大破徐州。十二日追击至沙沟,因宁汉分裂,部队背进合肥,转移浦镇。八月十日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王天培在南京被蒋介石扣留,顿时军心浮动,不日开赴宣城。九月二日,王天培在杭州被害,十军群龙无首,四分五裂,各自投奔。吴随所在团返回浦镇,编为十军三十师,吴任第三团团长,重新加入国民党,任团党执行委员,兼师、军党部监察委员,驻军浦镇整训。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吴旅奉命开赴抗日前线,保卫南口。日寇精锐部队坂垣师团以猛烈炮火向南口轰击,发射炮弹万余发,妄图摧毁守备阵地,占领南口,挥师南侵。在敌人炮火轰击下,吴部同仇敌忾,沉着应战,旅部副官室自制十余颗气象灯,利用风向,拂晓于阵地前沿施放,迷惑敌人。日寇见气象灯从空中掠过,疑为新式武器,俱昂首凝视,不自觉停止射击。吴觑准战机,率预备队迅疾发起冲锋,一举粉碎日寇板垣师团的进攻,俘获甚众,荣获国民党中央委会四等宝鼎勋章。委任第八十九师二六九旅旅长。继而挥师磁县,转战安阳,固守漳河。日寇以土肥原师团大举侵犯漳河,吴率部反击,于犬牙交错中冲破土肥原重重包围。

民国二十七年(1938),吴旅扩编为一百一十师,吴始任副师长,继任师长,在山东省峄县、枣庄、台儿庄一带阻击日寇,参与取得举世闻名之台儿庄大捷。在争夺茨巴山高地的战斗中,官兵们同仇敌忾,攘臂真目,冲入敌阵,一场血战。继而围歼陈贤、小寨,将贼兵杀得一个不留。嗣后转移湖南平江、沅陵一带整补。

民国二十八年(1939)正月,吴师奉调河南邓县,并于是年十一月中旬参加邓县、枣阳、随县战役。随即参加鄂北高城保卫战,吴在正面坚守阵地,派部占领敌后要道,钳制敌人,使敌进不能攻,退不能守,阻止了敌人前进,守住阵地不失,荣获国民党中央军委会甲种师待遇(甲种师者:包干军费多,装备优良)。又喜得贵子,名吴高城。后将高城移交友军防守,吴率师开赴河南新野整训。六月十七日晋升少将衔。

民国二十九年(1940)春,高城失陷,吴再度率师进攻高城,一举击溃日寇第三师团主力,收复高城。继又担任进攻长岭岗日寇坚固据点,激战五昼夜,夺取长岭岗,以战功炳耀,荣获国民党中央军委会三等云麾勋章,回师新野休整。五月,因三十三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危急殉难,吴率师湖北宜城解围。九月,转战河南新野、舞阳、密县之间。民国三十一年(1942),由于漯河地区战火连年,城中遭到严重破坏。是年二月,吴受命兼任漯河指挥总部主任,复兴漯河,恢复交通,维护治安。经半月,疏通郑州至漯河段铁路线,整修漯河街道,各行各业相继开业,市井焕然。

三月二十八日升任十三军军长。民国三十二年(1943)五月,吴在河南密县升任八十五军军长。该军辖一百一十师、二十三师、新一师三个师。八月,吴率全军开赴郑州,固守黄河。在守卫黄河数月中,日寇不敢越雷池半步,渡河南犯。吴部亦就地整训,后奉命开赴叶县,受孙科、白崇禧检阅后,调河南南召、潢川一带驻扎。

民国三十三年(1944)二月间,吴军参加中原大会战,在郑州与日寇激战七昼夜后,出奇兵追击,转战荥阳、登封、临汝、嵩县、洛阳一带,同日寇进行争夺战,在给洛阳解围战斗中,给敌以重创。九月,吴军开赴河南嵩县休整。民国三十四年(1945)四,日寇司令土肥原调集其朝鲜、外蒙、华北军队和机械化兵团十万余众,企图扫荡豫西,占领潼关,威胁西安。日寇兵分两路:一路由洛阳经灵宝,直取潼关;一路经内乡,占领陕西商县,威胁西安。吴率部先后在内乡、重阳店、丁家店、西峡口等地,狙击日寇。

在西峡口战役中,吴以三个师即一百一十师、二十三师、暂编五十五师,预伏于西峡口外围高地,采取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略,以两个加强营和保安团,诱敌进入预伏圈内,聚歼日寇第三纵队,击毙纵队司令,取得西峡口大捷。粉碎了日寇扫荡豫西、占领商县,威胁西安之阴谋。吴再次荣获国民党中央军委会三等云麾勋章。升任第九集团军副司令。这年八月九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吴部由西峡口开赴河南新乡市接管,解除日寇武装。吴在抗日战争时期,屡建奇勋,十月,受国民党中央军委会指令陪同胡宗南、王仲廉等在河南郑州参加日本投降典礼。抗日战争结束后,八十五军在河南新乡市整训。

民国三十五年(1946)春,吴部在新乡经白崇禧检阅后,白返南京向蒋介石汇报:该军素质优良,军纪亦佳,是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五月,蒋介石又亲临检阅后,蒋、吴合影。吴曾将合影照片分别赠送原天柱县十七个乡镇和中学(今天柱民中)。蒋将吴军整编为八十五师,吴任师长,密示速为内战作准备。

民国三十六年(1947),吴师调入民权县,卷入内战,吴再次获国民党军委会三等云麾勋章。尔后转战山东,挺进泰安,与济南王耀武部取得联系,打通津浦路线中段,固守莱芜、新泰,进攻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不久,奉调潢川担任守备。入冬,率部赴湖北麻城、随县、应城、广水、河南确山一带维护交通。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三月,吴升任第二兵团副司令兼八十五师师长。七月该兵团撤销,吴调任十二兵团中将副司令兼八十五军军长。十月,八十五军拨归十二兵团建制,从河南确山向东开进,参加徐州会战。十一月,十二兵团在双堆集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十二月十五日,十二兵团被歼,吴与兵团司令黄维被俘,送华北军区教导队学习改造。1952年10月,吴由华北军区资遣湖南长沙定居,与妻在家织布、打纱。1956年参加长沙市织布社生产劳动,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后聘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1962年经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提名,任其为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1966年5月10日,中风病故长沙,享年64岁。

龙贤昭,又名宪昭,侗族,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03年10月出生,天柱县凤城镇岩寨人。1925年加入王天培第十军任团部副官,参加北伐。1938年3月抵达延安,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调任淮北区武委会训练部长,10月调任七分区独立团参谋长,1949年4月随军南下,任西南服务团重庆分团行政处长,1957年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1958年任中共黔东南州委书记处书记,1969年任省委统战部副部长,1980年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3年任省顾委常委,1986年离休后回天柱定居、造林,85岁高龄时任林场场长,1998年9月在贵阳病逝,享年95岁。

赵均腾(1875—1951年),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王天培部总参议。字南山,长轩岭赵家畈人。家贫,为求学举家迁往浙江开化,后考入南京陆师学堂,毕业后任湖北武备学堂教官。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赴日本任留学生监督。光绪三十一年(l905年)回国,去贵州办陆军小学堂,任监督,广结贵州革命志士张百麟等人,参与革命团体“科学会”活动。1906年12月'科学会'反清起义事泄,清政府追捕革命人士。赵均腾因庇护“陆小”革命学生被撤监督职。离黔后,任湖南洪江水师统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春,任前川中学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在武汉营救过抗日青年和五师突围人员。建国后,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工作。1951年病逝。

雷应楫,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教导二团团长。第十军教导团长雷应楫送了一幅挽联云:“伤心三字莫须有,回首一棺归去来”。

颜德基(1886-1951年),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教导第二师师长。 名应纯。四川省开江县人。1946年,颜德基当选为四川省参议员,次年当选为国民代表大会代表。1950年为川北区政协委员,1951年5月1日因恶霸罪被枪决。1986年8月3日改判,不追究刑事责任。

杨昭焯(号肇明)侗族,贵州天柱人。国民革命军三十师副师长,国民革命军第25军旅长。

陶政钟(1898-1927,号鼎丞),侗族,贵州天柱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上校团长,追认烈士并追授少将军衔。亡时与生时同月同日。

杨德淳(1894-1965),侗族,贵州天柱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需处长。后任四川少将军需处长兼四川铜元局局长。贵州省政府参事室参事。

杨耀庭(1871-1952),侗族,贵州天柱人。国民党十县团练少将总指挥。

吴东湖(1896-1935),苗族,贵州天柱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第三十师少将参谋长。

潘善斋,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教导第三师师长。

向锡之,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独立第三团团长。

马鹤畴,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炮兵团团长。

唐恩明,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独立第2团团长。

樊松甫,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炮兵团团长。

章兢武,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师师长。

李伯华,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杨)参谋长。

陈克逊,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杨)第二十九师师长。

张锡海,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杨)第三十师师长(先)。

裴正鑫,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杨)第三十师师长(后)。

滕久寿,——“一.二八”吴淞抗战烈士、 第十军(军长杨胜治,参谋长李伯华)第29师上校参谋长、第十九路军吴淞要塞司令部参谋长,少将军衔。

字祺之,生于1899年,贵州省都江县(今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人。滕久寿拔出手枪,说:“我是军人,负有保国卫民之责,速还炮杀敌,后退者枪毙!”话音刚落,他的右腋又被敌弹击中,整个右手刀切一般被弹片削断,紧接着,又一枚炮弹爆炸,弹片直接穿透他的胸腹,滕久寿壮烈牺牲,时年33岁。

滕牺牲后,炮台的炮兵更加决心击敌。在战火中,他们将滕将军的遗体用棉絮包裹后,就地掩埋。同年3月中旬,普善山庄蓝十字会前往掩埋之地,找到滕久寿将军遗体,又家属备棺收殓,将灵柩用轮船运到上海,由第19军军长蔡廷锴为主委的治丧委员会经办丧事,安葬在霍必蓝路永安公墓。

国民政府追赠吴淞区要塞司令部上校参谋长为少将军衔。

滕久寿殉难后,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错亲自写下“血洒淞沪”条幅,以慰英灵,上海《新闻报》、《申报》、《时事新报》都报道了滕久寿的英勇事迹。大夏大学教授王遽常虽“与将军实无一面之缘”,但出于爱国热忱,特从报上汇集资料,为滕久寿撰写了《滕将军传》。上海沦陷后,滕久寿将军之妻杨佩瑶失去了生活资助,被迫带着三个孩子经过长途跋涉,历尽艰辛返回原籍贵州三都县城居住,1975年病故。1984年6月2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原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吴淞要塞司令部参谋长滕久寿将军为烈士。同年7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滕久寿正式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执证人为滕久寿之次子滕树威。滕久寿戎马一生,“常以精忠报国自励”,“在军截然自异,严取与,耻私斗,唯以死勖所属”,“位日隆,人以为荣,公顾怏怏。闻东事起,常咄咄,益自淬励”。

李世荣(1887—1957)字子仁,侗族。贵州剑河人。少将参谋长,建国联军第11军军长,北洋陆军中将。

1908年由县保送入贵州陆军小学,与天柱人王天培同学。毕业后又同王天培一起保送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在武昌起义战斗中,任战时总司令部侦探科员。在阳夏战役中任督战指挥官。起义中作战勇敢,以“智勇兼全,勋劳卓著”,受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通令嘉奖。后受省督府保送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专攻炮科。

1914 年毕业后回黔服务于炮兵营,任尉、校官职。在护国倒袁战斗中,任王文华、车路平主任参谋,并断指血书以示三军。护国战争胜利,由于战功卓著获“艰苦卓绝、智虑忠纯”的考语,回黔后升任黔军司令部上校参谋。办理贵州模范营。后去上海,王文华准备以黔军参谋长身份东渡日本就医。后又任广州军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护法各军代表办事处总代表。

1921年孙中山派李世荣回黔率黔军入桂镇守,免除北伐后方之忧。适滇军迫黔军退走四川,李世荣改道湖南转至玉屏组联军第10军司令部,后因孙中山病逝,乃解甲归田。

1932年回到剑河,在坡王村创办小学,自任校董兼校长。剑河解放,将刻有“开国纪念”的手枪一支交给政府。1952年当选贵州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一届省政协委员1953 年被聘为贵州文史研究馆馆员。1957年病逝。剑河县人民政府为表彰李世荣参加民主革命的事迹,在墓前立碑纪念。

陈用之,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副师长、师长。号克逊,贵州镇远青溪街人,1895年生。幼时,就读于家乡塾馆,学习勤奋喜好书法。1922年,到贵阳当警察,随后又到桐梓县举办的贵州'将教班'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即校任教。1926年,用之随王天培部北伐。因战功由排长升连长,旋升营长。到达武汉以后,所以擢升团长。1927年,用之在南京埔口与孙传芳部激战,大败孙传芳部,旋被提升副师长、师长等职。19554上,因病于家逝世,终年60岁。《中国革命名人录》载有其简历和照片。

杨天爵,侗族,贵州天柱人。十军军部参事,建国联军第十一军独立旅少将旅长。1927年11月10日在天柱被害,天柱县长王晋槐以“与共产党贺龙联系”的罪名枪杀,时年42岁。1929年9月9日,原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副军长王天锡将原县长王晋槐从贵定家中押回在天柱处死。

附四:王天培北伐文献资料:

致袁祖铭中央已任彭、王为军长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来源:卷三十六 别录

隶属章节:别录 \中华民国十五年

版面原件:第205页

——中华民国十五年七月二十日于广州——

贵阳、铜仁、探送川、黔联军袁总司令鼎卿兄勋鉴:皓电谅邀察及。日前仲文、植之两兄,先后派代表来粤,表示拥护国民政府,经由中央特任仲兄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植兄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令其进驻常澧,直攻鄂西,会师武汉,共成革命大业。敬乞台端督促仲、植两兄,火速率部前进,并希随时电示为盼。弟谭延闿、蒋中正、李济深同叩,号印。

复朱芾卅日函七事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来源:卷三十六 别录

隶属章节:别录 \中华民国十五年

版面原件:第260页

——中华民国十五年十月六日于高安——

 长沙朱处长大鉴:三十日函悉。复如下:(一)王天培十万元须发足,子弹亦须发足十五万颗,可交张步先。今批发贺龙、杨其昌银各三万元,子弹各五万颗,贺件交严仁珊,杨件电杨派员来长领取,不可交严也。(二)大洋票币印就五百万元,全数解来江西,不必分解湖北;以宋部长尚未承认在汉使用,必致受其反对之影响,至长沙可挪用中央正币,亦不可留用此兑换券也。(三)黄埔学生,无我命令,概不必招待。(四)伤病兵归队费,请兄酌定可也。(五)武昌行营军需处,可增设中、少校各一员,由邓主任委任可也。(六)棉衣、军毯,限十月底解到各军前方,每军各发一万件外,准备三万件为预备用,此为最要事,切勿误时,请兄负责。(七)由粤汇来被服费二十万元,及经临费三十万元,全数兑解现银来江西,万不可移作别用。中正,鱼。

嘉勉王天培并令查办肇事军官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来源:卷三十六 别录

隶属章节:别录 \中华民国十五年

版面原件:第353页

——中华民国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于南昌——

 宜昌王总指挥勋鉴:此次收复沙、宜,勋劳可念,惟顷据各方报告:「九、十两军入宜后,大肆劫掠,党军声誉,扫地无遗。」等语。宜昌为长江重镇,中外观瞻所系,究竟劫掠范围程度如何,即使入城后偶然现象,亦应将主使肇事官兵,从严究办,以挽军誉而慰人心,并望将查办及近日实情电复。中正,有。

令何应钦、白崇禧等从速肃清孙传芳、

张作霖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来源:卷三十六 别录

隶属章节:别录 \中华民国十六年

版面原件:第374页

——中华民国十六年五月十七日于南京——

 各方有协以谋我之势,我方非将孙张两逆,于最短期间肃清,则以后更难应付,务请督促前敌将士,共赴同仇。中正约数日内出巡,并请德邻(李宗仁)兄转告植之(王天培)兄,限哿日前占领蚌埠为盼。

勉王天培督率所部反攻徐州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来源:卷三十六 别录

隶属章节:别录 \中华民国十六年

版面原件:第380页

——中华民国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于蚌埠——

 王总指挥天培:辰电悉,贵军须照作战命令进行,不得推诿。吾兄素称壮者,岂可自馁,否则革命精神一失,何以对 总理而报党国,请兄以后勿再作怯弱之辞;革命党员贵在百折不回,临危受命,勿存苟免之心也。刻已决定反攻徐州计划,第四十军及岳相如师陈雷旅为右翼队,由铁路东侧前进,在固镇下车,向永和集前进,兄部左翼队先占领福履集左前方褚庄太和集一带高地(左翼队有冯军靳李二部),并须在褚庄附近,构筑强固工事,掩护右翼队集中,第二十一师为总预备队,明日集中宿县,务望我兄督率所部,与左翼张(克瑶)师马(祥斌)军,切实联络,相机前进。

附五:王天培年谱

1888年12月(清光绪十四年)农历戊子年腊月初四生于贵州省天柱县织云乡。初名伦忠,字植之,号东侠。侗族。天培在少年时代进私塾读《四书》、《五经》,清末废科举改学堂,始在天柱县官立高、初两等小学堂肄业。深得其乡富户龙大楷伯乐慧眼鼎力资助。

1907年,与剑河县李世荣同到贵阳,考入贵州陆军小学堂,一九0九年毕业。

1909年(宣统元年)同升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王天培以峥蝾岁月之年,值风云变幻之会,以陆军第三中学代表名份立起参加武昌起义,旋参加收复汉口之役。王奔走于武汉三镇与刘家庙之间,宣传革命,组织力量,奉命督战凤凰山要塞。是时袁世凯统兵南下,攻占汉口、汉阳。袁氏此时已入新华春梦,并不思进攻武昌,但武昌城内则感危在旦夕。黎元洪、黄兴相继出走。其时孙中山先生已在南京成立革命政府。王天培在此危殆中,与孙武、张振武、邓玉麟等仍坚守武昌危城。直至革命军代表与袁世凯达成协议,清帝溥仪逊位,黎、黄复回武昌主持,共和完成。王天培领孙中山总统所发之“开国纪念手枪”一支。对于是役,王实有微劳。

1912年(民国元年)王天培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王在保定军校,思想比较激进。

民国三年(公历一九一四年)与同学穆永康,吴国梁到北京。当时袁氏侦探密布,凡言行激进者,皆诬以“谋刺”或“危害民国”等罪下狱。穆永康、吴国梁与王天培三人思想激进,言行不羁,穆、吴二人被捕下狱。王天培出于行侠仗义之心,毅然赴狱自承脱穆、吴于难。事后,王得同乡议员营救,查明王系保定军校学生,因而获释回校。

1914年(民国三年)王天培在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受派回黔,由当时黔军总司令王电轮委令到黔军第一团任见习排长。由于王在当时黔军当中学籍较高,旋由排长升任连长。

1915年(民国四年),袁世凯背叛民国,自称皇帝,改元洪宪。蔡松坡在云南树起护国义帜。黔军总司令王电轮思想比较进步,与蔡松坡密切秘码联系,决计响应。

但其舅父――贵州督军刘显世弟兄,巳接受袁世凯封号与所赐袍服,欲杀王电轮以免祸。只是迫于当时形势,不响应起义,则贵州将首受兵祸,王电轮兵权在握,杀之亦不可能。于是电达南京冯国璋上将军,呼吁制止袁氏称帝,这自然是毫无作用的。

黔军随即参加护国义举,出兵入湘,与袁世凯所部北洋兵在芷江、黔阳、托口等地进行战斗。王天培在护国战役中,率所部连队随第一团由龙溪口(即今新晃县)进入芷江,在芷江附近与袁氏北洋军激战。在夺取黄芷间杀牛坪之战中,王所率连队打得出色。直至袁世凯死亡,护国军事结束,王天培由连长晋升为黔军第二团第二营营长。

旋因王以陆军小学、陆军中学、保定军校出身,娴于军事学术,复调任模范营长。护法军兴,黔军响应入川,攻下三百梯,进驻重庆,王天培以军功升黔军第二团团长。

黔军入川后,与四川军阀反复角逐,互争地盘,王天培所部二团中,黔东南侗族、苗族青年较多,禀性淳朴,遵守纪律,比黔军他部较好,时称之为“姑娘兵'。驻扎各地时,很少出外游荡,寻花问柳;在野战或巷战中,亦较少焚屋掠财之举。与川军相比较,自然受到人民的欢迎。江津县曾为王天培建立生祠,虽不免予逢迎陋习,但所部第二团官兵在纪律方面却遵守较好,而王天培具有救国爱民思想,约束所部较严,乃系事实。

王天培所部黔军第二团,虽被称为天柱“姑娘兵”,但作起战来,却沉毅勇猛。一班人守一个阵地,敌人以数倍兵力常屡攻不下。四川军阀,素多内讧,互相争夺地盘,但为赶走黔军,却暂时合作,联成一气向重庆进犯,这一黔军根据地岌岌可危。黔军倾全部兵力,,只有五个营,由王天培指挥,拒敌于悦来场激战三昼夜,川军遗尸遍野,攻势被挫,重庆赖以保全。

1916年 (民国五年),王天培奉命主办“贵州模范营”时购买此地地基,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王天锡修建。王天培将军兄弟故居位于天柱县城西北的凤城镇北门社区。在1995年6月,天柱县人民政府公布王天培故居为文物保护单位。

1921年(民国十年)广西军阕沈鸿英、陆荣廷反复作梗,黔军奉广州军政府孙中山之命援桂;王天培率第二团为前卫,打败桂军陆廷荣部韩彩凤旅于柳州。到桂林后,孙中山先生闻王所部纪律良好,又能听从指挥,为革命出力,忠诚可靠,颇为嘉许,遂任命王天培为中央直辖黔军第二混成旅旅长。同时,还送了几本《三民主义》给王天培,叫他好好阅读。当天,王以晋见中山先生的经过告知朱品三(朱在非常大总统府幕僚处供职,与主交情笃厚),并说:“中山先生真正伟大。今后我坚定宗旨,追随先生革命到底。”过了几天,王天培及其胞弟王天锡均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10年(1921)升任黔军团长,参加讨袁(世凯),深得孙中山赞许。后任黔军第1独立旅旅长,黔军第2师师长。

1922年冬,王天培所部第二师驻防黔东锦屏、天柱等县。时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杨希闵部胡国琇旅为唐继尧收买,由广东潜逃返云南。孙中山先生电令王天培截击,王遵命派旅长王天锡执行任务,把胡国琇旅1000余人围在锦屏县属之瑶光河口,胡国琇被迫缴械。先是,唐继尧派人到广东收买胡国琇后,约定行期,唐即电请袁祖铭假道,袁复电同意,命胡国琇 取道黔东走镇远等地入滇,一面通知王天培于胡部过境时在给养方面给予适当补充,王天培置之不理,仍然执行孙中山先生的电令,袁亦莫可如何。自此,袁、王的矛盾更加显著了。

1922年(民国十一年),贵州督军刘显世与黔军总司令王电轮舅甥之间,虽然不是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有主义之争,但旧与新,保守与改良的矛盾,则日演愈炽。刘显世的财政厅长张协陆,为王所迫,服火柴头红磷自杀,刘王矛盾更趋深化。

王电轮假辞职去上海,授意所部五旅为乱,杀郭子华于市、督军刘显世被迫出走。王天培奉孙总理命,率所部回黔定乱。是时王电轮在上海被刺身死,袁祖铭以资历、实力作为黔军领导人,打着“定黔军'旗号回黔定乱。王天培系袁旧时部属、当然拥袁,遂被被任命为黔军第二师师长。滇军头目唐继尧乘贵州五旅之乱,派唐继虞统兵入黔,外假护送刘前督回黔之名,内行侵占贵州地盘之实。

袁祖铭,王天培与彭汉章等人此时认为刘前督是自己前首长,且滇军势盛,贵州人民穷苦,不如四川富裕,若与唐争,于民于己均多不利,遂随袁祖铭援川,复占重庆。王天培部由团而旅而师,扩充甚速,兵员不足,武器更为缺乏,遂于重庆向上推荐,任李世荣为该师第二旅旅长。

李与王系历届同学,李又自称天柱人,想抓武装,以遂其勃勃野心。到职后,驻在江北,一面招收兵员,一面向当时黔军总司令部多方运动,将在川历次缴获之坏枪发给己部,雇用枪匠日夜修理,费尽心力,将第二旅补充得相当完备。王天培却派其弟王天锡来接任第二旅旅长,要李世荣仍去广州当代表。李世荣迫于情势,不得不把第二旅武装交出。但对王天培此举却非常愤恨。李世荣曾对我说:“我到总部不知告了多少人情,才把枪要来。若是他去要,朱绍良哪会给他。我到处托人把枪匠找来,日夜监督修理。我的勤务兵,连警鞋都没有穿的。我辛辛苦苦才把第二旅补充好,他(指王天培)派他弟王天锡来接哪!为他人作嫁衣裳,到头来一场空,算了!”说时咬牙切齿,从此,李王之间暗中产生了裂痕。

1924年(民国十三年),天培军驻四川江津,铜梁一带,为当地剿除了多年匪患,颇得民心百姓捐资立“得胜碑”,在江津修建“天培生祠”。

1925年(民国十四年)唐继尧梦想窃取西南领导,命唐继虞率所部的在黔滇军,取道广西入粤。唐继虞前假护送刘前督为名,统兵占领贵州全省后,黔政大权旁落其手。刘显世巳成傀儡,并且备受排挤,已不能再主黔政。黔军总司令袁祖铭,派所部第一师师长彭汉章率所部回黔接任贵州省长。王天培派兵一个团,由第二师参谋长王某率领.助彭回黔,驻独山,都匀等县。袁授王天培以贵卅军事督办名义,虽有其名,然王并来回黔就职,仍驻重庆。

1925年(民国十四年)11月在成都观览武侯祠时曾作联云:公本识字耕田人,为感殊遇驱驶,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遗恨功名存两表。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系,先生以往,缅怀风义拂残碑。此联尚存于成都诸葛武侯祠,天培其心印古人,叹身世相怜,忧国家之分裂,渴望统一。

1926年(民国十五年)夏,川军各将领提出“川人治川”,要求黔军退出川省。袁祖铭仍不想走,王天培坚决主张出兵参加北伐。先是国民党中央党部陆续派陈汉瑜,吴玉章(共产党员)来渝动员黔军参加北伐,王天培接受了吴玉章的动员,诀心加入革命行列。

1926年农历五月广州国民政府任命王天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王在綦江宣誓就职,随即出师取道湖南的东部,加入大革命.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接受国民政府的任命,以周西成为贵州省长,自己统领黔军出湘。王天培随黔军入湘,循舞阳江而下,兵次新晃、芷江之间,黔军在洪江解决了巨匪唐大王、唐三王,沿途肃清其余残匪。到芷江,王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兼左翼军前敌指挥。

1926年8月9日,他率部出征,在湖南洪江誓师北伐,被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兼左翼前敌总指挥。之后,挥师南下,在湖南新化打败了曾被他在战争中打败过的吴佩孚帮凶韩彩凤和沈鸿英。袁祖铭进驻常德后,其人并无革命理想,仍沿用在川故技,一面任国民革命军左翼总指挥,一面又与北洋军阀勾结。坐镇常德,以观虎斗:国民革命军胜,则取宜昌渡江占豫陕;国民革命军败,则占长沙。国民党知其谋,于一九二六年农历十二月廿七日派国民革命军第八(军长唐生智)的师长周澜于常德诱袁赴宴,擒而杀之。 彭汉章脱离部队,轻身鲁莽前往武昌,尚欲为袁申诉,被国民党逮捕枪决。

接着,首战告捷的王天培统率北伐第九军、第十军两军,攻占常德、澧州、藕池口、公安、石首、松滋、沙市、荆州、长阳、枝江、横堤、西各水、屋崖等重镇,与其他部队一起,横扫湘鄂,所向披靡。然后渡过长江,攻占宜昌,锋芒直指赣皖。十军自湘而鄂,转战江西,纵横千里,收编甚多,此时的兵力已由原来的2.5万人增至9万余众。

攻占安庆后,王天培被任命为北伐第三路军前敌总指挥,率北伐第十军、七军、二十七军、三十三军、四十四军及冯祥武、王令韬等独立师,由镇江、常熟、芜湖向北挺进。在北伐三路大军的打击下,不到一月,赣皖苏悉为北伐军所占,敌兵败如山倒,纷纷北逃。王天培乘胜追击,挥兵直指徐州。徐州历来为军事重镇,孙传芳和张宗昌在此纠集重兵死守。但王天培仅用十四天时间,就取得徐州大捷。

是役歼敌八万余众,俘敌两万余名,击落飞机五架,摧毁和缴获铁甲车五十余辆及无数纤重。孙、张亡命临城。徐州战役是北伐几大战役中的一次大战役,意义重大,敌军胆寒,全国振奋。

为之,各地举行了隆重的庆功会,各报竞相报道,将王天培的十军和叶挺的独立团并称为铁军。攻下徐州后,王天培曾集合全军讲话。

他站在台上,笑容满面地说:“别人说我是王大炮。我这个大炮,在武昌第一炮打出了中华民国,第二炮就要使北伐成功,统一全国。第三炮将要使世界革命完成。'

就在王天培乘胜进军的时候,他却一连接到了蒋介石的两道紧急命令:一道是命他“停止北伐,火速回师讨逆。”另一道是密令他“捕杀军中共党分子。” 原来,此时的蒋介石和汪精卫眼见北伐即将全面胜利,为夺取中国的统治大权,他们先后发动了震惊人寰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人士,之后又互相大打出手。这就是宁汉分裂。革命尚未成功,蒋汪便迫不及待争权夺利。是可忍,孰不可忍?王天培拒绝了蒋介石的两道命令。他将军中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秘密送到安全之地,隐蔽起来。

后来,这批共产党人大部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之后,王天培公开发表了《告本军全体武装书》:亲爱的武装同志们,我们已经消灭了北洋军阀大部分主力,北伐成功的日子已为期不远。而在此大好形势下,我革命阵营内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权力之争,致使北伐停止。

对此,我全体同志务必要有清醒认识:北洋军阀投靠帝国主义,出卖中华,荼毒民众,乃为中华民族之死敌,我们应该坚决消灭之,而不应该回头打内战。”王天培坚持国共合作,捍卫三民主义,掩护共产党人,拒绝回归内战,坚持北伐,对此,蒋介石恨得咬牙切齿。他决心要排除异己了。

于是,蒋介石使出的第一招便是密命总部扣发十军粮饷。企图以此使第十军陷入饥饿而土崩瓦解。这时,北洋军阀见蒋汪大战,乘机反攻。王天培孤军奋战,粮饷无着,面对敌人的猖獗反攻,在延绵数百里的战线上与敌人反复争夺,终因寡不敌众,牺牲惨重,最后徐州失守。 这个时候,宁汉分裂演变为宁汉合流,蒋介石斗败了汪精卫,方才出兵北伐,亲率第一军、四十四军、三十七军、三十二军以及被他称为王牌的陈诚教导师,分兵三路,来夺徐州。 蒋介石反攻徐州,志在必得,然而由于他指挥失误,而招致大败,敌乘势发起全面反击,蒋介石全线溃退,逃回南京。王天培被迫退至定远、明光一线。逃回南京的蒋介石佯令王天培死守明光。 蒋介石兵败徐州,损失重大,引来一片责难。为了开脱自己,他将徐州兵败的责任一古脑儿推给了王天培。

1927年8月8日,蒋介石电召王天培赴南京“面商机宜。”王天培不知蒋介石嫁祸于人,遵命前往。及抵南京,蒋介石已于八月十二日在上海通电下野。八月十四日,王到军事委员会晋见时,即被扣留。宣布的罪名是“经理无绪”。旋移禁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是晚深夜,复以专车押至杭州浙江省防军指挥部监禁。被扣的罪名有这么三条:“一是不听指挥贻误战机导致徐州兵败;二是隐兵不报图谋不轨;三是克扣军饷动摇军心。”

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内外交困无可奈何地宣告下野,去了奉化老家。

1927年9月2日凌晨将王天培秘密杀害于杭州西湖。是年,王天培39岁。

附六:研究王天培将军公开出版的书籍和网站(参考资料)

1.《王天培将军》,田尚培著,银河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2.《北伐枭将——王天培兄弟秘史》,游浩波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3. 《将军梦――李世荣将军的一生》,耕牛(李万增)、岱泉著,银河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4.《龙吟虎啸——天柱风云录》,贵州省天柱政协编,游浩波主编,2007年1月版。

5. 亚高原*粟裕学研究馆博客式网站、红网、侗族风情网、侗人网、木楼人家网、华声论坛、洪江古商城网站。

6.研究王天培的论文文章发表情况:

序号 题名 作者 作者单位 文献来源 发表时间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1

侗族民主革命将领王天培

杨义橑

贵州天柱民族师范学校 【期刊】贵州民族研究

1997-06-25 0 13

2

“公本识字”联与王天培

李兆成

【期刊】四川文物

2004-10-20 1

30

3

军阀角逐的规则——关于北伐将领王天培的被杀

程家健

贵州凯里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省凯里市 【期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2-30 0 32

4

北伐名将王天培与《宁归歌》

袁家菊

贵州财经学院 黑龙江史志

2010-12-08 0 2

5

辛亥革命元勋王天培将军遗文

陈德远

贵州警官学院 贵州文史丛刊

2011-05-15 0 2

6

王天锡密谋刺杀蒋介石

田尚培

【期刊】贵州文史天地

2001-01-30 0 16

7

王天培死因探析

杨婉蓉; 李仲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国档案

2011-02-25 0 14

8

人才辈出的黔东南

况再举

【期刊】贵州文史丛刊

1994-01-05 1

22

9

袁祖铭被刺见闻

邓汉祥

【期刊】贵州文史天地

1996-10-15 0 6

10

天柱:名起“石柱擎天”之景

刘刚

【期刊】当代贵州

2004-04-29 0 8

11

孙雨航传略

刘思祥

安徽省社科院人物所 副所长 【期刊】江淮文史

2003-05-28 0 9

12

少数民族爱国传统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陈文; 唐建荣

贵州民院行政管理系; 黔东南教育学院 讲师贵州贵阳; 副教授贵州贵阳 【期刊】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1999-02-28 0 86

13

蒋介石三次下野中的替罪羊

赵小军

【期刊】党史文苑

2004-01-30 0 57

14

袁祖铭被杀之谜

王守文

贵阳市志办 【期刊】贵阳文史

2003-08-15 0 12

15

王天培和王天锡

张英志

【期刊】贵州文史丛刊

1982-05-01 0 9

16

试论何应钦与王天培之死

熊宗仁

【期刊】贵州社会科学

1989-12-27 0 15

17

民国时期黔军兴衰亲历记

林子贤 ; 林霄

【期刊】贵州文史丛刊

2004-10-30 0 28

18

王天培被害的时间与地点

孔庆泰

【期刊】历史档案

1985-04-02 0 15

19

试论王天培之死及其北伐功绩

孙日锟

【期刊】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12-31 0 5

20

北伐名将王天培

欧阳贤; 石佳能

【会议】全国少数民族革命史文集

1991-06-30 0 2

21

武昌首义中的贵州志士

黄万机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会议】辛亥革命与贵州社会变迁——贵州省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

2001-10-01 0 7

22

贵州的“五四”先驱谌志笃

先庆

【期刊】贵州文史天地

2000-09-30 0 4

23

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与会者人数及省籍考略

李淑蘋

山西大学历史系 【期刊】历史档案

2000-06-30 0 68

25

关于蒋介石第一次下野的几个问题

黄道炫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期刊】近代史研究

1999-07-25 0 230

27

黔东南州多豪俊 再鼓雄风未可知──《黔东南州志·人物志》给我们的重大启示

李永久

【期刊】贵州文史丛刊

1994-01-05 0 5

28

李世荣婉拒军长职真相

秦秀强

贵州省天柱县政协 【期刊】文史天地

2005-07-15 0 3

29

从江:两县各取名末一字

刘刚

【期刊】当代贵州

2004-05-30 0 22

30

“沅州大捷”及其对湘西战局的影响

向国双

湖南芷江县志办 【期刊】军事历史

1994-05-30 0 14

31

徐悲鸿遗画小考

杜宁

【期刊】贵州文史天地

1995-02-15 1

9

32

王天锡怒杀王晋槐

游浩波

贵州天柱县政协 【期刊】文史天地

2005-04-15 0 2

33

武侯祠楹联集粹

刘奎昭

【期刊】劳动理论与实践

1994-01-20 0 9

34

威宁县成立威宁地方志编写委员会

【期刊】贵州文史丛刊

1980-06-15 0 5

35

邱国轩团的隶属关系及其被秋收起义部队收编过程

龙正才

【期刊】近代史研究

1985-06-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