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个有儿子的父亲来说,又或者对每一个正与父亲正面刚的儿子来说,这篇文章你可得留意了。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曾提出,在人类发展早期,父亲拥有绝对的权利,当儿子长大后,一旦拥有了可以和父亲抗衡的力量,就会产生反抗父权的想法——这就是“弑父情结”。 儿子对父亲的服从,或者说是对权利与力量的服从,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他们在父亲的影响下愈发强大,强大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产生反抗情绪,所以我们经常感受到他们眼里的不服气,即便他自己毫无道理,也会固执地和你对抗,此时的父亲,展现的是权利,更为强硬的权利,他们所认为的是儿子现在和白痴没有两样,愣头青一个,根本不会知晓后来的“社会毒打”,他们要做的就是拨乱反正,不容许儿子的叛逆,因为儿子的种种表现,都在触怒自己的父权,只要你还没出社会,这个家就是父亲的天下,你还得服从下去。 但我们又不得不相信,父亲教会儿子,打败了自己,可还有一种悲剧,就是儿子被父亲打败,一生都活在父亲的阴影里。 在儿子进入社会之前,就需要来一场试炼,权利争夺的试炼,而这场权利的对抗,就在父子之间,他们通过对抗父权,以此衡量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综合实力,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快速适应外面的世界。 有人说,儿子终将战胜父亲,夺取父权。当一个男孩完全成长为一个男子汉时,他最先“杀死”的,一定是他的父亲,所以有了这样一种残酷的说法——父亲是儿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个敌人。 儿子叛逆属于一个正常的成长过程,这期间,他们有着太多的错,但他们却并不能及时发觉,我们无法阻止的时候,往往怒火中烧,甚至采取武力镇压,此时我们才更应该小心谨慎,父权它只是一个工具,当这个工具再也不能有效果,就说明我们的方向错了,一味的阻止就像压在弹簧边缘的力,弹簧变形反弹,结果功亏一篑,反倒伤了自己…… 这个世间的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当儿子有了反抗情绪,简单粗暴的教育沟通与有障碍的爱,往往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直到悲剧酿成,才能明白各自的错误和彼此的意图,这样的成长代价太大。 在2003年有一部安德烈·萨金塞夫执导的电影《回归》,剧中两个孩子伊万和安德烈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充当着双重角色,对孩子们异常呵护,孩子们有啥事,只要叫一声妈妈,妈妈就会帮他们搞定所有麻烦,这也导致两个孩子非常缺少男子气概。 吃饭时,父亲倒酒,兄弟俩动也不敢动,安德烈很崇拜爸爸,可伊万却对爸爸很反感。爸爸对他们问好时,伊万淡淡回应你好,而安德烈却说“你好,爸爸”。这次父亲回来,妈妈就建议让爸爸陪他们,给他们上一课,锻炼他们的男子气概。 当他们来到一个小镇,爸爸让安德烈去找一找哪里可以吃东西,安德烈问“怎么找”,因为他从来没有独立地做过事,爸爸回答:“问问别人,chun货!”安德烈赶紧下车,不敢丝毫怠慢。在等待的时间里,伊万看着爸爸盯着一个妖娆的女人,这让他嗤之以鼻,两人等了很久都没有结果,原来安德烈被几个玩耍的孩子吸引,忘了时间,爸爸很严厉地批评他,“我们在等的时候,你却在这里观看,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是吗?”安德烈还想找理由,爸爸粗暴地打断了他,安德烈被爸爸的气场压倒,只能说:“我再也不这样了,爸爸。”爸爸微微一笑,“好,吃饭。”而在他们以往的时光里,无论自己怎么拖延,母亲都会等着他们,但爸爸却没有这样惯着他们。 伊万看着爸爸这样教训安德烈,起了逆反心理,故意说自己不想吃饭,也不想去饭店,却被爸爸揪着胳膊,强行带到了饭店,上菜后,伊万一口也不吃,而爸爸给他两分钟时间吃干净自己的盘子,伊万仍然对抗,在一边把玩着一块面包,时间只剩30秒,伊万惶恐地想转身离开,爸爸一把抓住他:“坐下,然后吃你的面包和汤,明白了吗?”伊万不服气地瞪着双眼说:“是。”爸爸却说:“你应该说是,爸爸。”可伊万就是不肯叫爸爸。 父子三人一路上尽是这样的锻炼与纠葛,爸爸默默地做着一些孩子们不知道的事,解决旅途上的难题,却对两个孩子非常严厉,任何时候都在强调自己的父权,伊万一直对爸爸心生不满,安德烈却对父亲趋之若鹜。 伊万甚至怀疑爸爸是一只野兽,随时可能将他们吞噬,安德烈对他的这一想法嗤之以鼻。伊万质问爸爸,为什么你要出现?你的出现就是为了奚落我们吗?没有你,我们一样过得好好的!爸爸说,我答应妈妈和你们相处一段时间,我也想和你们相处一段时间。伊万痛哭流涕,却又不得不屈服于爸爸,当爸爸把他独自抛下,伊万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在大雨中淋湿了全身,他盲目而又倔强,无助又彷徨。 当他们钓鱼晚了数小时回来,爸爸责问他们,“我给了你手表,你就应该准时回来。”伊万想用他们费了很长时间抓回来的鱼让父亲改变对他们的看法,爸爸把伊万推到一边,狠狠地给了安德烈一耳光,并不听他的解释,安德烈不明白爸爸到底要让他怎样才能满意,气愤之下,对着爸爸吼道:“你要我干嘛,你是个胆小鬼,人渣……那你杀了我吧,杀了我吧!你是个混蛋,我恨你!”爸爸拿出斧子,似乎表现出一种真的要杀他的样子,“我杀了你?”他不明白,自己不过是想让他们具备男子汉的气魄,为什么孩子们却这么抗拒…… 一旁的伊万看着这样的父亲,立马吼道:“住手,别碰他,否则我杀了你!”爸爸难以置信地看着伊万,伊万手里拿着刀:“如果你不那么可恶,我会爱你,可是你比别人更可恶,所以我恨你!”爸爸说:“你错了,儿子……” 最终父亲从侧面边缘爬上去,可是边缘的木板并不牢固,爸爸直接摔了下去……爸爸死了,他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只是在考验他们,可是一切都晚了,伊万吓傻了。 可是恐惧过后,他们又变得异常冷静,似乎爸爸的死换来了他们的成长,亦或是爸爸的血液流进了他们的身体,让他们敢于真正面对后面回家的路。此时的安德烈就像父亲的样子,对伊万发号施令,他决定要把父亲的尸体带回家,命令伊万拿斧头砍树枝做成了一副担架,安德烈的口吻和爸爸别无二致,伊万也只得服从。他们把父亲的尸体搬到船上,这时他们才发现,坏了的发动机早已被父亲暗地里修好,两人开船回家,中途发动机又坏了,他们学着父亲教的方法,用手划船…… 一路上,他们怎么来的,就怎么回去,只是回去的路上,再也没有了爸爸,完全靠他们自己,撑起了回家的路…… 当然,父亲变回服从者,前提必须是儿子成为了真正的男子汉,这是最成功的父与子,儿子传承了父亲的那份担当,当他懂得了责任,也就明白了父亲的爱,曾经的所有鞭笞,都在一步步让自己成长。 要相信,没有绝对的权利,却有破冰相识的勇气。 #父子# |
|
来自: 豆20710111103 > 《正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