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顺其自然”,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什么才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庄子说,外物不可必,对于外在的环境,外在的一切,我们都不可以执着,都不可以强求。 龙逢诛,比干戮,桀纣王,这些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强求外在的环境服从自己的意志,服从自己的愿望,结果都是以本身的失败而告终。读到这里,我们可能认为,庄子是在教我们要服从外在的环境,不要与外在环境抗争。这种理解对不对? 庄子接下来又举了两个人的例子,从反面来告诉我们真正的顺其自然,并不是逆来顺受。他说,孝己忧,曾参悲,孝己是殷高宗的儿子,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而且是个大孝子,但是仍然不断的遭受到后母的虐待,最后郁闷而死。 曾子对父母那可是伺候的无微不至,然而他仍然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基本尊重和认可,直到他父母去世了很多年,他想起来这个事情,仍然是泪眼婆娑,始终放不下这件事情。 ![]() 庄子通过龙逢诛,比干戮,桀纣王,告诉我们,一方面不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与外界;另一方面,这种顺其自然,绝不是逆来顺受,道法自然也好,顺其自然也罢。这个“自然”的本身含义是什么,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大自然,不是指的这些山川河流,动植物。自然的含义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是这个意思,只有理解了“自然”这两个字,我们才能够理解道法自然,顺其自然的真正含义。 对于外在的环境,应该是内合于心,外应于物,一切都要回到那个本心上去。回到那个本心上去,才能够感应外物,才能够影响外物。 这就存在一个顺应万物,还是境由心转的问题,到底是我们顺应外物还是境由心转。比如说动物自然的迁徙,这种行为,它就是顺其自然,顺应季节的变化,顺应季节的流动,这种顺应外在的环境,它的原则是根据自己身体的感知,根据自己身体的感应来做出的这种判断。 ![]() 庄子在《在宥》篇说,故君子以不得已莅临天下,莫若无为。当我们顺应自己内心的感觉,顺应自己身体的这种本有的觉知,本有的感应的时候,这就是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也,这样就是尊重自己的内心,在尊重自己的生命,贵以身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当我们以身体的感应作为尊贵的时候,以内心的感受作为最尊贵的原则时候,那么就可以治国平天下,他是发自心底的爱护自己的身体,尊重外在环境的变化。这样的人,他是神动而天随。 所以真正的自然之道是回归到我们的本心。回归到原点,回归到生命本来的样子。天地万物只有那一颗本心,这颗本心就是万物的公约数。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分明。这叫成理,所谓的成理,它也是一种公约数,而道者为之公,道才是天地万物唯一的公约数,都是本心使然。 ![]() 如果我们还是搞不清楚,顺其自然和境由心转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庄子在《庚桑楚》篇就给我们讲的很清楚了,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有时候我们认为的不得已而为之,不得不去顺应外在环境的,实际上就是回归了我们的本心。回归到生命的原点。虽然名字不一样,叫法不一样,本质上是相同的。 所以庄子说“名相反,而实相顺也”,没有什么差别。所谓的自然之道,就是不困于心,发现真正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