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广西地方志,突然看到有“包拯”二字,再认真看看,其实这是一篇包拯写的奏疏,通俗讲就是奏折一类。从历史上说,好像包拯和今日广西地界没有过什么交集,那包拯和广西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呢? 今天就蹭蹭包大人的名气,赚点流量,讲讲包青天和“广西”的故事。 在宋代,岭南地区实际上叫广南路,按东西分又分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也算是今日广东,广西的行政划分基础了。查阅包拯的人生经历,他来过岭南,在端州,即今天广东肇庆做过三年官,至今在七星岩留有一方石刻。据说是在宋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包拯与周湛、钱津同游七星岩时,挥毫写下的。 查阅正史,包拯和岭南最重要的交集就是肇庆的三年了,其他地方倒是没有过记载。当然,明以前的地方历史,很多都是缺失的,现在记载地方重要历史的地方志,多是讲明,清时期的事情,对前代则是比较模糊。 记得N年前有过一出电视剧《包公出巡》,当中分三个单元,一个单元一个包公审案的故事,其中讲了一个《情花劫》的故事,就发生在浔州府。 大概就是讲:落魄秀才卓修文进京赶考,寄住在父亲好友李庆甫家,与李府小姐李婉柔相恋,不幸的是在和李小姐约会的当晚,李小姐被杀,卓修文因此受到诬陷。包拯破获此奇案,卓修文与婉柔小姐的婢女嫣红终成眷属。 浔州府,府治就在广西桂平,在宋代,这里算是偏远之地,包拯出巡会有空来这?毫无疑问,要拿电视剧说事,认真你就输了,这肯定是剧情需要,编剧编出来的了。 历史上包拯是没来过广西地界的。 先不说故事真实性与合理性,就说历史,在宋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浔州府治,桂平县治,才正式下山到现在桂平老城区建设一座桂平城池。刚开始建设的桂平城并不大,主要是在现在城东近三角嘴一带,这样小规模的县城,也没什么大事,是接待不了这位包大人的。 而嘉祐年间,包拯正权知开封府,正在皇帝身边办公,山长水远的,当然不会有空到这偏远之地了。更何况,包拯这样一位历史光环比较亮的人物,后世再怎么少记载,那所到之处,留下蛛丝马迹,都会有所记载。 像比他小一点的苏轼,仅仅隔了几十年,在1094年被贬岭南,一路走来,沿途各地多少人文故事流传,不管有的没的,反正都传得真真的,如今成为一地之人文。虽说苏轼有着唐宋八大家的光环,包拯也许开始也没那么出名,但后来包拯的故事被作为戏曲,神话传扬开来后,多少都会被追捧的。 然而现在翻尽广西两百多本地方志,和包拯相关的,却仅仅只见一篇奏折。 都知道,宋元以后,特别是元代时的世间不太平,世人期待清官治世,于是有着正义青天之名的包拯,也就成为了戏曲的主角,就慢慢的有了深入的创作的可能。元杂曲中,包拯被塑造成又人又神,可上达天庭又下入地府的判官形象,主持正义成为其重要标签,黑脸包公也就成为后人传颂的青天造型,各种清官断戏的剧本也就以他为主角了。 这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清明官府的渴望和期待,同时也是百姓对黑暗现实不满的一种心理幻想。戏曲这么多,无论是古代的编剧,还是现代的编剧,写包公戏总要有发生地,有人物身份,于是各种旧地名,旧官名也就套用下来了。 至于合不合理,是不是事实,那不是剧本追求的根本,重要的是表现包公的那份铁面无私,法治严明的立场;重要的是这剧本创作下来,有人看,有市场那就足够了。 如果是包拯曾经到过的地方,那编剧们就会把他在当地的经历进行添油加醋,深入 好了,包拯没来过广西,那他为什么又会写一篇和广西有关的奏折《请广南添差职官》呢? 这份奏折是有出处的,有一本明代版本的《包孝肃奏议集》,当中记载了包拯的生平和一些相关的事情,更多的,是包拯曾经写过的奏折一类的东西。 其中有一部分是说地方用人建议的,大概意思就是什么官位什么人当比较合适,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当某种官职之类,应该怎么选官,标准如何,流程如何,等等各种建议。 《请广南添差职官》就是其中之一。加上包拯是有过在广南东路做官的经历的,也许正是他那三年做官的体会,对在岭南的广南路有所思考,如他写的《请选广南知州》,明确写道:臣前任端州日具知其事。。。。就是结合他在端州(肇庆)做官时所见所闻,根据岭南地方实际的民情,给出在广南地区选知州的建议。 所以,实际上他写的几份奏折,并不是专指“广西”,而是指整个岭南,广南东,西路,今天的两广地区的选官情况。 如今,包公的人物标签,基本已经确定,就是众所周知的法治严明,惩恶扬善,铁面无私的正义青天,从真实历史看,他那三口铜铡,铡不了那么多的皇亲国戚,更没有展昭护卫与师爷公孙策的辅助。 那么多清官审案的故事,也只是人们心中的那份对世事公平的祈愿,对包青天的一种敬仰与怀念罢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
|
来自: 浔州鑫森淼焱垚 > 《桂平古仔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