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象限图;波士顿矩阵;图表 全文1369字 预计阅读时间4.5分钟 一听到 “波士顿”,瞬间就显得高级,例如:波士顿龙虾、海皇波士顿、波士顿机器狗。 咱们Excel也不居人后,给大家分享一个超级高大上的图表——波士顿矩阵,它由“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于1970年创作出来的。 这个图表除了这个霸气的名字外,还有很多叫法:产品系列结构管理、波士顿咨询集团。 如果说这些,你还是不知道它是什么,那么就再说一个“耳熟能详”的名称吧——四象限分析法!(简称:象限图) 象限图,很多人都会做,教程也很多,但是简单的象限图,对于作为产品结构分析图表,还是显得有些局限了。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大家都可以做的,高级的“象限图”。 示例如下: 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这样的图表是如何制作的! STEP1:处理图表数据源 在D2单元格输入函数=MEDIAN($B$2:$B$19) 在E2单元格输入函数=MEDIAN($C$2:$C$19) MEDIAN函数是求一组数据的中值的函数。 在F1单元格输入“瘦狗” 在F2单元格输入函数=IF(AND($B2<$D$2,$C2<$E$2),$A2,NA()) 在G2单元格输入函数=IF(AND($B2<$D$2,$C2<$E$2),$B2,NA()) 在H2单元格输入函数=IF(AND($B2<$D$2,$C2<$E$2),$C2,NA()) 选中F2:H2单元格区域,下拉填充柄到F19:H19单元格。 在I1单元格输入“问题” 在I2单元格输入函数=IF(AND($B2<$D$2,$C2>=$E$2),$A2,NA()) 在J2单元格输入函数=IF(AND($B2<$D$2,$C2>=$E$2),$B2,NA()) 在K2单元格输入函数=IF(AND($B2<$D$2,$C2>=$E$2),$C2,NA()) 选中I2:K2单元格区域,下拉填充柄到I19:K19单元格。 在L1单元格输入“明星” 在L2单元格输入函数=IF(AND($B2>=$D$2,$C2>=$E$2),$A2,NA()) 在M2单元格输入函数=IF(AND($B2>=$D$2,$C2>=$E$2),$B2,NA()) 在N2单元格输入函数=IF(AND($B2>=$D$2,$C2>=$E$2),$C2,NA()) 选中L2:N2单元格区域,下拉填充柄到L19:M19单元格。 在O1单元格输入“金牛” 在O2单元格输入函数=IF(AND($B2>=$D$2,$C2<$E$2),$A2,NA()) 在P2单元格输入函数=IF(AND($B2>=$D$2,$C2<$E$2),$B2,NA()) 在Q2单元格输入函数=IF(AND($B2>=$D$2,$C2<$E$2),$C2,NA()) 选中O2:Q2单元格区域,下拉填充柄到O19:Q19单元格。 得到数据如下: 函数部分都是很简单的,用AND函数,判断每个城市的数据和对应的中值进行比较,然后如果是此区间的数据,就显示内容,否则用NA函数返回#N/A对图表数据源进行规避。 STEP2:制作散点图 选中G2:H19单元格区域,插入图表——散点图 选中纵坐标轴,将刻度最大值输入1;再选中横坐标轴,也将刻度最大值输入1。 得到下面的图表。 此时对图表使用鼠标右键单击,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选择数据”命令。 在弹出的“选择数据源”窗口,按下图,点击“添加”按钮;在弹出的“编辑数据系列”窗口,填入对应的单元格区域。 同样的方式,加入另外的两组数据,得到下面的图表。 因为数据笔者用的是随机数字,所以图表中散点位置会改变 STEP3:加入分界线 按照上面添加系列的方法,再添加两个系列,大家注意一下,这里的添加的数据内容不太一样。 这样,就得到了两个点,然后使用误差线的方式,添加“数据象限的分解线”。 然后选中横向的误差线,按DEL键删除,然后按下图设置误差线的参数。 同样的方法,再设置另外一个点的误差线。 及此,整体的图表就算制作完毕,大家按个人喜好排版就好了。 写在最后:对【波士顿矩阵】的一些解释 我们做图表数据源的时候,分为四个区域点“瘦狗、问题、明星、金牛”,这是这个图表最开始的一种叫法,其实,他是代表了数据组的四种类型,即“抛弃、整改、投入、保守”。 波士顿矩阵最初是应用于公司产品的结构分析,横轴是“市场份额”,纵轴是“市场增长率”,看不同产品落在不同的区间,就有不同的资金或经营上的变化。 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个图表有了很大的推广。比如,大家知道的“重要-紧急”象限图,把日常工作按分区划分,先做重要且紧急的,再做重要不紧急的,逐个解决工作内容。这对于我们来说是相当好的一个管理时间的方法。 还有今天的例子,是把“市场份额”和“KPI比例”做了一个结合。 对于传统波士顿矩阵,我们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就是用“中值”来划分象限,它比传统的平均数更能说明问题;当然我们也可以使用“众数”、“加权平均”、“平滑指数”等等来界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一起来研讨一下:哪种分界值更为合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