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准备来写这个话题,上世纪60、70年代的农村妇女生活状况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很痛,我的眼前就闪过她们菜色的脸,佝偻的背,勤奋的劳作,慈爱的笑容……不知不觉中,我的眼泪就会流下来。我的母亲和姐姐都是那个时代的农村妇女一分子,这让我在讲述时容易动感情,但也多了一点真切在里面。 一、生育和医疗。看到此文的你一定会不理解,为什么把“生育和医疗”放在第一条来写。因为在我看来,生育是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女人的命运,甚至生死,一个比小草还卑微的农村妇女,还有比命更重要的吗? 说到生育,现在的年轻人都知道,怀孕了,那就养着啊,吃好喝好还要营养全面,爸爸妈妈公公婆婆丈夫宠着,定期做孕期检查,到临产前几天,去医院待产,安全生产后,回家再接着养着呗。很平常的啊,这又怎么就能深刻地影响命运呢? 你要知道,那个时代的妇女,绝大多数是没有这样的福气的。 首先,她们怀孕后一般是不可能在家休养的,仍然要参加集体劳动,直到产下婴孩,才会“坐月子”。很多妇女在产前数小时都还在劳动。我的二嫂白天还在水利工地干活,晚上生下我的侄女。极端的例子,我村一李姓农民的老婆,在打谷场上劳动,突然感觉不对劲,家人和一起干活的婶子大娘赶紧把她送回家,不多时就生下一个男孩! 其次,她们也没有条件做孕检,极少到医院生孩子。说白了,就是穷啊。做检查也好,到医院生孩子也好,都是要钱的。经济状况太差,我说一个例子,你就会明白,我上小学,报名费是一块五毛钱,我的同龄人中,仍然有很多没上学,因为没有钱交学费。不做孕检,要生了就在家里生,就因为,穷!那么有没有专业的产科医生来帮助呢?也没有。谁来助产?那时农村有民间的产婆,我记得我们老家的产婆姓毛。时间如果来得及,就去请产婆来助产,这样比较安心些。有时情况紧急,就由邻里生过孩子的女人来接生。碰到心细的,就处理得好些。碰上粗枝大叶的,拿把锈迹斑斑的剪刀,咔嚓把脐带剪断了事。消毒程序完成很不好,导致很多妇女生产后落下毛病。更有甚者,因难产而导致产妇、婴儿一人甚至两人都命丧黄泉,在那个时代也不是罕见的事。我的一个本家婶娘,就是死于难产。她的女儿和我差不多大,一个班,早上上学途中,她悄悄告诉我,她妈妈说要给她生个弟弟,她心里充满了期待。哪里料到,我中午回家吃午饭,经过她家门前,家里人已经哭作一团,我的婶娘和她亲爱的家人已经永远阴阳两隔了! 因为贫穷,所以不去孕检,不去医院生产,这导致产妇很多相关疾病,甚至难产死亡。这是我所知道的事实,坐标湖北荆州。 我母亲那一代人,如果健在的就已经八九十岁了,那时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农民普遍相信传统观念“多子多福”,一对夫妇生育4个孩子很正常,也有很多生6、7个的,只生育1、2个的很少。到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没有管得很严,但也产生了明显的导向作用。现在年纪70左右的妇女,生育多于4个的就很少了,以2个小孩或3个的居多。 过多的生育对妇女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加上营养缺乏,她们的身体很难复原,很快就衰老了,她们的青春的容颜就那么随着孩子的降生、长大而消失了!那么多孩子,哪个不得做母亲的操心呢!吃饭穿衣上学疾病成家,伟大的善良的勤劳的母亲,她的心是永远操不完的,至死方休啊。 要特别说明的是,对孕产期妇女,集体(那时叫某大队或某生产队)并没有强制她们劳动,只是因为家庭的贫穷,她们都不愿意休息,都只想着多劳动多挣工分,而没有考虑自己。这样的女性啊! 二、劳动和休息。我记得那个年代,每年开工都很早,正月初八就上工了。比较轻一点的劳动,队长会安排妇女们干,例如准备种子,播种,锄草,收割等。而那些沉重的有点危险的劳动,一般是男的去参加,例如耕地,喷洒农药,赶车,背粮食包(一袋180斤左右)等。但也不一定,有的妇女就敢于向男性挑战,做他们做的活,有一个很会耕地的的妇女,牛到了她手里,非常听指挥,只见她来去如飞,操纵自如,一会儿就犁好一大块地,和男的比,只好不差。那个时代的妇女,以健壮为美。胖子,不管男的还是女的,都极少见。这里的健壮,就是健康结实,吃苦耐劳。那么大一家子人,劳动尚且只能得个温饱,家中要有人经常生病不劳动,就会遇到困难。生活所迫,是这样的“美”的观念形成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当时的社会氛围的导向。毛主席非常重视妇女工作,提倡“妇女能顶半边天”。他在一首《为女民兵题照》中就有“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诗句。全社会都以身体好能劳动为美。那时候,生产队有铁姑娘班,,生产大队有铁姑娘连,面对抗洪抢险、抢收抢种等重大而紧急的事情,她们也和男社员一样挺身而出。 妇女们参加很多的一种劳动是除草。田里的庄稼长得好好的,但是草也在长啊!草的生命力很强,草多了草长的茂盛了,庄稼就长得瘦弱枯黄,产量大大降低。所以除草是一种很重要的农活,可惜那个年代没有除草剂,完全靠人工去锄草。妇女们每天锄啊愁啊,锄了这块锄那块,锄了南边锄北边,怎么也锄不尽这可恶的野草。一块地里看来已经只有禾苗,没有草啦,可是只有一场雨下来,天晴后再来看,满地都是大大小小的野草。旱地是如此,水田也是一样的。水田里除草不用锄头,用什么呢?就用手去和泥。妇女们呈90度弓腰低头,一边向前走,一边用手抓水田的泥巴,这样可以杀死水田里的草。用手抓泥巴,说起来很轻松,但实际上是一件很累人的农活。干一会儿,妇女们就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并且田里还有蚂蝗这样吸血的小动物。蚂蝗生活在水中,人下到水田里,蚂蝗就游过来,吸在人的身上吸血。妇女们可不管这些,她们穿着长裤,下水的时候,连裤脚也不卷起来,而是用带子扎着,这样蚂蝗就不容易咬到腿了。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妇女一上岸就会惊呼,哎呀,我的腿上有蚂蟥!就是这样,年年月月,妇女们和野草奋斗着,她们的生命也和草一样顽强! 通常农民们上午十点左右,下午四点左右分别会休息一会儿,中午当然回家吃饭。休息时,妇女们就到附近的农家喝点茶水方便一下,或者坐在田埂上聊天说笑。家中的老人早就把要喂奶的婴孩抱来了,妈妈就在田边给孩子喂奶。劳动如此辛苦,生活如此艰难,但是妇女们忽略了这些。她们抱着孩子,挽着一个个家向前进。 三、识字和教育。那个年代的妇女绝大多数都是没上过学,不识字的。我母亲和姐姐都没有进过学校门,一个大字不识。因为贫穷,吃饭都成问题,谁还会送孩子去读书呢?何况是女孩子!真的,那时的家庭,就真的是这样想这样做的。条件好一点的,也只送男孩去上学读点书。穷,就没有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那时就有了一个词,文盲,特指不识字的成年人。那时的文盲率是很高的。 上世纪60、70年代,办过农村扫盲班或者夜校,教学常用字的读写,无论男女农民,都可以自愿参加。但是学习了没地方用,过段时间就忘记了。现在很难想象的是,那时很多家庭里,有文字的东西都不易找到。有少数人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也是一大功绩吧。 那么多人不识字,不能看书读报学习,不会看,那就听吧。开会听发言讲话,听广播,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比如预防疾病、防火防盗等,还能知道点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农家买电视机是80年代的事了。还记得我老家1984年有人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那可真是个宝贝呀,全队男女老少百十来人都去那家的打谷场上看电视。蹲着的坐着的站着的密密麻麻,都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视机屏幕,里面正在放映《霍元甲》,众人看得津津有味,一直看到电视节目结束放广告了,还不肯离去。现在想起来,心里多少有点酸楚吧。 四、感情和婚姻。上世纪60、70年代,自由恋爱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只有极少数勇敢的女性有勇气挑战世俗的目光,迎着飞来的唾沫星子前行,去掌握自己的终身大事。大多数女孩都还是听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完成自己的婚姻。尽管世俗传统的力量十分强大,但是毕竟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了,很多女孩已经在婚前主动去了解自己将来的伴侣,而不是像几十几百年前那样,甚至结婚之前都没有见过自己的对象。她们她们有的偷偷跑去男方家附近了解情况,有的和女友结伴以某种理由上男家门看亲。如果看不上,她们就在父母面前使小性子,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同情,改变父母的主意。 当然,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父母之命。女人的婚姻是一场赌博,父母亲决定一桩婚事的时候,他赌的是女儿的幸福。有的人赌对了,也有的人赌输了。有的女人屈服了,也有少数女人愤怒的反抗。我知道一个王姓女孩,因为对自己的婚事不满,提出离婚,父亲包括整个家族都压制她,要求她维持这个家庭。她一时想不开,喝农药自尽了。她的父母哭的死去活来。还有一对年轻人恋爱了,可是双方的父母坚决不同意,怎么办呢?两人决定喝农药自杀殉情。后来人们在一片黄麻地里找到了他们,两个人手牵着手,脸上都挂着一丝微笑。这个故事我是听湖北监利的一位老人讲的,当时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我不禁想起了《摸鱼儿?双莲词》里面的句子:双花脉脉娇相向,自是旧家儿女。她们的爱是这样深沉,他们的反抗是如此决绝。 有人总结说,要是你女儿坚持,你就听她的吧,别把女儿逼死啦。很多父母都接受了这个观点,不再过分强调自己的意见。这也算是那些死去的女孩儿用自己的命换来的进步吧! 我写的《我所经历的挨饿的年代》后面,有人评论说,那么饿,为什么不叫个外卖呢?也不知道那位评论者是不是真的这么认为,我当时见了一笑了之。今天在这里,我要说,不要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的事情,不要嘲笑我们的前辈,那样你就浅薄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一万种好,每一个好都是与她们的付出有关的。我常常说,是他们把后人的苦都吃完了,只留下了甜蜜给我们。 好吧,就说这些吧!就让我用这篇文章向我们的母亲致敬。如果您已仙逝,那我祝您那个世界里没有苦难和操劳,您过的安逸自在。如果您还健在,那我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所有图片源于网络) https://m.toutiao.com/is/N51wJFc/?=我的饥饿年代的回忆 - 今日头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