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汝瑰:70多岁仍被台湾骂“叛徒”,1997年逝世前,有一心愿未了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2-04-19

1990年,76岁的上将张震,在北京国防大学见到了一位故人:郭汝瑰。

郭汝瑰,一个解放战争中的风云人物。军史专家们,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剖析这场战争的全局,都绕不开他。

岁月匆匆,带走了许多烽火记忆。到1990年张震再见到郭汝瑰时,他已是83岁的老人。他头发花白,但眉宇间的军人气度却丝毫不减。

此次,郭汝瑰特意从西南过来找张震,是为了谈一谈自己近期的工作情况。他很认真,谈到了两点:

其一,关于钱。郭老称自己早前承诺的《中国军事史》,已经编撰完成。国家发的那5万块钱经费花了4万多,还有8000多块钱剩余,现在要交还给国家。

其二,关于他自己接下来的安排。郭老称自己还干得动,愿意再写一本关于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史料。如果国家能答应,他就得再去筹一笔费用,看有没有人愿意捐一些。

史料没有记载张震听到这番话的表情,但从他接下来的回复里,我们能直接感受到他当时的状态。张震说:

“不要去找人捐助了!我支持你!”

说完这句话,两位老将军谈了许多。最后,郭汝瑰要离开了,张震起身相送。

是的!这就是郭汝瑰晚年的生活状态:一丝不苟、两袖清风。他总是匆匆而来,匆匆离去。

他极少再出现在公共场合,也极少开口谈昔日的那些战争风云,似乎那曾经的胜利,都与他没有太大关系。他最爱做的事,是和写作组的同事们,一起写写东西、一起分析问题。书香门第出身、黄埔军校毕业,他写出来的东西老辣、健气,很受欢迎。

然而,令人气愤的是,虽然郭汝瑰如此低调,但中国台湾方面,却总有些人并不愿意“放过”他。也总有一些宵小之辈,始终对郭汝瑰在解放战场上做的一切,耿耿于怀。

上世纪80年代,当时郭汝瑰已是70多岁,其回忆录出版后,曾在中国台湾引起了极大关注。一些台湾的无良报纸,开始发表“长篇大论”。在这些“大论”中,他们提到了两个观点:

其一,他们大骂郭汝瑰是“叛徒”。

其二,他们认为:如果没有郭汝瑰,国民党不至于败走台湾。

真的如此吗?

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正是关于这件事的一个讨论。阅读完本文,笔者希望大家能了解以下几点问题:

1、面对这些无良报纸泼的“脏水”,郭汝瑰为何会坦然一笑?

2、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介石在日记里曾有过多次所谓的“自省”,他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没有郭汝瑰,一切真的会不一样吗?

3、郭汝瑰1997年病逝,他最后的遗愿是什么?为何没能实现?

以史为鉴!这位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不该被遗忘,更不该承受这些无良媒体的指责。

一:惊心动魄的卧底生涯

郭汝瑰是四川人,1907年出生在四川铜梁县的一个书香之家。因为祖父是清朝的举人,父亲也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成绩极好。

长大后,父亲本想让他投考上海的同济大学,但他因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硬是跟着6位川军青年一起,跑到广州考黄埔军校了。自此,他走上了从军之路。

当时,郭汝瑰入读的是黄埔五期。很快,他就在学校向组织上提出申请,要求加入共产党。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入党审核还没有批下来,蒋介石就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为了保护他们这群进步青年,我党在学校的领导吴玉章便通知他们提前毕业,迅速返回成都,先进入川军。

严格来说,从这时候起,郭汝瑰就已经算是一名红色特工了。毕竟,他是受命,潜伏在川军内部的。一年后,也就是1928年5月,郭汝瑰秘密加入共产党。

令人遗憾的是,在此后的数年里,由于我党地下网受到极大的破坏,郭汝瑰曾一度与组织失去联系。期间,他不得不在国军内部按兵不动,寻找时机。而与此同时,他的官职却越做越大。

他为何能得到重用?原因,无非是以下两点:

其一,郭汝瑰是黄埔军校毕业。

蒋介石一向愿意重用黄埔系,按国军内部的话来说,他是“穿着黄马褂”的校长门生。而郭汝瑰在抗日战场上不退、不惧,敢硬扛、能智取的风格,也确实让老蒋觉得颇有面子。因此,他早早地成了蒋介石眼里的“军界精英”。

其二,郭汝瑰得到了蒋介石嫡系陈诚的赏识。

郭汝瑰给陈诚留下深刻印象,是在1943年的鄂西会战。当时,日军在7天内,钳掉了第73军大部。蒋介石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忙把陈诚召过来。此时,陈诚的压力可想而知。

那天,陈诚率众站在地图前讨论军事,并宣布了早就定好的作战方案,其他人也都不敢说什么。

这时,36岁的郭汝瑰突然站了起来,要表达不一样的意见。只见,他自信地走在地图前,洋洋洒洒说了一大段战术分析,把众人听得是目瞪口呆。

陈诚觉得有道理,便决定改变计划。此后的事,大家应该能猜到了。

不久,接到前线发来的战果,陈诚硬是拍案叫绝,直言:“这个郭矮子,真有两把刷子!”就这样,郭汝瑰升任为第20集团军参谋长,进入了国军上层军官行列。

与组织失去联系,自己的官却越做越大,此时的郭汝瑰,内心是无比焦虑的。特别是接触到了越多高官,他就越是对国军内部的腐败深恶痛绝。他渴望组织上,能尽快让他发挥自己的作用。

这一天,终于到了!1945年4月的一天,郭汝瑰在军务署见到了一个老熟人,此人名叫任逖猷,是他在黄埔军校的老同学。郭汝瑰清楚地记得,任逖猷早就是共产党员了。

也顾不上思考太多安全问题,郭汝瑰找了个机会,把任逖猷拉到一个没人的僻静之处,问他:“你现在还有关系没有?”

任逖猷当然明白郭汝瑰要找的“关系”是什么,但为了安全起见,他只能回答:“我可以去打听一下!”

此后,郭汝瑰陷入了焦急的等待。直到几天后的一个夜晚,有人敲响了他住处的大门。来人名叫任廉儒,是我党的代表。

终于找到组织了,郭汝瑰激动不已。他把自己这么多年来,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曲折经历,都一一讲清楚了。而后,他提出了要求:“我要去延安!”

这个要求,显然不是任廉儒能作主答应的。离开郭汝瑰家后,任廉儒马上把这一情况直接汇报给了中央南方局重要负责人董必武。

能得到这样一员“大将”,董必武激动不已,亲自赶到青年路与他相见。自此,郭汝瑰就由董老亲自领导,他的所有情报皆是最高级别。他的身份,除了董老及中央的毛主席、周总理等极少人知道外,其他人都无权过问。

1946年后,郭汝瑰在陈诚的保荐下,进入了国军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并担任国防部作战厅中将厅长。到了这个位置上,郭汝瑰能提供的情报,份量之重可想而知。

可能有朋友读到这里会问:这么多年,难道就没有人怀疑过他吗?毕竟,有那么多情报流出。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此人正是国军名将杜聿明。

杜聿明对自己的军事能力一向很有信心,因此他一直想不明白,为何国军会节节败退。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杜聿明越想越不对劲,甚至曾指着郭汝瑰大骂:“你郭小鬼一定是共谍,发的命令都是把我们往共军包围圈里赶!”

对这样的“指责”,郭汝瑰当然不会承认。

事后,杜聿明也曾找到蒋介石当面“告状”。他拿不出直接证据,便给了老蒋两个理由:

其一,郭汝瑰不好女色;其二,郭汝瑰不贪财,为了证明这一点,杜聿明甚至还说了一个细节:他家沙发都打了补丁!

这话可把蒋介石气坏了。毕竟,老蒋怎么也不愿意承认:“好色”加“贪财”,会是鉴别一个军官是不是国军将领的标准。于是,他不但没相信杜聿明的话,还把他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事在多年后还有一个“后续”。杜聿明建国后被特赦,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对过往也早就幡然醒悟。但他却偏偏对于郭汝瑰这事耿耿于怀,始终想弄个明白。

1981年,杜聿明在北京病危,郭汝瑰前来探望。临终前,杜将军紧紧地抓住郭汝瑰的手,问他:“我最后再问你一次,你当时是不是共产党?”

人家都问到这个份上了,郭汝瑰也不再隐瞒,他告诉杜聿明:我们是信仰不同。得到这样的回答,杜聿明也算在最后时刻了了一桩心事。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潜伏,到1949年彻底回归,20多年的潜伏生涯,郭汝瑰的存在就像一把利剑,直插敌人心脏。

蒋介石败退到台湾后,收到了郭汝瑰起义的消息,曾气得大骂:“娘希匹,郭汝瑰,想不到你是一个最大的共谍!”

而美国一家报纸在得到这一消息后,更是直言:

“郭汝瑰以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身份,为国府“运筹帷幄”之中,却让中国决胜千里之外,真是匪夷所思,一大讽刺。”

二:郭汝瑰如何回应台湾的“叛徒之说”?

胜负已分,郭汝瑰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并受到了重用。新中国成立之初,他被任命为川南行署交通厅长,后又被调到新成立的南京军事学院任教。此后的18年教学生涯,他可谓是兢兢业业。

那么,在70多岁仍被台湾无良媒体骂成“叛徒”后,他又是如何回应此事的呢?对此,他曾坦然一笑,说了这样一番话:

“战争的胜败,决定于人心的向背。我早年就参加共产党,从来没有跟国民党干反共的事,说不上什么背叛。”

不得不说,郭老将军这样的回应,是极为高明的:

首先,我们梳理郭老的潜伏生涯,就能发现从一开始他就是我党的一员,一直是我军隐蔽战线中的一员,跟“叛徒”二字毫无关系。

其次,郭老将军一语道出了胜败的关键,即人心的向背。也就是说,他认为不管是否有他的存在,国民党的失败都是不可避免的。

其实,关于国军失败的原因,老蒋在败退台湾后,曾有过多次所谓的“反省”。这些内容,被记录在他的日记里。他曾谈起国军内部的腐败,国军内部的不齐心等等原因,但很显然这些所谓的“反省”,每一次都不够彻底。

为何这么说?我们从他在日记里反复提到的、“最恨”的3个人,就能分析出来。这3个人:

一位是他的昔日的结拜兄弟李宗仁;

一位是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

另一位则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

对于李宗仁,蒋介石自然是恨得咬牙切齿。他始终认为,李宗仁是自己在国军内部最大的“政敌”,正是由于他的存在,自己才需要处处谨慎。而且,最后自己的“下野”,也跟李宗仁脱不了干系。

对于美国将军马歇尔,蒋介石认为正是他向杜鲁门提供了错误的建议,才让自己没有争取到更多的美国援助。因此,他在日记里写到:“我政府之政策,彼则毫不顾忌,可痛孰甚。”

而他对于斯大林的恨意,则是显而易见的。他认为正是由于斯大林的存在,解放军才能获得强大的支持。

从这3点来看,蒋介石并不认为自己的失败是郭汝瑰等红色特工的问题。

但很显然,他到最后仍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失去民心才是他最大的问题。他找了一堆需要为自己的失败“背锅”的人,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但却恰恰忽略了自己与人民为敌的种种行为。

蒋介石不明白的,郭汝瑰很清楚。

三:郭汝瑰遗愿未了

不管台湾那些报纸怎么骂,郭汝瑰自己过得很踏实。晚年的他,定居在重庆。成都军区按照副兵团级待遇,要让他住进别墅楼,但他却始终不愿意,一直住在一套面积70多平的房子里。

当地官兵们,都对他十分钦佩,时不时就邀请他到部队里给大家讲讲课。郭老总是很乐意干这事,但每次离开时,他却硬是分文报酬都不要。平日得闲时,他就拉着当地民兵,一起爬爬山,就当是训练民兵了。

1997年,郭汝瑰迎来了他的90岁大寿,当地很多党政军领导、老朋友都来为他祝寿。见到这么多熟人,他高兴得很,说出了自己的一个心愿,他表示:

“如果问我还有什么愿望,那就是:已经看见香港回归,还想能到台湾一游,庆祝祖国的和平统一。如能爽愿,那就志得意满,可以不留遗恨到黄泉了!”

在场众人听完这一心愿,无不感慨。老将军年至90,想的仍然是这桩事。

遗憾的是,这个心愿终究未能完成。大寿结束后,他坚持要送女儿去重庆江北机场。结果,在路上发生了车祸。

1997年10月23日,郭汝瑰逝世,享年90岁。

这位名满天下的特工,就这样事带着遗憾离世。而令人不解的是,在他去世后,其子郭相操先生曾收到了不少来自中国台湾的信件。

老同学写信来悼念,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在这些信里,有好几封里面都只有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写。当时郭相操也并不理解,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过,后来他想起父亲早年在军校跟同学们分开时,曾留下赠言:一切尽在不言中。因此,郭相操认为,这些老同学应该也是这个意思。他们是希望这张白纸,能道出当年那份同学情份。

尾声:往事如烟,“郭汝瑰”这个名字,注定会被载入我军军史。而他当年的潜伏传奇,也注定会被一代又一代人铭记。待到祖国统一日,不知大家是否愿意和笔者一起,去中国台湾一游,以告慰这位传奇特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