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人生哲理——白话译文《道德经》(十二)

 百花A彩虹 2022-04-19

前言

读《道德经》一定要把“”篇与“”篇融汇到一起来理解。只有这样才不会陷入唯心或者唯物的误区,两者融会贯通,就是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老子喜欢用大自然来描述“道”,是因为他从大自然中看到了那个人类已经失去联系的神秘力量在运作。用生活中的事物反衬这股神秘的力量,就是因为我们与它分离得太远了,所以人类才会发生这么多的不和谐。

“德”是什么?

“德”是“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

它从何处升起呢?从心中的良善发起。

如何把心中的良善升起呢?

心静。

如何让心静呢?

寡欲。

如何寡欲呢?

多倾听内心的声音。

如何倾听内心的声音呢?

扬升觉知的活跃程度。

如何提升觉知的活跃程度呢?

把注意力从思维中转移出来。

如何把注意力从思维中转移出来呢?

专注于当下。

如何专注于当下呢?

发现自己陷入思维之中就处在当下了。

谁来发现呢?

你的觉知,也就是“道”所生的那个“一”

“德”,必要依“道”“德”厚方能载物,是为“得道”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此处“清”应为“天抱一得清”之意)。

译文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依“道”而为,并不会影响到他的德行。不把自己的才华和拥有的财富当回事,反而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在误解与嘲讽中依然坚持原则更能提升自己的品德,事物之间的关系越简单越牢固,知晓真理的人不会夸夸其谈。

运动可以抵抗寒冷,心静可以缓解燥热,所以,让自己的“觉知”活跃,保持内心的平静,人生自会淡定从容。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为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天下太平,马儿犁地肥田(摆正心态,各归其位);天下大乱,马上战场田地荒芜(心态不正,一事无成)。对于人生而言,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放纵欲望,灾祸都源于不知足。

所以,先学会知足,才能心满意足(这是一个被我们颠倒的认知,总以为只有先得到什么才会让自己满足。实际上,只有先学会知足,才能无论得到多少都会满足)。


原文

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

不出门就知晓天下事,不窥视窗外便知自然的规律,知道得越多,懂得就越少(就“悟道”而言,任何一件事都可以让人顿悟,“明心见性”的人都知道,万事万物都跳不出规律的范畴。道理知道得多了却不通过实践检验,反而毫无用处

这就是为什么得“道”的人不用走遍天下就能知晓天下事,不用经历就能看透本质,不刻意做事反而成就自己的原因。(不要把这段话理解成对“破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否定。本义应该是指“悟道”的方式并没有那么复杂,以小见大,大道至简的意思,这样解读才能上下通顺

或者说,对于“悟道”,修心要比修行更有价值。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学习靠一点一点积累,悟“道”却是通过一点一点降低欲望,通过不断地修正自己,使自己能够明辨是非。学习只是为了提升自身能力,培养智慧,而不是为某个目的去学,这样才能学到真本事,知识才能为你所用(最先,学习是为了提升自身品德,然后冠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却是为了升官发财挣大钱)。

快意的人生就是没有烦恼,天天为了这个那个纠结不放,人生怎会自在。(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怵怵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得“道”之人无私心,总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对我和善的人,我也对他和善;对我不和善的人,我还是对他和善,这样做可以养我的善。对我诚实的人,我也对他诚实;对我不诚实的人,我同样诚实待他,这样做可以养我的德。(大师救一只被网缠住的蝎子,解一下网就被蝎子蜇一下。徒弟看了不忍,说:师父,你好心救它,它却蛰你,救它做甚。大师说:恶不恶是它的事,善不善却是我的事。

得“道”之人在生活中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要想人生自在就必须薄私寡欲。从他人身上可以看到自己身上的问题,所以才像孩子认识世界一样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和善意。(试图改变他人来符合自己的喜好,还不如改变自己的心态接纳他人。耶稣说:别人拿走了你的衬衣,就把外套也让‬他‬拿‬走‬,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关‬上‬你的大门


文章图片3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求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有十分之三可以安享天命,有十分之三因为各种原因中途夭折,对于人来说,又有十分之三的人由于背“道”而为(违背生命规律,纵欲无度、精神压抑)过早的让自己进入衰退阶段。活着已经很幸运了,为什么还要刻意寻找方法让自己长命百岁呢?(认为足够的资源或许会让自己活得更久,这也是放纵欲望的理由之一

三个十分之三等于九,还有一个是什么情况?载营魄,抱一”)

听说真正珍惜生命的人,走路遇不上猛虎野兽,当兵不会被安排打头阵(甲兵);野兽攻击不了他,老虎的利爪抓不到他,刀器也伤害不了他。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总有办法应对这些问题。(无死地便是有活路,得“道”之人善‬于‬以不变应万变。(不变就是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事实上就是遇事冷静不慌张,解决问题有策略。老‬子‬‬所‬言‬“‬”的‬现实意义。可以参考《血战钢锯岭》的主角)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孰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万物生于“道”,靠“德”(“道”在世间的状态)养育,生成了各种形态,随天地变化而成长。(人的一生,一定要修养自己的盲‬德行,当然可以有正当的追求,但要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强求。)(厚德载物

所以,万物都在遵循“道”的规律,受“德”的滋养。

对于我们来说,汲取“道”的力量,修养“德”的厚重,不用刻意的追求,人生就能坦荡无忧(无需空洞的呐喊要“胜天半子”了

“道”生万物,以“德”滋养,哺育其生长,直到成熟结果,保护养育它们。创造了它们却并不据为己有,养育了它们却不持功自傲,任它们自然生长却不横加干涉,这是“道”的根本所在。(从中不难理解,人的道德就是“道”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即不为其私,心存良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