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富春山居图随想 | 每日好诗

 泰荣林黑皮 2022-04-19

图片

观富春山居图随想

北 苇

图片

富春江正为水草织衣。忙碌的母亲们
再次接受鸬鹚的捕获
她摊开镜面,让万物认领世界的多面性
接受不同境遇的自己
同时,她掩盖容器内部的疏漏
她无法成功安慰一位亡国的长子
畲火隐现,画师埋下更险峻的伏笔
樵夫不停地挥动斧头,听松林
击打出抗争的协奏曲
更小的树苗顶开石峦,看
它们打小就饱含金属的意志

图片


不妨回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幅传世名画采用横卷构图,这样,天地之间诸般广阔都被纳入一个整体之中,所谓“一河两岸”也。如此长的画卷当然超过了人类视角的范围,要想欣赏《富春山居图》,仍旧需要顺着画面行走,让视线随着画中气韵流动;如此,“世界的多面性”同时也是一面,变成一种多元的、连续的有机整体。《富春山居图》的空间让这首诗的作者产生了丹·布朗式的随想:自从神秘的“她”登场之后,整首诗便向着不安的方向滑落,先是容器的疏漏,然后是亡国的长子,直至“畲火隐现”,让我们足够期待后面将有怎样“更险峻的伏笔”。但也正因如此,结尾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无论是松林“击打出抗争的协奏曲”还是树苗“饱含金属的意志”,都有生硬独断的嫌疑,这显然与“世界的多面性”的展开不太相符。
特邀点评:杨庆祥

  诗人简介

北苇,本名刘志伟,八零后,山东郓城人,菏泽市作协会员。诗歌见《渤海风》《小诗界》等刊。偶获奖。


  专家简介

杨庆祥,1980年生。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批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出版学术著作《“重写”的限度——重写文学史的想象与实践》《分裂的想象》《现场的角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