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用人边用边疑

 梦想童年594 2022-04-19

作者 宋玉山

人们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许多人的用人之道。而刘邦却与众不同,他是用人也疑,疑人也用,边用边疑。刘邦的这一用人特点,主要体现在“汉初三杰”身上。

“汉初三杰”,指的是张良、萧何和韩信。刘邦打败项羽之后,曾经在洛阳南宫大摆宴席,君臣畅饮。喝到高兴时,刘邦对大臣们说:“你们都说说,项羽为什么会失败,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你们都要讲实话,不许哄老子”。

大臣王陵抢先说:“陛下待人粗鲁傲慢,项羽待人恭敬礼貌。但是,陛下能把城邑土地封赏给有功之人,与天下同利。而项羽呢,打了胜仗不给人功劳,得到土地不给人利益,所以失去天下”。

刘邦得意地说:“你们说的只是其一,还有其二,你们不知道。那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保证供给,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用他们,所以得到了天下;而项羽有一范增却不能用,所以失败了”。

《汉书》这段记述,与《史记》相同,作为千古佳话,流传至今,成为刘邦善于用人的标志。按常理来说,刘邦对“三杰”如此赞美,应该是非常信任、亲密无间吧,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刘邦对他们,始终怀有猜疑之心。

刘邦疑心最重的是韩信。韩信当大将军之后,曾向刘邦建议,“以天下城邑封功臣”,要刘邦实行分封制。刘邦觉得韩信有当王的想法,就起了疑心,但韩信有军事奇才,打天下离不开他。于是,一方面让韩信独挡一面,率军去攻占北方土地;一方面采取了“笼、防、压”三手,对他严加防范。

所谓“笼”,就是千方百计进行笼络,从情感上予以控制。刘邦把自己吃的美食,送给韩信吃,把自己穿的衣服,赠给韩信穿,关心得无微不至,表现得亲密无间。韩信出的计策,刘邦言听计从,显得十分倚重。韩信要当假齐王,刘邦很大方地封他当真王,还许诺封给他一大片土地,以利益相诱惑。这使得韩信感激万分,不忍背叛刘邦。

所谓“防”,就是严密防范,从行动上予以控制。韩信属于军事谋略家,善于出奇谋、用奇计,而冲锋陷阵却不是他的强项。刘邦派给韩信的领兵将领,像曹参、灌婴等人,都是刘邦的心腹。这些人能征惯战,勇猛过人,刘邦宁可自己在荥阳被项羽打得狼狈不堪,也没有让他们帮助自己,而是派到韩信身边。这些人对刘邦忠心耿耿,韩信指挥他们为刘邦攻城略地,他们自然奋勇向前;韩信若想背叛刘邦,他们岂能答应?

另外,韩信打下了魏国,刘邦马上设置了三个郡,直接归中央管理;韩信攻占了赵国,刘邦又封自己的亲家张耳当了赵王;韩信灭了齐国,刘邦命曹参镇守。韩信虽然打下了半壁江山,但却没有一块地盘属于自己的,身边又没有心腹将领,靠什么反叛刘邦呢?

所谓“压”,就是及时压制韩信的势力,在力量上予以控制。韩信率军北伐,打下魏国和代国以后,刘邦立即把他的精兵调走,只留下数万老弱残兵。韩信确实是军事奇才,靠着这些弱兵,竟然打败了赵国。韩信控制赵国以后,随即扩充、训练部队,很快又有了几十万精兵。

这时,刘邦只带夏侯婴一人,凌晨突然来到韩信大营,趁韩信尚未起床,夺了他的兵符,调兵遣将,又把他的精兵调走。韩信真不简单,时间不长,又训练出精兵三十万,打下了齐国,然后率兵在垓下消灭了项羽。

项羽死后,刘邦没有顾上回自己营房,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几十名骑兵,急驰进入韩信军中,立即把他的军权夺了。刘邦三次轻而易举地夺了韩信军队,是因为将领们大都是他的人,说明他对军队有绝对的控制力。韩信是军事奇才,但玩政治和权术,远不是刘邦的对手。

就在刘邦夸赞韩信是“三杰”不到一年,刘邦设计将韩信擒获,降王为侯,押往京城,在自己眼皮底下监视居住。六年之后,吕后设计把韩信杀害。刘邦听说韩信死了,《汉书》说“且喜且哀之”,《史记》说“且喜且怜之”。不管哀也好,怜也罢,都是“喜”字在前。刘邦从此不用再防范韩信了,自然喜上心头。

韩信原先是从项羽那边投过来的,不属于刘邦旧人,刘邦对他有疑心,还情有可原。然而,萧何是刘邦年轻时的好朋友、铁哥们,忠心耿耿,刘邦照样怀疑他,也是边用边疑。

刘邦出关打天下,留萧何镇守关中。萧何日夜操劳,兢兢业业,把关中治理得很好。刘邦之所以能够与项羽对峙多年,主要原因是有关中这块巩固的根据地,有萧何源源不断地为他输送物资和兵员。但是,刘邦对萧何却越来越不放心了。萧何立有大功,又有治国才能,深得关中民心,他如果自立为王,刘邦可怎么办呢?毕竟在乱世之中,想当王的人多了去了。刘邦没有别的办法,只好采取怀柔之计,经常派人去慰问萧何。

萧何起初并未察觉,直到有一天,有个叫鲍生的人对他说:“您固然辛苦,但汉王在前线打仗更辛苦,他却经常派人慰问您,明显对您有疑心”。萧何这才恍然大悟,忙问怎么办?鲍生说:“眼下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让您的亲人去当人质,才能消除汉王对您的怀疑”。萧何想了想,也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狠下心来,把所有成年的儿子、孙子和族人,一股脑地都送到刘邦军营去打仗。果然,刘邦大为高兴。

按理说,萧何已经把亲人的性命交出去了,应该使刘邦放心了,但并未如愿。陈豨造反时,刘邦率军去平叛,留萧何镇守京城,刘邦又不放心了。刘邦不顾军情紧急,特意从前线发来诏书,把萧何由丞相升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配给萧何五百人的卫队。

封赏十分丰厚,群臣都来庆贺,唯有一个叫召平的人,对萧何说:“您的灾祸从此开始了。皇上在外打仗,冒矢石之险,心里却想着怎样赏赐您,这很不正常,明显是对您不放心啊”。萧何心里也明白,但已经没有人质可用了,只好推辞掉所有赏赐,并拿出全部家资充作军费,这才暂时消除了刘邦的疑心。

为了不让刘邦猜疑,萧何已经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但是,刘邦对他仍然放心不下。刘邦死的前一年,黥布叛乱,刘邦带兵去平定。他一边打仗,一边多次派使者回京,察看萧何在干什么。萧何知道,刘邦之所以对他不放心,根本原因是他把国家治理得太好,在百姓中威望太高,只有自污名声,把脏水往自己头上浇,刘邦才会安心。

于是,萧何用低价强行购买民田民宅,引起百姓不满。刘邦班师回京,沿途有数千百姓拦路告状,控告萧何的种种劣行。刘邦十分高兴,见了萧何,把一大堆告状书交给他,笑嘻嘻地说:“相国自己去处理吧”。萧何一面磕头请罪,一面心里在默默流泪。

萧何毕竟是贤相,忍不住又向刘邦建议说:“长安人多地少,许多人没有田种,皇上的猎宛有很多空地,可以让百姓去种庄稼”。刘邦把脸一沉,心想:这小子还在收买人心,一怒之下,命人给萧何戴上刑具,打入大牢。

刘邦是在敲山震虎,过了不久就把他放了。萧何出狱后,光着脚去给刘邦谢恩。可怜西汉第一功臣,被刘邦折腾得终日惶恐不安,如履薄冰,使出浑身解数,才勉强得以善终。

“三杰”当中,刘邦唯一不疑的是张良,原因很简单,张良没兵没权,只是提提建议,对刘邦构不成威胁。张良却深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又知道刘邦疑心很重,所以,天下平定之后,张良激流勇退,称病不出,专注养生,以求自保。

除“三杰”之外,刘邦对曹参、周勃、灌婴、夏侯婴等一批功臣倒不疑心,一直是信任有加,原因是这些人的功劳和才能,比不上韩信和萧何,不会威胁到他的皇权。刘邦猜疑的根据是才能,谁有才能,刘邦就猜疑谁,才能越大,疑心就越重,防范就越严。

平心而论,刘邦的猜忌防范,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综观历史,背叛君王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远的不说,同时代的起义领袖陈胜,派出多名将领去攻占各地,结果这些人纷纷自立为王,最后陈胜成了孤家寡人,兵败被杀,而且是死于自己的车夫之手。刘邦雄才大略,像这样的沉痛教训,他肯定会时刻不忘。

刘邦依靠封王和用人,登基当了皇帝,但他并不满足,刘邦的目的,是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所以,他当上皇帝不久,就开始了另一场战争,那就是铲除异姓王,实现家天下。请看《新视角读(汉书)》之十一,刘邦铲除异姓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