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成都市/孙清廉 ![]() 乌贼俗称墨斗鱼、墨鱼,为乌贼科软体动物,主产于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等省。 据传说,秦始皇在南巡时来到黄海之滨,在海滩上遗失了一只装文具的袋子。天长日久,这只袋子得天地之精华,受大海之滋润,袋身变成了精灵的身子,两根带子变成了两根触须,袋子内的墨变成了精灵腹中的“墨囊”,从此这个叫乌贼的小精灵就生活在海里了。古籍记载:“昔秦王东游,弃算袋于海,化为此鱼。故形犹似之,墨尚在腹也。” 乌贼体内的“墨囊”是一个特殊的器官,它含有大量的“墨汁”。你可不要小看这个特殊的器官,它可是乌贼的“护身符”。当乌贼遇到来犯之敌而又无力防卫时,便即刻把墨汁喷射出来,像放“烟幕弹”似的把周围海水染成一片漆黑,趁机逃之大吉。“墨囊”的这一功用,还是进攻、摄食的有力武器。《本草纲目》 云:“ (乌贼)能吸波噀墨,令水溷黑,自卫以防人害。”又《南越志》云:“此性嗜乌,每自浮水上,飞乌见之,以为死而啄之,乃卷入水而食之,因名乌贼,言为乌之贼害也。”近代海洋生物学家研究发现,其墨汁中含有毒素,可使敌害麻痹而晕头转向,乌贼此时可乘机逃跑或攻击。生活在深海中的枪乌贼,它释放出的墨汁还能显出点点光斑,可照亮周围海区,发现捕食对象时便捕食之。可以说乌贼喷出墨汁,正是乌贼赖以生存的特殊本领。 别看乌贼的名字不雅,可它全身都是宝。 乌贼肉 乌贼鱼的肉质洁白、细嫩香脆、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克乌贼肉含蛋白质17克,脂肪1.7克,钙85毫克,磷198毫克,铁1.1毫克,产热量可达85千卡。烹调可凉拌熘炒,也可红烧与清炖,是人们非常喜欢的海味佳肴。 乌贼骨 在食用乌贼的同时,将食用后的背骨收集洗净晒干,就是常用的中药乌贼骨。乌贼骨又名海螵蛸,其味咸而性温,质涩而性燥,有收敛、燥湿、止血、止带、固精等功效。传统用于治疗肺胃出血、便血,以及男子遗精、妇女崩漏、赤白带下等症,均有良效。近代发现,乌贼骨还有良好的制酸作用,常配浙贝母、枯矾等用于制酸止痛,治疗胃炎、溃疡病的胃痛、胃酸过多,功效显著。但需注意,长期服用本品易引起便秘,须适当配伍润肠药物。海螵蛸临床还可用于肺结核、小儿软骨病等。海螵蛸外用有燥湿、生肌、止血之效,可治外伤出血、疮多浓液、皮肤湿疹、皮肤溃疡等症。此外,海螵蛸尚有明目退翳之功效,可与冰片等配成眼药外用。近代研究证明,海螵蛸所含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磷酸钙及氯化钠,是优良的止血、制酸、收敛药物。 下面向大家介绍几个以海螵蛸为主药的常用方剂。 1.慢性支气管炎 可用加味海螵蛸散治疗。取海螵蛸60克、地龙60克、百部15克、白糖120克,共为末,每日3次,每次6克。 2.肺结核咯血 可用加味海螵蛸汤治疗。海螵蛸、仙鹤草、白及各10克,茜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3.胃脘痛 可用乌甘散治疗。 ①海螵蛸、甘草各等份,共为末,每次1.5~3克,每日4次,早、午、晚饭前半小时及睡前服,适用于胃脘痛轻症。 ②海螵蛸、甘草各4份,乳香、没药各1份,共为末,每次3克,每日4次,服用时间同前,适用于胃脘痛重症。 4.胃酸过多、溃疡病 ①可用乌贝散治疗。取海螵蛸85克,浙贝母15克,共为末,加橙皮油1.5克,调匀,饭前服,每次3克,每日3次。 ②可用加味乌贝散治疗。海螵蛸、瓦楞子各15克,贝母、甘草各6克,共为末,每次6克,每日3次。 5.胃酸过多、胃溃疡、胃出血 可用加味乌贝散治疗。取海螵蛸、浙贝母、生白芍、生甘草各50克,乳香、没药、三七粉各30克,共为末。饭前服,每日3次,每次3克。 6.小儿软骨病 可用乌贼壮骨汤治疗。海螵蛸10克,炙龟板12克,茜草根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7.妇女崩漏 可用固冲汤治疗。海螵蛸与茜草、陈棕炭、五倍子、黄芪以及阿胶等配伍同用。 8.妇女带下证 可用白芷散治疗。海螵蛸、白芷各60克,血余炭15克,共为末,每次6克,每日2次。 9.皮肤病 皮肤湿疹、疮面多脓、下肢溃疡等,可单取海螵蛸煅为棕红色,研末备用。先将患处用盐水洗净后,擦干,再将药末撒于上,隔日1次。或酌配煅石膏、血竭、枯矾等同用(如祛湿排脓散)。 此外,乌贼骨还是一种独特的卫生清洗剂,用乌贼骨加水浸泡,可用来擦洗铁、铝制成的生活器皿,能使之光洁如新。 乌贼墨 乌贼的墨汁乌黑透亮,其成分为乌贼黑色素蛋白。在古代,我国就有人利用这种天然特性用于书写、绘画和印染,用其制的“墨”更是色正质佳而名闻于世。但因为这种“墨”在氧化作用下,天长日久便会褪色消失,故被古人奉为“神墨”。 近年来,乌贼墨的药用价值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中医利用“血见黑则止”的特点,用乌贼墨治疗胃出血及妇女崩漏。一项针对400例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试验表明,服用乌贼墨糖衣片后,近期止血疗效明显,有效率达82.6%~89.6%。乌贼墨对消化道出血、肺结核长期小量咯血也有良效,并能改善患者全身功能状况。 乌贼墨产量大、分布广,作为一种新型海洋生物药,将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作者:孙清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