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期“读一首诗” |有酬征集点评:“我是一个忘恩的人”活动结果

 白云之边 2022-04-20

“读一首诗”诗评活动 · 第七期

根据已收到的评、析, 经诗评部评选,本期产生诗友芳菲的评论被评为最佳,将获得100元稿费。同时,感谢以王志武、程驰为代表的读者的热情参与,展出其优秀点评,供大家参考学习。

开展此项活动的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助于让我们对具体作品产生更丰富、更透彻的解读,所产生的观点是否有持久的影响,不同想法和视角的评论是否具有启发价值。

我是一个忘恩的人

金铃子

终于明白了,两个月没有吃米饭

不是为了减肥,是为了来到长沙,隆平水稻博物馆

拜访神农,水稻的父亲

我得把胃里的稗草,腐烂的词语,清理干净

它们总是在不知不觉,长得又高又丑,又肥又大

我把它们割了又割,把胃洗了又洗

不是轻率的来这里打卡

把它列为去过的清单。仿佛爱过,又转身遗忘

我是来读水稻写的赞美史诗

它是最好的诗人

它把诗写在地垄,粮仓,一粒粒米上

小小的稻杆,增产的密码

它写。有一个人,有一群人,将自己献祭给了米

像圣徒,把自己献祭给信仰

他在稻田里找了一张床,长眠于此

有风吹过,那沉甸甸的稻穗。一串串思念的诗行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不再饥饿

不再在记忆的冬天,放学回家

穿着破旧的棉鞋,踩过薄薄的雪坡

每到朝门口,我就远远的大喊

“婆,饭好没有?”“没有!”

我就嚎啕大哭

此时,我端坐在一碗白米饭前

深深的自责。我明白了,我是一个忘恩的人

这些年,大地丰收

我只顾追云,喜月,品茶,饮酒,论诗

忘记了喊的凄苦。忘记了祖母

米的白

选自《特约丨金铃子:我仰望虚空之时》


最佳点评


芳菲(上海)

当一首诗歌弱化歌唱性而强化故事性和语言性,这便是现代诗中的叙事抒情诗。金铃子老师的这首《我是一个忘恩的人》,便是优秀叙事抒情诗的代表之作,也可以说是典型的当代新锐代表诗作。

举个恰当的例子,当代诗坛各种风格的现代诗,我们把它比作各种类型音乐,如同古风歌曲、民歌、经典老歌、流行歌曲、说唱等。作为一个诗评者,不能轻易武断地在这些不同类别的诗歌间做横向比较,你不能说古风优于民歌,民歌优于通俗,通俗优于流行,流行优于说唱,这显然是狭隘且不专业的对比。

现在让我们来回归到金铃子老师的诗歌中去,作为一代优秀诗人代表,金铃子老师对诗语结构的拿捏早已驾轻就熟,全诗语言简约贴切,通俗易懂,没有读不懂之处,也无需逐句逐行解释。在此,芳菲只想就金铃子老师的写作手法和抒情方式做整体解读浅析。

诗歌以诗人怀揣敬畏感恩之心,参观位于长沙的隆平水稻博物馆为背景,通过诗人的主体感观与客观存在的细腻对比,深度刻画场景情境,以时间流动和记忆情感为主线,将稗草——水稻——稻穗——粮仓——米粒——白米饭,这些从水稻生长到成熟为轨迹,再到米饭被记忆中深爱的外婆,这个大家庭伙食之主,端到一家人的餐桌上的场景,生动阐释往日旧时光里,水稻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生存之根本。这种承载着亿万生命的粮食,不是父亲胜似父亲,从而隐喻出“水稻之父”袁公的恩重如山。

文中第二节的“放学回家,穿着破旧的棉鞋,踩过薄薄的雪坡”,大喊有没有饭,得到否定回答后的大哭,无不生动复原了彼时彼刻国民的穷与饿。这影响千万万家庭的米饭,正是袁公一生躬亲稻田与水稻同生同睡,才得以喂饱天下人的胃,从而与开篇诗人清理胃中稗草,腐烂的词语,形成意境上的宏观与微观呼应。此处的“稗草,腐烂的词语”,“它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长得又高又丑,又肥又大”,则隐喻世人过度膨胀的欲望,浮躁拜金主义和腐败浪费的不良社会风气,也与开篇诗人因减肥不吃米饭的自我揭露形成嘲讽式对比,与袁公一生脚踏实地心系百姓形成襟怀上“公与私”,品格上“高与低”的强烈鲜明对比,使人读之自惭形秽,锥人深心,发人深省。

“我把它们割了又割,洗了又洗”,则表达出诗人对天下苍生的悲悯敬畏之心,敢于对自我灵魂深度剖析者,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诗歌立意之高远,此处可见一斑。

而“轻率的打卡”则暗讽那些走马观花式的把水稻博物馆当成景点,拍照后一哄而散的一众旅游观光客。这也是对世俗不良风气的再一次鞭挞与揭露。

诗人借水稻抒情,赋每一粒米以诗意,深度赞颂水稻增产,改变挨饿年代惨状的史诗级成果,同时暗颂附加明颂袁公等一批水稻人,倾尽一生,以田垄为家,以民生为己任创造出的不朽丰功伟绩。诗人再次托清风,借一串串沉甸甸的弯腰稻穗,寄无言怀念之情。

诗歌尾段,诗人以自己面对一碗白米饭的忘恩与自责,唤醒读者的自我良心谴责。以自己在这些年大地丰收后忘记初心,只顾追云、喜月、品茶、饮酒、论诗,影射大众,警示读者在吃饱以后,不要忘记曾经的饿与痛,吃水不忘挖井人。而外婆那碗米饭的白,正是我们永生不能忘记,更不该忘记的无量父恩啊!

从结构上看,金铃子老师这首精彩深刻的叙事抒情诗,并未采用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倒叙,片段式裁剪,挖空再拼接等方式,使诗歌的故事情节饱满而扣人心弦,意境深情又引人入胜。原本的一块璞玉,经镂空雕琢,达到环环相扣,直抵读者心灵柔软慈悲之处的神奇效果。这恰恰显现出一个成熟诗人,大道至简的语言功底和高超老道的诗歌写作技法,短短一首诗歌,经其守拙之心和玲珑笔墨,呈现出国际大片的质感和份量。


优秀点评


王志武(山东)

细节最见真情,日常最动心弦

——评金铃子《我是一个忘恩的人》

《我是一个忘恩的人》是一首颂扬袁隆平院士的诗,许多方面可圈可点,值得学习借鉴:

首先,诗人注重选取细节和日常事物来抒发真情实感。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是一个忘恩的人》一诗,歌颂了袁隆平院士为了使人类免于饥饿而投身水稻育种事业的奉献精神,情感质朴真挚,亲切自然。其中两处细节特别动人。一处是“将自己献祭给了米”的袁隆平,到最后“在稻田里找了一张床,长眠于此/有风吹过,那沉甸甸的稻穗。一串串思念的诗行”。读至此处,读者恐怕莫不动容,情难自抑。一处是“我”饥饿难捱,“嚎啕大哭”,对于这一细节,特别是那些有过同样挨饿经历的读者,极易产生共鸣共振。

“日常最见人心。”《我是一个忘恩的人》以“减肥”开篇,以“旅游打卡”承之,以“端坐”“米饭前”终篇,所言事物皆为日常事物。而越是日常事物,越易动人心弦,因为它们渺小而具体,接地气,发散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其次,诗的题目暗含悬念。

一看“我是一个忘恩的人”几个字,就会令人疑窦顿生:“诗人怎么成了一个忘恩的人?”读者极易被这一谜团激起浓厚的的阅读兴趣,读完后也不难发现:诗人之所以“忘恩”,是因为“这么多年我不再饥饿”,可以“追云,喜月,品茶,饮酒,论诗”了,而归结于根蒂,是因为袁隆平的功劳,“这些年/大地丰收”。《我是一个忘恩的人》一诗寓褒于贬,借贬“我”的“忘恩”迂回曲折地褒扬了袁隆平的贡献之大和奉献终身的高尚品质,同时“诗人怎么成了一个忘恩的人?”这一疑团也不解自开。

第三,诗的语言自然清新。

《我是一个忘恩的人》一诗在语言上略施粉黛,既非过分妆饰,陷于纤巧秾艳、艰涩隐晦;也非素颜出镜,流于浅显直白、清淡寡味。诗中很多诗句都如“终于明白了,两个月没有吃米饭”一般自然晓畅明白如话。当然,诗中也不乏一些清新优美的诗句。如“有风吹过,那沉甸甸的稻穗。一串串思念的诗行”一句,灵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将“思念”比作“诗行”,又将其比作“沉甸甸的稻穗”,生动形象,蕴含丰富。“水稻写的赞美史诗”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同时,“赞美史诗”由水稻来写,也最具说服力、感染力。

第四,诗的画面感很强。

如:“穿着破旧的棉鞋,踩过薄薄的雪坡/每到朝门口,我就远远的大喊/'婆,饭好没有?’'没有!’/我就嚎啕大哭。”这几句诗分别从从视觉、听觉、触觉冲击读者的神经,就像一帧帧具有时代感的老电影,激起读者的回忆和生活体验。

此外,袁隆平的事迹,可谓众多纷杂,写诗时如果面面俱到,难免不胜其繁。诗人删繁就简,从小处入手,从游览“隆平水稻博物馆”切入,此一做法也颇见匠心。



程驰(四川)

最深刻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

——赏析金玲子《我是一个忘恩的人》

【赏析】诗人金玲子饱含深情,向读者倾诉了《我是一个忘恩的人》,深切怀念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诗人用反衬手法,饱蘸笔墨,层层渲染,给我们阐述了一个不是真理,但甚是真理的事实: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就是真理!这是多么平凡,而又多么深刻的真理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袁隆平不是神,但他是人民心中的英雄。

那么,诗人真的是忘恩的人吗?或许答案就在诗人的文本中。

转换视觉,叠加张力,是优秀诗人惯用的笔法。“两个月没有吃米饭”设置悬念,然后阐述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肥,是为了来到长沙,隆平水稻博物馆拜访神农,水稻的父亲”。诗人继续铺笔,“我得把胃里的稗草,腐烂的词语,清理干净”。盘马弯弓惜不发,把诗歌的张力拉到极致,“我把它们割了又割,把胃洗了又洗”。诗人并没有顿下诗笔,而是继续捻管,加厚墨汁蓄力。“记忆的冬天,放学回家”,陷入悲情回忆,和婆婆的对话,“我就嚎啕大哭”,写出饥饿的痛苦。“此时,我端坐在一碗白米饭前,深深地自责。我明白了,我是一个忘恩的人”。而自己却一再忘恩,“我只顾追云,喜月,品茶,饮酒,论诗。”最后松手射箭,“忘记了喊的凄苦。忘记了祖母,米的白!”画龙点睛,反扣主题,把自己的“忘恩”,虚度的青春,虚妄的时空祭献于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赞歌,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赞美史诗。

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朴素的,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最深刻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诗人用浅近的语言,朴素的生活场景,表现了袁隆平生活的平凡,“他在稻田里找了一张床,长眠于此。有风吹过,那沉甸甸的稻穗。”婆婆和我的简单对话场景,穿着破旧的棉鞋,踩过薄薄的雪坡。每到朝门口,我就远远地大喊,“婆,饭好没有?”“没有!”日常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浸入内心,温暖了心怀。但,又是如此的感人,热泪随怀想一滴滴滴落到诗行,引人共情共鸣。

掩卷沉思,诗人的笔触深深打动了我。平凡的人物,平凡的生活,平凡的语言,也能弹奏生活的壮歌,更蕴含深刻的哲理。不知读者朋友们,是否有此感触呢?



欢迎广大诗友积极参与,请持续关注“当代诗歌地理”公众号,同时敬请期待第八期有酬诗评征集。 

更多资讯,敬请点击活动主页:

“读懂一首诗” |有酬征集点评:独角兽

“读懂一首诗” |有酬征集点评:独角兽 活动结果

“读一首诗” |有酬征集点评:黎落 ◆ 爱情记

第三期“读一首诗” |有酬征集点评:予衣 ◆ 蚂蚁

读一首诗” |有酬征集点评:“蚂蚁”活动结果

第四期“读一首诗” 有酬征集点评:素手 ◆ 假设

第五期“读一首诗” 有酬征集点评:石俊阳 ◆ 我再一次练习方言

第六期“读一首诗” 有酬征集点评:马启代 ◆照耀

第七期“读一首诗” 有酬征集点评:金铃子 ◆我是一个忘恩的人



活动主持:刘军华 

编辑: 王志武  杨洪荣  木鱼

· 齐鲁文学 ·

//////////////////////////////////////////

秉承“探索,创新,文明,诗意”

推进前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