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荆楚进士之乡——黄安

 昵称55938962 2022-04-20
  来源 : 黄冈新闻网
 
     秦岭

    黄安,今称红安。从元末七里坪人邹普胜起兵,协助陈友谅义军,占领半个中国,到近代黄麻起义爆发、红四方面军诞生和将军县的崛起;从宋代“二程”、明代“三耿”走出,到近代董必武革命思想的形成;无不彰显着黄安的巍巍武脉和冉冉文风。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是当之无愧的荆楚进士之乡。

    一、黄安的前身是“荆楚第一、第二进士乡”属地。史料记载,古黄安为麻城、黄冈、黄陂三县析壤,麻城系明代“荆楚进士第一县”,明代共产生进士100名,高居湖广榜首;黄冈系明代“荆楚进士第二县”,明代共产生进士87名,居湖广次席。而明末建县前的黄安则是上述二县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安县志》记载,“1563年春,割麻城太平、仙居两乡20里甲、黄陂滠源乡8里甲、黄冈上中和乡12里甲为新建县所属,定名新安县,不久改为黄安县”。里甲是人口单位,按其计算,明末建县时,黄安之民五分之四来自于麻城和黄冈,黄安之地十分之七来自于上述二县。

    同时,黄安的前身也是麻城、黄冈学风鼎盛的区域。台湾张育齐在《思想人物与地方社会的交涉》中记载,“嘉靖四十二年,麻城隔壁新设黄安县,黄安因此是在部分麻城境域基础上成立的。'明初的《麻城旧志风俗》这样记载:东北之民朴而足,中土之民秀而达,南土之民巧而游,西土之民狡而贫。故老相传风俗谣云:东乡田庄,西乡文章,南乡经商,北乡酒浆。’,而在黄安割麻城地的过程中,麻城的“西乡文章’同时也被黄安所夺。县境一隅从麻城人文荟萃之精华地分割而来的黄安,在学术与经学的传统上亦不脱麻城的影子”。

    二、明清进士人数较多。明代王士性指出;“淅之余姚、兹溪,闽之泉州、楚之黄州,蜀之内江、富顺,粤之全州、马平,每甲于他邑”。可见黄州府的科举实力在全国较有影响。由全国进士分布图可以看出,黄州府的科举水平在明清两朝总体实力约在15名左右。

    光绪十八年,湖北学政孔祥霖在《奏折》中称:“恭报岁考德安、汉阳、黄州、武昌四府情形……,校阅四府文风,以黄州之黄冈、蕲水、黄安、麻城为胜。”黄安建县前,属地的进士名额均记于之前三县,如耿氏兄弟等史书中记载仍是麻城进士。黄安建县后,勘界工作迟迟不能启动,疆域最终确定却是二十余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出于习惯,或信息的闭塞,或读书人的傲气,还有很多已划归黄安的进士填写的仍是过去籍贯。

    科教的兴盛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末汉水改道后,汉口商埠兴起,武汉一带经济水平突飞猛进。黄冈县由于靠近武汉的西乡——新州经济的发展,还有问津书院的兴起,从第二进士县一跃升为荆楚第一进士县,整个清朝进士人数达到122人。而麻城则由于'西乡文章’精华之地黄安的划出,进士人数从100人锐减到42人,从全省第一位降到第10位。黄安的进士人数在清朝也呈下降趋势,共计39人,排在全省第11位。清朝全省80个州县中,进士人数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黄冈县、江夏县、孝感县、黄陂县、汉阳县、蕲水县、天门县、武昌县、江陵县、麻城县。

    三、走出了“二程”、“三耿”等著名思想家。宋代理学家程颐、程灏兄弟,祖籍河南洛阳,因父亲在湖北黄陂为官,史书中记载,他们生于黄陂县滠源乡,黄安建县后划归黄安,即今红安县二程镇,并在此读书、讲学,二程乡之名也从宋代开始延传至今,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当地。声名远播的明代思想家、理学家耿定向、耿定理、耿定力三兄弟,就生于红安两道。

    四、书院、私塾林立,学员众多。书院、私塾是读书讲学的重要场所,与一个地方的科教水平息息相关。史料记载,在黄州府40所书院中,黄冈县15所,黄安7所,蕲水6所,麻城4所,广济4所,罗田4所,蕲州2所,黄梅1所。黄州府的书院数量居全省之首,而黄安则在黄州府中居第二,与湖北部分地级府的数量接近。当时黄安建有天台、洞龙、天窝、云台、钓台、石林、桃花七大书院。

    五、产生四任尚书。《明清之际湖北地区的教育与书院》一文中记述,“史载鄂东各属,自唐至清,有进士逾八百,举人过三千’,鄂东已在全国一逞楚风之雄。此外,鄂东在朝廷官居要职的也有近百人之多,仅黄安、麻城任尚书以上职务的就有八位,有吴琳、刘天和、刘宋、占同、李长庚、耿定向、耿定力、周思敬等”。其中吴琳、耿定向、耿定力、周思敬等均为黄安人。刘天和为麻城顺河人,明朝兵部尚书。李长庚为麻城城郊人,明朝吏部尚书。耿定向为户部尚书。吴琳,黄冈县上中和乡人,今红安县八里湾镇中和司村人,明朝开国功臣,先后任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后告老还乡,家乡立有朱元璋亲笔题写的“开国天官里”牌坊。其家乡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氏祠。明朝“赤足田农”的成语讲的就是吴琳。耿定力,南京兵部侍郎,赠尚书。周思敬,明朝南京户部侍郎,赠工部尚书。

    六、形成四大望族。黄安耿定向家族、黄麻周思敬家族、麻城梅国桢家族、麻城李长庚家族为明末黄安、麻城四大望族。其中,以耿家为首,这几大家族不仅在朝廷享有崇高威望,也多干预地方事务,凡地方学子进入科举,都需几大望族推荐。史料记载,“黄州科举世家往往以书院为中心,形成地方政治与学术中的士大夫集团。明中后期,黄安、麻城、黄冈等地的科举世家以耿家为中心,蕲黄广的世家士大夫又以顾家为中心,以书院讲学为形式,在学术上形成耿学、顾学两个学派”。而周思敬家族则产生了15名进士,家族学风之浓可窥一斑。

    七、明末大家、名贤纷至,人文荟萃。在《思想人物与地方社会的交涉》一文中记载,“耿定向以及寄居黄麻的李贽,分别使黄安与麻城成为晚明思想文化界的新据点,吸引许多人物前来。万历十七年,耿定向辞官,隔年回到故乡,焦竑记述耿定向居于万山之中,但四方学士依然'如鸟返岗林,如川赴海,无不人人为扣两端,期于有寝’,当时如公安三袁、刘洪先、罗汝芳、胡直、何心隐、刘守益之子刘善、焦竑、刘元卿、贺宗孔等皆是曾到黄安与耿定向一同讲学之人”。黄宗义描述当时'天台倡道东南,海内云附景后’,天台指耿定向。许多人慕耿定向之名来到黄安,一些知名思想家也行走此地,使黄安成为明代心学网络一个据点。

    八、培育一名状元。焦竑,字弱侯,生于明嘉靖年间,江苏南京人,慕名到黄安求学,师从耿定向,万历十七年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修撰授皇长子。

    黄安文教兴盛的原因有三:一是得益于自古尊师重教的传统。二是得益于“二程”、“三耿”、李贽思想的传播。三是得益于人才大省江西移民的大量迁入。

    (责任编辑:龚丽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