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报告文学】筱星:从洺河水畔走来的磁山才子

 文字友情 2022-04-20

云南、港澳旅游详情点这里

“国学使者杯”圆梦主题征文活动盛大开幕啦!

有文采,你就来——文字友情QQ部落兼职编辑招聘启事

作者:筱星

                                                                                                                                        

        磁山——亦如它自身的名字,那么凝重而又淡定。

   在这块翘首以望,待价而沽的土地,45年前,一个石破天惊的重大考古发现,使这里,由此演绎了一幕扣人心弦,高潮迭起的大剧,它的名字就是——磁山文化

这是一个敢冒天下、敢立天下,敢媲美于世界两河文明、爱琴文明和尼罗河文明的中华文明扛鼎之作。

考古学家说:沉甸甸的磁山文化,犹如巨大的石笔,一笔改写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整整推进了3000多年,磁山,当之无愧地称为——中华文明之源。

这是一个美轮美奂、无与伦比的舞台,从天下第一的粮仓,到华夏的第一都城;从中国最早的醇酒窖,到“作甲历、定四时”的圭盘、占蓍草器;从“尝百药、制九针”的第一针灸,到“以磁石磨针锋,用于定南”的指南针……一场场,一幕幕,犹如远古俊俏的淑女向天空抛洒一个又一个的水袖、让人目不暇接,扼腕惊叹。

    在这个巨大而又喧嚣的所在,一个象征女性母仪天下的凤鸟画卷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凤鸟凸棱相间,羽翼丰满,双目突出,炯炯有神,它正用自己的头部用力支撑着纹饰着河图的陶盂,那么执著,那么坚定,那么自信……编者注:恢宏的历史背景,为主人公出场做有力地铺垫)

    此时此刻,红山脚下,洺河水畔。一个瘦弱的年轻人正在神情肃然,眺视前方,陷入深深地思考:在这以筒形直壁盂和鸟头形支脚为特征的考古学的文化中,我们的磁山先祖,为什么要崇拜这个红颜色的凤鸟,将之尊为顶礼膜拜的图腾?为什么要用神灵的代表体——凤鸟置身于支架,去用力承载人类的生活和未来的希望?为什么这个尊崇传承凤鸟精神的氏族部落,成为中华民族滔滔不绝,浩浩荡荡的文明之源?成为华夏子孙篝火熊熊,永不泯灭的文明之火?成为中华儿女坚忍不拔,敢于创先的文明之擎柱?……

    这个年轻人就是磁山文化的研究员——张海江,一个将贲张的血脉溶于磁山黄土的青年,一个像坚韧的红色凤鸟支架承载挚爱的磁山文化,一个曾经一次次感动中国,评为中华最杰出、最具影响力的百名文化人物之一……

作者在阳原县泥河湾遗址

        一

   古老的南洺河,就像一条长长的玉带,从武安市最高的山峰——摩天岭逸然飘下,然后向东南方向大摇大摆地涌去,当它转弯行至磁山的时候,豪不吝啬地撇下了一个干支,让它径直地向北——万年村流去,万年村庄从此一分为二,一曰东万年村,一曰西万年村。

   “武安最多商贾,厢坊村墟罔不居货。”有着悠久历史的西万年村,从明清两代,人们走出了这块岗凹贫瘠之地,南置绸庄,北方兜药,成为了与晋商、徽商齐驱天下,称雄南北的一支商帮。也正是这个传奇的商帮,使西万年由此青砖兰瓦,地广土饶,成为武安富甲一方,闻名遐迩的村庄,1976年,当考古专家在这里又发现了磁山文化的遗址分支的时候,西万年闪亮的名字,连同它历史的荣耀,都被深深的、重重的浸入在这块具有一万年历史的土地上……

 1977年3月,张海江就在西万年村,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里瓜瓜落地。


作者与外宾合影

    当他记事的时候,浮在他的眼前是老祖父、祖父、爷爷留下的深宅大院,古色古香的房屋、充满草药味的药斗子,落满尘土的算盘子,一碰就能散架的药案子,祖辈悬壶济世用的摇铃……

奶奶曾一次一次地给他说:“海江,你祖上爷爷的爷爷都是在东北经营药材的老药材掌柜,他们辈辈的勤奋,这才有了今儿这个家。”小海江问:“奶奶,啥是勤奋呢?”奶奶说不出,就手指悬挂墙上的牌匾说:“你看看老祖先咋说吧。”陈旧的牌匾,遒劲地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海江抬头望去,稚嫩的面孔露出了像大人般的沉思。

    海江家门口,有个台子,村里人都叫它“大个台子”,旁边有一棵高高的老槐树,上挂一截铁道轨钟,每天早起,钟响人起,乡亲们便扛上铁锄头,驮上土箩筐,赶着大牲口,一群一拨地出去垒堰头,砌水坝,一到这时,海江便和小伙伴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爬树掏鸟蛋,竹筐扣麻雀、下河里逮鱼,雪地夹兔子,当小伙伴兴致已高,玩的正酣的时候,海江却一个人溜走,独自爬向山头,静静坐在那里,仰望着天空,俯瞰着河水,一个又一个斑斓多彩的梦开始浮现在他眼前:清风、白云,放飞着一只又一只的鸟儿;夜空、月明,摘下一颗又一颗的星星;碧水、青山,点缀上一片又一片的绿树……

    人们常说:“一口台子一本戏。”海江家门口的台子,名叫的大,实则是个砖砌的小台子,也就是这个台子,成了街坊四邻歇晌、吃饭、谈天说地的去处,也成了海江童年时光记的最深、最痴恋的地方。

每到晌午时节,劳累的乡亲回到家,便会端着大青花瓷碗,里边盛着捞饭、泯节、小米粥、南瓜饭、担面、包子等不同的花样的饭,从自家门口走出,围在“大个台子”上,唠起了家常,这时候,会唱戏的大娘们还哼上一曲乡土味很浓的地方平调落子戏选唱段,直逗的大伙笑的前仰后合、捧胸捂肚方为止。

夜晚,“大个台子”更是热闹非常,张老汉用熏蚊子的黄蒿草点旱烟叶,一锅一锅地抽着,一章一回地讲着三国、水浒里的故事,等旱烟叶抽完了,故事也就不再讲了,这时候,出身清华大学的老魁又上场了,从远古神话说到现在的科技,从苏联卫国战争说到国内的抗日救亡,从马克思资本论说到毛主席打天下,一气就说到了半夜一两点钟,蹲在身边的小海江和小伙伴听的忒是过瘾,眼睛瞪的圆圆的,耳朵立的直直的,奶奶拽几回都拽不回去。

    海江的奶奶爱看戏,附近的村子哪儿有了会,奶奶总爱带着他出去瞧戏,为了让海江好好安生地看戏,奶奶总是拿出几角钱让他买糖葫芦、糖人等零嘴吃,当身穿龙袍、腰配莽带、脸挂长须的戏剧人物大步上场的时候,海江好奇眼光一下子就亮了起来,他一边瞧着,一边打破沙锅地问奶奶,小嘴吧嗒吧嗒个不停,一回开演《白蛇传》,白素贞唱“断桥”那一段情深深、意切切的哀婉场景,海江竟泪水流满了脸颊,奶奶笑了对他说:“这是演戏,你都当了真。”此时,年幼的张海江还不明白什么是艺术感染,但他真切地感到,这好像就是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是那么真,那么的感人。

    毕加索说过:“艺术家是承受四面八方刺激的仓库, 从天空、从大地、从纸片,从走过物体的姿势和蜘蛛网等等,都不断使我们感受到某种刺激。”在西万年这个落满历史尘埃的村落里,幼年的海江就是从虫儿、鸟儿、鱼儿、到泥土、山坡、树木;从老宅子里的雕梁画栋,到卖货郎一声声的吆喝声;从老先生说古论今的话谈,到戏台子上敲响的锣鼓铿锵,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着历史,感受着文化,感受着艺术一拨又一拨的浓厚气息,一颗艺术的种子已悄悄地埋在他幼小的心中。

    几年后,小海江和其他同龄孩子一样幸福地步入了学堂,这是一个仅有10平方的西万年学校,年久失修的房屋,用石板搭的书桌,用木板搭就的板凳,当身背画布书包的海江端正地坐在书桌上时,老师上的第一堂课,留给他一生抹不去的记忆。老师望着30多个拥挤在一块的学生,挥舞着手臂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小海江聆听老师振奋的话语,心里像泉水喷涌一般,久久不能平息。

    一个学期后,海江不仅学业门门优秀,艺术惊人的天赋表现的一览无遗,同学们发现,海江最爱画画,画什么像什么,没有不会画的,一个同学把捉来的一只小鸟放在他的面前让他画,没想到他画的鸟,活灵活现,跃跃欲飞,比真鸟还要好看。海江的画同时也吸引了老师,在一次作业判阅中,老师发现,小海江画的不是别人,画的就是老师自己,端详着素描端庄,惟妙惟肖的画,既教书,又育人的老师在惊叹之余,开始把目光框定在这个特殊的艺术苗子之上……

不久,当西万年小学在全市书画大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嘉奖的时候,老师兴奋地把获奖者——张海江高高的举起,久久没有放下。

    书画之外,小海江还最喜欢读书,犹如高尔基所说,像一个饥饿人,尽情地吸允知识丰富的营养;像一个攀登者,在人生进步的阶梯上一步一步地攀登着,超越着。他最爱看的就是“故事会”、郑渊洁的“童话”,“十万个为什么”,这些书几乎让他耳熟能详细。

不仅如此,武安附近九个学校的图书馆他几乎跑遍了,集会上的书,也被他积攒下来的零花钱买遍了,他不仅看故事书,小人书,还看像经史、哲学、美学这些高深的书籍,有时遇到的问题他能思索好多天。书,成了小海江的自由徜徉的世界,也成了他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他爱看书,同学们给他起了好多外号:“书王”、“故事大王”,到周末的时候,同学们还缠着他让他讲故事,小海江就像大人似的,坐到讲台上一本正经地开讲,一讲就讲一下午,直说的同学们拍手喝彩。

    岁月如梭,海江已走向了风华正茂、独立思考的年龄,在他告别西万年的小山村的时候,他站在武安这块既熟悉、又触感的热土,开始像伏羲观察着日月那样无限深邃,像李白神游着八极那样自由驰骋:“从盘古开天造地,到女娲采石补天,历史就像一位老人,手握一支如椽巨笔,画出山、水、画出俊秀的大自然,这是多么的神奇而又向往啊……人,志在选择,应该用真诚和追求,用坚韧和毅力,从历史的老人手中接过这一支神笔,画出憧憬和未来,画出人间最美丽,最动人、最辉煌的一页。”

作者在考古发掘现场

    如果说,知识是天空中最伟大的太阳,那万道光芒就投下了无穷无尽的力量。1995年,张海江考入邯郸市职工中专学校,这位从山里走出的农家孩子,深惜其时、饱悟其理,他如同鱼儿一头扎入水中的世界,尽情的探寻和追觅;如同鸟儿抖翅冲向了蓝天,尽情的搏击和翱翔,在课堂上,班长的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财会、计算机等专业知识。

在课堂外,团支部书记的他,一马当先、风风火火地开展书画大赛、歌咏会、踏青郊游、体育竞赛等校园活动,一次次的匠心独运,一次次的才华横溢,一次次的掌声四起,张海江像一株沾满露水的小荷,露出头角,亭亭玉立:他设计出的计算机程序应用在超市、课程编排之中;他的书画作品交流到邯郸画苑,地区书画社团、邯郸地区书画展赛创作活动中;他的散文、诗歌、对联、小说不断地发表在《邯郸日报》、《邯郸晚报》等报刊中,张海江,一个火焰般跳动的名字,在这空气茹新,洁净如洗的校园内,吸引了愈来愈多师生的眼球,让人备注和称羡。

    在求知的道路上,张海江从来都是孜孜以求,坚定而又执着,在学校一周紧张的学习结束后,海江一个人来到邯郸市工人文化宫、群艺馆,邯山画院、邯郸书院用省出的零花钱购买门票,开始认真地听书画、写作专家的授课,下课了,别的学员都走了,他却留在那里,等专家走来,把积攒下来一些问题,虚心地向他们请教,为了拜访名家,求得点津,他冒着谢客、冷落、回避的境遇,一回一回地敲门,一回一回地进入,好多次,寒风凌冽,大雪飘飞,海江站在艺术家的门口就静静地等候,好多次,夜幕沉沉,灯暗人稀,海江抱着成卷的书画走向回校的路上,没有时间,他晚上熬上通宵加班加点地学习创作着,没有钱,他跑到邯郸地矿学校给学生上书法班,篆刻班,挣得微薄的收入聊以养生。

三年的风雨无阻,三年的遍访名家,张海江的书画水平已有了不小的长进,他作出的画,意味隽永,茹虚融实,意趣纵横;他书写的字,疾缓有序,直抒胸臆,宽卓疏朗。在和邯郸一位颇有名气的书法家切磋中,海江拿出他创作的一幅草书作品,请他斧正,书法家打开看到,整个字卷将筋、骨、血、肉融为一体,宛如行云如水,颠而不怪,狂而不张,即显纤纤柔情,又现铮铮铁骨,书法家被这幅字的气度深深地折服了,连声赞叹:“张先生乃真性情之人也。”

    邯郸有个古老的街道,叫回车巷,这个巷子的北面是一个个林林总总的书画斋、书画社,墨宝斋,里面有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和纸墨笔砚,篆刻奇石。


周末的时候,回车巷也是张海江的必访之处,在浏览、观赏一些名家字画中,他对篆刻艺术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深知,篆刻要比绘画、书法难度更大,要在方寸之间,“容载天地山川,造成气象万千”,非有广博的学养、高超的手功,实难为之。但他没有退却,坚持掌握这一技能。没有充足的钱,他从地摊买来刻刀、篆刻字典、各种材质的石料;没有老师,他自己对照着字典,追本溯源、宏览百家、摹习经典,面对我们祖先创造的博大精深的文字宝库,张海江用在书市上购买的大小石料,纵刀刻上了:“坚韧不拔。”四个大字,以述其拳拳之志,以表其眷眷之情。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三年的中专生活就要结束了,在邯郸这座拥有灿烂历史,拥有百万之众的城市中,张海江从一个农家孩子,到一个有中等学历的学生,从一个初步艺术爱好者,到一个小有名气的书画家、篆刻家,探索、追求、努力、奋斗,海江有着梦想与现实的感慨,又有痛苦和喜悦的交织。

当他来到赵国的丛台,拾阶而上,登高放远,当年赵国的金戈铁马,翩天旌旗,彷佛浮现眼前;赵国的铁流嘶鸣,战鼓号角,彷佛犹在耳畔,他想:“历史匆匆地过去了,但是未来总是要人勾勒着,描绘着,我们的未来应该是一幅什么样美丽又动人的图画呢?”

    1997年,背着行囊的张海江来到了武安市化肥厂,郑重地向厂人事部门递交了自己的人事档案。此时,他说不出内心是喜悦还是不安,因为他知道,从这一天,他正式地踏上了人生的旅途,等待他的将是一块巨大的试金石,在一轮一轮地考验着他,在一次一次地磨砺着他。

    在改革的大潮涤荡着武安这块古老的土地时,化肥厂、磷肥厂、造纸厂,已成为武安市三大国有支柱企业,进入化肥厂,看着高耸的烟筒,整齐的车间,轰鸣的机器,张海江感到是莫有的荣耀和幸运,他暗暗立下誓言,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一定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把本职工作做好,向组织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当他向化肥厂财务科报到的时候,财务科的领导拍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厂里听说你是文艺人才,破格调你到厂办公室工作,去吧,努力工作。”这一突如其来的喜讯,让张海江一下子从地上蹦了起来,他抓住财务科领导的手,使劲摇晃着,激动地说:“领导,我一定好好干。”

    这是一个让人激情迸发的年代,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海江,便以无比的热忱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热爱的工作中,车间里的黑板报,他用彩色粉笔一笔一划地描绘着,厂里的大喇叭播放着他在一线采访的最新报道,办公桌上,摞满了他书写的各式文件和材料,厂里的文艺演出,有他创作的反映工人火热生活的快板和唱段,短短时间,张海江就把化肥厂的文化宣传生龙活虎地搞起来了。

    看到化肥厂办公室工作的变化,厂领导喜出望外,专程看望张海江,厂领导说:“海江,能否再创办一张厂报,鼓舞一下工人高涨的热情,弘扬一下企业奋进的精神?”张海江看着厂领导希冀的目光,他不加思索地答应了,他知道,这不仅是领导所期盼的、也是化肥厂千名工人所期盼的,在化肥厂蒸蒸日上的形势下,应该有一个激励和推动企业的精神阵地,这个阵地的名字,就叫“武化风采”。

    合成氨分厂,有一名老工人,默默无闻地生产在第一线,在身体有病的情况下,他坚守工作岗位,没有过一个周末,没有请过一天假,在他负责的技术革新项目中,他一人拿了10多项,大大提高了的生产率,为厂节省许多生产资金,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海江在深入车间和他面对面的交谈中,被他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回来后,海江饱含激情连夜书写了一个长篇通讯,随即在《武化风采》报纸上刊登,立刻产生强烈的反响,人们看到身边这个闪光的人物和事迹,赞叹之余,纷纷表示,要以老工人为榜样,干一行爱一行,为化肥厂做出应有的一份力量。

   生动活泼的宣传,富有创意的工作,张海江赢得了化肥厂上下的一致好评,当年,他获得了先进工作者,优秀职工的荣誉称号,当大红花佩戴在他胸脯的时候,海江脸上没有露出一分的得意,他想,这才是零的启步,今后还要继续努力,顽强工作,是金子一定要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此时,台下掌声响起,而张海江浑然不觉,他正设想着未来该做的工作,寻思着宣传创新的思路……

    2002年新年钟声敲响时,化肥厂也迎来了不同寻常的命运和挑战,厂领导说:“由于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老企业管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化肥厂至此宣布破产”。张海江站立在工人中间,惊讶地张开了嘴巴,泪水顺着脸颊潸然而下,化肥厂,这不仅仅是个历史的舞台,这也是他憧憬未来的梦啊,此时,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他已经下岗了,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下岗工人呀。

晚上,化肥厂外,他一个人毫无边际地向远方走去,刘欢演唱《从头再来》的声音,不知何处飘来,听得是那样伤感和痛楚:“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我不能随波沉,为了我至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晚,他来到一个小酒馆,要了一盘菜,一瓶酒,喝的满脸通红,酩酊大醉,最后一下子重重地趴在了酒桌上。

    在彷徨、失落、痛苦中周旋的张海江,没有回到家中,他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家人,把事情的原委仔细地告诉父母,他前思后想,打好行装,决定踏上慢慢的求职道路,整整几年,张海江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和勤劳,在武安广告公司做过美工,在人寿保险公司跑过业务,与亲戚卖过汽车轮胎,在冶金矿山管理公司、城关派出所做过临时文书,这期间,武安、邯郸的道路走过;邢台、安阳、郑州的道路走过;每到一个地方,海江就拿出自己心爱的刻刀,用篆书在土地上深情地刻下自己的名字,他想,应该让自己记住,这就是张海江,青春的张海江,永不服输的张海江,永远拼搏的张海江。

    “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一年,海江和午汲镇城二庄村漂亮的女孩席延英相识结婚。虽是喜事,又多忧愁,因为此时的他,一个人潇洒走世界的时光过去了,肩上又增加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为了照顾家庭父母和地里夏忙秋收的农活,更苦于家里的经济来源,张海江和妻子商量着回家,到老家就近的工厂找活工作。

    西万年村距离2672工厂很近,在一个小酒馆里,海江和2672采购部主任安好卿正好坐到了一桌,两人叙话不久,便一拍即合,因为安主任也擅长琴棋书画,他对海江的才学非常欣赏,而海江对安主任的书画理论见识也是由衷的敬佩,这晚,海江特别的多喝了几杯酒,因为,他不仅结识了新的知己,而且他最关心的工作问题,安主任也爽快地答应了。经安主任的推荐,海江高兴地来到轧钢厂第二铸管部工作。

     让海江没有想到的是,这是一个异常艰苦劳累的工作,当夏日来临,车间温度达到80多度,张海江站在高炉旁,前边是喷溅的铁水,脚下是滚动的火红钢条,海江头戴护镜,手握钢钎,用力向喷溅的出钢口堵去,一次、两次、三次,瘦弱的海江浑身上下烤得通红,汗水如雨注般浸湿了厚重的工作服,他咬紧牙关,用超人的毅力和顽强,硬是挺过了一次又一次艰苦的工作。

    苦与乐是相对而言的,对于张海江来说,这种苦,是人生的体验,是阅历的积累,是创作的源泉,是意志的磨练,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海江没有忘记自己的追求和志向,遇到三班倒的时候,张海江背起书包,唱起小调,沿着乡间小路寻师访友,采风作画,可谓苦中取乐,游哉悠哉,遇到晚休的时候,张海江便伏书案上,把生活的体味,身边的感动,迸发的激情,写成稿件,刻成印章,发表在《新兴铸管》报纸上,遇到厂里集体活动之时,张海江跻身前面,成为职工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影响力的青年人……

    生活和转机是并存的,2003年春节刚过,拜亲访友的海江骑着自行车来到了红山脚下的磁山党校,去看望在磁山党校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霍九桓,这是他多年的书画好友,走进霍九桓的办公室,满屋弥漫着墨香,桌上柜架里摆满了书籍,墙上挂满了霍老创作的书画作品,寒暄过后,茶水斟上,两人你一言我一句地谈起了书画创作,愈说愈兴。

这时,一个人身材魁梧,方正脸庞,眼睛炯炯有神的人敲门进来,问:“老霍,报市委的材料写好了没有?”进门后,这人看到海江,海江也注视着他,霍九桓介绍:“海江,这就是磁山二街党支部书记申礼成同志。”

申礼成书记风采

此时此刻的张海江,做梦也没有想到能和这位大名鼎鼎的申书记见面,更没有想到,此次相见,由此改变了他人生的游动轨迹,在申书记的领导下,他和称为邯郸十大文化脉息之首的磁山文化,那么如漆似胶地联系到一起了。

  三

    申礼成,一个响亮的名字,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正是他,使磁山二街的一千五百多口人,率先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成为邯郸市第一个亿元村,河北省14个亿元村之一;也正是他,磁山二街党支部拧成了一股绳索,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成为新时期基层党组织一面光辉的旗帜。在霍九桓办公室,当张海江第一次面对这位德高望重,敬佩已久的领导,他激动的站立不是、茫然不知所措了。

   申书记看着海江紧张的摸样,和蔼地邀请海江到他办公室里去坐,然后亲自倒了一杯茶水,又拿来花生、瓜子递到他的手上,慢慢地和他拉起了家常:“哪里人?做什么工作?多大啦?”申书记亲切的问候,很快打消了海江紧张情绪,海江的胆子也大了起来,他向申书记详细地汇报了自己的家庭、成长、爱好和理想追求,他一边说着,申书记一边认真地听着,面庞不时地表露出深思和熟虑。

   《战国策·楚策四》记载:千里马驾着装盐的车爬着太行山,他的蹄子都僵直了。膝盖折断了,皮肤也溃烂了,伯乐遇见他,从车上跳下来,抱住它用自己的麻布衣给它披上,千里马昂起头高声嘶鸣,发出金石碰击的声音,仿佛要像伯乐倾诉心中所有的话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听着海江的表述,申书记不由得想到了这个蕴含至理的典故,作为一个开明的领导,就要有伯乐爱护千里马的精神,善于发现、捕捉人才;理解、珍惜人才;恰当地使用、重用人才,这才是为政者所应具有的基本能力。这个时候,申书记耐心地征求了海江的意见,做出了让张海江留在磁山工作的决定。

    张海江先被留在磁山玻璃厂工作,后又到磁山二街党校主管党建工作,这是一个良好的机遇,这又是一个阔绰的平台,张海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他不仅兢兢业业、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工作,还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和饱满的士气,全面充实、完善、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水平。

在几年的光景,海江创作的诗歌、小说、杂文、散文、楹联等先后在200余家国家、省、市报刊发表,书画的作品一次次在国内、国际书画展赛中获金奖,并入编《世界华人书画篆刻名家大辞典》、《世界人物辞海》、《世界艺术家名人录》、《世界名人录》等60余部著名的书画典籍,部分的珍品也被中华美术馆、雷锋纪念馆、王安石纪念馆、黄山书画院、武候书画院、钟繇书画艺术馆等国内多家艺术团体收藏。此外,“当代中华艺术名人”、“世界艺术名家” 、“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的等一连串的令人眩目的称号,接二连三地冠之其身,海江,一个奋发向上的农家的孩子,用自己的勤奋和追求向关爱、支持他的申书记交了一份最完整、最出色、最满意的答卷。

    亲眼目睹海江迅速的进步与成长,申书记内心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自豪,这位爱才、喜才、重才的领导,此时此刻,决定把海江放在更重要、更亟需的磁山文化的事业中,因为,弘扬磁山文化,展示华夏文明的大业,他需要一名一往无前的开拓者,需要一名坚强有力的耕耘者,需要一名既有丰富学识又有坚忍精神的支撑者,这副担子虽然是沉重的,但挑起这副担子,张海江应该是胜之此任的。


    在磁山村东南一公里南洺河畔的的台地上,有一片广阔而又凸凹不平的空地,1972年,一位磁山二街农民兴修水利,一镢头下去,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期考古的重大突破——磁山文化遗址,顷刻间轰动了整个世界。40年来,磁山,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地考古家、史学家、旅行家行径考察的热点,磁山窖藏、磁山陶器、磁山核桃、磁山指南针……一个又一个的磁山之谜,让无数的人为之猜想,为之倾倒。

    走到这块台地上,张海江心生阵阵感慨,这是一个曾经盛强的氏族部落,这是一个水草丰茂,鸟语花香、充满诗情画意的绿洲。在这块茫茫的黄土上,磁山先民从半地穴的房屋中走出,他们第一次把猎物养进圈,第一次把种子撒进田,第一次把林果植进园,第一次掘窖储粮备长远。第一次磨盘磨棒碾谷米,第一次鸟头形支架下冒起炊烟……磁山,一个让人心动的传奇,今天,一万年前的篝火就要重新点燃,历史的火炬将要从自己手中传递,这是多么欣悦和荣耀的一件事啊。

    历史,只留给我们一个充满遐想的背影,更多的是让我们跻身之中,认真的探寻,在博物馆的展柜中央,张海江一遍又一遍地凝视出土的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制成的组合文物——凤鸟支架和陶盂,坠入深思,凤鸟至,河出图,洛出书,这是我们先人多么尊崇的美好梦想啊,磁山人将神圣的凤鸟化身于支脚,将平底陶盂用力的托起,而后投身熊熊的烈火,让生命和生活从这里延续……它,到底预示着什么深刻的涵义呢?当一次次旭日从东方升起,一道道霞光披满磁山的时候,海江慢慢的顿悟了,磁山,磁山,这难道不就是坚忍不拔,甘于奉献、勇敢承载未来美好生活的磁山精神吗?

    思想的火花迸发时,总是炫丽多彩的,海江从此更加挚爱生于斯长于斯的磁山,更加挚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磁山文化,他一头扎在了浩瀚的文史堆里,一张一页地潜心钻研磁山文化,从考古挖掘到文明进程,从原始文化艺术到寻踪探源、探秘;从农业起源认识到文化遗址的科学鉴定,海江已经从一个磁山文化的初学热爱者成为一个引经据典、博古通今、通晓詺理的文史专家了。

    2007年1月,由张海江担任主编的《磁山文化》在千呼万呼中终于创刊发行了,这是一个由磁山镇政府主办、武安市文广新体局、武安市旅游局主管、由申礼成书记亲自策划、海江亲自组稿、编辑、邮寄于一身,专业与理论、文化与艺术的综合报刊,创刊号上,张海江饱含情感,欣然作赋:“地混天涵说洪蒙,磁山文化证黄钟;刀耕火种文明事,煮海铸山盖奇功。”手握这张报纸,海江相信,《磁山文化》就像当年郑和下西洋的一支帆船,承载磁山文化一万年灿烂的文明,远航到中国的南方、北方;远航到世界各地……

    每天黎明,海江从西万年村出发,沿着洺河古道,踏着坎坷、踏着泥泞,一步一步地向磁山文化遗址走来,遗址的台地上留下他勘察的足迹,图书馆、档案馆留下他查阅资料的身影,市委、市政府、文化单位留下他呼吁宣传、保护、开发磁山文化的声音,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风风雨雨,张海江单薄的身体几乎全部融化在磁山文化搭建的舞台上。

人民日报社、中国文化报等举办学术活动,他坐着火车千里赴学;史学专家来磁山遗址考察,他只身前往;电台、电视台邀他讲座磁山文化,他把农活仍在一边,扭头就走。为再次加大磁山文化宣传力度,他撰写了大批有影响力、有爆发力的稿件,在现代传媒、互联网传媒、互联网,《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化报》、《学术年报》,澳门《华人报》、《南方经济时报》,《河北文化》、《河北日报》、《邯郸日报》、《邯郸文化》等报刊上发表。

不仅仅如此,申礼成书记和他还写出上百余篇有相当价值的学术论文,入编《世界重大学术成果精选》、《中国学术档案》、《和谐发展理论与实践》、《类编国学大系》等数十部国家级学术典籍,其中合著出版的《中华文明源·磁山文化探索与发现》一书,成为一部贯穿古今、门类齐整的大百科全书。

    2005年5 月,张海江和磁山二街副书记霍艳敏受申书记之托,连夜奔赴北京,办理山东金河公司注册“磁山”商标事宜。在国家商标总局,他慷慨陈词,侃侃而谈,并用敏捷的才思、渊博的知识和对磁山文化至深的理解,书写了一份分量非同的异议理由书:

“国家商标局:

'磁山’这一名称在一九七二年随同'磁山’文化遗址的被发现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地。由于'磁山’遗址经科学测定距今近八千年,其文化内涵已震动了海内外并被公认为改写了世界文明发展史,这标志着中国文明产生的年代将上溯至七千三百年前。由于该遗址的不可移动性与不可替代性,国家院于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发布国发[1988]5号文件宣布“磁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饱含深情的异议理由书,经过国家商标总局的正式批复,撤销了山东金河公司注册权。“磁山”,这一荣耀的名字,情有独钟地回到了磁山人的身上。

   “磁山文化,不是恒定不变的固有模式,它是在研究中、在悉心的发现中、在深层次的梳理中,逐步完善发展提高的。”张海江坚持自己的看法。在他走访各地图书馆、新华书店查阅相关书籍中发现,《中国通史·史前·夏商·西周》、《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传说时代夏·商·西周》、《中国国家地理·华北·华东》、《中国世界古文化》等书籍在叙述磁山文化时,均将五官夸张怪异的'石雕人头’作为插图,一些科研书籍还出现:“该文化类型的年代大约在距今5100—5400年”。

对这些史料的出入,张海江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一,“石雕人头”并非磁山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而是武安赵窑遗址10号探方,仰韶文化层的出土文物;

其二, 磁山文化类型的年代模棱两可、表述不清,比较确切的应为“大约在公元前5100—5400年”。张海江独到鲜见的论断,不仅得到了刘勇等一批老考古专家的认同,磁山文化的历史年轮考证,也在史学家的重新修订中,就此一下子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2007年10月,中科院、社科院联合考察组到磁山遗址进行古气候研究、环境考古。在位于1号窖穴的断崖前,发现有一有棱有角,四边整齐的块状物露出崖壁,大家用瓶装纯净水简单冲洗了一下,一块一万年前的古玉呈现在众人面前,当时在场的张海江说:“这块玉石有明显人工雕凿的痕迹,首先排除了天然形成的可能,应为人工制成,但这块古玉石究竟做什么用?谁又是它的主人?古人怎么得到的它?古玉的年轮又如何解读?”张海江独辟蹊径的见解和疑问,让在场的专家大为震惊,后经过中科院的专家对这块玉石取样分析后,认定这块古玉的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人工古玉石,是上古先民追求美,雕刻最早的装饰艺术品。

    《燕赵都市报》记者报道:2010年3月2日,海江在巡察磁山遗址受保护情况时在遗址北侧断崖处,隐约看到土层中间有白色物体出现:“这难道是磁山遗址墓葬重见天日?”由于年代久远,掉下白色粉沫成粉块状物体,用手一摄有细腻感。是粟、黍粉?面粉?盐类?淀粉?白灰……目测这个白色物体,张海江推断:“神秘白色物体淀粉类物质可能性比较大,如果是面粉的话,那将改写世界历史,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又将在磁山诞生”。他随即与中国科学院专家取得联系,迅速将这些物质送至北京进行科学化验。这两次意外的发现,让海江从掌握丰厚的磁山文化理论,步入磁山遗址考古勘察的具体实践,并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一步步地迈入。

    作为一名磁山文化的研究者,海江砥砺无间、探精求悟,洞察古今,每一个细微、每一个环节,都没有从他眼中流过,在和申书记在悉心的研究中他发现,全国大中小学教科书有对半坡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历史文化的记载,但惟独没有对磁山文化的记录。他们的异议一度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武安市人民政府向教育部课程编写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呼吁:把磁山文化写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历史教科书,让青少年认知磁山,认知磁山文化,认知中华民族这段光辉灿烂的历史。

这期间,申书记和他多次磋商,联名上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全国人大教科文卫组织主任委员白克明,请求他们竭尽全力,迅办此事。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全国高等师范教材《中国古代史》、高等师范本科(专科起点)教材《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饮食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新石器时代考古》、大学历史论文读本系列《考古学读本》等一系列教科书,已赫然地出现了“磁山文化”详细的课本章节。

    张海江从事磁山文化的办公地点,就在2004年磁山二街兴建的磁山文化博物馆的大厅进出口西侧,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摞书籍,一幅笔砚,海江书写的大量文史作品就是在这样简陋条件进行的,夏天热了,他开门通通风,冬天冷了他起身跺跺脚,在这方寸之地,他饱蘸笔墨,书写道: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他将这幅字悬挂墙壁上空,以激励自身的不拔之志。

2007年的一天,他打开了收音机,里边播放着一条重要新闻:“磁山文化汇聚了古老而神秘的黄河文明,伏羲神农时期的农耕文明。它是东方文明的摇篮,被中外考古界誉为'中华文明源圣地。’ 随着时代发展和考古研究的继续进行,1994年建设的磁山文化博物馆,因条件简易,场地较小,展出的文物有限,已不能很好保护馆内石器、陶器、动物残骸等珍贵文物,为此,武安市决定投资兴建、扩建新的磁山文化博物馆……”

得知这一消息,他兴奋不已,编写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展览布展大纲,策划设计了“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丰富的展览内容,又将近八、九年来在磁山遗址、牛洼堡遗址、西万年遗址等多处遗址辛苦搜集来的石器、兽骨等三四百件一股脑地全部拿来,一件一件地无偿捐赠给在建的磁山文化博物馆。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沿圣火广场北面拾阶而上,有一条长262米用青铸成的通道,通道中央3米宽的青铜板上,由南向北镌刻着距今300万年前出现人类到2000年前的时间纪年,凝练的文字记述着中华民族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重大事件。其中,在公元1972年这块铜板上,还标示着“河北省武安县发现磁山文化。”

每次踏进这个地方,海江内心的自豪感总是悠然升起,他深切地知道,磁山,磁山瑰丽的文化,已经从磁山遥远的山村走出,它,正向着光明,向着未来,向着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的文明大步地走去了。

    2011年10月,当第二届中华磁山文化节开幕的礼炮轰然鸣响时,默默站立的张海江又前后收到了两个亢奋的消息,鉴于他在磁山文化研究专业领域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决定授予他 “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最佳成就奖”;文化人物杂志社、中国文化学会等部门,特别授予他“感动中国文化人物”最高荣誉称号。


张海江老师为外宾讲解

    夜深人静了,张海江站在古老的洺河水畔,充满感情地朗诵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此时,清凉的夜风飒飒吹起,撩起了张海江稀疏的头发,放飞了他无尽的思绪,他转过身来,深情地看到,在磁山文化博物馆广场的中央,巨大凤鸟支撑陶盂的雕塑正在默默地伫立,凤鸟支架那坚韧、执著、顽强的身影,在月亮、星星、河水的映照下,是那样的高大,那样的俊美,那样的楚楚动人……

【作者简介】

张海江,1977年3月生,河北省武安市人,磁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磁山文化》主编·责任编辑,系邯郸市影视编导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国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联合中心组织委员会委员,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