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频道】凤鸟图腾 ——磁山文化传播者张海江的故事

 文字友情 2022-04-20

云南、港澳旅游详情点这里

“国学使者杯”圆梦主题征文活动盛大开幕啦!

有文采,你就来——文字友情QQ部落兼职编辑招聘启事

磁山文化专题文章

张海江老师做客FM934讲解磁山文化

磁山——中国最早酿酒发源地

到磁山寻找美丽中国的原型(附视频)

磁山文化与气象预测

从洺河水畔走来的磁山才子

情系磁山,无悔人生

永远奔跑在磁山文化的大道上(上)

永远奔跑在磁山文化的大道上(下)

40年前,一个石破天惊的重大考古发现,使磁山演绎出一幕扣人心弦、高潮迭起的大剧——磁山文化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此刻,红山脚下,洺河水畔,一个瘦弱的年轻人神情肃然,眺视前方,陷入深深的思考:在这以筒形直壁盂和鸟头形支架为特征的考古学的文化中,我们的磁山先祖,为什么要崇拜这个红颜色的凤鸟,将之尊为顶礼膜拜的图腾?为什么这个尊崇传承凤鸟精神的氏族部落,成为中华民族滔滔不绝、浩浩荡荡的文明之源?

他就是像凤鸟支架一样承载和传播磁山文化的年轻人张海江。

古老的南洺河,就像一条长长的玉带,从武安市最高的山峰——摩天岭飘下,然后向东南方向大摇大摆地涌去,当它转弯行至磁山的时候,毫不吝啬地撇下了一个干支,让它径直地向北——万年村流去,万年村庄从此一分为二,一曰东万年村,一曰西万年村。1977年3月,张海江就在西万年村呱呱落地。

当他记事的时候,浮在他的眼前是老祖父、祖父留下的深宅大院,古色古香的房屋,充满草药味的药斗子,落满尘土的算盘子,一碰就能散架的药案子,祖辈悬壶济世用的摇铃……奶奶曾一次一次地给他说:“海江,你祖上爷爷的爷爷都是在东北经营药材的老药材掌柜,他们辈辈的勤奋,这才有了今儿这个家。”小海江问:“奶奶,啥是勤奋呢?”奶奶说不出,就手指悬挂墙上的牌匾说:“你看看老祖先咋说吧。”陈旧的牌匾,遒劲地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海江抬头望去,稚嫩的面孔露出了像大人般的沉思。

几年后,小海江和其他同龄孩子一样幸福地步入了学堂。1995年张海江考入邯郸市职工中专学校。这位从山里走出的农家孩子,深惜其时、饱悟其理,他如同鱼儿一头扎入水中的世界,尽情地探寻和追觅……

他的散文、诗歌、对联、小说不断地发表在《邯郸日报》、《邯郸晚报》等报刊中。他从一个农家孩子,到一个有中等学历的学生,从一个初步艺术爱好者,到一个小有名气的书画家、篆刻家,探索、追求、努力、奋斗,海江有着梦想与现实的感慨,又有痛苦和喜悦的交织……

1997年,背着行囊的张海江来到了武安市化肥厂,郑重地向厂人事部门递交了自己的人事档案。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老企业管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化肥厂至此宣布破产。张海江的梦破灭了,他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下岗工人。

在彷徨、失落、痛苦中周旋的张海江,踏上了求职之路。整整几年,他借着自己的双手和勤劳,在武安广告公司做过美工,在人寿保险公司跑过业务,与亲戚卖过汽车轮胎,在冶金矿山管理公司、城关派出所做过临时文书,这期间,他走遍了邯郸周边土地。

2003年,终于有了一次机会,由多年的书画好友、磁山党校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霍九桓推荐,他结识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磁山二街党支部书记申礼成,申礼成把海江留在了磁山,由此张海江与磁山文化结下了一段深深的情缘。

张海江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磁山文化的深厚底蕴深深吸引着这位年轻人,他知道,磁山文化的传播需要他,他更愿意挑起这个担子。

每当走到磁山的台地上,张海江都心生感慨——这是一个曾经强盛的氏族部落,这是一个水草丰茂,鸟语花香,充满诗情画意的绿洲。在这块茫茫的黄土地上,我们的磁山先民从半地穴的房屋中走出,他们第一次把猎物养进圈,第一次把种子撒进田,第一次把林果植进园,第一次掘窖储粮备长远。第一次磨盘磨棒碾谷米,第一次鸟头形支架下冒起炊烟……磁山,一个让人心动的传奇,今天,一万年前的篝火就要重新点燃,历史的火炬将要从自己手中传递,这是多么欣悦和荣耀的一件事啊。

作者在考古发掘现场

张海江一遍又一遍地凝视出土的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制成的组合文物——凤鸟支架和陶盂,坠入深思,凤鸟至,河出图,洛出书,这是我们先人多么尊崇的美好梦想啊,磁山人将神圣的凤鸟化身于支架,将平底陶盂用力地托起,而后投身熊熊的烈火,让生命和生活从这里延续……海江慢慢地顿悟了,磁山,磁山,这难道不就是坚忍不拔、甘于奉献、勇敢承载未来美好生活的磁山精神吗?

海江从此更加挚爱生于斯长于斯的磁山,他一头扎在了浩瀚的文史堆里,一张一页地潜心钻研磁山文化,从考古挖掘到文明进程,从原始文化艺术到寻踪探源、探秘;从农业起源认识到文化遗址的科学鉴定,海江已经从一个磁山文化的初学热爱者成为一个引经据典、博古通今的地方史“土专家”了。

这些年,海江沿着洺河古道,踏着坎坷、泥泞,在台地上留下了勘察的足迹;图书馆、档案馆留下他查阅资料的身影;文化单位留下了他呼吁宣传、保护、开发磁山文化的声音;人民日报社、中国文化报等举办学术活动,他坐着火车千里赴学;史学专家来磁山遗址考察,他只身前往;电台、电视台邀他讲座磁山文化,他把农活扔在一边,扭头就走。为加大磁山文化宣传力度,他撰写了大批稿件,在全国各地媒体刊发。申礼成书记和他还写出上百余篇有相当价值的学术论文,入编《世界重大学术成果精选》、《中国学术档案》、《和谐发展理论与实践》、《类编国学大系》等数十部国家级学术典籍。

2005年5月,张海江和磁山二街副书记霍艳敏受申书记之托,连夜奔赴北京,办理山东金河公司注册“磁山”商标事宜。在国家商标总局,他慷慨陈词,侃侃而谈,并用敏捷的才思、渊博的知识和对磁山文化至深的理解,书写了一份分量非同的异议理由书:

“国家商标局:'磁山’这一名称在一九七二年随同'磁山’文化遗址的被发现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地。由于'磁山’遗址经科学测定距今近八千年,其文化内涵已震动了海内外并被公认为改写了世界文明发展史,这标志着中国文明产生的年代将上溯至七千三百年前。由于该遗址的不可移动性与不可替代性,国家于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发布国发[1988]5号文件宣布'磁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饱含深情的异议理由书,经过国家商标总局的正式批复,撤销了山东金河公司注册权。“磁山”,这一荣耀的名字,情有独钟地回到了自己的“家”。

十多年过去了,浸着一腔情怀的张海江,从掌握丰厚的磁山文化理论,步入磁山遗址考古勘察的具体实践,并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一步步地迈入。

作为一名磁山文化的研究者传播者,海江砥砺无间,探精求悟,洞察古今,每一个细微、每一个环节,都没有从他眼中流过,在研究中他发现,全国大中小学教科书有对半坡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历史文化的记载,但惟独没有对磁山文化的记录。他们的异议一度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武安市人民政府向教育部课程编写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呼吁:把磁山文化写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历史教科书,让青少年认知磁山,认知磁山文化,认知中华民族这段光辉灿烂的历史。

这期间,申书记和他多次磋商,联名上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全国人大教科文卫组织主任委员白克明,请求他们竭尽全力,迅办此事。

经过不懈的努力,全国高等师范教材《中国古代史》、高等师范本科(专科起点)教材《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饮食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新石器时代考古》、大学历史论文读本系列《考古学读本》等一系列教科书,已赫然地出现了“磁山文化”详细的课本章节。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沿圣火广场北面拾阶而上,有一条长262米用青铜铸成的通道,通道中央3米宽的青铜板上,由南向北镌刻着距今300万年前出现人

类到2000年前的时间纪年,凝练的文字记述着中华民族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重大事件。其中,在公元1972年这块铜板上,还标示着“河北省武安县发现磁山文化”。每次踏进这个地方,海江内心的自豪感总是油然升起,他深切地知道,磁山瑰丽的文化,已经从磁山遥远的山村走出,它,正走向未来文明社会。

2011年10月,当第二届中华磁山文化节开幕的礼炮轰然鸣响时,张海江收到了两个亢奋的消息——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授予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最佳成就奖”;文化人物杂志社、中国文化学会等部门特别授予他百名“感动中国文化人物”最高荣誉称号。

仅有这些荣誉不是磁山人的初衷,申礼成得知京津冀一体化、旅游业先行的消息后,特别叮嘱张海江,如何把磁山文化变成资源优势、引向更为广阔的视野,让磁山文化走得更远,要拿出切实方案,千方百计寻找突破口。或许,他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夜深人静,张海江站在古老的洺河水畔,一声一声朗诵起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此时,清凉的夜风撩起了张海江稀疏的头发,放飞了他无尽的思绪。他转过身来,看到在磁山文化博物馆广场的中央,凤鸟支架那坚韧、执著、顽强的身影,在月亮、星星、河水的映照下,是那样高大、俊美、楚楚动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