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增曜杯】科技给人类社会通讯方式所带来的古今嬗变

 文字友情 2022-04-20

相关链接:好消息:“增曜杯”征文规模扩大,奖品增加!

行舟萦渌水,旅迹遍全球——2019年3-4月“旅约全球”杯征文启事

大凡社会之人,往往都是很现实的。一旦某种物品能给其带来方便,带来好处时,便须臾不可离开。现在人们到哪儿,可以不带钞票,也可以不带银行卡等,但却不能不带上一样通讯工具,那就是“智能手机”。如若将其丟失或忘带了,不少人还会出现“手机恐惧症”。个中的方便已为人们所共知,但这种通讯方式究竟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毫无疑义,它是近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科技给我们人类生活带来的深刻嬗变。笔者对其进行了认真研究了解,认为其来由还得追溯至远古时期的“烽火狼烟”。它的发展莫不历经了三个时代。

一、“烽火狼烟”时代

人本是群居动物,但正如马克思在其名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那样,人来到世间,必须首先满足吃穿住用等生活需要,因此,人类的第一个行为就是必须首先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远古时期,人们在采集野果或渔猎等获取生活资料的劳动中因沟通交流的迫切需要,便产生了语言,后来到了我国商朝初、中期又发明了甲骨文字,这样,语言和文字一起便构成一种力量推动人类社会作进一步的沟通交流,但在人们相隔时空的情况下群体之间、个体之间究竟如何交流,相互通讯呢?因为烽火所冒出的狼烟,人们很远很远地就能望见,因此便以此作为通讯信号。于是人类社会便进入了通讯方式最初的“烽火狼烟”时代。

因为这种信号并不为单个人所拥有,而且单个人之间亦无法加以使用,仅为群体或当时的国家传递信息。于是我国西周的天子便与所封的各位诸侯们约定,只要望见山头上有“狼烟”升起,就表明首都有外敌入侵,必须率领其所属部队赶来“勤王”。但这不到万不得已时往往不加以使用。无奈至西周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时,却为了取悦美人褒姒的一笑,而在公元前770年于首都镐京附近的骊山上错动了这一通讯工具,升起了“狼烟”,以致其“烽火戏诸侯”。及至诸侯们赶来时却并无外敌来袭,只看见了美人之一笑。而当其遇到西边真正的强敌犬戎族入侵时再加使用时,却不见有一个诸侯的踪影。此次西周天子确实再也笑不起来,遂为其所灭。周平王将其都城迁至位于东边的洛邑,遂为东周。

在“狼烟”时代,因为通讯不畅,因此人们相互之间交往常常不遇。因此唐代诗人常以此为题材写《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或者,相互之间往往只能“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或“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等。当时仅有的文字通信,亦因驿道不畅,而常致“家书到隔年”。正因为如此,因此在我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人们便幻想出能够获得信息的两位神手:“千里眼”和“顺风耳”。

科技发展到近代特别是在19世纪中期,人们发现了电的规律,并发明了“信号弹”。这种“信号弹”便代替了上述“狼烟”,但主要用之于求救。比如,1912年当泰坦尼克号首航在大西洋撞到了冰山被折成了两半时也是以此法来施救的,但却因附近的船只太少,且反应太慢,而难以全救。其大部分人无奈只得葬身鱼腹。我们在战争题材的电影里看到,对峙的双方常常要发此信号。此后人们又有新的发明,进入了电报电话时代。

(二)电报电话时代

当上述“狼烟”和“信号弹”还不足以让双方明了彼此的信号时,人们便发明了电报电话。只要有发报机、接收机和译电员,人们便可相互通讯,明了彼此信息。但因译电较复杂且属专业技术,故亦不为普通个人所用。在电话尚未普及的年代,电报却是一种很好的通讯工具,在战场上犹为常见和彼此需要。比如,2019年是纪念我国五四运动100周年。

约在100年前,一战后的1918年下半年以美国为主导的战胜国在法国的巴黎召开“巴黎和会”,讨论战后对德和约等有关问题,中国本为战胜国,但“巴黎和会”却意欲将中国山东省的主权让与日本,当此消息约于1919年5月4日晨以电报的方式传至国内,并走漏给北京大学学生时,学生们便齐集天门广场提出抗议,由此即爆发了这场影响深远的运动。此后除已在法国巴黎的华人华侨及留学生到代表团驻地声援外,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及国内那些有识团体便象雪片般地向到巴黎参加谈判的中国代表团纷纷发送电报,予以坚决声援,要求收回中国山东的主权,要求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由此国内的五四运动,内惩国贼,外争国权,到同年6月3日遂发展为“六三”运动,即全国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予以声援。其所声援的消息也以电报的方式向巴黎发送。

果然如此,至当年6月底签字时,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凡尔赛和约》文本上签字,从而保住了中国山东的主权。和会召开后约半年时间,代表团由巴黎返回,当船到上海吴淞口时,市民们还以大红横幅加以迎接:上书“欢迎不签字的代表”。毫无疑义,当时的电报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担当了重任。因此在纪念五四运动时,当把当时这一功不可没的电报通讯方式也加以纪念,并加以大书特书。因为电报长期在团体之间特别是在战争中应用,且无需线路,只作电波传输,其功莫不大焉,因此解放后我国便诞生了一部专题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时至今日,电报尽管所用不多,但仍在国家之间在外交上相互致以贺电贺信或唁电等。

几乎在上述电报发明的同时,西方的贝尔先生模仿孩子们用细绳拉火柴杆用以传声的游戏,发明了电话,即固定电话或曰座机电话。起初这种电话必须用手来摇,而且电话筒需压在最上部的两个丫丫上,因而被称之为“摇把子”。直至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一些较偏远的基层乡镇及有关单位还在使用。其身影亦常常出现在二战前后的电影里。后来发展到“转键”电话,人们在拔电话时必须依数字往下方使其转到底。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又将其发展为“按键”电话,只须用手指按一按数字键即可将其拔通,这种电话至今仍在使用。

与上述电报所不同的是,安装固定电话最难的是要架设线路。从事此类工作的人被称为“线务工人”。因为铺设此类线路十分费时费力,而且还必须首先通电,因此在我国此类电话的普及并不是很快,而且首先是由城市逐渐普及到乡村的,特别是在一些边远的乡村往往直至上个世纪末才有此种电话。多年以前,在湖北曾有一个边远乡村安装了一部固定电话,当地的一家报纸还曾将其当作一条新闻加以报道。笔者的老家在湖北省一个较偏远的乡下,约在23年前的1996年春上自家兄弟因做小生意的需要,在我们那个自然垸里率先安装了一部,在几年时间内竟成了为那些在深圳、广州等地外出务工者传递信息的中转站。

固定电话当然是受欢迎的,也是很实用的,但其弊端亦日益凸现,就是让人无法携带。因此人们更希望将其带在身上。这正如恩格斯曾经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那样,社会上一旦有需要,就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科学总是在不断地进行探索。正是在这种需要的推动下,约在上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人类发明了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这样,近现代科技又将人类社会的生活嬗变到“智能通讯”时代。

(三)“智能通讯”时代

此种通讯主要是指智能手机及现代卫星通讯。在智能手机发明以前,手机又经历了所谓“大哥大”,俗称“砖头机”,BP机和小灵通等几种形态。但伴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以及科技的发展,它们均被淘汰,在“全球通”发明后人类实际上将一台小型电脑移入了其中,正式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因为便于携带,且接打十分自由,因此在短短的几年间其普及的程度越来越高,甚至连“叫化子”们也会拥有。这就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方式及生产、生活方式。现在,人们已不再感叹寻隐者不遇,即使“云深”深得再多,也能知其“处”。人们如若无此手机,也便落伍。

此种手机除了具备日常的通讯功能外,还能拓展出多项功能,至少有以下几种:

一是购物及支付功能。人们可以在手机上任意购买自己所需的物品,还可购票及进行车辆网约服务,并用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正因为如此,因此人们出门在外即可不必带钱带卡,但如上所述,却不能不带上手机。

二是照相照明功能。一部智能手机即是一部照相机和手电筒。只要拥有它,即可在旅游之地拍照,在深夜亦可为人们照路夜行。

三是学习写作功能。因为可以无线上网,并融合了声、光、电及图片文字,因此人们便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学习方式,进行电子阅读。手机亦可谓是一部“电子书”。有写作兴趣者还可以在其屏幕上进行写作,而不必用传统之笔,并能将其存之久远。

中宣部推出“学习强国”平台并上线后,在手机上进行此种学习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并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当然也并不排除人们对纸质书报的学习。四是有搜索发送的功能。因为在其内已含一部电脑,因此人们即可在手机进行百度搜索,找到自己之所需。亦可将短信、图片及文字材料发送给他人。五是导航功能。在行车时,即可以将其开启,直接为人们导航。其无线电波时刻与位于太空中的我国通讯卫星相连,导航能做到准时有效,准确无误。

正因为如此,因此卫星通讯亦属于上述我们所说的现代“智能通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人们已不再使用上述远古时代的“烽火狼烟”,而将其嬗变为高高的发射铁塔,嬗变为那些悬停于太空中的通讯卫星。人们常说,强势网络,移动天下。这种感觉莫不是尽人皆知的。因而手机若遭丟失或忘带,其“症”又岂不令人感到“恐惧”?这种嬗变确实是很深刻的,很真切的。

诸君以为如何?

文/吴迪( 湖北省黄冈市)

编辑:曲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