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调研报告:发展地区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2-04-20 | 阅:  转:  |  分享 
  
调研报告:发展地区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重庆山水田园各美其美,如何打好“乡村牌”,把田园风光、秀美乡村变
成“聚宝盆”,使绿水青山变出更多的金山银山,实现城市与农村美美与共,既是打造重庆旅游“升级版”的现实需要,也是打造“山水之城、美丽
之地”的历史使命。根据市政协统筹安排,X区政协对乡村旅游开展了深度调研,并立足X案例,对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提出肤浅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X探索与实践X地处渝黔、渝湘经济带交汇点,森林覆盖率X%、海拔高差X米,年平均气温X℃,拥有金佛山等世界级旅游资源,乡村田园生
态淳朴,民俗文化绚烂多彩。近年来,X认真念好“山”字经、做活“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着力构建“田园风光为主线、养生休闲为基础、
乡村体验为核心、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格局,成功打造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成
为全市仅有的全国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及全市X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X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X万人(次)、综合收
入X亿元,分别占全区总量的X%、X%。乡村旅游及关联产业为全区农民人均创收X元,占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X%。乡村旅游的“聚
宝盆”效应正在显现,成为X转型发展、富民强区的绿色引擎。在发展中,X重点从规划引领、基础设施、产业融合、宣传营销、服务提升等五个方
面发力。(一)抓规划引领。把乡村旅游纳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X-X)》《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等中长期规划,以及交通、电力、水利、燃
气、通讯等专业专项规划。同时,编制《X区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大观园乡村旅游度假区规划》等区域规划,以及德隆镇茶树村、三泉镇窑湾
村等近百个特色村的具体规划,为推动全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规划遵循。(二)抓基础设施。整合打捆各类涉农、涉旅项目和资金,引导电力、供水
、燃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围绕乡村旅游倾斜和配套,先后实施旅游干线公路、乡村旅游公路、景区连接道路X余公里,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风貌整治
X万余户,行政村道路通畅率、入户通水率均达X%,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X%、X%,规划建设游客集散(接待)中心X个,旅游停
车位X万个,新(改)建旅游厕所X座,安装旅游标识标牌X余块,打造了金山龙山村、德隆茶树村、头渡前星村等一大批美丽宜居示范点、绿色示
范村庄,有力推动全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三)抓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综合性产业特性和“旅游+”功能,推进旅游业与农业、工业、商贸服
务业、文化、体育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在城区周边通过城市扩容、道路连接、产业融合,推动景城乡一体化发展;在金佛山、神龙峡、山王坪、黎
香湖等景区周边,大力发展特色小镇、乡村酒店、旅游民宿、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在大观园生态农业园区通过打造“十二金钗大观园”“重庆市
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推动旅游+农业、旅游+工业发展。成功培育了黎香湖小镇、天星小镇、红曼农业、沃野牧场等一大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
、家庭农场、农村电商,形成了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格局。(四)抓宣传营销。参演央视综艺节目《魅力中国城》叫响“
金佛山·福X”品牌,常年在央视、重庆卫视以及网络、高铁、轻轨、航班、机场等宣传X旅游,举办“十二金钗大观园”乡村旅游文化节、油菜花
节、蓝莓节、年猪节等乡村旅游节会活动,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制定客源地营销计划,持续提升X乡村旅游知名度与美誉度
。(五)抓服务管理。区委、区政府统筹协调乡村旅游发展与管理,先后出台《X区乡村旅游管理办法》等文件,引导组建“X区农家乐协会”加强
行业自律和规范管理,常年举办“X巧媳妇”“金牌导游”等乡村旅游服务培训,持续提升全区乡村旅游服务品质。通过调研,我们认为,X乡村旅
游发展的启示在于:领导重视是保障,规划引领是前提,特色发展是关键,市场营销是抓手,规范管理是动力,优质服务是生命。二、存在问题与困
惑X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丰硕成效,但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中,既有X的个性问题,也有各区县共性问题。(一)同质化严重。不同程度地存在
业态同质化、内容同质化、项目同质化等现象。比如区县间在同一时期重复建设花卉项目,其中个别出现“开门即关门”情况。(二)城市化倾向。
把乡村旅游等同于城市旅游,特别是在集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项目中,片面理解乡村旅游集散地、民宿等概念,导致出现“城非城”“村非村”等
现象。(三)业态碎片化。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理解不深、不透、不全,统筹布局不够,业态缺失、门类单一,没能构建完整链条,既留不住新游人,
又招不来回头客,导致项目或区域生存能力脆弱、缺乏可持续性。(四)特色浅表化。部分乡村旅游区域和项目对其自身的文化内核特色挖掘不够,
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农家乐概念层面,或有概念而缺乏实质内涵,或仅以文化为噱头装点门面,缺乏文化“灵”与“魂”的精髓支撑。(五)发展保障
难。项目用地、投融资、基础设施等配套保障机制体制还需进一步探索创新。同时,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对乡村旅游发展也形成一定制约。三、工作
思考与建议如何发挥“乡村”优势、突出“乡村”特色,让全市乡村旅游更加展现“诗”和“远方”的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境界,把
乡村旅游培育成“行千里、致广大”品牌内涵的重要有机构成部分,我们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和提升。(一)列入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内容。
把乡村旅游发展列入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
考核。(二)充分挖掘彰显不同个性特色。全市“一盘棋”统筹协调,突出差异化定位和功能布局,充分结合各区县、各区域的区位条件、生态环境
、资源禀赋、文化特质等,彰显个性特色,避免同质重复,实施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三)统筹打造重庆乡村旅游品牌。统一提炼形成全市乡
村旅游品牌体系,统筹打造一批全市乡村旅游特色经典线路,统筹制定实施全市乡村旅游宣传营销政策,形成全市乡村旅游宣传营销合力。(四)完
善乡村旅游支持政策体系。配套制定涵盖乡村旅游发展中税收、用地、金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领域的优惠支持政策体系。明确全市旅游发展资金、
涉农涉旅等项目和资金切块专项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引导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推行“公司+农
户”等产业化组织模式,最大限度激活各方活力,形成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态势。(五)深化乡村旅游机制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管理的有效体制机制,注重培养、选拔一批既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又懂旅游、爱旅游、抓旅游的领导干部队伍,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共同打好“乡村牌”,锻造更多“聚宝盆”,为打造重庆旅游“升级版”增辉添彩!
献花(0)
+1
(本文系zhengtu34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