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力》:如何把知识转化成智慧(思考力:潮爆东京大学的思维公开课)书评

 超级致富宝典 2022-04-20

知名漫画家几米谈自己学习画画的经历:无论遇到“任何书里的任何图”都要拿来看,还会去仔细研究一下画的细节,试着用画家的思维,思考为什么这么画,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就算是日本女性杂志中,专门教别人敷脸化妆的小图片,他也能从中不断挖掘技巧和方法,然后思考怎么运用到自己的画作中。

这样的图解方式,几米修炼了至少十年。

当我想要去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也喜欢去积累很多相关资料,但往往是搜集了很多资料,却不知道如何处理,反而得了一种病:所谓的“囤积癖”。

就像微信收藏夹里面的文章怎么也拉不到底,这让我很焦虑,“为什么听了那么多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最近我一直思考,我和几米的学习方法有哪些差别呢?

细细思考我发现,我只是用了一个“收藏”动作,以为自己学到了知识,实际上没有在大脑中反刍,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要让知识为我所用、产生价值,就要学会解码。

将知识转化成智慧,这个过程就是解码,也叫“思考力”。思考力能让我们通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甚至去创造新的事物。

意识到这一点,源于一本书——《思考力》,它被称为“史上最具颠覆性最有效的思维训练书”,书中提供了一套逻辑课上绝对学不到的超凡思考力养成法。李笑来这么形容这本书:好好阅读这本书,它会帮你提升发现珍宝的好运气。可见能读到这本书是多么幸运啊!

书的作者是京东大学的一位物理学人气教授:上田正仁,一位机智有趣的怪才,他熟读中国古代圣贤之作,能轻松游走于不同学科之间,打通科学的界限,他总结的这套人气爆棚的训练思考力的方法,使其成为最受日本大学生欢迎的思维公开课主持人。

想要把知识解码成为智慧,就要训练自己的“思考力”。如何训练自己的思考力呢?作者给了我们一套思考力训练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长跑体质。

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根基,能让我们的思维从被动转为主动。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忽略这个重要步骤,比如不明白一个词,查了百度,“嗯,好像懂了”,但实际上似懂非懂,别人让你讲出来的时候,还是说不上来。

公司交给你一个项目,你研究了一下,感觉有些难度,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哪里受限,找不到突破口......

你会不会产生这样一种直觉: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明白。

如果有,那就对了!作者指出,能用直觉意识到“不知道自己哪里不知道”,正是发现问题的核心部分。

我们要努力将朦胧想法明确化、具象化,从而让想法在脑中越来越成熟,从“不明白自己哪里不明白”到“就是这里不明白”。

这时候我们有三步走战略:搜集资料、用自己的话记录、将已消化的信息丢掉。

1.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不是体力活,而是脑力活,我们要学会过滤信息,分清“事实”和“方法”。

网络上有很多类似于“...全攻略”、“...的技巧”,向我们提供做某些事情的方法和步骤,似乎可以马上搬运于实践之中。

然而,这类信息会让大脑不经思考就盲目接受,无异于东施效颦。

区分事实和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看文字是否带有作者个人的主观色彩和个人意图,最好查一些相关文献、资料书,而不是上百度随便搜几篇攻略。

2.用自己的话记录

对已搜集的信息进行研读比搜集信息更重要。

复制粘贴之后,很多人就这么放置了,产生一种很充实很满足的幻觉。然而,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们还没有经过“反刍”。

作者提倡我们把记录下来的资料核心内容找出来,然后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记录在笔记本上。

大脑会对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储存在大脑中,记忆更长久,也有利于日后为你所用。

也就是说,我们要琢磨出一套自己的方法,也就是“私人订制”。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在自己的大脑中研究出专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3.不断将已经消化的信息丢掉

接近问题核心的关键点在于,搜集信息并理解之后,将信息丢弃。

比如我们以前用卡片记单词,都喜欢先去记一些简单的,每记住一个单词,就丢掉一张卡片。这样有助于我们清空大脑。通过不断重复练习,剩下的单词卡是较难记忆的,但会越来越少,记忆起来也不那么费劲了。

正像作者说的:信息不是用来积攒的,而是用来活用的。把精力浪费在重要的信息上,逐步练就火眼金睛。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我们不但可以有自己的“私人订制”理论体系,还能够让自己的大脑越来越高效。这时候,我们已经接近问题核心甚至已经找到了“不明白”的地方在哪里,也就是“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通过独立思考发现核心问题之后,我们还要解决问题。为了避免我们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规律:分解要素法和多角度处理。

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化繁为简,许多复杂问题都可以被分解成容易处理的简单问题。

就像庖丁解牛一样,刚开始你看到的是整只牛,不知道怎么下刀,后来发现找到筋骨相连的地方,就能将整头牛分解。

但是,有时候我们分解了问题,还是没能解决,因为创造性的问题不一定都有答案的。

为了应付意料之外的困难,我们可以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处理。

比如大学生要考研究生的时候,都会研究心仪学校的历年真题,从而巩固相关知识。

同时,聪明的学生还会注意到,出题范围里面哪些是近几年没有考察的知识点,认真准备这些类型的问题就有了更大的把握。

在这里,他仅仅比别人多了一个思考角度,就增加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在外交上有个英文单词经常被用到:intelligence,它除了“智慧”这个意思之外,还有一个意思是“核心信息”。

因为各国的元首都没有时间处理繁杂信息,就设立专门的部门从报纸杂志上寻找信息,他们着眼于未被披露的事实,仔细琢磨,判断出对外交的影响,然后递交上去。

他们分析问题不单要把各个要素分解来看,而且要多角度、多元化考虑,才能真正获得其中隐含的intelligence(核心信息)。

如果我们掌握了分解要素、多角度处理法,也就获得了思考知识的最终意义:帮我们获得intelligence(智慧)。

锻炼长跑型思考体质

短跑需要的是爆发力,而长跑需要的是耐力。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追求快,却忘了停下来思考,而获得智慧需要我们重复、踏实的实践,也就是“永不言弃的精神”。

所谓拨开云雾见太阳,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正是这个道理吧。

当我们最迷茫的时候,也是最接近答案的时候,当我们为找不到答案苦恼时,灵感也就在不远处。

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人类的知识》中说:一个人求知的历程,就像一个登山的人靠近一座被雾霭笼罩的高山,一开始他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所有的东西都无法看清,慢慢走近时,这座山的各个部分才能逐渐清晰起来。

所以,就算在一团迷雾之中,我们需要永不言弃的精神,不断前行,一定可以看清整座山。

总之,通过搜集、研读、丢弃发现问题核心,再通过分解要素、多元思考解决问题,加上永不言弃的精神,我们也可以拥有那一份“好运”---思考力。

问题是我们的向导,带领我们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信息转化为核心信息,让我们的思考越老越灵活,从而形成强大的思考力,带领我们拨开迷雾,看到一片灿烂天地。


不当你的世界 只作你的肩膀

Summer

成长|阅读|电影|思考|认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