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生在古代潍坊的三次重大战役

 昌乐四镇特刊 2022-04-20

改变历史走向促成朝代兴衰
发生在古代潍坊的三次重大战役


  展开地图就会发现,潍坊七河交汇,临海望山,既连接交通半岛,又紧依祖国内陆,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加上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里的地理优势极为明显。早在远古,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并且率先进入了农耕文明,有着渊源的历史脉络,深厚的文化积淀。
  正是这样的一方宝地,吸引了无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展横溢之才,图惊世之举,或出谋划策兼善天下,或愤世疾俗慷慨悲歌,有龙腾虎跃之姿,成风云集会之相。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研究历史就会发现,在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过不少大事,其中的三次大战尤其重要,起到了促成朝代兴衰,改变历史走向的作用。


  少康中兴之战
  公元前21世纪之际,在广袤无垠的潍北大地上,曾经进行过一场艰苦卓绝的、残酷暴烈的,既惊心动魄又旷日持久的战争。
  这场大战的起因,应该从夏朝大禹说起。在这之前,部落联盟盟主的产生,必须经过部落首领们集体开会推举。大禹晚年,部落首领们公推伯益接替。可是,大禹的儿子启发动政变,杀害了伯益,自立为国王,从此开了父死子承的先河。
  伯益是东方部落首领,遭到杀害后,东方部落联盟当然不服,从此连年争战不休。后来,后羿和寒浞带领的东方部落联盟军队,占领了夏朝都城,将夏王仲康赶走。但后羿执政后,不务正业,嗜酒涉猎,被部下推翻,拥戴寒浞做了国王。
  于是,他将都城搬迁到自己老家———寒国,即今天的山东潍坊市寒亭区。从此,寒浞一直居住在这里,发行号令,执掌夏王朝的政权四十余年。
  少康长大以后,发誓要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政权。经过几十年艰辛经营,少康的羽翼渐渐丰满起来,先是建立起了自己的军队,又联络了一批对寒浞不满的部落,逐渐形成了对寒国都城的包围之势。
  后来,少康干脆带领一批人马潜伏于寒国附近,在潍水岸畔的一个地方驻扎下来,并派人打入寒浞军队的内部,收买人马,探听消息。据说,少康还在潍河岸畔酿制美酒,经常将大量美酒作为礼品送到寒国都城里。
  里面的人不知是计,反而沾沾自喜,导致腐化堕落,饮酒成风。这时寒浞已经去世,由他的两个儿子殪与浇带领军队。准备了多年的少康终于瞅准了机会,将大量美酒送入宫中,等里面军人们喝得酩酊大醉时,于黎明时分发起了进攻。
  经过了几天的苦战以后,少康终于夺取了寒国的都城,并乘胜追击,又经过几个战役,终于消灭了寒浞的实力,重新夺回了夏王朝的政权,历史上称作“少康中兴”。
  这次少康中兴之战,大体上由三个战役组成,一是艰苦卓绝的寒国都城攻坚战,为大战最关键部分。二是距寒国遗址十公里左右的二戈官庄一带运动战,在这里消灭了寒浞的残余部队和赶来增援的军队。三是发生在昌邑与掖县交界的阵地战,消灭了寒浞另一个儿子的主力部队,从而夺得了大战的全胜。
  经考证,第一次战役的遗址,就是现在寒亭区的古寒国遗址。第二次战役发生在寒亭区南孙镇的二戈官庄。村碑后面记述“……夏少康在此灭寒浞次子殪,取动兵革之意,故称二戈官庄”。
  司马迁《史记》这样的记载“……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殪于戈,有穷遂亡”,以高度概括的文笔展示了战争的轮廓。
  文中所说的“杼”是少康的儿子,“殪”是寒浞的小儿子,意思就是“杼”在一个叫“戈”的地方,打败并杀死了“殪”。这个“戈”就是南孙镇的二戈官庄,也就是二次战役的遗址。据说,寒浞的小儿子“殪”力量极大,可以做到陆地行舟,成语故事陆地行舟就是由他而来。
  “浇”是寒浞的大儿子,“过”为现今昌邑与掖县交界之地。也就是说少康在这里打败并杀害了“浇”。“有穷”是指有穷氏族,文中是指寒浞代表的东方部落联盟。
  至于这场大战究竟动用了多少兵力?死伤了多少人员?残酷的程度如何?由于年代太过久远,而且那时还没有发明文字,因此缺少直观的记述,很难进行细致的考究了。
  然而,这场战争却非常重要,界划了原始制度与奴隶制度的分野,决定了领袖禅让的终结和王位世袭的开始。从此以后,以军事民主为标志的部落联盟奄奄一息,无可奈何地退出历史舞台。而天下为私、父死子继、一姓独有的王朝开始居于统治地位。
  可以说,华夏的先民们经过了无数代人的进化与发展、徘徊与蹉跎之后,经过这场大战,终于叩开了阶级与阶级斗争的大门。
  孔子对于这次大战的结果极为看重,将这以前称之为大同社会,其后称之为小康时代。因此,这次大战也可以看作是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分水之岭。


  韩信潍水之战
  到了秦末汉初,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朝代更迭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标志,就是旷日持久的楚汉战争。决定楚汉战争的关键一役,就是发生在潍坊地区的潍水大战。
  说到潍水大战,有必要先简略了解一下战前的背景。在这以前,项羽统帅的楚军实力强大,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尤其在主战场上,由于刘邦的指挥不得要领,因而汉军屡遭惨败。
  到公元前204年,楚军的攻势更加锐不可挡,一举攻下了荥阳,进而围困成皋,刘邦眼看就支持不住了,随时都有被项羽打败擒获的可能。所以,韩信、张良等人意识到,当务之急,就是要开辟第二战场,以外线战场支持北方的中心战场作战。
  于是,韩信带领一支不大的军队,迂回穿插到其它地区,不久,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正确性显示出来。韩信首先进攻魏、代、赵、燕四国,期间屡屡得手,创造出了一连串的经典战例。
  公元前203年9月,韩信统率汉军从西向东进击齐国,以闪电般的速度,迅速占领了齐国的都城临淄。齐国国王田广败逃到高密后,向强大的楚军求救。
  楚王项羽接到求救信函后,通盘考虑了全国战局,认为阻断汉军的第二战场,才是当务之急,于是,派遣大将龙且,率领20万人马,浩浩荡荡的前来救齐。
  龙且是楚军中一位著名猛将,跟随项羽多年屡立战功。不久前,他成功击破了九江王英布、进占了寿春等地,给汉军造成重创,是位勇于挑战、身先士卒、颇负盛名的楚军将领。他统率大军援齐,动作迅速,声势浩大,很快就进入潍坊地区,并且与齐王田广的军队会师,在潍水岸畔拉开了大决战的序幕。
  面对强大的楚齐联军,韩信经过巧妙谋划,制定了潍水大战的战略方案。他首先派兵组成精干小分队,秘密进入潍水上游地区,也就是今日的诸城、安丘一带,选择优势地形,沉放大量沙袋,使上游的水位提高,下游的水位降低,准备以强大的水势,阻隔和冲淹楚齐联军。
  同时,他将主力军队部署于潍水西岸,即今日的昌邑、寒亭一带,等待战机出现。为达战役目的,还专门组织了一支特种队伍,由韩信亲自率领,佯装成主力部队,乘着水浅的时候渡河,作出攻击楚齐联军的样子。
  一经交战,便假装败退,引诱楚齐联军的主力出击。当敌军追赶汉军到西岸后,韩信命令上游部队放水。河水猛涨后,既阻断了敌军的进攻,又达到全歼敌人已经渡河之先头部队的目的。
  对于楚齐联军来说,最糟糕的局面出现了,主力军队被阻挡于潍水东岸,眼睁睁无法继续渡河。此时,汉军中预伏的机动部队乘机出击,反攻楚军。没用多久,龙且便被汉将曹参带领的部队斩杀。楚齐联军的亚将周蓝,也被韩信的部将灌婴俘获。中午时分,汉军便将登上潍水西岸的楚军全部歼灭。
  这时,停留于潍水东岸的楚军惊恐万状,眼睁睁地看见西岸楚军惨败,自己主将被杀,感到大势已去,数万军队成无首之龙。韩信见时机已到,遂下达总攻命令,数万汉军乘胜急渡潍水,追杀楚齐败军。
  打败敌军主力后,韩信率军穷追猛赶,一直追到数十里外的城阳,途中俘获了齐王田广。韩信手下的大将灌婴,也率领骑兵长驱直入,追击并俘获了齐相田光。不久,曹参率领的军队向胶东一带进攻,击破了齐军余部,斩杀了著名齐将田既。
  现今诸城市相州镇的潍河河面上,有一道拦水大坝,叫做“韩信坝”。据考证,当年韩信就是在这里拦截河水,冲淹楚军的。还有昌邑、寒亭等地,都有叫做“丰台村”的地方,且都靠近潍河岸畔。其实,这些丰台村具是当年韩信指挥作战的烽火台遗址。
  这次潍水大战,韩信只率领着十余万部队,却一举歼灭了龙且率领的20万精锐楚军,加上被歼的齐王田广20万军队,总共歼灭敌人40万大军。因此,潍水大战的战果辉煌,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经典战役之一。
  经过潍水大战,项羽的优势变为劣势,汉军方面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可以说,潍水大战改变了势力的格局,影响了历史走向。韩信的帷幄运筹,神机妙算,也堪称战争指挥艺术的经典之作。

  镇压黄巾之战
  著名词人辛弃疾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人这里是指东汉末年,三国初期,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其实,辛弃疾所称得两位天下英雄,都曾经来过潍坊,并且都在这方热土上叱咤风云、建功立业,进而走进历史、走向成功的。可以说,当时的潍坊,堪称举国注目的英雄用武之地。
  当年,风起云涌的黄巾起义,错综复杂的遍地烽火,生灵涂炭的滚滚狼烟,英雄辈出的中原逐鹿,交织出了一幅东汉末年社会急剧动荡的风云画卷。
  这一时期的潍坊地区,既是黄巾起义的策源之邦,又是建安风骨,也就是建安文学的开创之地,更是天下英雄的驰骋聚会之所。如果进一步浓缩的话,这一切,都是从一个重要历史人物身上展开的,他就是建安七子之首、铮铮铁骨的著名文人孔融。
  东汉末年,董卓为了借刀杀人,派遣孔融到北海国(即现在的潍坊)担任相国,被人们尊称为孔北海。然而,他到任不久,便被当地黄巾军团团包围起来。万般无奈之下,孔融想到了驻扎在平原县一带的刘备,于是让太史慈突破重围前往求援。
  刘备接信之后,立刻与关羽、张飞带领三千(也有书上记载为五千)精兵驰援。到达潍坊后,便在现今的潍城区胡家牌坊街一带集结,很快誓师出征。为了纪念这一大事,后人在当年誓师出征的地方建了座关侯庙。这次战役的主要战场在寒亭、昌邑之间,经过激烈的交锋以后,救出了孔融,大败了黄巾军。
  《三国志》这样记述:“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城中人无由得出,慈自请求行……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故无敢追者。遂到平原……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第十一回就是《刘皇叔北海救孔融》,里面极具文采,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战争的经过。然而,无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还是在易中天的“品三国”栏目,都没有将这次镇压黄巾之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比较。
  容易被人忽视的是,当时的镇压黄巾之役不是一次,而是多次。刘备走后不久,曹操也带兵来了。
  尽管刘备和曹操来到潍坊的目的,都是镇压黄巾起义,但采取的方式、产生的结果却大不一样。在这以前,两人的实力大体相当,其后才拉开了距离。刘备的军队非常勇猛,简直到了所向披靡、攻无不克的程度。可是,他们只知道杀人镇压,来的时候几千人马,胜利了,走的时候依然还是几千人马。
  相比之下,曹操就大不一样。他运用智慧,剿抚并用,恩威兼施,刚柔相济,在镇压的同时,成功收编了三十万黄巾军,号称青州兵,成为日后驰骋疆场、逐鹿中原的资本。也可以说,曹操才是在潍坊地区发展起来的最大赢家。《三国志》记述:曹操“追黄巾至济北……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因此,如果将刘备和曹操当年在潍坊的所作所为,进行一番比较的话,就会发现:两人尽管都是当世英雄,但是他们的政治眼光、军事思维、战略设计、处世方式大不相同,谁高谁低,谁上谁下,就昭然若揭了。也就是说,当年三国演义的最后结局,谁胜谁败,早在潍坊地区发生的镇压黄巾之役中,就已经确定了。
  从这层意义上说,当年发生在潍坊大地上的镇压黄巾之役,又一次奠定了时代格局,改变了历史走向,为曹魏胜出、三国归晋埋下了伏笔,创造了条件。
  胡一平
  潍水之战态势图
  寒浞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