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王卫华作品 | 这个四月没负我

 梅雨墨香 2022-04-20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高原都市的四月,是最美季节里最美的时段。此时的江南已进入“千里莺啼绿映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盛夏,可谓浓妆艳抹,春意蓬勃。而我们北方的高原城市西宁,才进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初春,淡妆轻盈,浅晕朦胧。

这个时节,是我们河湟地区赏春的大好时机。

这时候,公园里、庭院里、街头绿地里、南北山绿化区的湾坳里,杏花开过,桃花接着来,连翘、探春、榆叶梅们竞相亮相,丁香也不输本色,加入到“闹春”的行列。白的、粉的、红的、紫的、黄的,如雪、如云、如雨,这是春天举办的最红火的盛会。

但是今年,我们赶赴不了盛会,因为这个四月,由于新冠奥密克戎病毒侵入西宁,原本明媚的春光,被蒙上了一层无形的阴霾,首先是城东区进入“静态管理”,全员核酸检测。接着,城中、城西、城北三个区全部进入“静态管理”。一夜之间,这个拥有一百多万人口的青藏高原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城区,按下了暂停键。全体市民除了按时出门做核酸检测,就是宅家抗疫,履行自我防护义务,不为政府添乱,用自觉的行为为抗疫作贡献。

静待家中,恍若处在万籁俱寂的静谧世界,从自家24楼的窗户朝远处望去,街道和马路似乎变得宽阔起来,幢幢楼宇清晰起来。昔日喧闹的街市,此时安静得如同一幅版画,偶尔能听到的,是救护车警笛的鸣叫。阵风吹来,楼下志愿者们通过扩音器维持秩序时的声音清晰可辨。从声音里,我仿佛看到,人们排成间隔2米的长队,鱼贯而行,在人民公园门前作核酸采样。

往年这时节,人们开启了春游模式,到民和县看桃花,到贵德县看梨花,到郊野看田园春光,甚至到甘肃去,到西藏去,大家奔走相告,唯恐错过最美时节,耽误了看最美风光。

往年这时节,市区各大公园里花事频频,市民举家出动,从人民公园到文化公园,到西山植物园、野生动物园、湟水森林公园、北山美丽园等公园,看花、看树、看水、看人。看完公园,还要去湟水湿地公园、宁湖湿地公园、北川河湿地公园,看水、看草、看花,还要看栖息嬉戏在这里的鸟儿们。

往年这时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温馨可人。大大小小的广场里,各类自发的合唱团用歌声唱响优美的旋律,舞蹈队用不同的舞姿抒发激情,而那些打太极拳者,用悠悠的一招一式揣摩空气的温度。

往年这时节,蝴蝶们在花丛里飞舞,也会飞到街巷。然而,比蝴蝶更吸引眼球的是,姑娘们、少妇们、还有大妈们,穿起她们鲜亮的裙子,走在大街上、公园里、商场里,所到之处,盛开出一朵、一团或一片色彩靓丽的裙花。

往年这时节,文人骚客们,会让手中的笔生花,那些花会盛开在书本里,鲜艳于读者的心目中。

春光是大自然赋予的,春光也是勤劳的人们营造的,更是人们用笑脸,用笑声歌声,用手里的相机,用比肩接踵或蜂拥的热潮烘托出来的。

城市按下暂停键后,表面上寂静,貌似空城,而其内部有一股弘大的力量在运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让这座城市血脉贲张,活力奔涌。党和政府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出发点,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凝聚力空前增强,形成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战胜疫魔的精气神。

大白们来了,警察们来了,各路志愿者来了,人们都来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一场没有硝烟的,全民参与的抗击新冠奥密克戎病毒的战役,在这个春天打响了。

作为普通百姓,大家在恐怖、焦虑、担忧和敏感中,关注着这场“战疫”的进程。说实在的,我也同许多人一样,免不了产生上述心态,每天握着手机,或盯着电视,从屏幕上看着西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的通告和紧急通告,那些每天增加和变化的阳性人员、确诊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数字,令人忧心忡忡。但我清楚,这种心态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最好的办法是,高度自觉地服从各级政府的组织安排,做好居家防控,配合核酸采样,遵守各项防控规定,严格自律等等。四月初,我本要报名做一名志愿者,但因身体出现一些限制行动的状况,遗憾地止步于志愿者行列之外。

主城区实施“静态管理”后,外面春暖花开,风光旖旎秀丽,而身居家中的我,除了馋涎于马上擦肩而过的美景外,同前两次疫情期间一样,注重发生在外面的一些平凡而感人的人和事。

因此,居家防控的日子,我时刻关注《西宁晚报》、西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上报道的正能量故事,主要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强有力组织协调,疾病防控和医疗部门的雷厉风行,公安队伍的闻令而动,社区等基层组织的担当作为,小区物业的精细化管理,志愿者们恰到好处的补位服务,还有环卫人员的坚守等等。其中有许多发生在抗疫一线的事迹感动着我,温暖着我,鼓励着我。

许许多多的人,舍小家顾大家,奔赴抗疫前线,“逆行”而上,在核酸采样台,面对无数个陌生的面孔,医护们举着咽拭子,重复着一个单调而庄重的动作,不惧疲劳,不厌其烦;在定点医院里,对病患治疗中,医护们冒着时刻被感染的风险,科学施救,任全身被汗水湿透,无怨无悔;那些在后方实验室高强度、高密度作检测的医务工作者,是“离病毒最近的人”,如同行走在“刀刃”上,他们不分昼夜,和时间赛跑,和病毒争分夺秒,堪称“防疫尖兵”。除了他们,所有的组织指挥者,一线抗疫者,二线协助者,三线服务者,比如那些为各生活区提供生活物资保障的生产者、组织调运者、营销者、柜台店铺服务者,特别是在封控区,为隔离户挨家挨户送蔬菜食品的人员,还有无数用自己的自觉行为顾全大局的普通居家者,都在为抗疫作贡献。在我心目中,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都是我们精神的动力。是他们,在特殊的抗疫防控的人民战争中,为我们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除了媒体给予的感动与鼓舞,我近距离地目睹耳闻了不少平凡行为。从4月15日起,在下楼出小区核酸采样路上,活跃着一些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我一看,他们曾经是我的同事,虽然此时都戴着口罩,但从他们熟悉的身影和行为举止中,很快认出了他们。他们当中,有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张锦梅,有西宁园博园主任王海洪、原西宁园林建设公司经理杨长安、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逯海章、野生动物园园长汪晓飞等。他们响应号召,积极报名,就近入列,“疫线转岗”,化身为“巡逻员”和“信息录入员”等。我同时看到我们同单元的一位老同志忙碌的身影,平时,我称呼他为任师傅,他退休多年,去年立冬伊始那场疫情来临时,他就是一名志愿者,记得11月6日那天,他穿着显得有些笨拙的防护服,协助做核酸采样的医护人员维持秩序,天气虽然寒冷,但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我的内心充满温暖。

我的在城东区检察院工作的侄女,自东区出现疫情后,就与本单位同事一道,值守在某小区,负责出入检查和劝导。东区进入全区“静态管理”后,她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不能回家。把家里不到两岁的儿子撂给丈夫,儿子想她,呼唤她时,她听不到,也顾不上,只能在忙碌之余,抽空在手机的“视频通话”里,与幼小的儿子聊几句,安慰儿子,并给儿子撒个善意的谎。看着儿子哭闹着追逐妈妈的举动,听着儿子一声声“妈妈、妈妈”的呼喊,这位年轻的母亲只能背过同事,到一边擦干眼泪。

我还从我的一位学生发的微信视频中看到,省人民医院的一位叫汪永彬的护士,新婚之后,只休了两天假,就主动赶到一线。还有一位医生,改变了早已确定的婚期,上了“抗疫”战场。

自这波疫情出现以来,我每天被很多事迹感动着,被平凡中体现出的高尚精神启迪激励着。我觉得,这些天,是这些人和事,这些伟大和高尚,时时触及着我的灵魂,让我不寂寞、不焦虑、不哀怨。我推开窗户,面朝街市,我默默地说:虽然这个四月欠了我一段春色,但这个春天没有负我,我在触摸不到、享受不到春景的日子里,却收获了这个城市从抗疫中升华出的特别的温暖与活力,使我觉得春意荡气回肠,只要抱定信念和美好的希望,人间何时不春天?


作者简介:王卫华,退休公务员,青海省作协会员,热爱文学,曾多次在《青海日报》《青海湖》《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文学港》《雪莲》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等多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