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张光波作品 | 乡愁依旧

 梅雨墨香 2022-04-20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一直想去“诗乡”绥阳看看,那里有个远近知名的“杜家堰坎古庭院”,它是杜兴成老师家的故园;如诗似画、人才辈出。

去年腊月下旬,杜老师回乡在筑逗留,我提出想去他家故园观光一游。他闻言甚喜,想了想说:“那你春节后来吧!”

过完年,我就迫不及待地给杜老师预约去绥阳的时间。他说:“你2月26日来吧,这天正好有七八个遵义籍的女兵也要过来。”然后问我:“你有几人要来?我好给你们安排住宿。”

26日晨,我便和邹书强战友乘车前去。到达绥阳后,杜老师与我们热情握手,然后就带我们去吃午饭。到宾馆休息时,他约定我们下午两点,在他县城的住所楼下集中,与遵义籍的女兵和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的几个老同志一道同行。

女兵们见我和邹书强与她们都是曾经的军人,便亲切地谈论、思念起部队生活来。大家深有同感的是:这些年忘了许多人、许多事,然而对当年的部队和战友却记忆犹新。

随后,大家便分别乘车奔向3公里外的“杜家堰坎古庭院”。

一下车,我被停车场前一座方形、砖墙建筑的“观景台”吸引。杜老师说:“登上楼去可眺望四方景象”。我沿梯而上,放眼望去,能看到这处座西向东的清代庭院概貌和主屋后山隐现山的亭子。

庭前是一片狭长的休闲坝。在坝上有三处显目的景点,由近及远看去,依次是门字形的景观碑林、六角形的“你我他亭”、河边的古“风水树”。“你我他亭”是杜老师仿照乌镇茅盾先生家的一处小亭建造。风水树盘根错节、高大粗壮,已在杜家堰坎河畔屹立了好几百年。

杜家堰坎河是一条清粼粼的小河,为绥阳母亲河洋川河的上游。河岸边有一座微型土地庙,杜老师说:“常年有人前来进香。”在土地庙前面是一广袤的田野,远处的山脚下矗立着大小楼房。

从观景楼下来,见一群身穿桃花短袖衬衫和翠绿长裙的中龄妇女手拿紫色长巾,在庭院前踏着音乐节拍跳起了舞。美丽的舞姿,使古庭院多了几分靓丽的色彩;歌声像似迎宾,亲切友好、热情奔放,顿感拂去了我们初春的寒意。

在观景台下,大家三三两两自行观看一座座石碑。

鱼塘边有一座假山,上面刻着“南有沙滩北有堰坎”的题词。如今,新蒲的“沙滩”和绥阳的“堰坎”已形成一道黔北文化的风景线。

我们参观了由共青团贵州省委“春晖中心”和社会贤能以及杜老师的学生共同出资竖立的、能体现杜老师情怀和诗乡文化的、激励后辈前行的六座高大厚重石碑。

在这些石碑上,分别镌刻着他创作的、经久不衰的精品名作《战友之歌》《忘不了你呀妈妈》《游子吟》《贵州放歌》《杜氏家风家训歌》。其中的一块为大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的“杜家堰坎”四个大字。

在此,战友们和杜老师合了影,大家一起高唱了《战友之歌》,然后簇拥着他向庭院走去。

院墙很长,三米多高。正中是龙门,高约五米,其两边墙上镶嵌着方形四孔的窗花,洁白又美丽。

龙门两边分别立着两对一米多高、深青色,上有横洞雕图的石围桩。杜老师说:“那是古代象征功名,用于升旗的石围桩。”由清朝政府为他的高祖父而立。

龙门口两侧各有一石柱,上面刻着由杜兴成老师撰写,戴明贤先生书法的“寒门两扇,藏有先辈千秋苦;游子一曲,唱得故园万代欢”的对联。门璧上悬挂着杜老师根据祖上传承的家风而撰的家训对联:“公兹勤和仁礼谦诚兴家风,德爱博贤义节孝真育后人。”他特邀了曾国藩的后人,著名书法家曾正国来书写,这寓意深远。龙门上方是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题的“杜家堰坎古庭院”七个大字。

进入用石板铺就、比篮球场还大的院坝,顿时一股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座九柱高堂的主屋始建于清朝咸丰初年。主屋壁上十多扇镂空雕刻的窗子,看起来就像由许多繁体喜字连起来的复杂精美的图案。大门上方悬挂着清朝的“武魁”牌匾,下面一副对联是杜老师书写的:“仰礼循规,教化终将结正果;敬宗追远,笃学必定有功名。”主屋的墙壁上挂满了其它楹联,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金灿夺目。

杜老师给我们介绍说:主屋下面两侧原来都有厢房,一边早年被搬走,另一边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被邻居家失火烧毁。如今所见的“劝勉楼”和“丽人台”(戏楼)都是后来新建的。

“丽人台”(戏楼)上有一副杜老师撰书的对联:“丽人高唱,近谢远方来客;游子低吟,遥思故里乡亲。”很有诗意,令人回味无穷!

接着,我们去了“劝勉楼”参观。下面的墙上镶嵌着一块青石板,镌刻着杜老师所作的《无题》诗,即现在的:《杜氏家风家训》

公正成就家国兴,
慈善撼动山海情;
勤奋求索一生苦,
和睦安民全凭心。

仁者只需三亩地,
礼仕让他七桶金;
谦逊待客八方走,
诚恳处事两袖清。

德性好坏定命运,
爱憎分明藏胸襟;
博学多才不傲势,
贤惠端庄树人品。

义气莫可太纵容,
节贞风骨照后孙;
孝敬二字最难读,
真忠怀揣天下行。

浏览完那些词句,杜老师沉默了许久,对我们感叹地说:“写这东西,是为了启迪、鞭策、激励后人;照此为人处事,才能在逆境中生存、重新崛起!”他略有所思地停顿了一会,表情凝重地说:“在近代,我家就因曾祖未秉承高祖遗风,有点公子少爷气,导致了家境第二次衰落,三代单传,爷爷23岁早逝时父亲还不满3岁,民国家景跌落至谷底,直到新中国诞生我父母生养了我们8姊妹,这才重新兴旺起来。”

他的一席话,让我深受感触:的确,家风的好坏,会导致一个家庭的兴衰,从而也会导致一个国家的兴衰。想想当今的社会风气,我有些忧愤地说:“老师倡导的这种家风很好!可谓楷模、放之全国而皆准。家风好,国风才能正,值得向全国推崇,有益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

离开劝勉楼,我们进入铺着青砖,摆放着各种古代家具的主屋内,杜老师面向我们讲述了这座古庭院的前世今生。

杜老师家的祖先与杜甫、杜牧是同一家族。一世祖杜凤于明朝万历年间从江西临江府迁来贵州遵义府绥阳县。四世祖杜英才曾任“湖广副将”,立有战功;解甲归田后,建造了杜家院子和钟鼓楼,设堂办学,富甲一方;后杜家院子慢慢衰落,失去晖华,古建筑无影无踪,钟鼓楼也被人搬走。

天祖杜修德是清朝时期的团练,有自家的武装,从此家道又开始兴盛。咸丰初年,因人口众多,他搬出了原有的杜家院子,选堰坎河畔新建了这座九柱八间的四合院,是当地最大的民宅。

上个世纪80年代,历经近两百年的老宅屋漏腐朽,四壁残存,杜老师的亲人们陆续搬去了县城,庭院无人居住。他每次回家,一见到破败荒凉的故园,便心如刀绞。每次离去时,都是对故园的伤感和牵挂。他曾发表过一篇散文《别哭,乡间的木屋》,以此来表达他当年对老屋的心酸、失落、惆怅之情。

为纪念先辈的功德,记住故园的几度辉煌和跌宕,记住儿时与骨肉亲人朝夕相处、相衣为命、同甘共苦的流金岁月;他于2006年下定决心,在北京遥控指挥,四个贤弟全力以赴、具体操办,在政府和诸多亲友的相助下,开始了拯救修缮主屋的工程。历时十余年,他投入自己的工资和稿费二百多万元,修缮了老屋,配套增建了“劝勉楼”、“丽人台”、“国学堂”、“观景台”、“你我他亭”、“梦乡亭”、“归亭”等。另外,他还去争取各项资金,整治了古庭院外的环境、河道、乡村公路及停车场。

2009年,修缮和新建后的“杜家堰坎古庭院”被纳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文物单位”。如今,重放光彩的“杜家堰坎古庭院”已成为黔北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胜地。

由书法家张海所书的“杜家堰坎古庭院陈列馆”,里面展出的是杜家的历史和与杜老师相关的各类图片。在一间摆放着宝剑和复书(公文包)的展柜前,他介绍说:“我的高祖父杜灿芳于清朝光绪二年考中武举人后,代表云贵举子进京参加了殿试并获慈安、慈禧皇太后召见,赐予这两件宝物。”

当他来到父母遗像前,顿时暗然神伤,用难过的语气给我们讲述了他那勤劳善良的父母,如何艰辛抚育培养他们长大成才的故事。

在接下来的展厅里,有一幅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书写的:“战友之歌,催人奋进,书敬军旅作曲家杜兴成同志”的题词。也有一些名流学士对他褒奖和视为知音的赠词。还有他与宋祖英等歌唱家切磋歌曲的照片以及众多名人与他的合影。

一路参观过来,我听得很认真。从他家的历史宝藏中,获得了一些启迪人生的东西。知道了他家当年生活的困苦和他求学的艰难;看到了他生生不息发奋图强的足迹,并领略到了他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精神意志和为人的高尚品德、做事的宽广眼界。

从主屋出来,我们到了房后面的国学堂,这是一座由他设计的仿古建筑,作家叶辛为其“国学堂”题字。国学堂分上下两层,主要用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参观完毕,我发现了庭院建筑的许多共同点:主屋的大门和入院处的龙门,皆呈八字形向外扩张;主屋大门前和龙门前的台阶,皆为四级。“劝勉楼”、“丽人台”、“龙门”都是红柱、红壁、青瓦、翘角飞檐、白灰勾边。不同的是院子的屋檐、门眉、楼栏,或镂花琢草、或镶云嵌日、或雕龙画凤……

从“国学堂”出来后,穿过掩隐在竹林中一处圆形的空心拱门,沿石阶而上到了屋后连着长廊的“梦乡亭”。杜老师说那是他小时候常来玩的地方,满是童年的记忆,很是让人怀旧思乡。接着我们上了半山的“归亭”,此名有故乡游子盼归之意。这些亭子都是他以国内名亭作参考,融入自己别样的构思而建造的。

站在小山之顶,顿时让人升起极目处天舒的快感。放眼山下四周,仍然还弥漫着过年的景象。看着下面美丽壮观的古庭楼阁和远方诗画般的河流田野,我心中深深体会到了杜老师对古庭院的挚爱感和归来团聚的幸福感!

在闲聊中,我谈了谈对古庭院的观后感,尔后向杜老师抛出了我心中的不解:“老师费尽心血、钱财和精力,把故园装点得如诗似画,却又自己不住,把它给了社会,为什么啊?!”

他直率地说:“我不需要什么名了。这庭院是我们众亲的,交给国家来管理,一能保住我的乡愁,让它永远存在;二能供后人来此瞻仰、传承家风;三能将大院里的国学堂等资源利用起来,做一些公益事业反哺故乡,岂不很好?!”

接着,他凝视着山下的庭院,说他对祖先、故园、故乡的情结无人能解。说那是一种让他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眷恋和怀念。

他说:“故园才是我的灵魂可归处,唯有回到老家,苦心才能得到安抚而平静,才能爆发出生存的力量和智慧。这里有我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源泉。因此,才下了决心拯救修复老屋!”

他说他自从有了如今的古庭院,才有了乡愁依旧在、真正回到老家的感觉,便多了些回家看看的次数。

他说他每一年的春节都要带着一家老小回来,领着八兄妹整个大家庭的八十多口人走进老屋,给逝去的祖宗们点上香烛,烧一些钱纸,以寄托他们的哀思。

他抬头看了看山顶那座无名亭,感叹地说:“故乡呀,永远是我的乡愁!”


作者简介:张光波,贵州思南人,1964年9月生,1982年10月入伍,中共党员。昆明陆军学校毕业,大学文化。历任排长、宣传干事、党总支书记、中校副团职助理员;贵州省公安厅副调研员,一级警督。2020年加入贵州青年文学研究会。从1987年开始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在纸刊《中国文学》《西部散文选刊》、云南《边防文学》《云南人大》《贵州工人报》、湖北《星星文学》和网刊《贵州作家网》、北京《诗韵传播正能量》等,共发表诗歌20多首,散文10余篇,短篇小说5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