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千斤物资援助上海 为群众免费做饭 这个河南小伙子值得点赞

 洞察全球 2022-04-20


1
“猪肉300多斤、牛肉50斤、面粉带了10袋,有500斤、挂面带了10包、蔬菜约1吨······”
4月12日,42岁的赵占胜利拉着上千斤的物资从老家河南洛阳前往上海,开启了一场援助之旅。
13号抵达上海金山后,赵占胜就在街头支起大锅,直接做饭。他说,周边的每个人都可以来这里免费吃。
第一天是河南烩面,第二天是手工馒头、大锅菜,第三天是卤面,第四天是胡辣汤、油条,第五天是土灶大炖菜。
赵占胜对排成长队的民众们说“保证每个人都有饭”。
一名中年男子边吃边对着镜头说,他二十天都没吃过热饭了。
一天早上5点多,赵占胜还没起床时,一个50多岁,头发蓬松的大姐找到他,问他有没有吃的。
赵占胜给她拿了包子、鸡蛋。
大姐吃完以后,赵占胜又给他装了一大兜。
大姐觉得赵占胜就是她的救命恩人,甚至给她跪下了。
然而,曾经扬言疫情不结束,就一直会做下去的赵占胜,干了5天,就离开了。
据说,考虑到疫情防控原因,赵占胜没继续做下去。
离别前,赵占胜哭了。

这也许是他已与大家建立了深厚感情,舍不得的原因,也许是对自己未兑现诺言的愧疚。

2
赵占胜的举动被一些媒体广泛报道,很多人都感动于他无私的行为。
自上海实行全域静态管理后,物资短缺、物价上涨是市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这对于那些本来经济就不宽裕、现在又没有工作的外来务工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那句“二十天都没吃过热饭”,以及那位大姐的下跪之举,足以证明,他们在疫情下,生活的是多么不容易。
在时代的洪流下,他们似蝼蚁般活着。
赵占胜的出现,给这一群体的生活带来了光。

但这道光,照亮的时间太短,就熄灭了。

3
其实,我也理解当地对疫情防控的担忧。假如当下出现交叉感染,那将挤占本已紧张的医疗资源,对谁都不利。
但还是想问题一句,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去处理这个问题?

比如,给赵占胜提供一个专门做饭的地方,并让志愿者前来协助食物分发,这何尝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呢?这样也能体现出上海的气度与担当。

4
疫情下,外来务工的合法权益该如何保障?
此前,不断地有消息称,上海某小区在分发物资时,区别对待本地人和外地人。比如,本地人优先拿物资,剩下的才给外地人。
我想,这绝对不是上海市政府想看到的结果。
当物资运送到小区后,物资分发权已落到一些居委会工作人员或者志愿者的手中。如果真的出现这个问题,那么,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基层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为什么有很多外地人拿不到物资?
据信,在上报物资时,居委会、村需要落实当地究竟有多少户人家——这是根据户籍和居住证来统计的。
有很多外地来的务工人员,没有居住证,他们就没有被上报。所以,就出现他们领取不到物资的问题。

假如说,谁都可以领取,那又面临一个问题,即重复领取。这有违公平,甚至会导致社会混乱。而且,物资也存在浪费的可能。

5
但文明的社会,首先要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求。
疫情下, 上海的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似乎被边缘化了,而文明的城市应该要看到他们、关注到他们、并帮助到他们。
我们理解政府在当下把主要精力放在“动态清零”上。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疫情下的社会组织还未被充分调动,进行合理配置。
比如,的确有很多志愿者参与了各小区的物资保障工作,但是,政府是否有组织志愿者去调查那些与上海主流社会脱节的外来务工人员呢?
疫情期间,当地政府或许可以在外来务工聚集地、困难群众生活地成立“食品银行”,让社会公益组织来运行“食品银行”,为周边民众提供免费饭菜。为避免病毒传播,若志愿者人数充足,可以送饭上门;若志愿者短缺,则需要保证民众戴好口罩,保持距离,带着核酸检测阴性的证明来拿饭。
关注到社会上的每一个群体,才是文明社会的体现。疫情下,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问题,不应被忽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