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月别枝惊鹊”教科书注释质疑

 新用户61391524 2022-04-21

原创林小丽发光的灯台

(图片来自网络)

明月别枝惊鹊教科书注释质疑

文/ 白林密

辛弃疾的诗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现在编排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之前,这首词设置在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

诗词的起首一句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其中的“别”,初中课本注释为“另外的。”现在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科书把“别”“枝”两个字合并,注释为“斜的树枝。”

现参考古典诗词的例用,结合自己对这首词总体意境的体会,简单谈一下对诗句中“别枝”二字的理解。

这里的“别枝”,其实是两个词。枝字不用多说,名词,树枝。别字的含义,应该根据后面的“惊鹊”来判断。引起“鹊惊”的因素,必然是有什么响动在前。惊字之前能作动词的只有“别”。因而,别字在这里应该是动词,含义为“离别,离开”。这一义项是由别字的原意“分,分解”引申而来的。如李白的五言诗《南阳送客》里有“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杜甫的七律诗歌《送韩十四江东省觐》里有一句“此别还须各努力。”

别字按动词来讲的话,“明月别枝惊鹊”的诗词含义应该是明月离开了树枝,惊吓到了栖息在树枝上的鹊鸟。也就是说,作者创作这首诗词的时候,把月亮当做了一只鸟

诗人表达的意境是,最初“月亮鸟”和其它鹊鸟一起,栖息在同一棵树枝上,时辰渐晚,明月西坠,当它离开树枝的一刹那,弹动了树枝,把其它鹊鸟吓得惊飞鸣叫起来。即作者把月亮的下落,比拟为一只鹊鸟飞离了树枝这样的手法,就赋予了月亮鸟”以生命,诗词的意境也因此更加辽阔、空灵。

综上所述,别字在这里解释为“离开”,则更符合诗词的意境。

至于小学语文课本把别字注释为“横斜的”,这解释叫人一头雾水。笔者孤陋寡闻,目前还没有发现古今文献中别字有“横斜”这一义项的例用。小学语文课本的这一注释,不知道是从哪儿“横斜”出来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把“明月别枝惊鹊”意译为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这一翻译,似乎也有多处不妥。

首先,紧接“明月别枝惊鹊”的是“清风半夜鸣蝉”,这也就点明了作者路过黄沙道的时间是半夜时分,根据天文常识,在半夜里,明月只能是下落,而绝不可能是升上树梢

再者,把诗词中的“鹊”解读为喜鹊,也欠妥当。根据鸟儿的生活习性,这里半夜鸣叫的“鹊”,应该是乌鹊,即乌鸦。虽然喜鹊和乌鸦在古文中都曾经被称为“鹊”,但是受到月光影响就惊飞鸣叫的,多数情况下应该是乌鸦。因为喜鹊筑的巢几乎呈全封闭状态,硕大、结实、安稳。晚上,喜鹊卧在窝里面,风雨对它的影响都不大,何况月光?生活在喜鹊窝附近的人们都知道,喜鹊在晚上鸣叫的概率极小极小。

而乌鸦一般有随季节变化迁徙的习性,它们在夏季飞往北寒带西伯利亚地区,冬季飞回暖温带。有的种类常年生活在同一地区,不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它们筑的巢穴较小,像饭碗的形状,上面开口。有些种类干脆不筑巢,强夺其它鸟类的巢穴繁殖育雏。筑巢和不筑巢的乌鸦,育雏之后都不再回巢,成群起落,晚上栖息在枝头,因而它们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

古人已经发现,乌鸦对月光变化的感知更为敏锐。曹操《短歌行》里写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张继《枫桥夜泊》一诗中有“月落乌啼霜满天”。

由此可见,把辛弃疾《西江月》里“明月别枝惊鹊”中的,解读为乌鸦更为合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