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本氏蝴蝶鱼(拼音:běn shì hú dié yú)英文名:Bluelashed butterflyfish学名:Chaetodon bennetti (Cuvier, 1831)本氏蝴蝶鱼,又称双丝蝴蝶鱼,俗名本氏蝶,为辐鳍鱼纲鲈形目蝴蝶鱼科的其中一种。发现于印度-太平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2010)列为:数据缺乏(DD) 


 同种异名:Chaetodon benetti, Chaetodon binetti, Chaetodon vinctus。 本氏蝴蝶鱼体高而呈卵圆形;头部上方轮廓略平直。吻尖,但不延长为管状。前鼻孔具鼻瓣。前鳃盖缘具细锯齿;鳃盖膜与峡部相连。两颌齿细尖密列,体被大型鳞片;背鳍单一。体金黄色,体侧上方具有一镶银蓝色缘的大黑斑;头部黑色眼带窄于眼径,但在眼下方较宽,不向后延伸达腹鳍前缘,黑色带前后镶银蓝色缘;由鳃盖上角向后下方倾斜至臀鳍有2条银蓝色狭带。奇鳍后缘及尾鳍后部灰黑色,其余各鳍黄色。最大总长度为20厘米。

 亚种与分类 Subspecies and Taxonomy本氏蝴蝶鱼于1831年由法国解剖学家Georges Cuvier(1769-1832)首次正式描述。具体名称是为了纪念英国博物学家Edward Turner Bennett(1797-1836),他曾向展示了本氏蝴蝶鱼的模式标本。
 被发现在有丰富的珊瑚生长的向海和泻湖珊瑚礁中。水深1至30米。
 幼鱼常在较浅处的轴孔珊瑚丛中出现。成鱼常成对出现,多以珊瑚虫为食。



 本氏蝴蝶鱼在印度-太平洋地区有广泛的分布。在东印度洋,它们沿非洲东海岸从索马里到南非,穿过印度洋,最北到印度和斯里兰卡,进入太平洋,最北到日本南部的柏岛,南到豪勋爵岛,东到法属波利尼西亚的曼加拉瓦。在西澳大利亚,它被发现在罗利浅滩和斯科特礁。它们也出现在帝汶海的阿什莫尔礁,昆士兰的大堡礁北部到莫顿湾以南。
 本氏蝴蝶鱼只以活珊瑚为食,因此它很容易受到大量珊瑚流失的影响。这个物种的自然丰度很低,因此不能用正常的取样方案进行可靠的调查,所以在有广泛的珊瑚枯竭的地方,丰度是否有显著的下降是未知的。有可能丰度的轻微下降会使当地的种群不再有活力。它被列为数据缺失。建议对该物种的生态学和自然历史进行研究。还需要对种群进行监测。
 本氏蝴蝶鱼是一种很罕见的蝴蝶鱼,也很少出现在水族贸易中,由于其食性单一难以转换,很难在水族箱中维护,在人工饲养时,通常会饿死,故不建议购买饲养。

一般以潜水方式捕捉,不容易存活于水族箱内。虽有观赏价值,但其属于珊瑚礁鱼类,故应留在海中供潜水旅游观赏,不宜捕捞或食用。  The bluelashed butterflyfish (Chaetodon bennetti), also known as the eclipse butterflyfish, archer butterflyfish or Bennett's butterflyfish, is a species of marine ray-finned fish, a butterflyfish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Chaetodontidae, It is found in the Indo-Pacific.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无知的像个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