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立规矩”,孩子会变得更优秀

 育娃易筋经 2022-04-21

我们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地方都有规矩,任何人都需要遵守规矩。

社会上的规矩我们可以称之为“法律”,学校里的规矩我们称之为“校规”,家庭里的规矩我们称之为“家规”。

为了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通常会考虑到给孩子立规矩。

可是在立规矩的时候,家长会发现孩子根本不听你的,甚至会跟你对着干。

比如给孩子制订了每天看半小时动画片的规矩,但时间超过了,孩子依然坐在电视机面前不肯关电视。

为什么你立的规矩,孩子不愿意听呢?

一个人之所以抗拒做某件事,是因为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这件事我不喜欢做,同时我也不喜欢被命令,所以本能想要抗拒。

所以越是跟孩子强调不要丢玩具,孩子越是将玩具丢得到处都是。

越是强调不能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孩子越是不听你的,看到喜欢的玩具他还是要抢。

越是要求孩子不能乱发脾气,可是孩子脾气反而越来越大,稍不顺心,就会大吵大闹。

面对孩子不遵守规矩,咋说咋不听的行为,许多家长既气愤又无力。

于是乎家长们为了使自己的规矩能够对孩子奏效,就开始展示家长权威,采取“强制措施”:语气变得严厉起来,好好说话变成了吼孩子;为了让孩子长记性惩罚、体罚孩子;强制要求孩子执行命令。这样做不仅效果甚微,反而会使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其实孩子不遵守规矩,可能是由于家长们不知道如何给孩子建立规则造成的。

究竟如何建立规则,孩子才能愿意听?

1、规矩并不是单方面的

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

这里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规则是共同制定的

在制定规矩时,不能光家长说了算,要尝试要让孩子参与进来。就好比搭积木一样,如果全程都是家长在帮忙,那么孩子就体验不到搭积木的乐趣。我们要让孩子会有一种参与、自己做主的感觉,而不是被迫服从,孩子们当然会积极配合。他们会觉得这其中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第二、要取得共同制定人的同意,规则才能生效

立规矩的时候,和孩子商量着来共同制定,而不是单方面的当一个方案的决策人。

应该将立规矩看成是“签合同”,合同内容本来就应该双方都要同意,否则就相当于是“霸王条款”。

为什么有些孩子不遵守规矩,究其原因还是孩子们觉得这些规矩对他来讲就是“霸王条款”,孩子对这些规矩不是很满意。

第三、所有成员要一起遵守

规矩生效最重要原则就是要遵守,不管规矩定制得是多么合理,没有人遵守等于是没有规矩。

制订了每天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的规矩,不仅孩子要遵守,家长也要遵守,这也就是规则三要点之一:所有成员都要一起遵守。

如果规定孩子不能看电视超过半小时,但是家长自己却看了好久,那么这就是不遵守规矩。

就好比“红灯停,绿灯行”这项交通规则,大家都要遵守,如果一部分人遵守,另一部分人不遵守,势必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家长自己不遵守规矩,却要求孩子遵守,孩子自然是有怨言的。

2、立规矩是门技术活,这些因素需要考虑进去

有时候家长和孩子讲理,本意是希望孩子能知对错,明事理,可交流方式带有斥责、惩罚性质。

立规矩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的事情,这是一门技术活,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效果会更好。

第一、尊重——家长有建议权,并没有决定权

家长要尊重孩子,更需要让孩子觉得我们尊重他们。

在公司,规则的制定是为了利益,而不是公平,公司不是讲理的地方,只看结果和绩效,所以有些规则看起来缺少人情味。所以现在流行一句话:别和我谈尊严,你的尊严值几个钱?你创造的价值才值钱!

但家庭不是一言堂,家是有温度的地方,外界的那一套丛林法则并不适合家庭。

天底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所有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这种平等决定了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要容纳个性,允许差异。

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用建议代替决定!

我们回到之前关于看电视时间的规矩上。

将每天看电视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的这个决定,改成:爸爸妈妈建议你每天看电视时间不超过半小时,我们一起遵守好不好?

第二、民主——立规矩过程中要倾听孩子的想法有研究指出,在家庭教养方式方法中,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忽视型、专制型、溺爱型、民主型。

为什么会立规矩?本质就是孩子的行为和观点与家长的观点产生了分歧。意见不统一时,家长需要先听孩子的意见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孩子参考。

和孩子平等的沟通,最重要的是地位的平等,不要拿父母的权威,逼孩子顺从。

耐心倾听孩子说话,了解孩子,感受孩子内心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民主的氛围。

第三、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

有人认为定好的规矩不能破,否则孩子会像进入没有墙壁的房间,不知道底线是什么。

但我认为立规矩不是将孩子塞进一个规则牢笼,而是为了让孩子知道做人做事的底线是什么。

就比如青少年与网络问题,在几十年前,只要谈到上网,那就会与网游、网吧、不良少年等负面词汇联系起来。

所以那时候的家规是禁止上网!不管什么时候一律禁止触碰电脑!

但如今是互联网时代,电脑和手机已然成为生活必须用品,就不能再用几十年前的观点来给现在的孩子立规矩了。

连电子竞技都成为一项运动了,如果孩子有天赋,但却保守着网游害人的陈旧思维,那么不仅会耽误孩子还会使亲子关系变差。

现在立的规矩,必须要将互联网考虑进去,必须要学会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

第四、因材施教——立规矩需要量身定制,尊重个体差异

子路问:“听到就做吗?”

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

冉有问:“听到就做吗?”

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很疑惑,便请问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这一概念,早在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就已经提出来了。

人与人之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如肤色、声音、体能、智力、学习能力、性格等。

立规矩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不能盯着别人家的孩子的标准照抄不误。

有些孩子一个星期能背几十首古诗,那是因为他记忆力强,专注力好,背书很轻松。而有的孩子专注力不行,背书吃力,那就不能按照别人的标准来立规矩,可以考虑一个星期背五首。

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才是正确之举。

3、除了“狼爸虎妈”,多数优秀的孩子是出自家规张弛有度的家庭

之前的美国的华裔虎妈教育方式非常火,为了能让孩子成才,虎妈还专门给女儿立了规矩。

她不准女儿们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校园演出,而且不许抱怨;不准她们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也不准她们擅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虎妈和二女儿关于练小提琴的事。

她警告小女儿,"如果明天以前练不好,就把她的玩具屋拆了,捐给慈善机构,并且不许吃午饭、晚饭;如果后天也弹不好,圣诞礼物和光明节礼物就没有了;如果大后天还弹不好,那么接下来的两年、三年、四年的生日派对就想都别想了。"

最终因为练琴这件事,小女儿和虎妈在餐厅爆发激烈矛盾,因为她受不了母亲的变态般的掌控。

虎妈就像一位"独裁者",全方位掌控着孩子们的生活,她给两位女儿立的规矩在今天看来也会有很多家长觉得不近人情。

甚至在给女儿们立规矩过程中受到丈夫的质疑时也全然不做理会,她认为自己就是对的。我们暂且不评论虎妈的教育方式,因为这只是美国精英阶层教育的一隅。然而我想说的是,除了“狼爸虎妈”,多数优秀的孩子是出自家规严格且开明的家庭。有弹性的规矩就像是一件宽松的外套,它不仅能帮孩子抵挡寒风,让孩子感到温暖,而且还能使孩子感到宽松舒适。

这样孩子不觉得太受束缚,自然愿意配合、合作。也容易将规则内化为习惯。

家长轻松,孩子快乐,既达到预期效果,也最大程度上维持了良好的亲子关系。

4、请允许孩子犯错,让孩子们在错误中多呆一会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准备了一个木箱子,箱子连着一个脚踏板,箱门外有几条鱼,然后把一直饿猫放入箱中。

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时,只是无目的地乱撞,想出去吃鱼,后来偶然碰到脚踏板。饿猫打开了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

第二次,桑代克又把饿猫关在箱子里,如此多次重复。许多次之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

桑代克认为,猫并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它能顺利逃脱,是因为不断地尝试。

这只猫在失败中,消除无用行为,记住有助于逃脱的有用行为,最后成功地学会逃脱。因此,他认为学习就是不断试错的行为。

在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因为孩子的试错成本是最低的。

家长要敢于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让孩子在错误当中多呆一会儿。许多孩子总是会犯错,并不是他们喜欢这么做,有可能是他们对家长制定的规矩不是很理解,所以他们很好奇。

允许孩子试错,可以帮助他们在错误当中明白要承担的责任,以及对规则更加了解,同时还能满足孩子们的探索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