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教育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教育专家谈教育 2022-04-21

教育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陶华坤
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影响和发展人的身心为目标。教育让受教育者主动学习、思考、实践,最终成长和发展成为期望的人才。
1.教育传播力
传播力就是传播主体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传播活动,以教与学的形式进行,其目的是有意思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重视教育传播过程及效果研究,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平台教育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像静水深流,像草木生长,在渐变中改变人的思想,塑造新的行为。将有限人生投入到无止境的教育事业中,在教育实践中发挥“渐渐”的力量,让人在渐变中看到突变。
传播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时空。教师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教育信息的搜集、加工与传递。其传递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课堂教学。传播效果有三个层面:认知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态度层面。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变化;行动层面。以上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体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认知→态度→行动,是一个效果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让人在刹那中看到永恒。
聚焦传播力,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发挥教育先导性作用,传播教育好声音,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品牌。“文者,贯道之器也。”“贯道”就是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即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引导人们分清是非,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中国故事更蓬勃生动的传播力,让最有意义的经典思想传播久远,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达到内化于心。
2.教育感染
会说话的力量:父亲对儿说,想给你找个媳妇。儿说,我自己找!父亲说,这女孩是比尔盖茨的女儿!儿说,是这样,可以。然后他父亲找到比尔盖茨,说,我给你女儿找个对象。比尔盖茨说,不行,我女儿还小!父亲说,可这小伙子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比尔盖茨说,啊,这样,行!最后,父亲找到世界银行总裁,说,我给你推荐个副总裁!总裁说,我有太多副总裁了!父亲说,可这小伙子是比尔盖茨的女婿!总裁说,这样,行!如果想让别人接受的意见,要对人心的了解较高的情商素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这就是感染力。
感染力指能引起别人产生相同思想感情的力量,启发智慧或激励感情的能力。魅力不是装腔作势,更不是扭怩作态。一个人真正的魅力来自于人的内心世界,它真实、深刻、充满强烈的精神感染力。教育感染力依托教育具体实践活动,其运行是一个动态过程,伴随着教育计划、实施、评估、总结等环节的演进而处于不同状态之中,其运行过程大致可分为激发、传递、整合和升华四个相对独立、互相作用且形成的螺旋闭合回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交相辉映。
彰显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本质。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要守正,容不得折腾,久久为功教师执教风格:治学严谨,自成体系;信息量大,激情四射;旁征博引又不失诙谐幽默极富感染力。构建“基于问题解决、致力创新共享”的工作推动机制教育需要培养出能够主动适应未来数字化社会发展的人才,建立适应智能时代的包容、公平、绿色、高质量和可持续的智慧教育体系,完善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终身学习体系。
3.教育影响力
教育就是一种影响力。要营造一种“场”,通过知识和经验传来影响学生让他们的潜能得以发挥知、情、意、行得以改变和发展。教师应该是具有影响力的人!影响力从何而来?教师的影响力来源于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及教师的职业身份。通过影响力,引导、激励、发展、完善学生,促使学生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教师应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勇于担当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影响力是用一种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影响力是为推动他人达成个人所期望的目标而服务;影响力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罗伯特·B·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书中提到六个影响力原理互惠原理承诺一致原理社会认同喜好原理权威原理稀缺原理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捧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会把影响力用到你的身上。
孔子所有作为都是以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目的。把学习作为终身事业,周游列国14年,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等,想通过努力来改造社会。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克服“教师爷”古板、教条、自以为是。要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泥土气息提升思想力量。以引人入胜的内容启人入“道”,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用心灵感受时代脉搏,用脚步丈量时代变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