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永强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加快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努力营造良好融资生态,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融资生态”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进一步促进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涉农领域、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对于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从而稳定就业水平有着积极意义。 专家解读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随后,银保监会印发《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聚焦小微企业、“三农”、创新创业群体等领域的普惠金融事业部。自此,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引领,其他银行金融机构跟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初步形成。 经过近几年快速发展,我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增速超过25%,贷款利率累计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2021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07万亿元,其中大型商业银行余额6.56万亿元,占比超过34%,“头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后,随着普惠贷款基数持续增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继续维持普惠贷款高速增长面临困难。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未再设定具体增速目标。普惠金融政策导向由追求规模和速度转向质量和效果,着力推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普惠金融体系,营造普惠金融良性生态。今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银行策略 商业银行应聚焦主责主业,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快与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信息联通,推进涉企信用信息共享,营造良好融资生态,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找准市场定位。大型商业银行可围绕过去三年高速发展的普惠金融业务,分析优势、补齐短板,夯实业务发展基础。中小银行金融机构应当抓住契机,利用好政府给予的普惠金融政策工具,充分发挥自身贴近市场等差异化优势,加快发展。 坚持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融资生态旨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实践证明,数字化是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实现增量、扩面、降价的重要手段。坚持数字化转型,基础在数据。商业银行应强化数据整合、分析、治理,将数据要素变成数据资源,将数据资源变成数据资产,充分发挥数据在客户营销、风险防控、合规发展等领域的作用。 优化信贷结构。良好融资生态意味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多层次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体系。大型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技术、资源优势,推进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绿色金融、科创金融融合发展,强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服务好个体工商户、新市民等主体,不断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地方法人银行要用好人民银行政策支持工具,发挥自身了解客户的优势,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不断提高信用贷款占比,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