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腸命百歳馬小鬆 2022-04-21

卷十一

  [卷十一] 风论

  论曰∶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人居一气,道在其中矣。外有八邪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真气内弱,风邪袭之。风之伤人,或为寒热,或为疼痛,或为偏枯,或为拘挛,其候不一。风者,善行而数变。此乃风者,百病之始,万病之长也。盖内不得通,外不得泄,此谓之病生于变乱也。或失音而昏冒,或口目而斜,可用三圣散吐之;或不知人事者,或牙关紧急者,粥不能下、不能咽者,煎三圣散,鼻内灌之,吐出涎沫,口自开也;次服无忧散、通解丸、通圣、凉膈、人参半夏丸、桂苓甘露散、消风,散热除湿润燥,养液之药,排而用之。切忌鸡、猪、鱼、兔、油腻、酒醋、荞面动风之物及引痰之食。

  大凡头风眩晕,手足麻痹,胃脘发痛,心酸满闷,按之有声,皆因风。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在上谓之停饮,可用独圣散吐之;吐讫,后服清上辛凉之药,通圣散加半夏之辛。仲景云∶此痰结胸中而致也。

  大凡风痫病发,项强直视,不省人事,此乃肝经有热也。或有切牙者,先用葶苈苦酒汤吐之;吐后,可服泻青丸下之;次服加减通圣散。显切牙证,用导赤散治之则愈。如病发者,可用轻粉、白矾、礞石、代赭石,发过米饮调之。《经》云∶重剂以镇之。

  大凡人病雷头懒干,俗呼之谬名也。头痛昏眩,皆因浴发而得之,即为首风。此因邪风在于胸中热甚,化而为痰,风之所致也。可以茶调散吐之;吐讫,次用藏用丸下之;后可服乌荆丸。

  若是雷头者,上部多有赤肿结核,或面热无汗。《经》云∶火郁发之、开导之、决之。可用针出血则愈。《灵枢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岂不妙哉!衰老者,可用凉膈解毒,消风散热为治;年壮者,可以荡涤积热,大黄、牵牛,气血宣通,便无壅滞而愈。

  凡人患目肿,经年不瘥,俗言头风所注。更加头痛者,岂非头风者欤?此乃足厥阴肝之经,手少阴心之经,兼五脏俱有大热也。可先用通解丸,通利大、小便,后用大黄越桃饮子。治肝热者,羌活、决明散服之,大有神效矣!凡目有泪出,俗言作冷泪者,非也。《内经》曰∶肝液不禁,此大热熏蒸于肝也。热极生风,风冲于外,火发于内,风热相抟,此大泪出也。内外皆治,可以愈也。治外以贝母一枚,白腻者,加胡椒七枚,不犯铜铁,细研,临卧点之;治内者,祛风散热之剂,可用当归饮子服之;阳热极甚者,目睛发痛不可忍者,可用四物汤,加汉防己、草龙胆,送下神芎丸五、七十丸,利三、五行则愈。

  凡人病痰发者,其证不一,盖有五焉∶一曰风痰,二曰热痰,三曰湿痰,四曰酒痰,五曰食痰。诸痰在于膈上,使头目不能清利,涕唾稠粘,或咳唾喘满,或时发潮热,可用独圣散吐之,次服加减饮子,或疏风丸,间而服之。《内经》曰∶所谓流湿润燥之义也。

  凡人但冒风邪温病,前三日在表,未入于里。其候头项强痛,身热恶风寒,有汗无汗,腰痛不得俯仰,可用益元散五钱,通圣散五钱,相合服之,名曰“双解散”。用水一大碗,生姜十余片,连须葱白五、七茎,豆豉一撮,煎至三、五沸,去滓,先服大半;良久,以钗子探咽喉中,吐出痰涎,不可嗽口;次又服少半投之;如未汗出,更用葱醋酸辣汤,再投之;衣被盖覆,汗出则愈矣。《气交变大论》云∶岁火太过,炎暑流行,火气太剧,肺金受邪,上应荧惑,大而明现。其病热郁,可用辛凉之剂,万举万全。夫扰攘之世,药宜辛凉以解火。治世民众安静,如用升麻葛根汤、败毒散,辛温之剂,亦无加害。亦可加葱白、盐、豉,上而越之,表而解之。《内经》曰∶因其轻而扬之。扬者,发扬也。吐、汗之后,宜大将息,旬日之后,不可犯之,犯之其病复作也。

  凡伤寒疫疠一法∶若无药之处,可用酸齑汁一大碗,煎三、五沸,去菜叶,饮讫;候少时,用钗子咽喉中探吐,如此三次;再煎葱醋汤投之;衣被盖覆,汗出而瘥。《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伤寒三日,头痛身热,病在上,宜涌之,涌后以淡粥养之。

  又一法∶用凤凰台散,嗅于鼻内,连嚏二、三十次。

  嗅药时,坐于暖室中。嚏罢,以浆水粥投之,衣被盖之,汗出而愈。嚏法同吐法用之。

  一法∶导引,若无药处用之。令人盘两足而坐,以两手交十指,攀头后风池、风府二穴,此风之门也,向前仰首,数至于地,如此连折,点地一百二十数;急以酸醋白汤投之,汗出即解。

  凡男子妇人小儿,手足麻痹,肌肉不仁者,风、寒、湿三气相杂至,合为痹。先用黄芩芍药汤吐之;吐讫,次用通解丸,通经而泻之;泻讫,更用辛甘之剂汗之;汗泻之后,可用当归清凉饮子,兼乌荆丸、除湿丹,和血行经之药则愈矣。

  凡人病痰证发者,比前论更多,有三证显,证共成五也∶一曰风痰,二曰热痰,三曰湿痰,四曰酒痰,五曰食痰。诸痰在口,上焦毒熏于头者,诸阳之会首也。故令病患头重目涩,涕唾稠粘,或咳嗽喘满,时发寒热。可用赤小豆汤吐之;吐后,各随其证而治之。可服消风去热。导湿化痰者,可服通圣加半夏导气之剂,岂不妙哉!如新暴风痰者,形寒饮冷;热痰者,火盛制金;湿痰者,停饮不散。可服加减连翘饮子、除湿丹、无忧散。亦有酒痰者,解毒三圣丸主之。五者食痰,可用汉防己丸,丹砂选而用之。若根据法服之,决有神效。

  [卷十一] 论火热二门

  凡伤寒、中风、温疫、时气、冒暑,感四时不正之气。若邪毒之气,人或感之,始于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前三日在于表阳也,后三日在于里阴也。《内经·热论》,通谓之伤寒。热病者,言一身之热气也;伤寒者,外感于寒邪也。夫伤寒之寒热者,恶寒为表热里和,故恶寒脉浮大也;发热为里热表和,故发热脉滑实也。可以吐法而解之,用拔雪汤主之。生姜、葱白、豆豉同煎葶苈苦酒汤,上而越之。若病患脉沉实者,或不大便,喘满语,不必拘日数,急攻于里,可用通解丸;胃中渴燥者,大承气汤下之。慎不可用银粉、巴豆粉霜、杏仁、芫花热性之药,用之必致危殆。仲景云∶调理伤寒者,皆在汗、下之理。当明表里,无不愈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深可慎之。汗、下之后,切宜慎口,可服淡粥而养之,不然,其病复作。

  又论伤寒七八日,潮热腹满,发黄有斑者,何脏使然?《内经》云∶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此四经受病也,仲景云,两寸口脉俱浮滑,胸中有痰攻上者,可用瓜蒂散吐之;吐后,随证调治处药。发黄之证,皆因阳明中风,太阳中湿,瘀血与宿谷相抟,令人发黄。煎栀子茵陈蒿汤,调加减五苓散服之后,利小便快者,如皂角色汁,此为效矣。发斑者,心经受热,故有此证。详斑轻重用药之理∶轻者斑红,可用越桃饮子;重者斑紫,毒瓦斯胃中盛也,大青四物汤、元参升麻汤主之。潮热腹满者,谓邪热在胃中也,可以荡涤邪热,流湿润燥,宜急治之。杂病寸口脉沉实者,亦在胸中。有启玄子注云∶上盈不愈者,吐而夺之,此病乃瘳矣。斑黑者,危而难治也。黄病血病,问其小便利与不利也,验又有头痛数日不止者,此乃六阳受病也。手之三阳,从手走至于头;足之三阳,从上走至于下。盖六阳之聚会也。久痛不愈者,令人丧目,以胸膈亦有宿痰故也。先以羌活散涌之,以川芎石膏散、白虎汤,选而服之则愈矣。

  又一法∶治头痛不愈者,可煎连须葱白豆豉汤,多服之,后吐为效;吐后,可服川芎薄荷汤,辛凉之剂,清上之药,疏风丸散之类。仲景云∶伤寒头痛,脉寸口急而头痛是也。

  凡男子有病,面黄身热,肌瘦,寒热往来如疟状,更加涎嗽不止,或喘满,面目浮肿者,或身体俱热,或有自汗。《内经》云∶病名伤寒夹劳之证也。治之奈何?病在上者,其高者因而越之。可用防己散吐之;吐后,初用通解丸一服;次服人参黄散、当归饮子、加减小柴胡汤,择而用之。《内经》谓∶男女之证,皆同类,用其治法也。根据此调治,无不取效矣。

  凡人病心胸痞闷,不欲饮食,身体壮热,口燥舌干,大小便不利。有一工治之,说下元虚冷,便投暖药十数服,其病不愈。又一医所论与前亦同,又投暖药五、七日,其证转加困弱。请余治之。诊脉而说曰∶审问日数、饮食、大小便何似?小便赤色,大便黑色。便言伤寒瘀血之证,初用大黄芍药汤二剂,次服犀角地黄汤二服,后用通经丸一服,换过大便黄色,以为效验。此药服十余服,方可病瘥矣。

  凡男子妇人,所显证候,皮肤发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兼有头痛颊赤,心忪,唇干舌燥,日晡潮热,夜有盗汗,涕唾稠粘,胸膈不利,或时喘嗽,五心烦热,睡卧不安,饮食减少,多思水浆,经脉不通,病名曰何病?《奇病论》曰∶女子不月,血滞之病也;男子肾虚,精不足也。凡治此证,降心火、益肾水,此之谓也。可先用通解丸,泻三、二行,次服当归饮子,又用加减五苓散、木香三棱丸、人参黄散、犀角散之类,详其虚实,选而用之。若咯脓咯血,大小便血,但亡血者,不可宣吐,勿服酸辛热物姜附之类药,不可不戒慎也。若犯诸亡血之证者,不可发汗,不可温补。脾胃之药若服之,虽进饮食,不生肌肉,此病转加危笃,乃成虚劳之病也。

  凡医人不明发表攻里,乱投汤剂,有误性命。更大忌夏月燔灸中脘、脐下、关元、气海背俞、三里等。

  燔灸千百壮者,全无一效,使病者反受其殃,岂不痛哉?虚劳之疾,私嗜肉、食、面、辛酸之物,不可食之。但可食者,谨按神农食疗而与之。菠棱葵菜、冰水清凉之物,不可禁也。且图寒凉滑利肠胃,使气血并无壅碍燥涩。《经》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若不忌慎,致令病患胃口闭涩,则形体渐瘦,此乃死之由也。诸劳皆仿此。但诸人咯脓血、衄血、大小便血者,可服三黄丸、黄连解毒丸、凉膈散加桔梗、当归、大黄、芍药、犀角地黄汤,大作剂料,时时呷之。《内经》曰∶所谓邪热伤于肝心之病,根据此调治,万举万全矣。

  凡人年四十以上,日久多言,以致虚损,面色黧黑,饮食无味,心胸痞闷,四肢倦怠,肌体余热,大小便不利,治之奈何?《内经》曰∶不可热补之。夫男子肾虚,水不足也,凡补虚之剂,多用乌、附、天雄之类,岂知肾恶燥也!女子阴虚,血不足也。凡补虚多以阳剂,是以知阳胜而阴亏也。不可用性热之药补之,空心可服加减八物丸、当归饮子、减桂五苓散。烦渴,加益元,名曰淡渗散。更服通解丸,显仁丸亦可服之,大有神效。

  凡人有脏毒下血,何谓也?《生气通天论》曰∶邪热伤肝,因而大饱,筋脉横解,肠为痔。故脓血者,血随热行,参差入于肠胃之间,乃成泻血也。若身体壮热,则为难治;身凉者,可治也。可先调中消血,荡除积血,泻之三、二行;泻后,服芍药柏皮丸、黄连解毒汤、五苓散、益元散各停,新汲水调下五、七钱。甚者取地黄汁半盏,服之则愈矣。

  凡下利脓血,腹痛不止者,何也?诸痛痒皆属于心火也。可用通解丸加减泻之,量其虚实用之;次用消湿散加生姜、大枣、芍药服之;泻讫,又用新水调五苓散服之。又一法,煎灯心汤,调下益元散五、七钱。此病大忌油腻腥荤热物。

  [卷十一] 湿热门

  凡吐呕而泻,病名曰何也?《内经·热论》云∶此乃转筋霍乱之证也。何气使然?此乃邪气在于中焦,使阴阳二气,不能升降。其证心痛而吐,吐则先腹痛而泻,心腹俱痛则吐泻并作,使致挥霍之间,自然撩乱。此证喜寒凉之物,可用冰水调五苓、益元则愈矣。大忌热物。转筋之病,治之奈何?《经》曰∶劳者温之。温者,温存之意也。

  又一法∶生姜汤、益元散、白术散、禹功散,加冰沉冷,细细呷之。渴未止者,频频饮之。如无冰,新汲水亦得。用之,大忌白粥米汤。桂附种种之燥药,不可服之,服之必死。如无药处,可服地浆。地浆者,掘地作坑,注新水于其中搅浑,旋旋取澄清者,饮三、五盏,立愈。

  凡大人、小儿,暴注水泻不止,《内经》曰∶此病暴速注泻。久而不愈者,为涌泄注下。此乃火运太过之病也,火注暴速故也。急宜用新汲水调下甘露饮子、五苓散、天水散;或用井华水煎此药,放冷服之,病即瘥矣。不可用御米壳、干姜、豆蔻、圣散子之类,纵然泻止,肠胃气滞不通,变为腹胀。此法宜分阴阳,利水道,乃为治法之妙也。

  《上古天真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故男女有阴阳之质不同,则天癸精血之形亦异,阴静而海满血溢,阳动而应合精泄。二者通和,故能有子。《易·系辞》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人禀天地而成形也。

  [卷十一] 风门

  凡中风,失音闷乱,口眼斜。《内经》曰∶风之为病,善行而数变。感则害人,有仓卒之变,故百病皆生于风也。可用三圣散,鼻内灌之,吐出涎,口自开也。如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粥药不能下者,用此药。如无此证,可三圣散吐之;次服通圣、凉膈、人参半夏丸、桂苓甘露散等。切忌鸡、猪、鱼、兔、酒、醋、荞面动风之物、引痰之食。吐痰之法,在凡头风眩运,手足麻痹,胃脘发痛,心腹满闷,按如水声,可用独圣散吐之,吐讫,可用清上辛凉之药。仲景曰∶此寒痰结在胸中而致然也。

  凡痫病至于呆证者,用三圣散吐之,于暖室中勿令透风,可以汗、下、吐三法俱行;次服通圣散,百余日则愈矣。

  凡雷头懒干,俗呼之谬名也。此疾胸中有寒痰,由多沐之所致也。可以茶调散吐讫三、二升,次用神芎丸下讫三、五行;然后服愈风饼子则愈矣。此雷头者,是头上有赤肿结核,或如酸枣状,可用针出血则愈。

  凡赤目经年不愈,是谓头风所注,更加头痛,可用独圣散吐之;次服洗心散、八正散之类。

  赤目肿作,是足厥阴肝经有热,用利小便、泻肝经、除风热之寒药则愈矣。

  凡风冲泣下,俗呼为冷泪者,谬也。《内经》曰∶太阳不能禁固,因风冲于外,火焚于内,热相抟,由此泣下。《内经》曰∶热则五液皆出。热甚则泪出,治之以贝毋一枚,白腻者佳,胡椒七枚,不犯铜铁,研细点之,临卧。治法曰∶风宜辛散,寒宜甘发。气遇寒则凝,血得热则散。

  凡诸痰在于膈上,使头目不能清利,涕唾稠粘,或咳嗽喘满,时发潮热,可用独圣散吐之;次服搜风丸之类。《内经》曰∶所谓流湿润燥之义也。

  凡冒风、时气、温病、伤寒,三日以里,头痛,身热恶寒。可用通圣散、益元散各五、七钱,水一大碗,入生姜十余片,连须葱白十余茎,豆豉一撮,同煎三、五沸,去滓,先服多半;良久,以钗子探于咽中吐了,不得漱口;次用少半投之;更用酸辛葱醋汤投之;衣被盖覆,汗出则解。夫扰攘之世,常与《内经》岁火太过同法。岁火太过,炎暑流行,火气大剧,金肺受邪,上应荧惑,大而明显。若用辛凉之剂解之,万举万全。民众安静,则便同水化,可以升麻汤、葛根汤、败毒散辛温之剂解之。虽有潮热,亦无加害。亦可加豆豉、葱白,上涌而表汗自出。《内经》曰∶因其轻而扬之。扬者,发扬也。吐、汗者,以发寒热之邪也。吐、汗之后,必大将息,旬日之后,其邪不复作也。

  凡大人、小儿,风、湿、寒三气合而为痹,及手足麻痹不仁。《内经》曰∶荣虚卫实。皮肤不仁,痹而不知痒痛,可用郁金散吐之;次服导水丸,轻寒之药泄之;泄讫,次以辛温之剂,发散汗出;后常服当归、芍药、乌、附行经活血之药则愈矣。

  凡风蛀牙疼久不愈者,用针签巴豆一枚,以灯燎之,烟尽存性,于牙根盘上熏之则愈。

  凡泄泻米谷不化,日夜无度,腹中雷鸣,下利完谷,可用导水丸、禹功散泄之。或病患老弱气虚,可用无忧散泄之。再观病势强弱,候一、二,可服胃风汤以治其风。如不愈者,更服桂枝麻黄汤,汗之则愈。《内经》曰∶夫风之中为肠风飧泄。启玄子云∶风入胃中,上熏于胃,故食不化而下泄。又云∶暮食不化为飧泄。又《经》云∶春伤于风,夏为飧泄。故风宜出汗。肠中鸣者,风以动之,动而有声。慎不可用罂粟、豆蔻、干姜太燥之药。病渐者燥之,去其湿则愈。病甚者攻之,不动反能为害。《经》曰∶其减则渐,其加则甚。可用五苓散去猪苓加人参散服之。

  凡富贵膏粱之家病疟,或间日,或频日发,或热多寒少,或寒多热少,宜大柴胡汤,下过三、五行;次服白虎汤,或玉露散、桂苓甘露散之类。如不愈者,是积热太甚,以神芎三花神佑丸、调胃承气汤等,大作剂料下之;下后以长流水煎五苓散服之。或服小柴胡汤亦可。或先以常山散吐之;后服凉膈、白虎之类必愈矣。大忌发热之物,猪、鸡、鱼、兔五辛之物,犯之则再发也。

  凡田野贫寒之家病疟,为饮食粗,衣服寒薄,劳力动作,不与膏粱同法。临发日,可用野夫多效方中温脾散治之。如不愈,服辰砂丹治之,必愈矣。如吃罢此药,以长流水煎白虎汤服之,不服食热物,为疟疾是伤暑伏热故也。《内经》曰∶夏伤于暑,秋必病疟。

  凡男子妇人,骨蒸热发,皮肤枯干,痰唾稠粘,四肢疼痛,面赤唇焦,盗汗烦躁,睡卧不安,或时喘嗽,饮食无味,困弱无力,虚汗黄瘦等证,《内经》曰∶男子因精不足,女子因血不流,而得此证。可以茶调散,轻涌讫;次以导水丸、禹功散,轻泻药三、五行;后服柴胡饮子、桂苓甘露散、犀角散之类。大搜风丸、白术丸、调中汤、木香槟榔丸、人参散,量虚实选而用之。或咯血、便血,诸亡血者,并不宜吐,不可不知。慎勿服峻热姜、附之药。若服之,饮食难进,肌肉消减,转加危笃。五劳之病,今人不明发表攻里,遂误至此。大忌暑月于手腕、足踝上着灸。以其手足者,诸阳之表,起于五指之外。《内经》曰∶诸阳发四肢。

  此穴皆是浅薄之处,灸疮最难痊也。及胸穴、中脘、脐下、背俞、三里等穴,或有灸数百壮者,加以燔针,略无寸效,病患反受苦楚,可不思之?劳疾多馋,所思之物,但可食者,宜照食疗本草而与。菠菜、葵羹、冰水凉物,慎不可禁。且因水谷入胃,脉道乃行也。若遇禁则胃口闭而形体渐瘦而脉大,乃死之候也。诸劳皆仿此。

  凡病患虚劳,多日无力,别无热证者,宜补之,可用无比山药丸则愈矣!凡痔肿痛,《内经》曰∶因而大饱,筋脉横解,肠为痔而不愈,变为。痔与,其治同法。《至真要大论》云∶太阳之胜,凝且至,非时水冰,痔疟乃发。注云∶水气太胜,阳火不行,此言阳火畏水郁而为痔。又少阴之复,痱疡,痈疽痤痔。注云∶火气内蒸,金气外拒,阳热内郁,故为疹疮疡。疹甚亦为疮也。热少则外生痱疹,热多则内结痈痤。小肠有热,则中外为痔。其复热之变,皆病于身后及外侧也。又《灵枢》云∶太阳经虚则为痔疟癫疾。盖水虚则火所乘故也。可先用导水丸、禹功散;泻讫,次服枳壳丸、木香槟榔丸;更以葵羹、菠菜,通利肠胃。大忌房室及鸡、鱼、酒、醋辛热之物。

  凡富贵之人痰嗽,多是浓味所致。《内经》云∶所谓味浓则发热。可服通圣散加半夏以止嗽;更服人参半夏丸,以化痰坠涎、止嗽定喘。贫乏之人,多感风冷寒湿。《内经》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可服宁神散宁肺散加白术之类。若咳极面赤,烦冤半晌者,此火化乘肺也。宜详辨之。

  凡大人、小儿,病沙石淋及五种淋涩癃闭并脐腹痛,益元散主之。以长流水调下。盖因热在膀胱,燥其津液,故俗谓冷淋者,天下之通弊也。五苓散减桂加益元散,名曰淡渗散。

  凡两目暴赤痛者,肿不止,睛胀肉,结成翳膜,速宜用秆草,左右鼻窍内弹之,出血立愈。病甚,人囟上百会穴、攒竹、眉间皆可,出血则愈矣。口噙水,紧扣衣领,不可便喷水。

  候血尽便吐了水,盖暴赤肿痛,肿乃龙火之疾,养成之热也。《难经》曰∶目得血而能视。不得已而用之。血化泪,痛而所出。《经》曰∶本病相传,先以治其气。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又一法∶两目赤肿,发痛不止,用长流水煎盐汤吐之;次服神芎丸、四物汤之类。《经》曰∶暴病暴死,皆属于火也。又曰∶治病有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者,赤肿也本者火热也。盐汤咸寒,所以制火。两目赤肿,痛不能开者,以青金散鼻内嗅之嚏之,真气上涌,邪气自出矣。

  凡大人、小儿,口疮唇紧,用酸浆水洗去白痂,临卧贴赴筵散。如不愈,贴铅白霜散,必愈矣。

  凡妇人、男子,喉闭肿痛不能言者,刺两手大拇指爪甲如韭叶,少商井穴也。以针浅刺去血,立愈。如不愈,以温血汤口中含漱,是以热导热凡头肿痛瘰,及胸臆胁之间,或有疮痂肿核不消,及脓水不止,可用沧盐一、二两,炒过,以长流水一大碗煎之,放温,作三、五次顿服讫;良久,于咽喉中以钗股探引吐之,去冷痰三、二升;次服和血通经之药。《内经》曰∶咸味涌泄为阴。《铜人》记∶少阳起于目锐,行耳后,下胁肋,过期门。瘰、结核、马刀挟瘿,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之病也。

  凡瘿袋胀闷,《养生论》云∶两山挟水,其人多瘿疾;土浓水深,其人多瘿。地势使然也。

  此可服人参化瘿丹自消。瘿药多用海藻、海带味属咸寒。

  凡背疮初发,便可用藏用丸、玉烛散,大作剂料,下脏腑一、二十行;次用针于肿处,循红晕周匝内,密刺三层,出血尽,以温软帛拭去血,甚者,百会委中皆出;后用阳起散敷之。不可便服十味内托散,其中犯官桂,更用酒煎。男子以背为阳,更以热投热,无乃太热乎?凡便痈者,谬名也,乃男子血疝也,《难》《素》所不载。然而是厥阴肝之经络,乃血流行之道路也。冲脉、任脉、督脉,亦属肝经之旁络也。《难经》曰∶男子七疝。血疝者,乃七疝之一也。治以导水丸、桃仁承气汤,或抵当汤,投之同瘀血法。聚而不散,可以大作剂料,大泻一、二十行;次以玉烛散,和血通经之类是也。世人多用大黄、牡蛎,间有不愈者,是不知和血通经之道也。

  凡下疳久不愈者,俗呼曰臊疳。可以导水丸、禹功散,先泻肝经讫;以木香散敷之,日上三、两度;后服淡粥一、二日止。

  凡一切恶疮久不愈者,以木香槟榔散贴之则愈矣。凡男子、妇人咳逆,俗呼曰吃忒,乃阴阳不和之故。火欲上行,为寒所抑,寒不胜火,故作凝滞之声。伤寒亦有此证,并宜既济散治之。

  [卷十一] 湿门

  凡男子、妇人,病水湿泻注不止,因服豆蔻、乌梅、姜、附酸热之剂,《经》曰∶阳气耗减于内,阴精损削于外,三焦闭塞,水道不行。水满皮肤,身体痞肿,面黄腹大,小便赤色,两足按之,陷而不起。《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可用独圣散吐之。如时月凉寒,宜于燠室不透风处,用火一盆,借火力出汗;次以导水、禹功,量病患虚实,泻十余行,湿去肿减则愈矣。是汗、下、吐三法俱行。三法行毕,脏腑空虚,先宜以淡浆粥,养胃肠三、两日;次服五苓、益元同煎,或灯心汤调下亦可。如大势未尽,更服神功散,可以流湿润燥,分阴阳,利水道。既平之后,宜大将息。慎忌油、盐、酒、果、房室等事三年,则不复作矣。

  凡上喘中满,酸心腹胀,时时作声,痞气上下不能宣畅,叔和云∶气壅三焦不得昌是也。可用独圣散吐之;次用导水禹功散,轻泻药三、四行,使上下无碍,气血宣通,并无壅滞;后服平胃散、五苓散、益元、甘露散,分阴阳,利水道之药则愈矣。

  凡老人久病,大便涩滞不通者,可用神功丸、麻仁丸,时时服葵羹、菠菜,自然通利也。

  凡三消者,《内经》所谓肺消渴等,可取生藕汁服则愈。

  [卷十一] 寒门

  《经》曰∶寒疡流水,俗呼为冻疮。因冬月行于冰雪中而得此证。或经年不愈者,用坡野中净土晒干,以大蒜研如泥,捏作饼子,如大观钱浓薄,量疮口大小贴之,以火艾加于饼上灸之,不计壮数,以泥干为度,去干饼子,再换湿饼,灸,不问多少,直至疮痂觉痛痒,是疮活也。然后口含浆水洗渍,用鸡翎一十二茎,缚作刷子,于疮上洗刷净。以此洗刷,不致肌肉损伤也。以软帛拭干。次用木香槟榔散敷之。如夏月医之更妙。

  [卷十一] 内伤

  凡一切冷食不消,宿食不散,亦类伤寒,身热、恶寒战栗、头痛、腰脊强。不可用双解散,止可导饮丸、木香槟榔丸五、六十丸,量虚实加减,利五、七行,所伤冷物宿酒推尽,头痛病自愈矣。次以五苓散,生姜、枣煎,用长流水煎取五、六钱。不可服酒症丸、进食丸,此药皆犯巴豆,有大毒故也。

  凡膏粱之人,起居闲逸,奉养过度,酒食所伤,以致中脘留饮,恶闷、痞满、醋心,可服木香导饮丸治之。若田野刍荛之人,食疏衣薄,动作劳役,若酒食所伤,心腹满闷、醋心、时时吐酸水,可用进食丸,以其胜毒也。病甚者,每月泻三、五次。

  凡一切沉积,或有水不能食,使头目昏眩,不能清利,可茶调散吐之;次服七宣丸、木香槟榔丸。

  凡人咳嗽一声,或作悲笑啼泣,抬舁重物,忽然腰痛气刺,不能转侧,或不能出气者,可用不卧散嚏之,汗出痛止。

  [卷十一] 外伤治法

  凡一切刀器所伤,用风化锻石一斤,龙骨四两,二味为细末,先于端四日,采下刺蓟菜,于端午日五更合捣,和成团子,中间穿眼,悬于背阴处,阴干,捣罗为末,于疮上掺贴。亦得里外疮,并诸杂疮皆效。

  凡犬咬蛇伤,不可便贴膏药及生肌散之类。《内经》云∶先治内而后治外可也。先当用导水丸、禹功散之类。可泻惊恐不散、毒瓦斯。或泻十余行,实时痛减肿消,然后可用膏药生肌散之类,敷之则愈矣。

  凡一切虫兽所伤及背疮肿毒,杖疮发,或透入里,可服木香槟榔丸七、八十丸,或至百余丸,生姜汤下五、七行,量虚实加减用之。《经》曰∶先治内而后治外是也。

  凡落马坠井,因而打扑,便生心恙,是痰涎散于上也。《内经》曰∶所谓因气动而病生于外。宜三圣散,空心服之。如本人虚弱瘦瘁,可用圣独散吐之;后服安魄之药,如定志丸之类,牛黄、人参、朱砂之属。

  [卷十一] 妇人风门

  凡妇人头风眩运,登车乘船,眩运眼涩,手麻发脱,健忘喜怒,皆胸中宿痰所致。可用瓜蒂散吐之;次以长流水煎五苓散、大人参半夏丸。

  凡妇人腰胯痛,两脚麻木,恶寒喜暖,《内经》曰∶风寒湿合而为痹。先可服除湿丹七、八十丸,量虚实以意加减;次以禹功散投之,泻十余行,清冷积水,清黄涎沫为验;后用长流水煎生姜、枣,同五苓散服之,风湿散而气血自和也。

  凡妇人乳痈发痛者,亦生于心也,俗呼吹奶是也。吹者,风也。风热结于乳房之间,血脉凝注,久而不散,溃腐为脓。宜用益元散,生姜汤调下,冷服;或新汲水,时时呷之勿辍,昼夜可三、五十次,自解矣;或煎解毒汤,顿服之。

  [卷十一] 火类门

  凡妇人月事沉滞,数月不行,肌肉渐减,《内经》曰∶小肠热已满,移热于大肠,则伏瘕为沉。沉者,月事沉滞不行,故云“伏瘕”。急宜桃仁承气汤加当归,大作剂料煎服,不过三服立愈。后用四物汤补之,更宜服宣明中槟榔丸。

  凡妇人血崩,或年及四十以上,或悲哀太甚故然。《内经》曰∶悲哀太甚,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而上焦不通,热气在中。故《经》云∶血崩下,心系者,血山也。如久不愈,则面黄、肌热、瘦弱,慎不可以热治之。盖血得热而散,故禁之。宜以当归散等药治之。

  凡妇人年五十以上,经脉暴下。妇人经血,终于七七之数。数外暴下者,此乃《内经》所谓火主暴速,亦因暴喜暴怒,忧愁惊恐致然。慎勿作冷病治之。如下峻热药治之必死。止宜黄连解毒汤以清上,更用莲壳、棕毛灰以渗其下,然后用四物汤、玄胡索散,凉血和经之药也。

  凡妇人月事不来,室女亦同,《内经》曰∶谓月事不来,皆是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

  令气上通于肺,心下不通,故月事不来也。可用茶调散吐之;次用玉烛散、芎汤、三和汤、桂苓白术散之类,降心火,益肾水,开胃进食,分阴阳,利水道之药皆是也。慎勿服峻热有毒之药。若服之,变成肺痿,骨蒸潮热,咳嗽咯脓,呕血喘满,小便不利,寝汗不止,渐至形瘦脉大,虽遇良医,亦成不救。呜呼!人之死者,岂命使之然也。

  凡怀孕妇人病疟,可煎白虎汤、小柴胡、柴胡饮子等药。如大便结硬,可用大柴胡汤下。微利过,不可大吐泻,恐伤其孕也。《经》曰∶夏伤于暑,秋必疟。

  凡双身妇人,伤寒、时气、温疫,头痛身热,可用升麻散一两,水半碗,大作剂料,去滓,分作二服,先一服吐了,后一服勿吐;次以长流水加生姜、枣,煎五苓散,热服之,汗尽其痛立止。

  凡妇人双身,大、小便不利,可用八正散,大作剂料,去滑石,加葵菜子煎服。《经》曰∶膀胱不利为癃。癃者,小便闭而不通也。如八正散加木香取效更捷。《经》曰∶膀胱气化则能出焉。然后服五苓散,三、五服则愈矣。

  凡妇人身重,九月而喑哑不言者,是胞之络脉不相续也,故不能言。《经》曰∶无治也。然有是言,不若煎玉烛散二两,水半碗,同煎至七分,去滓,入蜜,放温,时时呷之,令火下降,肺金自清,故声复出也。肺主声音也。

  凡妇人难产者,皆因燥涩紧敛,故产户不得开通。宜先于降诞之月,自月之日,用长流水调益元散,日三服,产必易。产后亦无一切虚热气血不和之疾。如未入月,则不宜服之,以滑石滑胎故也。

  凡妇人大产后,或脐腹腰痛,乃败血恶物之致然也。医者便作虚冷,以燥热药治之,误已久矣!《难经》曰∶诸痛为实。实者,热也。可用导水丸、禹功散,泻三、五行;然后以玉烛血通经、降火益水之药治之。独不可便服黑神散燥热之药,当同半产治之。

  凡妇人产后心风者,不可便作风治之。宜调胃承气汤二两,加当归半两,细锉,用水三、四盏,同煎去滓,分作二服,大下三、五行则愈矣。如未愈,以三圣散吐之。盖风狂便属阳。

  凡妇人产后一、二日,渐热口干,可用新汲水调玉烛散,或水调甘露散亦妙。勿作虚寒治之。

  [卷十一] 湿门

  凡妇人赤白带下,或出白物如脂,可服导水丸、禹功散,或单用无忧散,量虚实加减;泄讫,服桂苓散、五苓散、葶苈木香散,同治湿法。或用独圣散上涌亦是。室女白带茶调散吐之;吐讫,可服导水丸、禹功散泻之;次服葶苈木香散、四物汤、白术散之类则愈矣。治白带者,同泻湿法则是也。妇人有浊污水不止,亦同此法也。

  [卷十一] 寒门

  凡妇人年二、三十,无病而无子,经血如常,或经血不调者,乃阴不升而阳不降,此上下不得交通,有所滞碍,不能为用故也。可用独圣散,涌讫寒痰二、三升;后用导水丸、禹功散,泄三、五行或十余行;单用无忧散,泄十余行,见寒热虚实用之;次服葱白粥三、五日。胃气宣通,肠中得实,可服玉烛散,更助白术散、茯苓之类。降火益水,既济之道,当不数月而有孕。《内经》曰∶妇人有癃、痔、遗溺、嗌干诸症,虽服妙药针灸,亦不能孕。盖冲脉、督脉、任脉有此病不能孕故也。

  [卷十一] 半产

  凡妇人半产,俗呼曰“小产”。或三、四月,或五、六个月,皆为半产,以男女成形故也。或因忧恐暴怒、悲哀太甚,或因劳力扑打损伤,及触冒暑热。慎勿用黑神散,以其犯热药,恐转生他疾。止宜用玉烛散、和经汤之类。凡妇人天生无乳者,不治。或因啼泣、暴怒、郁结,气血闭塞,以致乳脉不通,用精猪肉清汤,调和美味,于食后调益元散五七钱,连服三、五服;更用木梳梳乳房周回,则乳汁自下也。

  又一法∶猪蹄调下益元散,连服之。

  又一法∶针肩井二穴,良验。

  [卷十一] 小儿风门

  凡小儿三、五岁,或七、八岁,至十余岁,发惊涎潮,抽搦如拽锯,不省人事,目瞪喘急,将欲死者,《内经》曰∶此者得之在母胎。胞之所受悸惕、惊骇、恐惧之气,故令小儿轻者为惊风天吊,重者为痫病风搐。胎中积热者为脐风。以上诸风症,可用吐涎散吐之;吐讫,宜珠、犀、龙、麝,清凉坠痰之药。其食乳子母,皆宜服之。

  安魂定魄之药,定志丸之类是也。故妇人怀孕之月,大忌悲忧惊怖,纵得子,必有前疾。小儿风热涎嗽者,可以通圣加半夏,同煎温服。

  凡小儿疳涩眼,数日不开,皆风热所致。可服凉膈散,泻肝经风热郁甚,郁结散而自开也。

  凡小儿通身浮肿,是风水肿也。小便不通者,宜利小便则愈。《内经》曰∶三焦闭寒,水道不利。水满皮肤,身体痞肿,是乘之故。可用长流水加灯心,煎五苓散,时时呷之;更于不透风处浴之,汗出则肿消。一汗减半,再汗减七、八分,三汗消尽。内外俱行也。

  [卷十一] 二火类

  凡小儿疮瘾疹,麸疮丹等疾,如遇火胜时,荧惑乱行之者,不可便用升麻散解之。升麻汤味辛性温,《内经》曰∶积温而成热,是谓重火。止可以辛凉之剂解之。如遇平时,可以辛温。盖平时无事,便同水化。然而更宜审察病机,甚者亦不可以辛温。但发散之后,便以凉膈散加当归,及白虎汤、玉露散煎服之。更甚者,解毒汤、调胃散下之。古人云∶斑疹疮,首尾俱不可下。皆误矣。岂不闻扬汤止沸,不如抽薪。《内经》曰∶五寅五申之岁,多发此病者,盖明相火之所为也。又曰∶少阳客气胜,丹疹外发。又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王太仆又谓∶百端之起,皆自心生。岂可便用辛温发散乎?致热势增剧,渐成脏毒下血,切牙发搐,大热明矣。如白虎加人参,凉膈散加当归、桔梗,勿问秋冬,但见疮疹,用之神良。

  凡小儿疮瘾疹,麸疮丹斑毒之后,脏毒下血,《内经》曰∶少阳客气胜,则丹疮疹发于外也。盖余热不解,故脏毒下血。治以黄连解毒汤、白虎汤、凉膈散,临证选而用之。所谓白虎,旧说秋冬勿用,皆误也。但有此症便用之。盖其证属相火故也。大人亦同。

  凡小儿丹瘤浮肿,毒赤走引遍身者,乃邪热之毒也。可用磁盘拨出紫血,其病立愈。如不愈者,后用凉膈散加大黄、芒硝,利三、五行为妙;次用拔毒散,扫三、五度必愈矣。《经》曰∶丹赤瘤,火之色也,相火主之。

  凡小儿有赤瘤暴肿,可先用牛黄通膈丸泻之;后用阳起石散敷之,则肿毒自消。如不消,可用针砭刺,血出而愈矣。

  凡小儿甜疮久不愈者,俗呼为香疮是也。多在面部两耳前。一法∶令母口中嚼白米成膏,子卧涂之,不过三上则愈矣。小儿并母,皆忌鸡、猪、鱼、兔、酒、醋动风发热之物。

  如治甜指,亦同此法。

  凡小儿面上疮;谓眉炼疮,耳上谓之辙耳;足上疮谓之靴癣。此三者一究其本,皆谬名也。《经》曰∶诸痛疮疡,皆属心火。乃血热剧而致然也。或谓《内经》曰∶大概不可使热,以为皆然。此不明造化之道也,慎勿妄信。可用针刺之出血。一刺不愈,当复刺之;再刺不愈,则三刺必愈矣。《内经》曰∶血实者决之。眉炼不可用药敷之,以其疮多痒,痒则爬矣,药入眼则目必损矣。

  凡小儿牙疳齿龋者,是龈腐烂也。下牙属手阳明大肠之经,燥金为主;上牙属足阳明胃经湿土,上下是肠胃二经也。或积热于内,或因服银粉、巴豆大毒之药,入于肠胃,乳食不能胜其毒,毒瓦斯循经而至于齿龈、牙缝嫩薄之分,反为害也。可以麝香、玉线子治之。乳母临卧,常服黄连解毒汤一服,牙疳病则愈矣。

  凡小儿身热,吐泻腹满,不进饮食,可急与牛黄通膈丸,下过四、五行,则自愈矣。盖乳食便属水,甚则成湿,以治湿法治之,用燥热之药非也。

  凡小儿水泄不止,可用五苓散与益元散各停,用新汲水调下三、二钱,频服,不拘时候。若暴速注下,甚者属火,凉膈通圣等散治之。用者勿轻,非深于造化者,未易此语。

  凡小儿、大人,小便不通,《内经》谓三焦约。约者,不行也。可用长流水煎八正散,时时灌之,大、小便利则止。若不因热药所攻而致此者,易治。或因多服热药而燥剧至此者,非惟难治,不幸夭耳。亦可用蜜水调益元散,送通膈丸。

  凡小儿久泻不止,至八、九月间,变为秋深冷痢者,泄泻清白,时时撮痛,乳癖不化。可用养脾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送下,日进三服则愈。益黄散亦可用之。

  凡治小儿之法,不可用极寒极热之药及峻补峻泻之剂,或误用巴豆、杏仁、硫黄、腻粉之药。若用此药,反生他病。小儿易虚易实,肠胃嫩弱,不胜其毒。若治之,用分阴阳,利水道,最为急,用桂苓甘露散之类。

卷十二

  [卷十二\吐剂] 三圣散

  防风(三两,去芦)瓜蒂(三两,剥尽,碾破,以纸卷定,连纸锉细,去纸,用粗箩子箩过,另放,末将渣炒微黄,次入末,一处同炒黄用)藜芦(去苗及心,加减用之,或一两,或半两,或一分)上各为粗末。每服约半两,以齑汁三茶盏,先用二盏,煎三、五沸,去齑汁,次入一盏,煎至三沸,却将原二盏,同一处熬二沸,去滓,澄清,放温,徐徐服之。不必尽剂,以吐为度。

  [卷十二\吐剂] 瓜蒂散

  瓜蒂(七十五个)赤小豆(七十五粒)人参(半两,去芦)甘草(半两或三钱五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或半钱,或二钱,量虚实加减用之,空心,齑汁调下服之。

  [卷十二\吐剂] 稀涎散

  猪牙皂角(不蛀者,去皮弦,称一两,炙用之)绿矾藜芦(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二钱,斡开牙关,浆水调下灌之。

  [卷十二\吐剂] 郁金散

  郁金滑石川芎(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量虚实加减,以齑汁调下,空心服之。

  [卷十二\吐剂] 茶调散

  (亦名二仙散)瓜蒂(不以多少,好茶中停)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齑汁调下,空心用之。

  [卷十二\吐剂] 独圣散

  瓜蒂(不以多少)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齑汁调下服之。胁痛,加全蝎;头痛,加郁金。

  [卷十二\吐剂] 碧云散

  治小儿惊风有涎。

  胆矾(半两)铜青(一分)粉霜(一钱)轻粉(一分)上研为细末。每服一字,薄荷汤调下用之,如中风用浆水调服。

  [卷十二\吐剂] 常山散

  常山(二两)甘草(二两半)上为细末。水煎,空心服之。

  [卷十二\吐剂] 青黛散

  猪牙皂角(二个)玄胡索(一个)青黛(少许)上为细末。鼻内灌之,其涎自出。

  [卷十二\汗剂] 防风通圣散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麻黄(去根不去节)连翘芒硝(以上各半两)石膏黄芩桔梗(以上各二两)滑石(三钱)甘草(二两)荆芥白术山栀子(以上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如涎

  [卷十二\汗剂] 双解散

  通圣散与益元散相合中停,水一钟,生姜、豆豉、葱白同煎。

  [卷十二\汗剂] 浮萍散

  治癞风。

  浮萍(一两)荆芥川芎甘草麻黄(去根)以上各一两。

  或加当归、芍药。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汗出则愈。

  [卷十二\汗剂] 升麻汤

  升麻(去土)葛根芍药甘草(炒,以上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卷十二\汗剂] 麻黄汤

  麻黄(一两,去根)官桂(七钱)甘草(三钱半,炙)杏仁(二十二个,去皮尖,麸炒黄色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钟,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汗出自解。

  [卷十二\汗剂] 桂枝汤

  桂枝(一两)茯苓(半两)芍药(一两)甘草(七钱)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枣一同煎,温服。

  [卷十二\下剂] 导水丸

  大黄(二两)黄芩(二两)滑石(四两)黑牵牛(四两,另取头末)加甘遂一两,去湿热腰痛,泄水湿肿满;久病,则加。白芥子一两,去遍身走注疼痛;或加朴硝一两,退热,散肿毒,止痛;久毒,宜加。郁李仁一两,散结滞,通关节,润肠胃,行滞气,通血脉;或加樟柳根一两,去腰腿沉重。

  上为细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加至百丸,临卧温水下。

  [卷十二\下剂] 禹功散

  黑牵牛(头末四两)茴香(一两,炒,或加木香一两)上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调一、二钱,临卧服。

  [卷十二\下剂] 通经散

  陈皮(去白)当归(各一两)甘遂(以面包,不令透水,煮百余沸,取出,用冷水浸过,去面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汤调下,临卧服。

  [卷十二\下剂] 神丸

  甘遂(根据前制用)大戟(醋浸煮,焙干用)芫花(醋浸煮,各半两)黑牵牛(一两)大黄(一上为细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临卧温水下。

  [卷十二\下剂] 琥珀丸

  上为前神佑丸加琥珀一两是也。

  [卷十二\下剂] 益胃散

  甘遂(根据前制过用)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以猪腰子,细批破,以盐椒等物淹透,烂切,掺药在内,以荷叶裹,烧熟,温淡酒调服。

  [卷十二\下剂] 大承气汤

  大黄(半两)浓朴(一两)枳实(一枚,麸炒)芒硝(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服。以意加减。

  [卷十二\下剂] 小承气汤

  大黄浓朴(以上各一两)枳实(一枚)上为粗末。同前煎服。

  [卷十二\下剂] 调胃承气汤

  大黄甘草(炙)朴硝(以上各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盏,煎三、五沸,去滓温服,食后。

  [卷十二\下剂] 桃仁承气汤

  桃仁(十二个,去皮尖)官桂甘草芒硝(以上各半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五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卷十二\下剂] 玉井散

  栝蒌根(二两)甘遂(一两,制用)上为细末。以麝香汤调下三钱,临卧服。

  [卷十二\下剂] 水煮桃红丸

  黑牵牛(头末半两)瓜蒂末(二钱)雄黄(一钱,水飞过用之)干胭脂(少许)上以黄酒调面为丸,以水煮,令浮熟取出,冷水拔过。麝香汤水下。

  [卷十二\下剂] 无忧散

  黄木通桑白皮陈皮(以上各一两)胡椒白术木香(各半两)牵牛(头末四两)上为细末。每服三、五钱,以生姜自然汁调下,食后。

  [卷十二\下剂] 泄水丸

  (又方,藏用丸一料,加芒硝半两,商陆半两。为末,水丸。根据前服之)大戟芫花甘遂海带海藻郁李仁续随子(以上各半两)樟柳根(一两)上为细末,水煮枣肉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水下。

  [卷十二\下剂] 牛黄通膈丸

  黑牵牛大黄木通(以上各半两,各另取末)上为细末,水丸,如黍粒大。量儿大小,三、五十丸,或百丸,水下。

  [卷十二\下剂] 四生丸

  (一名润肠丸)黑牵牛大黄朴硝皂角(去皮弦,蜜炙,以上各等份)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后温水下。

  [卷十二\下剂] 内托散

  大黄牡蛎(以上各半两)甘草(三钱)栝蒌(二个)上为末,水一大盏,煎三、五沸。去滓,露冷服。

  [卷十二\下剂] 藏用丸

  大黄黄芩(以上各二两)滑石黑牵牛(各四两)上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温水下。

  [卷十二\下剂] 神芎丸

  藏用丸一料,内加黄连、薄荷、川芎各半两,水丸,桐子大。水下。

  [卷十二\下剂] 进食丸

  牵牛(一两)巴豆(三粒,去油、心、膜)上为末,水丸。每服二、三十丸,食后,随所伤物送下。

  [卷十二\下剂] 牛黄白术丸

  治腰脚湿。

  黑牵牛末大黄(以上各二两)白术(一两)上为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生姜汤下。要利,加至百丸。

  [卷十二\下剂] 玉烛散

  以四物汤、承气汤、朴硝各等份。水煎,去滓,食前服之。

  [卷十二\下剂] 三和汤

  以四物汤、凉膈散、当归各中停,水煎服。

  [卷十二\下剂] 丁香化癖散

  治小儿脾。

  白丁香密陀僧舶上硫黄(以上各一钱)砂(半钱)轻粉(少许)上为细末。每儿一岁服半钱,男病女乳调,女病男乳调,后用通膈泄。

  [卷十二\下剂] 抵当汤

  水蛭(十个)虻虫(十个,去翅、足,熬)大黄(一两)桃仁(七枚,去皮、尖,捶)上锉如麻豆。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卷十二\下剂] 抵当丸

  虻虫(五个)桃仁(六枚)大黄(三分)水蛭(五个)上为细末,只作一丸。水一大盏,煮一丸,至七分,顿服之。

  [卷十二\下剂] 十枣汤

  紫芫花(醋浸煮)大戟甘遂(制,以上各等分)上为末。每服半钱,水一盏,枣十枚,同煎,取半盏服。

  [卷十二\下剂] 除湿丹

  槟榔甘遂威灵仙赤芍药泽泻葶苈(以上各二两)乳香(另研)没药(另研,以上各一两)黑牵牛末(半两)大戟(三两,炒)陈皮(四两,去白)上为细末,面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水送下。

  [卷十二\下剂] 利膈丸

  牵牛(四两,生)槐角子(一两,炒)木香(一两)青皮(一两)皂角(去皮,酥炙)半夏(洗,各二两)上为细末,生姜、面糊为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水送下。

  [卷十二\下剂] 三一承气汤

  大黄芒硝浓朴(去皮)枳实(以上各五两)甘草(一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入硝,去滓,热服

  [卷十二\下剂] 大陷胸汤

  大黄(一两半)芒硝(一两八钱半)甘遂末(一字)上以水一盏,煮大黄至八分,去滓,入硝一沸,下甘遂末,温服。

  [卷十二\下剂] 小陷胸汤

  半夏(汤洗,一钱五分)黄连(一分)栝蒌实(一枚,用四分之一)上锉麻豆大。水二盏,先煮栝蒌至一盏半,下诸药,取八分,去滓,温服未利再服。

  [卷十二\下剂] 握宣丸

  槟榔肉桂干姜附子甘遂良姜韭子巴豆(以上各等分入硫黄一钱)上为细末,软米和丸,桐子大。早晨先椒汤洗手,放温揩干,用生油少许泥手心,男左女右,磨令热,握一丸,宣一、二行。

  [卷十二\风门] 防风通圣散

  (方在汗门中附。)

  [卷十二\风门] 防风天麻散

  防风天麻川芎羌活白芷草乌头荆芥当归(焙制)甘草滑石白附子(以上各上为末。热酒化蜜少许,调药半钱,加至一钱,少时觉药行,微麻为度。如作丸,炼蜜和弹子大。热酒化下一丸,或半丸。

  [卷十二\风门] 防风汤

  防风麻黄独活秦艽(去芦)黄芩石膏当归白术(以上各半两)上为粗末。入半夏片子,令搅匀,每服四钱,水二中盏,入生姜七片,煎至一盏,去滓,取清汁六分,入麝香少许,带热食后服。

  [卷十二\风门] 祛风丸

  川乌(炮,去皮脐)草乌(炮)天南星半夏(姜制)蒸豆粉甘草川芎僵蚕藿香零陵香地龙(去土)蝎梢(炒,以上各一两)川姜(半两)上为细末,药末一两,用蒸豆粉一两,以白面二两,滴水和丸,如桐子大,阴干。细嚼,茶清下三、五丸至五、七丸,食后初服三丸,以渐加之。

  [卷十二\风门] 排风汤

  当归(去芦)杏仁(去皮尖,麸炒)防风(去芦)白藓皮白术芍药官桂(去粗皮)川芎甘草(炒,各三两)独活麻黄(去节)茯苓(去皮,各三两)上为粗末。每用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四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卷十二\风门] 小续命汤

  麻黄(去节)人参(去芦)黄芩芍药川芎甘草(炙)杏仁(汤泡,去皮尖,炒)防己官桂(去皮)防风(去芦,各一两)附子(半两,去皮脐)上除附子、杏仁外,合捣为粗末,后入二味搅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少热服,食后。

  [卷十二\风门] 消风散

  川芎羌活(去芦)人参(去芦)白茯苓(去皮)白僵蚕(炒)蝉壳(去土,以上各一两陈皮(去白)浓朴(去粗皮,姜制,以上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茶清调下。

  [卷十二\风门] 川芎散

  川芎荆芥甘菊薄荷蝉壳蔓荆子(以上各二两)甘草(一两,炙)上为细末。茶酒任下三、二钱,食后服。

  [卷十二\风门] 搜风丸

  (一名人参半夏丸)人参茯苓南星(以上各半两)半夏干生姜白矾(生)凝水石(以上各一两)蛤粉(二两)薄荷(半两)藿香(半两)上为细末,与藏用丸末各中停,水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送下。

  [卷十二\风门] 当归川芎散

  当归川芎(以上各半两)甘草(二两)黄芩(四两)薄荷(一两)缩砂仁(一分)上为细末。温水调下一、二钱。

  [卷十二\风门] 愈风饼子

  川乌(半两,炮制)川芎甘菊白芷防风细辛天麻羌活荆芥薄荷甘草(上为细末,水浸蒸饼为剂,捏作饼子。每服三、五饼子,细嚼,茶酒送下,不计

  [卷十二\风门] 疏风丸

  通圣散一料,加天麻、羌活、独活、细辛、甘菊、首乌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弹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细嚼,茶酒下。

  [卷十二\风门] 通顶散

  石膏川芎瓜蒂(以上各等份)藜芦(少许)上为细末。鼻内嗅之。

  [卷十二\风门] 胃风汤

  人参(去芦)茯苓(去皮)川芎官桂当归芍药白术上件各等份,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陈粟米煎,空心服之。

  [卷十二\风门] 香芎散

  香附子(炒)川芎石膏(水飞)白芷甘草薄荷(以上各一两)川乌(半两,炒,去皮脐)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茶清调下,无时。

  [卷十二\风门] 铁弹丸

  地龙(去土)防风白胶香没药木鳖(去皮)草乌头(水浸炮)白芷五灵脂当归(以上各一两)细墨(三钱)麝香(另研)乳香(另研)升麻(各二钱)上为末,糯粥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生姜酒下。

  [卷十二\暑门(疟附)] 白虎汤

  知母(一两半,去皮)甘草(一两)糯米(一合)石膏(四两,乱纹者,另研为末)上锉如麻豆大,粳米拌匀,另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日三、四或眩呕者,加半夏半两,姜汁制过用之。

  [卷十二\暑门(疟附)] 桂苓甘露散

  官桂(半两)人参藿香(以上各半两)茯苓白术甘草葛根泽泻石膏寒水石(以上各一两)滑石(二两)木香(一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点下,新水或生姜汤亦可用之。

  [卷十二\暑门(疟附)] 化痰玉壶丸

  南星半夏(并生用)天麻(以上各半两)白面(三两)上为细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大盏,先煎令沸,下药煮,候浮即熟,漉出放温,另用生姜汤下,不拘时服。

  [卷十二\暑门(疟附)] 益元散

  滑石(六两)甘草(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蜜调,新水送下。

  [卷十二\暑门(疟附)] 玉露散

  治暑。

  寒水石滑石石膏栝蒌根(以上各四两)甘草(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新水调下。

  [卷十二\暑门(疟附)] 石膏散

  石膏(一两)人参(去芦)甘草(炙,各半两)上为细末。新水蜜水调三钱,生姜汤亦可。

  [卷十二\暑门(疟附)] 辰砂丹

  治疟。

  信(一钱)雄黑豆(六十个或二两重)上为细末,朱砂为衣,端午日合。不令鸡犬妇人见。每服一丸,无根水下。

  [卷十二\暑门(疟附)] 温脾丸

  信(一钱)甘草(二钱)紫河车(三钱)豆粉(四两)上为末,滴水丸。每服半钱,作十丸,临卧,无根水下。

  [卷十二\暑门(疟附)] 温脾散

  紫河车绿豆(以上各一两)甘草(半两)砒(一钱,另研)上为细末,后入砒,研匀。每服半钱,新水一盏调下。如是隔日发,直待临睡服药;如频日发,只夜深服。忌荤、酒、鱼、兔等。

  [卷十二\湿门(嗽附)] 五苓散

  官桂泽泻猪苓(去黑皮)茯苓(去皮)白术(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或新水调下。

  [卷十二\湿门(嗽附)] 葶苈木香散

  苦葶苈茯苓(去皮)猪苓(去皮,以上各一分)木香(半钱)泽泻木通甘草(各半两官桂(一分)滑石(三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生姜汤调下,食前服。

  [卷十二\湿门(嗽附)] 白术木香散

  白术猪苓泽泻赤茯苓(各半两)木香槟榔(各三钱)陈皮(二两,去白)官桂(一钱)滑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温服,食后。

  [卷十二\湿门(嗽附)] 大橘皮汤

  橘皮(一两半)木香(一分)滑石(六两)槟榔(三钱)茯苓(一两)猪苓(去黑皮)泽泻白术官桂(以上各半两)甘草(二钱)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后。

  [卷十二\湿门(嗽附)] 神助散

  苦葶苈(二两,炒)黑牵牛(三两半,微炒,取头末用之)泽泻(二两)猪苓(二两,去皮)椒目(半上为细末。每服,葱白三茎,浆水一盏,煎至半盏,入酒半盏,调药三钱,绝早面东服之。

  [卷十二\湿门(嗽附)] 桂苓白术丸

  官桂茯苓半夏(以上各一两)白术干生姜(一分)橘皮(去白)泽泻黄连(各半两)黄上为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食后服之。

  [卷十二\湿门(嗽附)] 桂苓白术散

  官桂茯苓白术(以上各半两)甘草泽泻石膏寒水石(以上各一两)滑石(二两)上为细末。热汤调三钱,新水生姜汤亦可,食后服。

  [卷十二\湿门(嗽附)] 白术调中汤

  白术茯苓橘皮(去白)泽泻(以上各半两)甘草(一两)干姜(炒)官桂缩砂仁藿香(以上各一分)上为末。白汤化蜜少许,调下二钱,无时。炼蜜每两作十丸,名曰白术调中丸。

  [卷十二\湿门(嗽附)] 宁神散

  治嗽。

  御米壳(二两,蜜炙)人参苦葶苈(以上各一两)上为末。入乌梅同煎三、五沸,去滓,稍热服,食后。

  [卷十二\湿门(嗽附)] 宁肺散

  御米(蜜炒,去穣)甘草干姜当归白矾陈皮(以上各一两)上为末。煎齑汁调三钱。

  [卷十二\湿门(嗽附)] 人参补肺散

  人参麻黄(去节)白术防己防风(各等份)桑白皮(倍加)上锉咀。以浆水一碗,煎至半,去滓,

  [卷十二\湿门(嗽附)] 白术汤

  白术甘草当归陈皮桔梗枳壳(各等份)上为粗末。水煎,去滓,温服三、五钱。

  [卷十二\湿门(嗽附)] 薏苡仁汤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薏苡仁(三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煎,入糯米为引,米软为度,食后服之。

  [卷十二\湿门(嗽附)] 益黄散

  治小儿痢。

  陈皮(一两)青皮诃子肉甘草(以上各半两)丁香(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煎,食前服之。

  [卷十二\湿门(嗽附)] 香连丸

  木香诃子肉(面炒)黄连(炒,以上各半两)龙骨(二钱)上为细末,饭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米饮汤下。

  [卷十二\火门] 凉膈散

  大黄(一两)连翘(四两)甘草黄芩薄荷朴硝山栀(以上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入蜜竹叶煎三、五沸,去滓,温服,无时。

  [卷十二\火门] 黄连解毒汤

  黄连黄柏黄芩大栀子(以上各等份)上锉为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之。

  [卷十二\火门] 泻心汤

  大黄甘草(炙)当归芍药麻黄荆芥(以上各一两半)白术(二钱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卷十二\火门] 八正散

  大黄瞿麦木通蓄车前子甘草山栀子(以上各一两)滑石(二两)加木香一两尤佳。

  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卷十二\火门] 调胃散

  治伤寒吐逆,四肢厥冷。

  水银舶上硫磺(各半两)上二味,先研硫磺极细,次入水银,同研至深黑。每服一钱,病重者二钱,温米饮,调服,不拘时。

  [卷十二\火门] 三黄丸

  大黄黄芩黄柏(以上各等份)上为末,水丸。每服三十丸,水下。

  又方∶去黄芩用黄连。

  [卷十二\火门] 芍药柏皮丸

  芍药(白者)黄柏(去皮,各一两)当归黄连(各半两)上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水下,食前。

  [卷十二\火门] 大金花丸

  黄连黄柏黄芩大黄(各等份)上为末,水丸。新水下三十丸。加栀子减大黄,名栀子金花丸。

  [卷十二\火门] 清凉饮子

  大黄(蒸)赤芍药当归甘草(炒,以上各等份)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以意加减。

  [卷十二\火门] 黄连清心汤

  凉膈散加黄连半两是也。

  [卷十二\火门] 犀角散

  黄连大黄芍药犀角甘草(各等份)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无时温服之。

  [卷十二\火门] 黄连木通丸

  治心经蓄热,夏至则甚。

  黄连(二两)木通(半两)上为末,生姜汁打面糊和丸。每服三十丸,食后,灯心汤下,日三服。

  [卷十二\燥门] 神功丸

  大黄(面裹,蒸)诃子皮麻子仁(另捣)人参(去芦,以上各一两)上为细末,入麻子仁捣,研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或米酒饮下,食后临卧。如大便不通,加服。

  [卷十二\燥门] 脾约丸

  麻仁(一两二钱半)枳实(麸炒)浓朴(去粗皮)芍药(以上各二两)大黄(四两,蒸)杏仁(去皮尖,炒黄,一两二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临卧温水送下。

  [卷十二\燥门] 麻仁丸

  郁李仁(去皮,另捣)火麻仁(另捣,二味各二两)大黄(二两,半生半熟)槟榔(半两)干山药防风(去芦)枳壳(炒,去穣,七钱半)羌活木香(各五钱半)上为细末,入另捣者,三味搅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温水下,食后。牵牛。滑石亦少。

  [卷十二\燥门] 润体丸

  郁李仁大黄桂心黑牵牛当归黄柏(并生用,各半两)轻粉(少许)上为细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温水或生姜汤下。

  [卷十二\寒门] 姜附汤

  干姜(二两,另为粗末)附子(一两,生用,去皮脐,细切)上二味,搅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卷十二\寒门] 四逆汤

  甘草(三两)干姜(半两)附子(半两,生用,去皮脐,切作片子)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无时。

  [卷十二\寒门] 二姜汤

  良姜干姜(炮,二味各三两)上为细末,酒煮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汤下。

  [卷十二\寒门] 术附汤

  黑附子(重一两)白术(一两半)甘草(七钱半,炙)上为细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二枚,劈破,同煎至一盏,

  [卷十二\寒门] 大已寒丸

  附子(炮,去皮脐)川乌头(炮,去皮脐,作豆大,再炒黄)干姜(炮制)良姜(炒)官桂(去粗皮)吴茱萸(以上各一两)上为细末,醋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饮下,食前。

  [卷十二\寒门] 理中丸

  人参(去芦)白术干姜甘草(炙)附子(炮,去皮脐,以上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弹子大。每服一丸,以水一盏化破,煎至七分,稍热,空心服之。

  [卷十二\寒门] 平胃散

  浓朴(姜制)陈皮(二味各三两)苍术(五两,泔浸)甘草(三两,炒)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卷十二\寒门] 养脾丸

  干姜(炮)缩砂(各二两)茯苓(去皮)人参(去芦)麦(炒,各一两)白术(半两)甘草(炒,一两半)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八丸。每服一丸,细嚼,生姜汤下。

  [卷十二\兼治于内者] 大柴胡汤

  柴胡(四两)黄芩赤芍药(各一两半)半夏(一两二钱半)枳实(二钱半)大黄(一两)上为粗末,入半夏片子。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一中盏,滤去滓,温服,食后。

  [卷十二\兼治于内者] 小柴胡汤

  柴胡(四两,去芦)黄芩人参半夏(汤洗七次,切片)甘草(以上各一两半)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

  [卷十二\兼治于内者] 柴胡饮子

  柴胡人参黄芩甘草大黄当归芍药(以上各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卷十二\兼治于内者] 防风当归饮子

  柴胡人参黄芩防风甘草芍药大黄当归滑石(以上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生姜三片,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卷十二\兼治于内者] 白术汤治孕妇痢呕吐血。

  白术黄芩当归(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三钱,水煎,食前服。

  [卷十二\兼治于外者] 桂苓汤·麻黄汤·升麻汤

  (以上三方,在前汗法中附)

  [卷十二\兼治于外者] 五积散

  苍术(二两四钱)桔梗(一两四钱)枳壳(麸炒)陈皮(二味各六钱)白芷川芎当归甘草(炙)官桂(去粗皮)半夏(汤浸)茯苓(各三钱)麻黄(一钱,去节)浓朴干姜(各四钱)上除官桂、枳壳别为末外,以慢火炒,令黄色,为末,与官桂等搅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葱白三寸,盐、豉七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

  [卷十二\兼治于外者] 青衿散

  治咽喉。

  益元散加薄荷、青黛,生蜜丸如弹子大。噙化。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陷胸汤

  大黄(二两半)芒硝(一两八钱半)甘遂(一字,另为末)上以水三盏,先煮大黄至一盏,去滓,下芒硝,令沸,次下甘遂末,放温服之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大黄丸

  大黄黑牵牛枳壳木通(以上各一两)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以生姜汤下。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备急丸

  巴豆(去皮油)大黄干姜(炮,以上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丸,温水下,不拘时服之。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枳壳丸

  商枳壳(一两,麸炒)牵牛头末(四两)上为细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温酒或生姜汤下。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莲壳散

  治血崩。

  棕皮(烧灰)莲壳(烧灰存性,二味各半两)香附(三两,炒)上为末。米饮调下三、四钱,食前。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木香槟榔丸

  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广术(烧)黄连(麸炒,以上各一两)黄柏大黄(各三两)香附子(炒)牵牛(各四两)上为细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导饮丸

  青皮陈皮京三棱(炮)广术(炮)黄连枳壳(麸炒,以上各一两)大黄黄柏(以上各三两)香附子(炒)黑牵牛(以上各四两)上为细末,桐子大,用水丸。每服三、五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五香连翘散

  丁香青木香沉香熏陆香麝香木通连翘桑寄生独活升麻大黄(以上各等份)上为粗末。以竹沥煎五、七钱。未利,加大黄。去滓,稍热,以利为度。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四物汤

  川芎当归熟地黄芍药(以上各等份)上为粗末。每服三、四钱,水一盏,煎三、五沸,去滓,温服,空心。加草龙胆、防己,名“一醉散”。治目暴发,加蒲黄。

  治娠妇漏血。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当归散

  治血崩。

  当归(一两)龙骨(二两,炒赤)香附子(三钱,炒)棕毛灰(五钱)上为末。米饮调三、四钱,空心服。

  又一方当归白芍药香附(炒,各等份)为末。米饮汤调下,食前服。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又当归散行经

  当归杜蒺藜(各等份)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葛根散

  解酒毒。

  甘草干葛花葛根缩砂仁贯众(各等分)上为粗末。水煎三、五钱,去滓,服之。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定志丸

  柏子仁人参茯苓远志(去心)茯神酸枣仁上为末,酒糊丸,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槟榔丸

  槟榔(一钱半)陈皮(一两)木香(二钱半)牵牛(半两)上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小槟榔丸

  枳壳陈皮牵牛(以上各等分)上为细末,水丸。食后,生姜汤下三、四十丸。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瞿麦散

  治酒积。

  甘遂(半两,制)瞿麦葛根麦(以上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酒调服。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治气积方

  香附子为末,生姜汤调下三、二钱。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青金散

  芒硝(半钱)青黛(半钱)乳香没药(各少许)上为细末。鼻内嗅之。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拔毒散

  寒水石(不以多少,烧令赤)上研为末。以新水调,鸡翎扫痛处。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水澄膏

  雄黄(水飞,三钱)黄连(半两)郁金(二钱)黄柏(半两)大黄(半两)黄丹(半两,上为细末,量所肿处,用药多少,新汲水半盏,操,药在内,须臾药沉,慢去其澄者,水尽,然后用槐柳枝搅药数百余转,如面糊相似匀。以小纸花子摊药,涂肿处。更以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鱼胆丸

  草龙胆青盐脑子(以上各半两)黄连(一两,去须)砂南硼砂麝香鲤鱼胆(以上各上锄草龙胆、鲤鱼胆外,同为细末,先将草龙胆同微研破,以河水三升浸,春秋二宿,夏一宿,冬三宿。将浸者摩揉极烂,用绢袋滤去滓,于瓷器内,慢火熬成膏子,点于水内,不散,用指头捏开有丝,乃膏子成,然后入鱼胆拌匀,将膏上件和药末作剂,丸如粟米,徐徐点可视之。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金丝膏

  黄丹代赭石玄精石(以上各半两)炉甘石(一两,烧)脑子(半钱)黄连蕤仁(去皮、油,二味各三钱)白丁香南硼砂(二味各一钱)上除硼砂、脑子外,同为细末,以河水一升,白砂蜜三两,同熬三、五沸,然后入药末,再熬至半茶盏,以上用绵子滤过,去滓,次入硼砂脑末,搅匀定,瓷器内放。徐徐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生肌散

  黄连(三钱)密陀僧(半两)干胭脂(二钱)雄黄(一钱)绿豆粉(二钱)轻粉(一钱)上为细末。以温浆水洗过,用无垢软帛,净,药贴之,大有效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赴筵散

  五倍子密陀僧(以上各等份)上为细末。先入浆水漱过,干贴。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麝香玉线子

  豆粉(半两)信(一钱)枯白矾(一钱半)上三件,同研入麝香半钱,再研为细末,滴水和于手背上,捻作线。如用时,先以浆水嗽了口,用毛翎撩缝中净,临卧干贴。或为线子,住于缝中。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化瘿丹

  治赘。

  海带海藻海蛤昆布(以上四味皆焙)泽泻(炒)连翘(以上并各等份)猪靥羊靥(各十上为细末,蜜丸,如鸡头大。临卧噙化一、二丸。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通气丸

  同上所治。

  海藻海带昆布木通甘草(以上各一两)诃子薄荷(以上各半两)杏仁(少许,煮,浸去皮尖,用之)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每夜噙化一丸。忌油腻物。

  又方海藻海带昆布泽泻木通猪靥羊靥(各五枚)海蛤连翘上为细末,研靥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临卧噙化下,效。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消毒散

  治喉肿。

  当归荆芥甘草(各等份)上为末。水煎三、五钱,去滓,热漱之。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煮肝散

  治雀目。

  青蛤粉夜明砂谷精草(各等份)上为细末。每服五、七钱,猪肝内煮熟,细嚼,茶清下。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枯瘤方

  砂粉霜雄黄(以上各二钱)轻粉没药乳香(以上各一钱)土黄(三钱)麝香(少许)上为细末。以津调涂瘤顶,外边歇一韭叶,先花纸贴之,上以小黄膏贴之。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小黄膏

  黄柏黄芩大黄(以上各等份)上为细末。以水调为糊,比前药大一遭,三日一易,至八九上不取,直候可取。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刀箭药

  锻石(一斤,陈年者)龙骨(四两)刺蓟(一小束)上为末,杵作泥,为饼子,或为散。贴,端午日合。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木香槟榔散

  木香槟榔黄连乳香轻粉密陀僧(以上各等份)上为细末。干掺之,先以口噙浆水洗之。

  又方加黄柏,麝香。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阳起石散

  阳起石(烧)上研末。新水调涂肿痛处。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铅白霜散

  铅白霜干胭脂寒水石(以上各等份)脑子轻粉(各少许)上为末。掺之。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雄黄散

  雄黄乳香没药麝香(少许)上为末。量疮大小干贴。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化斑汤

  紫草升麻甘草(炙,各半两)上锉麻豆大。水一盏,糯米二十粒,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卷十二\调治] 无比山药丸

  干山药(二两)肉苁蓉(四两,锉,酒浸,焙)五味子(六两,拣净)菟丝子(三两,酒浸)杜仲(三两,去粗皮,炒)牛膝(一两,酒浸)泽泻(一两)熟地黄(干,一两)山茱萸(一两)茯苓(一两,去皮)巴戟(一两,去心)赤石脂(一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前温酒下,米饮亦可。

  [卷十二\调治] 当归丸

  当归香附子(炒)杜蒺藜芍药(各等份)上为末,酒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饮送下。

  [卷十二\调治] 香薷汤

  香薷(五钱,去土)浓朴(五钱,姜制)白扁豆(二钱半,生炒)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酒煎,去滓,温服。

  [卷十二\调治] 石苇散

  石苇(去毛)木通(各二两)当归甘草王不留行(以上各一两)滑石白术瞿麦葵子芍药(以上各三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小麦汤调下。

  [卷十二\调治] 妙功丸

  京三棱(一两,炮)川乌(四钱,生,去皮)大黄(一两)以上同为细末,好醋半升,熬膏。可破积,水丸。

  神曲麦(以上各一两)干姜(二钱,炒裂用)巴豆(两个,去皮油心)半夏(半两)茴香(一两,炒香)官桂牵牛(三两,拣净)上为细末,用膏丸小豆大。生姜汤下十丸、十五丸。温凉水亦可。以意加减,以

  [卷十二\调治] 人参散

  石膏甘草(以上各一两)滑石(四两)寒水石(二两)人参(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食后。

  [卷十二\调治] 茴香丸

  茴香(八两,炒)川楝子(炒)川乌(炮去皮)威灵仙(洗去土)防风(去芦)陈皮(以上各三两)地龙(一两,去土,微炒)乌药(五两)赤小豆(八两)上为末,酒糊为丸。每服三、五丸,茶酒下。

  [卷十二\调治] 七宣丸

  大黄(湿纸裹煨)枳实(麸炒)木香柴胡(去芦)诃子肉(各五两)桃仁(六两,炒,去皮尖)甘草(四两,炒)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

  [卷十二\调治] 人参调中汤

  沉香(二两)木香(半两)白豆蔻(一两,用仁)甘草(一分)脑子(一钱)麝香(半钱)人参(半两)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用沸汤点服。或入生姜盐少许,食后服。

  [卷十二\调治] 乌金散

  当归(一两)自然铜(金色者,为末,醋熬,一两)乌金石(三两,铁炭是也)大黄(一两童子小便浸用)上为末。每服二钱,红花酒半盏,童子小便半盏,同调下,食前,日二服。

  [卷十二\调治] 沉香降气丸

  沉香木香缩砂仁白豆蔻仁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广术(煨)枳实(麸炒,以上各一两)萝卜子(一两,另末)黑牵牛(二两,末)大黄(二两,炒)上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橘皮汤下。

  [卷十二\调治] 枳术丸

  治气不下降,胸膈满闷。

  枳实(麸炒)白术(各半两)上为细末,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诸饮送下。

卷十二

  [卷十二\吐剂] 三圣散

  防风(三两,去芦)瓜蒂(三两,剥尽,碾破,以纸卷定,连纸锉细,去纸,用粗箩子箩过,另放,末将渣炒微黄,次入末,一处同炒黄用)藜芦(去苗及心,加减用之,或一两,或半两,或一分)上各为粗末。每服约半两,以齑汁三茶盏,先用二盏,煎三、五沸,去齑汁,次入一盏,煎至三沸,却将原二盏,同一处熬二沸,去滓,澄清,放温,徐徐服之。不必尽剂,以吐为度。

  [卷十二\吐剂] 瓜蒂散

  瓜蒂(七十五个)赤小豆(七十五粒)人参(半两,去芦)甘草(半两或三钱五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或半钱,或二钱,量虚实加减用之,空心,齑汁调下服之。

  [卷十二\吐剂] 稀涎散

  猪牙皂角(不蛀者,去皮弦,称一两,炙用之)绿矾藜芦(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二钱,斡开牙关,浆水调下灌之。

  [卷十二\吐剂] 郁金散

  郁金滑石川芎(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量虚实加减,以齑汁调下,空心服之。

  [卷十二\吐剂] 茶调散

  (亦名二仙散)瓜蒂(不以多少,好茶中停)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齑汁调下,空心用之。

  [卷十二\吐剂] 独圣散

  瓜蒂(不以多少)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齑汁调下服之。胁痛,加全蝎;头痛,加郁金。

  [卷十二\吐剂] 碧云散

  治小儿惊风有涎。

  胆矾(半两)铜青(一分)粉霜(一钱)轻粉(一分)上研为细末。每服一字,薄荷汤调下用之,如中风用浆水调服。

  [卷十二\吐剂] 常山散

  常山(二两)甘草(二两半)上为细末。水煎,空心服之。

  [卷十二\吐剂] 青黛散

  猪牙皂角(二个)玄胡索(一个)青黛(少许)上为细末。鼻内灌之,其涎自出。

  [卷十二\汗剂] 防风通圣散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麻黄(去根不去节)连翘芒硝(以上各半两)石膏黄芩桔梗(以上各二两)滑石(三钱)甘草(二两)荆芥白术山栀子(以上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如涎

  [卷十二\汗剂] 双解散

  通圣散与益元散相合中停,水一钟,生姜、豆豉、葱白同煎。

  [卷十二\汗剂] 浮萍散

  治癞风。

  浮萍(一两)荆芥川芎甘草麻黄(去根)以上各一两。

  或加当归、芍药。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汗出则愈。

  [卷十二\汗剂] 升麻汤

  升麻(去土)葛根芍药甘草(炒,以上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卷十二\汗剂] 麻黄汤

  麻黄(一两,去根)官桂(七钱)甘草(三钱半,炙)杏仁(二十二个,去皮尖,麸炒黄色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钟,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汗出自解。

  [卷十二\汗剂] 桂枝汤

  桂枝(一两)茯苓(半两)芍药(一两)甘草(七钱)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枣一同煎,温服。

  [卷十二\下剂] 导水丸

  大黄(二两)黄芩(二两)滑石(四两)黑牵牛(四两,另取头末)加甘遂一两,去湿热腰痛,泄水湿肿满;久病,则加。白芥子一两,去遍身走注疼痛;或加朴硝一两,退热,散肿毒,止痛;久毒,宜加。郁李仁一两,散结滞,通关节,润肠胃,行滞气,通血脉;或加樟柳根一两,去腰腿沉重。

  上为细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加至百丸,临卧温水下。

  [卷十二\下剂] 禹功散

  黑牵牛(头末四两)茴香(一两,炒,或加木香一两)上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调一、二钱,临卧服。

  [卷十二\下剂] 通经散

  陈皮(去白)当归(各一两)甘遂(以面包,不令透水,煮百余沸,取出,用冷水浸过,去面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汤调下,临卧服。

  [卷十二\下剂] 神丸

  甘遂(根据前制用)大戟(醋浸煮,焙干用)芫花(醋浸煮,各半两)黑牵牛(一两)大黄(一上为细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临卧温水下。

  [卷十二\下剂] 琥珀丸

  上为前神佑丸加琥珀一两是也。

  [卷十二\下剂] 益胃散

  甘遂(根据前制过用)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以猪腰子,细批破,以盐椒等物淹透,烂切,掺药在内,以荷叶裹,烧熟,温淡酒调服。

  [卷十二\下剂] 大承气汤

  大黄(半两)浓朴(一两)枳实(一枚,麸炒)芒硝(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服。以意加减。

  [卷十二\下剂] 小承气汤

  大黄浓朴(以上各一两)枳实(一枚)上为粗末。同前煎服。

  [卷十二\下剂] 调胃承气汤

  大黄甘草(炙)朴硝(以上各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盏,煎三、五沸,去滓温服,食后。

  [卷十二\下剂] 桃仁承气汤

  桃仁(十二个,去皮尖)官桂甘草芒硝(以上各半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五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卷十二\下剂] 玉井散

  栝蒌根(二两)甘遂(一两,制用)上为细末。以麝香汤调下三钱,临卧服。

  [卷十二\下剂] 水煮桃红丸

  黑牵牛(头末半两)瓜蒂末(二钱)雄黄(一钱,水飞过用之)干胭脂(少许)上以黄酒调面为丸,以水煮,令浮熟取出,冷水拔过。麝香汤水下。

  [卷十二\下剂] 无忧散

  黄木通桑白皮陈皮(以上各一两)胡椒白术木香(各半两)牵牛(头末四两)上为细末。每服三、五钱,以生姜自然汁调下,食后。

  [卷十二\下剂] 泄水丸

  (又方,藏用丸一料,加芒硝半两,商陆半两。为末,水丸。根据前服之)大戟芫花甘遂海带海藻郁李仁续随子(以上各半两)樟柳根(一两)上为细末,水煮枣肉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水下。

  [卷十二\下剂] 牛黄通膈丸

  黑牵牛大黄木通(以上各半两,各另取末)上为细末,水丸,如黍粒大。量儿大小,三、五十丸,或百丸,水下。

  [卷十二\下剂] 四生丸

  (一名润肠丸)黑牵牛大黄朴硝皂角(去皮弦,蜜炙,以上各等份)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后温水下。

  [卷十二\下剂] 内托散

  大黄牡蛎(以上各半两)甘草(三钱)栝蒌(二个)上为末,水一大盏,煎三、五沸。去滓,露冷服。

  [卷十二\下剂] 藏用丸

  大黄黄芩(以上各二两)滑石黑牵牛(各四两)上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温水下。

  [卷十二\下剂] 神芎丸

  藏用丸一料,内加黄连、薄荷、川芎各半两,水丸,桐子大。水下。

  [卷十二\下剂] 进食丸

  牵牛(一两)巴豆(三粒,去油、心、膜)上为末,水丸。每服二、三十丸,食后,随所伤物送下。

  [卷十二\下剂] 牛黄白术丸

  治腰脚湿。

  黑牵牛末大黄(以上各二两)白术(一两)上为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生姜汤下。要利,加至百丸。

  [卷十二\下剂] 玉烛散

  以四物汤、承气汤、朴硝各等份。水煎,去滓,食前服之。

  [卷十二\下剂] 三和汤

  以四物汤、凉膈散、当归各中停,水煎服。

  [卷十二\下剂] 丁香化癖散

  治小儿脾。

  白丁香密陀僧舶上硫黄(以上各一钱)砂(半钱)轻粉(少许)上为细末。每儿一岁服半钱,男病女乳调,女病男乳调,后用通膈泄。

  [卷十二\下剂] 抵当汤

  水蛭(十个)虻虫(十个,去翅、足,熬)大黄(一两)桃仁(七枚,去皮、尖,捶)上锉如麻豆。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卷十二\下剂] 抵当丸

  虻虫(五个)桃仁(六枚)大黄(三分)水蛭(五个)上为细末,只作一丸。水一大盏,煮一丸,至七分,顿服之。

  [卷十二\下剂] 十枣汤

  紫芫花(醋浸煮)大戟甘遂(制,以上各等分)上为末。每服半钱,水一盏,枣十枚,同煎,取半盏服。

  [卷十二\下剂] 除湿丹

  槟榔甘遂威灵仙赤芍药泽泻葶苈(以上各二两)乳香(另研)没药(另研,以上各一两)黑牵牛末(半两)大戟(三两,炒)陈皮(四两,去白)上为细末,面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水送下。

  [卷十二\下剂] 利膈丸

  牵牛(四两,生)槐角子(一两,炒)木香(一两)青皮(一两)皂角(去皮,酥炙)半夏(洗,各二两)上为细末,生姜、面糊为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水送下。

  [卷十二\下剂] 三一承气汤

  大黄芒硝浓朴(去皮)枳实(以上各五两)甘草(一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入硝,去滓,热服

  [卷十二\下剂] 大陷胸汤

  大黄(一两半)芒硝(一两八钱半)甘遂末(一字)上以水一盏,煮大黄至八分,去滓,入硝一沸,下甘遂末,温服。

  [卷十二\下剂] 小陷胸汤

  半夏(汤洗,一钱五分)黄连(一分)栝蒌实(一枚,用四分之一)上锉麻豆大。水二盏,先煮栝蒌至一盏半,下诸药,取八分,去滓,温服未利再服。

  [卷十二\下剂] 握宣丸

  槟榔肉桂干姜附子甘遂良姜韭子巴豆(以上各等分入硫黄一钱)上为细末,软米和丸,桐子大。早晨先椒汤洗手,放温揩干,用生油少许泥手心,男左女右,磨令热,握一丸,宣一、二行。

  [卷十二\风门] 防风通圣散

  (方在汗门中附。)

  [卷十二\风门] 防风天麻散

  防风天麻川芎羌活白芷草乌头荆芥当归(焙制)甘草滑石白附子(以上各上为末。热酒化蜜少许,调药半钱,加至一钱,少时觉药行,微麻为度。如作丸,炼蜜和弹子大。热酒化下一丸,或半丸。

  [卷十二\风门] 防风汤

  防风麻黄独活秦艽(去芦)黄芩石膏当归白术(以上各半两)上为粗末。入半夏片子,令搅匀,每服四钱,水二中盏,入生姜七片,煎至一盏,去滓,取清汁六分,入麝香少许,带热食后服。

  [卷十二\风门] 祛风丸

  川乌(炮,去皮脐)草乌(炮)天南星半夏(姜制)蒸豆粉甘草川芎僵蚕藿香零陵香地龙(去土)蝎梢(炒,以上各一两)川姜(半两)上为细末,药末一两,用蒸豆粉一两,以白面二两,滴水和丸,如桐子大,阴干。细嚼,茶清下三、五丸至五、七丸,食后初服三丸,以渐加之。

  [卷十二\风门] 排风汤

  当归(去芦)杏仁(去皮尖,麸炒)防风(去芦)白藓皮白术芍药官桂(去粗皮)川芎甘草(炒,各三两)独活麻黄(去节)茯苓(去皮,各三两)上为粗末。每用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四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卷十二\风门] 小续命汤

  麻黄(去节)人参(去芦)黄芩芍药川芎甘草(炙)杏仁(汤泡,去皮尖,炒)防己官桂(去皮)防风(去芦,各一两)附子(半两,去皮脐)上除附子、杏仁外,合捣为粗末,后入二味搅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少热服,食后。

  [卷十二\风门] 消风散

  川芎羌活(去芦)人参(去芦)白茯苓(去皮)白僵蚕(炒)蝉壳(去土,以上各一两陈皮(去白)浓朴(去粗皮,姜制,以上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茶清调下。

  [卷十二\风门] 川芎散

  川芎荆芥甘菊薄荷蝉壳蔓荆子(以上各二两)甘草(一两,炙)上为细末。茶酒任下三、二钱,食后服。

  [卷十二\风门] 搜风丸

  (一名人参半夏丸)人参茯苓南星(以上各半两)半夏干生姜白矾(生)凝水石(以上各一两)蛤粉(二两)薄荷(半两)藿香(半两)上为细末,与藏用丸末各中停,水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送下。

  [卷十二\风门] 当归川芎散

  当归川芎(以上各半两)甘草(二两)黄芩(四两)薄荷(一两)缩砂仁(一分)上为细末。温水调下一、二钱。

  [卷十二\风门] 愈风饼子

  川乌(半两,炮制)川芎甘菊白芷防风细辛天麻羌活荆芥薄荷甘草(上为细末,水浸蒸饼为剂,捏作饼子。每服三、五饼子,细嚼,茶酒送下,不计

  [卷十二\风门] 疏风丸

  通圣散一料,加天麻、羌活、独活、细辛、甘菊、首乌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弹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细嚼,茶酒下。

  [卷十二\风门] 通顶散

  石膏川芎瓜蒂(以上各等份)藜芦(少许)上为细末。鼻内嗅之。

  [卷十二\风门] 胃风汤

  人参(去芦)茯苓(去皮)川芎官桂当归芍药白术上件各等份,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陈粟米煎,空心服之。

  [卷十二\风门] 香芎散

  香附子(炒)川芎石膏(水飞)白芷甘草薄荷(以上各一两)川乌(半两,炒,去皮脐)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茶清调下,无时。

  [卷十二\风门] 铁弹丸

  地龙(去土)防风白胶香没药木鳖(去皮)草乌头(水浸炮)白芷五灵脂当归(以上各一两)细墨(三钱)麝香(另研)乳香(另研)升麻(各二钱)上为末,糯粥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生姜酒下。

  [卷十二\暑门(疟附)] 白虎汤

  知母(一两半,去皮)甘草(一两)糯米(一合)石膏(四两,乱纹者,另研为末)上锉如麻豆大,粳米拌匀,另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日三、四或眩呕者,加半夏半两,姜汁制过用之。

  [卷十二\暑门(疟附)] 桂苓甘露散

  官桂(半两)人参藿香(以上各半两)茯苓白术甘草葛根泽泻石膏寒水石(以上各一两)滑石(二两)木香(一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点下,新水或生姜汤亦可用之。

  [卷十二\暑门(疟附)] 化痰玉壶丸

  南星半夏(并生用)天麻(以上各半两)白面(三两)上为细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大盏,先煎令沸,下药煮,候浮即熟,漉出放温,另用生姜汤下,不拘时服。

  [卷十二\暑门(疟附)] 益元散

  滑石(六两)甘草(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蜜调,新水送下。

  [卷十二\暑门(疟附)] 玉露散

  治暑。

  寒水石滑石石膏栝蒌根(以上各四两)甘草(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新水调下。

  [卷十二\暑门(疟附)] 石膏散

  石膏(一两)人参(去芦)甘草(炙,各半两)上为细末。新水蜜水调三钱,生姜汤亦可。

  [卷十二\暑门(疟附)] 辰砂丹

  治疟。

  信(一钱)雄黑豆(六十个或二两重)上为细末,朱砂为衣,端午日合。不令鸡犬妇人见。每服一丸,无根水下。

  [卷十二\暑门(疟附)] 温脾丸

  信(一钱)甘草(二钱)紫河车(三钱)豆粉(四两)上为末,滴水丸。每服半钱,作十丸,临卧,无根水下。

  [卷十二\暑门(疟附)] 温脾散

  紫河车绿豆(以上各一两)甘草(半两)砒(一钱,另研)上为细末,后入砒,研匀。每服半钱,新水一盏调下。如是隔日发,直待临睡服药;如频日发,只夜深服。忌荤、酒、鱼、兔等。

  [卷十二\湿门(嗽附)] 五苓散

  官桂泽泻猪苓(去黑皮)茯苓(去皮)白术(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或新水调下。

  [卷十二\湿门(嗽附)] 葶苈木香散

  苦葶苈茯苓(去皮)猪苓(去皮,以上各一分)木香(半钱)泽泻木通甘草(各半两官桂(一分)滑石(三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生姜汤调下,食前服。

  [卷十二\湿门(嗽附)] 白术木香散

  白术猪苓泽泻赤茯苓(各半两)木香槟榔(各三钱)陈皮(二两,去白)官桂(一钱)滑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温服,食后。

  [卷十二\湿门(嗽附)] 大橘皮汤

  橘皮(一两半)木香(一分)滑石(六两)槟榔(三钱)茯苓(一两)猪苓(去黑皮)泽泻白术官桂(以上各半两)甘草(二钱)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后。

  [卷十二\湿门(嗽附)] 神助散

  苦葶苈(二两,炒)黑牵牛(三两半,微炒,取头末用之)泽泻(二两)猪苓(二两,去皮)椒目(半上为细末。每服,葱白三茎,浆水一盏,煎至半盏,入酒半盏,调药三钱,绝早面东服之。

  [卷十二\湿门(嗽附)] 桂苓白术丸

  官桂茯苓半夏(以上各一两)白术干生姜(一分)橘皮(去白)泽泻黄连(各半两)黄上为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食后服之。

  [卷十二\湿门(嗽附)] 桂苓白术散

  官桂茯苓白术(以上各半两)甘草泽泻石膏寒水石(以上各一两)滑石(二两)上为细末。热汤调三钱,新水生姜汤亦可,食后服。

  [卷十二\湿门(嗽附)] 白术调中汤

  白术茯苓橘皮(去白)泽泻(以上各半两)甘草(一两)干姜(炒)官桂缩砂仁藿香(以上各一分)上为末。白汤化蜜少许,调下二钱,无时。炼蜜每两作十丸,名曰白术调中丸。

  [卷十二\湿门(嗽附)] 宁神散

  治嗽。

  御米壳(二两,蜜炙)人参苦葶苈(以上各一两)上为末。入乌梅同煎三、五沸,去滓,稍热服,食后。

  [卷十二\湿门(嗽附)] 宁肺散

  御米(蜜炒,去穣)甘草干姜当归白矾陈皮(以上各一两)上为末。煎齑汁调三钱。

  [卷十二\湿门(嗽附)] 人参补肺散

  人参麻黄(去节)白术防己防风(各等份)桑白皮(倍加)上锉咀。以浆水一碗,煎至半,去滓,

  [卷十二\湿门(嗽附)] 白术汤

  白术甘草当归陈皮桔梗枳壳(各等份)上为粗末。水煎,去滓,温服三、五钱。

  [卷十二\湿门(嗽附)] 薏苡仁汤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薏苡仁(三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煎,入糯米为引,米软为度,食后服之。

  [卷十二\湿门(嗽附)] 益黄散

  治小儿痢。

  陈皮(一两)青皮诃子肉甘草(以上各半两)丁香(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煎,食前服之。

  [卷十二\湿门(嗽附)] 香连丸

  木香诃子肉(面炒)黄连(炒,以上各半两)龙骨(二钱)上为细末,饭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米饮汤下。

  [卷十二\火门] 凉膈散

  大黄(一两)连翘(四两)甘草黄芩薄荷朴硝山栀(以上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入蜜竹叶煎三、五沸,去滓,温服,无时。

  [卷十二\火门] 黄连解毒汤

  黄连黄柏黄芩大栀子(以上各等份)上锉为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之。

  [卷十二\火门] 泻心汤

  大黄甘草(炙)当归芍药麻黄荆芥(以上各一两半)白术(二钱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卷十二\火门] 八正散

  大黄瞿麦木通蓄车前子甘草山栀子(以上各一两)滑石(二两)加木香一两尤佳。

  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卷十二\火门] 调胃散

  治伤寒吐逆,四肢厥冷。

  水银舶上硫磺(各半两)上二味,先研硫磺极细,次入水银,同研至深黑。每服一钱,病重者二钱,温米饮,调服,不拘时。

  [卷十二\火门] 三黄丸

  大黄黄芩黄柏(以上各等份)上为末,水丸。每服三十丸,水下。

  又方∶去黄芩用黄连。

  [卷十二\火门] 芍药柏皮丸

  芍药(白者)黄柏(去皮,各一两)当归黄连(各半两)上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水下,食前。

  [卷十二\火门] 大金花丸

  黄连黄柏黄芩大黄(各等份)上为末,水丸。新水下三十丸。加栀子减大黄,名栀子金花丸。

  [卷十二\火门] 清凉饮子

  大黄(蒸)赤芍药当归甘草(炒,以上各等份)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以意加减。

  [卷十二\火门] 黄连清心汤

  凉膈散加黄连半两是也。

  [卷十二\火门] 犀角散

  黄连大黄芍药犀角甘草(各等份)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无时温服之。

  [卷十二\火门] 黄连木通丸

  治心经蓄热,夏至则甚。

  黄连(二两)木通(半两)上为末,生姜汁打面糊和丸。每服三十丸,食后,灯心汤下,日三服。

  [卷十二\燥门] 神功丸

  大黄(面裹,蒸)诃子皮麻子仁(另捣)人参(去芦,以上各一两)上为细末,入麻子仁捣,研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或米酒饮下,食后临卧。如大便不通,加服。

  [卷十二\燥门] 脾约丸

  麻仁(一两二钱半)枳实(麸炒)浓朴(去粗皮)芍药(以上各二两)大黄(四两,蒸)杏仁(去皮尖,炒黄,一两二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临卧温水送下。

  [卷十二\燥门] 麻仁丸

  郁李仁(去皮,另捣)火麻仁(另捣,二味各二两)大黄(二两,半生半熟)槟榔(半两)干山药防风(去芦)枳壳(炒,去穣,七钱半)羌活木香(各五钱半)上为细末,入另捣者,三味搅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温水下,食后。牵牛。滑石亦少。

  [卷十二\燥门] 润体丸

  郁李仁大黄桂心黑牵牛当归黄柏(并生用,各半两)轻粉(少许)上为细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温水或生姜汤下。

  [卷十二\寒门] 姜附汤

  干姜(二两,另为粗末)附子(一两,生用,去皮脐,细切)上二味,搅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卷十二\寒门] 四逆汤

  甘草(三两)干姜(半两)附子(半两,生用,去皮脐,切作片子)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无时。

  [卷十二\寒门] 二姜汤

  良姜干姜(炮,二味各三两)上为细末,酒煮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汤下。

  [卷十二\寒门] 术附汤

  黑附子(重一两)白术(一两半)甘草(七钱半,炙)上为细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二枚,劈破,同煎至一盏,

  [卷十二\寒门] 大已寒丸

  附子(炮,去皮脐)川乌头(炮,去皮脐,作豆大,再炒黄)干姜(炮制)良姜(炒)官桂(去粗皮)吴茱萸(以上各一两)上为细末,醋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饮下,食前。

  [卷十二\寒门] 理中丸

  人参(去芦)白术干姜甘草(炙)附子(炮,去皮脐,以上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弹子大。每服一丸,以水一盏化破,煎至七分,稍热,空心服之。

  [卷十二\寒门] 平胃散

  浓朴(姜制)陈皮(二味各三两)苍术(五两,泔浸)甘草(三两,炒)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卷十二\寒门] 养脾丸

  干姜(炮)缩砂(各二两)茯苓(去皮)人参(去芦)麦(炒,各一两)白术(半两)甘草(炒,一两半)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八丸。每服一丸,细嚼,生姜汤下。

  [卷十二\兼治于内者] 大柴胡汤

  柴胡(四两)黄芩赤芍药(各一两半)半夏(一两二钱半)枳实(二钱半)大黄(一两)上为粗末,入半夏片子。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一中盏,滤去滓,温服,食后。

  [卷十二\兼治于内者] 小柴胡汤

  柴胡(四两,去芦)黄芩人参半夏(汤洗七次,切片)甘草(以上各一两半)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

  [卷十二\兼治于内者] 柴胡饮子

  柴胡人参黄芩甘草大黄当归芍药(以上各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卷十二\兼治于内者] 防风当归饮子

  柴胡人参黄芩防风甘草芍药大黄当归滑石(以上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生姜三片,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卷十二\兼治于内者] 白术汤治孕妇痢呕吐血。

  白术黄芩当归(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三钱,水煎,食前服。

  [卷十二\兼治于外者] 桂苓汤·麻黄汤·升麻汤

  (以上三方,在前汗法中附)

  [卷十二\兼治于外者] 五积散

  苍术(二两四钱)桔梗(一两四钱)枳壳(麸炒)陈皮(二味各六钱)白芷川芎当归甘草(炙)官桂(去粗皮)半夏(汤浸)茯苓(各三钱)麻黄(一钱,去节)浓朴干姜(各四钱)上除官桂、枳壳别为末外,以慢火炒,令黄色,为末,与官桂等搅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葱白三寸,盐、豉七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

  [卷十二\兼治于外者] 青衿散

  治咽喉。

  益元散加薄荷、青黛,生蜜丸如弹子大。噙化。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陷胸汤

  大黄(二两半)芒硝(一两八钱半)甘遂(一字,另为末)上以水三盏,先煮大黄至一盏,去滓,下芒硝,令沸,次下甘遂末,放温服之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大黄丸

  大黄黑牵牛枳壳木通(以上各一两)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以生姜汤下。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备急丸

  巴豆(去皮油)大黄干姜(炮,以上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丸,温水下,不拘时服之。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枳壳丸

  商枳壳(一两,麸炒)牵牛头末(四两)上为细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温酒或生姜汤下。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莲壳散

  治血崩。

  棕皮(烧灰)莲壳(烧灰存性,二味各半两)香附(三两,炒)上为末。米饮调下三、四钱,食前。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木香槟榔丸

  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广术(烧)黄连(麸炒,以上各一两)黄柏大黄(各三两)香附子(炒)牵牛(各四两)上为细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导饮丸

  青皮陈皮京三棱(炮)广术(炮)黄连枳壳(麸炒,以上各一两)大黄黄柏(以上各三两)香附子(炒)黑牵牛(以上各四两)上为细末,桐子大,用水丸。每服三、五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五香连翘散

  丁香青木香沉香熏陆香麝香木通连翘桑寄生独活升麻大黄(以上各等份)上为粗末。以竹沥煎五、七钱。未利,加大黄。去滓,稍热,以利为度。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四物汤

  川芎当归熟地黄芍药(以上各等份)上为粗末。每服三、四钱,水一盏,煎三、五沸,去滓,温服,空心。加草龙胆、防己,名“一醉散”。治目暴发,加蒲黄。

  治娠妇漏血。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当归散

  治血崩。

  当归(一两)龙骨(二两,炒赤)香附子(三钱,炒)棕毛灰(五钱)上为末。米饮调三、四钱,空心服。

  又一方当归白芍药香附(炒,各等份)为末。米饮汤调下,食前服。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又当归散行经

  当归杜蒺藜(各等份)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葛根散

  解酒毒。

  甘草干葛花葛根缩砂仁贯众(各等分)上为粗末。水煎三、五钱,去滓,服之。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定志丸

  柏子仁人参茯苓远志(去心)茯神酸枣仁上为末,酒糊丸,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槟榔丸

  槟榔(一钱半)陈皮(一两)木香(二钱半)牵牛(半两)上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小槟榔丸

  枳壳陈皮牵牛(以上各等分)上为细末,水丸。食后,生姜汤下三、四十丸。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瞿麦散

  治酒积。

  甘遂(半两,制)瞿麦葛根麦(以上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酒调服。

  [卷十二\独治于内者] 治气积方

  香附子为末,生姜汤调下三、二钱。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青金散

  芒硝(半钱)青黛(半钱)乳香没药(各少许)上为细末。鼻内嗅之。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拔毒散

  寒水石(不以多少,烧令赤)上研为末。以新水调,鸡翎扫痛处。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水澄膏

  雄黄(水飞,三钱)黄连(半两)郁金(二钱)黄柏(半两)大黄(半两)黄丹(半两,上为细末,量所肿处,用药多少,新汲水半盏,操,药在内,须臾药沉,慢去其澄者,水尽,然后用槐柳枝搅药数百余转,如面糊相似匀。以小纸花子摊药,涂肿处。更以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鱼胆丸

  草龙胆青盐脑子(以上各半两)黄连(一两,去须)砂南硼砂麝香鲤鱼胆(以上各上锄草龙胆、鲤鱼胆外,同为细末,先将草龙胆同微研破,以河水三升浸,春秋二宿,夏一宿,冬三宿。将浸者摩揉极烂,用绢袋滤去滓,于瓷器内,慢火熬成膏子,点于水内,不散,用指头捏开有丝,乃膏子成,然后入鱼胆拌匀,将膏上件和药末作剂,丸如粟米,徐徐点可视之。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金丝膏

  黄丹代赭石玄精石(以上各半两)炉甘石(一两,烧)脑子(半钱)黄连蕤仁(去皮、油,二味各三钱)白丁香南硼砂(二味各一钱)上除硼砂、脑子外,同为细末,以河水一升,白砂蜜三两,同熬三、五沸,然后入药末,再熬至半茶盏,以上用绵子滤过,去滓,次入硼砂脑末,搅匀定,瓷器内放。徐徐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生肌散

  黄连(三钱)密陀僧(半两)干胭脂(二钱)雄黄(一钱)绿豆粉(二钱)轻粉(一钱)上为细末。以温浆水洗过,用无垢软帛,净,药贴之,大有效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赴筵散

  五倍子密陀僧(以上各等份)上为细末。先入浆水漱过,干贴。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麝香玉线子

  豆粉(半两)信(一钱)枯白矾(一钱半)上三件,同研入麝香半钱,再研为细末,滴水和于手背上,捻作线。如用时,先以浆水嗽了口,用毛翎撩缝中净,临卧干贴。或为线子,住于缝中。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化瘿丹

  治赘。

  海带海藻海蛤昆布(以上四味皆焙)泽泻(炒)连翘(以上并各等份)猪靥羊靥(各十上为细末,蜜丸,如鸡头大。临卧噙化一、二丸。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通气丸

  同上所治。

  海藻海带昆布木通甘草(以上各一两)诃子薄荷(以上各半两)杏仁(少许,煮,浸去皮尖,用之)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每夜噙化一丸。忌油腻物。

  又方海藻海带昆布泽泻木通猪靥羊靥(各五枚)海蛤连翘上为细末,研靥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临卧噙化下,效。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消毒散

  治喉肿。

  当归荆芥甘草(各等份)上为末。水煎三、五钱,去滓,热漱之。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煮肝散

  治雀目。

  青蛤粉夜明砂谷精草(各等份)上为细末。每服五、七钱,猪肝内煮熟,细嚼,茶清下。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枯瘤方

  砂粉霜雄黄(以上各二钱)轻粉没药乳香(以上各一钱)土黄(三钱)麝香(少许)上为细末。以津调涂瘤顶,外边歇一韭叶,先花纸贴之,上以小黄膏贴之。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小黄膏

  黄柏黄芩大黄(以上各等份)上为细末。以水调为糊,比前药大一遭,三日一易,至八九上不取,直候可取。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刀箭药

  锻石(一斤,陈年者)龙骨(四两)刺蓟(一小束)上为末,杵作泥,为饼子,或为散。贴,端午日合。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木香槟榔散

  木香槟榔黄连乳香轻粉密陀僧(以上各等份)上为细末。干掺之,先以口噙浆水洗之。

  又方加黄柏,麝香。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阳起石散

  阳起石(烧)上研末。新水调涂肿痛处。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铅白霜散

  铅白霜干胭脂寒水石(以上各等份)脑子轻粉(各少许)上为末。掺之。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雄黄散

  雄黄乳香没药麝香(少许)上为末。量疮大小干贴。

  [卷十二\独治于外者] 化斑汤

  紫草升麻甘草(炙,各半两)上锉麻豆大。水一盏,糯米二十粒,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卷十二\调治] 无比山药丸

  干山药(二两)肉苁蓉(四两,锉,酒浸,焙)五味子(六两,拣净)菟丝子(三两,酒浸)杜仲(三两,去粗皮,炒)牛膝(一两,酒浸)泽泻(一两)熟地黄(干,一两)山茱萸(一两)茯苓(一两,去皮)巴戟(一两,去心)赤石脂(一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前温酒下,米饮亦可。

  [卷十二\调治] 当归丸

  当归香附子(炒)杜蒺藜芍药(各等份)上为末,酒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饮送下。

  [卷十二\调治] 香薷汤

  香薷(五钱,去土)浓朴(五钱,姜制)白扁豆(二钱半,生炒)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酒煎,去滓,温服。

  [卷十二\调治] 石苇散

  石苇(去毛)木通(各二两)当归甘草王不留行(以上各一两)滑石白术瞿麦葵子芍药(以上各三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小麦汤调下。

  [卷十二\调治] 妙功丸

  京三棱(一两,炮)川乌(四钱,生,去皮)大黄(一两)以上同为细末,好醋半升,熬膏。可破积,水丸。

  神曲麦(以上各一两)干姜(二钱,炒裂用)巴豆(两个,去皮油心)半夏(半两)茴香(一两,炒香)官桂牵牛(三两,拣净)上为细末,用膏丸小豆大。生姜汤下十丸、十五丸。温凉水亦可。以意加减,以

  [卷十二\调治] 人参散

  石膏甘草(以上各一两)滑石(四两)寒水石(二两)人参(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食后。

  [卷十二\调治] 茴香丸

  茴香(八两,炒)川楝子(炒)川乌(炮去皮)威灵仙(洗去土)防风(去芦)陈皮(以上各三两)地龙(一两,去土,微炒)乌药(五两)赤小豆(八两)上为末,酒糊为丸。每服三、五丸,茶酒下。

  [卷十二\调治] 七宣丸

  大黄(湿纸裹煨)枳实(麸炒)木香柴胡(去芦)诃子肉(各五两)桃仁(六两,炒,去皮尖)甘草(四两,炒)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

  [卷十二\调治] 人参调中汤

  沉香(二两)木香(半两)白豆蔻(一两,用仁)甘草(一分)脑子(一钱)麝香(半钱)人参(半两)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用沸汤点服。或入生姜盐少许,食后服。

  [卷十二\调治] 乌金散

  当归(一两)自然铜(金色者,为末,醋熬,一两)乌金石(三两,铁炭是也)大黄(一两童子小便浸用)上为末。每服二钱,红花酒半盏,童子小便半盏,同调下,食前,日二服。

  [卷十二\调治] 沉香降气丸

  沉香木香缩砂仁白豆蔻仁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广术(煨)枳实(麸炒,以上各一两)萝卜子(一两,另末)黑牵牛(二两,末)大黄(二两,炒)上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橘皮汤下。

  [卷十二\调治] 枳术丸

  治气不下降,胸膈满闷。

  枳实(麸炒)白术(各半两)上为细末,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诸饮送下。

卷十三

  [卷十三] 刘河间先生三消论

  《易》言天地,自太虚至黄泉,有六位。《内经》言人之身,自头至足,亦有六位。今余又间,自肺至肾,又有六位。人与天地造化五行,同一炉,知彼则知此矣。故立天之气,曰金与火,立地之气曰土与水,立人之气曰风与火。故金与火合,则热而清;水土合则湿而寒;风火合则温而炎。人胸腹之间,亦犹是也。肺最在上,为金主燥;心次之,为君火主热;肝又次之,为风木主温;胆又次之,为相火主极热;脾又次之,为湿土主凉;肾又次之,黄泉为寒水主寒。故心肺象天,脾肾象地,肝胆象人。不知此者,不可与论人之病矣。夫土为万物之本,水为万物之元。水土合德,以阴居阴,同处乎下,以立地为气,万物根于地,是故水土湿寒。若燥热阳实,则地之气不立,万物之根索泽,而枝叶枯矣。

  《五常政大论》曰∶中者,命曰神机。是为动物,根本在于中也。根本者,脾、胃、肾也。食入胃,则脾为布化气味,荣养五脏百骸。故酸入肝而养筋膜;苦入心而养血脉;甘入脾而养肌肉;辛入肺而养皮毛;咸入肾而养骨髓。五气亦然。故清养肺,热养心,温养肝,湿养脾,寒养肾也。凡此五味五气,太过则病,不及亦病,惟平则常安矣。故《六节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是其理也。又《太阴阳明论》云∶脾病而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脏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独主于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尔,而能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足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以益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不用者,谓不能为之运用也。由是观之,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禀受于脾胃,行其津液,相与濡润滋养矣。后之医者,欲以燥热之剂,以养脾胃,滋土之气,不亦外乎?况消渴之病者,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甚,更服燥热之药,则脾胃之气竭矣。叔世不分五运六气之虚实,而一概言热为实,而虚为寒,彼但知心火阳热一气之虚实,而非脏腑六气之虚实也。盖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假若胃冷为虚者,乃胃中阴水寒气实甚,而阳火热气衰虚也,非胃土湿气之本衰,故当温补胃中阳火之衰,退其阴水寒气之甚。又如胃热为实者,乃胃中阳火实而阴水虚也,故当以寒药,泻胃中之实火,而养其虚水。然此皆补泻胃中虚热,水火所乘之邪,非胃为湿者之本。其余例同法。

  夫补泻脾胃湿土之水气者,润其湿者是补湿,燥其湿者是泻湿,土本湿故也。

  凡脏腑诸气,不必肾水独当寒,心火独当热,要知每脏每腑,诸气和同,宣而平之可也。故余尝谓∶五常之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长,独阳不成。但有一物皆备,五行递相济养,是谓和平。

  交互克伐,是谓衰兴。变乱失常,患害由行。故水少火多,为阳实阴虚而病热也;水多火少,为阴实阳虚而病寒也。其为治者,泻实补虚,以平为期而已矣。故治消渴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况消渴者,本因饮食服饵失宜,肠胃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之所成也。

  故济众云∶三消渴者,皆由久嗜咸物,恣食炙爆,饮酒过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热,结于胸中,下焦虚热,血气不能制石热,燥甚于胃,故渴而引饮。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如此三消者,其燥热一也,但有微甚耳。

  余闻世之方,多一方而通治三消渴者,以其善消水谷而喜渴也。然叔世论消渴者,多不知本。其言消渴者,上实热而下虚冷。上热故烦渴多饮,下寒故小便多出。本因下部肾水虚,而不能制其上焦心火,故上实热而下虚冷。又曰∶水数一,为物之本,五行之先。故肾水者,人之本,命之元,不可使之衰弱。根本不坚,则枝叶不茂;元气不固,则形体不荣。消渴病者,下部肾水极冷,若更服寒药,则元气转虚,而下部肾水转衰,则上焦心火亢甚而难治也。但以暖药补养元气,若下部肾水得实而胜退上焦火,则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若此之言,正与仲景相反。

  所以巧言似是,于理实违者也。非徒今日之误,误已久哉!又如蒋氏《药证病原》中,论消渴、消中、消肾病曰∶三焦五脏俱虚热,惟有膀胱冷似冰。又曰∶腰肾虚冷日增重。又曰∶膀胱肾脏冷如泉。始言三焦五脏俱虚热,惟有膀胱冷似冰,复言五脏亦冷,且肾脏水冷言为虚,其余热者,又皆言其虚。夫阴阳兴衰,安有此理?且其言自不相副,其失犹小,至于寒热差殊,用药相反,过莫大焉!或又谓∶肾与膀胱属水,虚则不能制火。虚既不能制火,故小便多者远矣。彼谓水气实者,必能制火,虚者不能制火。故阳实阴虚,而热燥其液,小便淋而常少;阴实阳虚,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岂知消渴小便多者,非谓此也。何哉?盖燥热太甚,而三焦肠胃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渗泄浸润于外,荣养百骸。故肠胃之外燥热太甚,虽复多饮于中,终不能浸润于外,故渴不止。小便多出者,如其多饮,不能渗泄于肠胃之外,故数溲也。故余尽言《原病式》曰∶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汗之孔窍也。

  一名气门者,谓泄气之门户也。一名腠理者,谓气液之隧道纹理也。一名鬼门者,谓幽冥之门也。一名玄府者,谓玄微之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至于万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门户也。故《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知出入升降,无器不有。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有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则不能用也。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齿腐,毛发堕落,皮肤不仁,肠胃不能渗泄者,悉有热气怫郁,玄府闭塞,而致津液血脉,荣卫清气,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结微甚,而有病之大小焉。病在表则怫郁,腠理闭密,阳气不能散越,故燥而无汗,而气液不能出矣。叔世不知其然,故见消渴数溲,妄言为下部寒尔。

  岂知肠胃燥热怫郁使之然也?予之所以举此,世为消渴之证,乃肠胃之外燥热,痞闭其渗泄之道路,水虽入肠胃之内,不能渗泄于外,故小便数出而复渴。此数句,足以尽其理也。

  试。有言心肺气厥而渴者;有言肝痹而渴者;有言脾热而渴者;有言肾热而渴者;有言胃与大肠热结而渴者;有言脾痹而渴者;有言小肠瘅热而渴者;有因病疟而渴者;有因肥甘石药而渴者;有因醉饱入房而渴者;有因远行劳倦遇大热而渴者;有因伤害胃干而渴者;有因肾热而渴者;有因病风而渴者。虽五脏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异,其归燥热一也。

  所谓心肺气厥而渴者,《厥论》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注曰∶心热入肺,久而传化,内为膈热饮也。所谓肝痹而渴者,《痹论》曰∶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如脾热而渴者,《痿论》曰∶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所谓肾热而渴者,《刺热论》曰∶肾热病者,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叔世惟言肾虚不能制心火,为上实热而下虚冷,以热补肾水,欲令胜退心火者,未明阴阳虚实之道也。夫肾水属阴而本寒,虚则为热;心火属阳而本热,虚则为寒。若肾水阴虚,则心火阳实,是谓阳实阴虚,而上下俱热明矣。故《气厥曰∶肾气衰,阳气独胜。《宣明五气论》曰∶肾恶燥,由燥肾枯水涸。《藏气法时论》曰∶急食辛以润之。夫寒物属阴,能养水而泻心;热物属阳,能养火而耗水。今肾水既不胜心火,则上下俱热,奈何以热药养肾水?欲令胜心火,岂不谬哉?又如胃与大肠热结而渴者,《阴阳别论》∶二阳结为之消。注曰∶阳结,胃及大肠俱热结也。肠胃藏热,善消水谷。又《气厥论》曰∶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脉要精微论》曰∶瘅成为消中,善食而瘦。

  如脾痹而渴者,多者,止是三焦燥热怫郁,而气衰也明矣。岂可以燥热毒药,助其强阳,以伐衰阴乎?此真实实虚虚之罪也!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皆肠胃燥热怫郁,水液不能浸润于周身故也;或热甚而膀胱怫郁,不能渗泄,水液妄行而面上肿也。

  如小肠瘅热而渴者,《举痛论》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便坚不得出矣。注曰∶热渗津液而小便坚矣。

  如言病疟而渴者,《疟论》曰∶阳实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则喘而渴,故欲饮冷也。然阳实阴虚而为病热,法当用寒药养阴泻阳,是谓泻实补衰之道也。

  如因肥甘石药而渴者,《奇病论》曰∶有口甘者,病名为何?岐伯曰∶此五气之所溢也,病名脾瘅。瘅为热也,脾热则四脏不禀,故五气上溢也。先因脾热,故曰脾瘅。又《经》曰∶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而为消渴。《通评虚实论》曰∶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之人,膏粱之疾也。或言人惟胃气为本。脾胃合为表里,脾胃中州,当受温补以调饮食。今消渴者,脾胃极虚,益宜温补。若服寒药,耗损脾胃,本气虚乏而难治也。此言乃不明阴阳寒热虚实补泻之道,故妄言而无畏也。岂知《腹中论》云∶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芳草石药。石药发癫,芳草发狂。注言∶多饮数溲,谓之热中;多食数溲,谓之消中。多喜曰癫,多怒曰狂。芳,美味也。石,谓英乳。乃发热之药也。《经》又曰∶热中消中,皆富贵人也。

  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岐伯曰∶芳草之味美,石药之气悍,二者之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服此二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悍,药气亦然。所谓饮一溲二者,当肺气从水而出也,其水谷之海竭矣。凡见消渴,便用热药,误人多矣。故《内经》应言∶渴者皆如是。岂不昭晰欤?然而犹有惑者,诸气过极反胜也者,是以人多误也。如阳极反似阴者是也。若不明标本,认似为是,始终乖矣。故凡见下部觉冷,两膝如冰,此皆心火不降,状类寒水,宜加寒药,下之三、五次,则火降水升,寒化自退。然而举世皆同执迷,至如《易》《素》二书,弃如朽坏,良可悲夫!故处其方,必明病之标本,达药之所能,通气之所宜,而无加害者,可以制其方也已。所谓标本者,先病而为本,后病而为标,此为病之本末也。标本相传,先当救其急也。又云∶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盖为病,脏病最急也。又云∶六气为胃之本。假若胃热者,胃为标,热为本也。处其方者,当除胃中之热,是治其本也。故六气乃以甚者为邪,衰者为正,法当泻甚补衰,以平为期。养正除邪,乃天之道也。为政之理,补贱之义也。

  大凡治病,明知标本,按法治之,何必谋于众?《阴阳别论》曰∶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标本病传论》曰∶知标知本,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至真要大论》曰∶知标知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适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起,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

  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言标与本,易而弗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天元纪大论》曰∶至数极而道不惑。可谓明矣。所谓药之巧能者,温凉不同,寒热相反,燥湿本异云云,前已言之矣。斯言气也,至于味之巧能,如酸能收,甘能缓,辛能散,苦能坚,咸能软,酸属木也。燥金主于散落而木反之,土湿主于缓而水胜之,故能然也。若能燥湿而坚火者,苦也。《易》曰∶燥万物者,莫燥乎火。凡物燥则坚也。甘能缓苦急而散结。甘者,土也。燥能急结,故缓则急散也。辛能散抑、散结、润燥。辛者,金也。金主散落,金生水故也。况抑结散,则气液宣行而津液生也。《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咸能软坚。咸者,水也。水润而柔,故胜火之坚矣。此五脏之味也。其为五味之本也淡也。淡,胃土之味也。胃土者,地也。地为万物之本,胃为一身之本。《天元纪大论》曰∶在地为化,化生五味。故五味之本淡也。

  以配胃土,淡能渗泄利窍。夫燥能急结,而甘能缓之;淡为刚土,极能润燥,缓其急结,令气通行,而致津液渗泄也。故消渴之人,其药与食,皆宜淡剂。《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坚,或软,所以利而行之,调其气也。《本草》云∶药有三品∶上品为君,主养命,小毒,以应天;中品为臣,主养性,常毒,以应人;下品为佐使,主治病,大毒,以应地。

  不在三品者,气毒之物也。凡此君臣佐使者,所以明药之善恶也。处方之道,主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之用者为佐使。适其病之所根,有君、臣、佐、使、奇、偶、小、大之制;明其岁政君臣脉位,而有逆、顺、反、正、主疗之方,随病所宜以施用。

  其治法多端,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结者散之,散者收之,微者逆而制之,甚者从而去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坚者软之,软者坚之,急者缓之,客者除之,留者却之,劳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衰者补之,甚者泻之,吐之下之,摩之益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灸之制之,适足为用,各安其气,必清必净,而病气衰去,脏腑和平,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阴阳加,气之所衰,不可以为功也。

  今集诸经验方附于篇末。

  [卷十三\刘河间先生三消论] 神白散

  治真阴素被损虚,多服金石等药,或嗜炙爆桂府滑石(六两)甘草(一两,生用)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水调下。或大渴欲饮冷者,新汲水尤妙。

  [卷十三\刘河间先生三消论] 猪肚丸

  治消渴、消中。

  猪肚(一枚)黄连(五两)栝蒌(四两)麦门冬(四两,去心)知母(四两,如无,以茯苓代之)上四味为末,纳猪肚中,线缝,安置甑中,蒸极烂熟,就热于木臼中捣可丸,如硬,少加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渐加至四、五十丸,渴则服之。如无木臼,于沙盆中用木杵研亦可,以烂为妙矣。

  [卷十三\刘河间先生三消论] 葛根丸

  治消渴,消肾。

  葛根(三两)栝蒌(三两)铅丹(二两)附子(一两者,炮,去皮脐用)上四味,捣罗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进三服。治日饮硕水者。春夏去附子。

  [卷十三\刘河间先生三消论] 胡粉散

  治大渴,百方疗不瘥者,亦治消肾。

  铅丹胡粉(各半两)栝蒌(一两半)甘草(二两半,炙)泽泻石膏上八味为细末。水服方寸匕,日二服。壮者一匕半。一年病,一日愈;二年病,二日愈。渴甚者二服;腹痛者减之。如丸服亦妙,每服十丸,多则腹痛也。

  [卷十三\刘河间先生三消论] 三黄丸

  主治男子妇人,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发寒热者。

  春三月∶黄芩(四两)大黄(二两)黄连(四两)夏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一两)黄连(一两)秋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二两)黄连(三两)冬三月∶黄芩(三两)大黄(五两)黄连(二两)上三味,随时加减,捣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大豆大。每服五丸,日三服。不去者加七丸。服一月病愈,尝试有验矣。

  [卷十三\刘河间先生三消论] 人参白术散

  治胃膈瘅热,烦满不欲食;或瘅成为消中,善食而瘦;或燥郁甚而消渴,多饮而数小便;或热病;或恣酒色,误服热药者,致脾胃真阴血液损虚。肝心相搏,风热燥甚,三焦肠胃燥热怫郁,而水液不能宣行,则周身不得润湿,故瘦瘁黄黑。而燥热消渴,虽多饮,而水液终不能浸润于肠胃之外,渴不止,而便注为小便多也。叔世俗流,不明乎此,妄为下焦虚冷,误死多矣。又如周身风热燥郁,或为目瘴、痈疽、疮疡,上为喘嗽,下为痿痹,或停积而湿热内甚,不能传化者,变水肿腹胀也。

  凡多饮数溲为消渴,多食数溲为消中,肌肉消瘦,小便有脂液者为消肾。此世之所传三消病也。虽无所不载,以《内经》考之,但燥热之微甚者也。此药兼疗一切阳实阴虚,风热燥郁,头目昏眩,风中偏枯,酒过积毒,一切肠胃涩滞壅塞,疮癣痿痹,并伤寒杂病烦渴,气液不得宣通,并宜服之。

  人参白术当归芍药大黄山栀子泽泻(以上各半两)连翘栝蒌根干葛茯苓(以上各一两)官桂木香藿香(各一分)寒水石(二两)甘草(二两)石膏(四两)滑石盆硝(各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半盏,绞汁,入蜜少许,温服。渐加十余钱,无时,日三服。或得脏腑疏利亦不妨,取效更妙;后却常服之,或兼服消痞丸。似觉肠胃结滞,或湿热内甚自利者,去大黄芒硝。

  [卷十三\刘河间先生三消论] 人参散

  治身热头痛;或积热黄瘦;或发热恶寒,蓄热寒战;或膈痰呕吐,烦热烦渴;或燥湿泻痢;或目疾口疮;或咽喉肿痛;或中风昏眩;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一切邪热变化,真阴损虚,并宜服之。

  石膏(一两)寒水石(二两)滑石(四两)甘草(二两)人参(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或冷水亦得。

  三消之论,刘河间之所作也。因麻征君寓汴梁,暇日访先生后裔,或举教医学人,即其人矣。征君亲诣其家,求先生平昔所着遗书。乃出《三消论》、《气宜》、《病机》三书未传于世者。文多不全,止取《三消论》,于卷首增写六位藏象二图,其余未遑润色,即付友人穆子昭。子昭乃河间门人,穆大黄之后也,时觅官于京师,方且告困,征君欲因是而惠之。由是余从子昭授得一本。后置兵火,遂失其传。偶于乡人霍司承君祥处,复见其文。然传写甚误,但根据仿而录之,以待后之学人,详为刊正云。时甲辰年冬至日,锦溪野老,书续方柏亭东,久亭寺僧,悟大师传经验方。

  治饮水百杯,尚犹未足,小便如油,或如杏色。服此药三、五日,小便大出,毒归于下,十日永除根本。此方令子和辨过,云是重剂可用,悟公师亲验过矣。

  水银(四钱)锡(二钱,用水银研成砂子)牡蛎(一两)密陀僧(一两)知母(一两)紫花苦参(一两上为细末,男子用不生儿猪肚一个,纳药,妇人用猪肚一个,麻线缝之,新瓦一合,绳系一两遭,米一升,更用栝蒌根末半斤,却于新水煮熟,取出放冷,用砂盆内研烂,就和为丸。如猪肚丸法用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