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祠堂内悬挂祖先画像和摆放神主有什么讲究?

 发现城市之美 2022-04-21

BUILDING

古建筑之美

///

祠堂供奉先祖的学问

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是古代儒家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它记录着家族的传统与辉煌,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之象征与标志。

但原来在祠堂内悬挂的祖先画像和摆放神主也是有一定的讲究和有着其悠久的历史。

01

尸祭

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祭祀祖先的方式不断发生改变。先秦时期,祭祀祖先的普遍方式是“尸祭”。

甲骨文中的“尸”字

这里的“尸”字,并非今天所说“尸体”的意思。甲骨文的“尸”字,其实就是“人”字的变体,但与甲骨文“人”字不同的是,其下肢是弯曲的,像一个人屈膝蹲踞的样子。而今天“尸体”这个意思,当时用字为“屍”,与“尸”是不同的两个字。古代经典中,常借用“尸”来指代“屍”。

祭祀用的“尸”,是代替死者受祭的活人,被陈放在祭祀的地方,接受祭拜。《魏书·高允传》说:“古者祭必立尸,序其昭穆,使亡者有凭,致食飨之礼。”讲的就是“尸祭”。尸祭的礼俗,直到战国末秦国初,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在广西广西桂北全州仍有“尸祭”活动流传至今

02

画像和祠版

在尸祭于战国末期秦初消亡之际,新的祭祀方式开始出现,那就是设“像”。

深圳市南山区墩头村叶氏宗祠。

祠堂内除了摆放先祖神位,还会悬挂祖先画像拜祭

战国时楚人宋玉所作《楚辞·招魂》篇里就写道:“像设君室,静闲安些。”南宋大儒朱熹这样解释这句话:“像,盖楚俗人死,则设其形貌于室而祠之也。”

前文讲过,宋代民间祭祖的主要场所就是影堂,影堂内普遍都会悬挂祖先的画像。所以,生活在南宋的朱熹之所以这样解释《招魂》一文中的“像”字,应该与当时的这一习俗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认为,朱熹所谓“设其形貌”,所指应当是画像。

民间祠堂内除了摆放先祖神位,还会悬挂祖先画像拜祭

但也有人认为,宋玉所说的“像”,当是后人为先人所立的塑像。画像也好,塑像也罢,此时祭祀的方式显然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尸祭已不再是唯一的祭祀形式。

这种悬挂祖先画像祭祖的方式,一直影响至今,可谓源远流长。比如,深圳市南山区南头涌下郑氏宗祠、南山墩头村叶氏宗祠寝堂内,都供奉有祖先的画像。

深圳市南山区南光社区凤孙吴公祠。

魏晋时期已出现用祠版代替画像祭祖

有意思的是,从北宋的史学大家司马光到理学大家程颐,再到南宋大儒朱熹,都旗帜鲜明地反对“影祭”,也就是不主张用祖先的画像来祭祖。原因是画像一则不真实,二是与画像相比,祖先遗留下来的文章手泽,对子孙而言更有价值。他们主张一般百姓用祠版即可。

祠版是一种神主的低阶替代品,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主要供层级较低的没有资格使用神主的士大夫阶层使用。到了宋代,祠版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祭祖时常用的物件之一了。据北宋司马光《温公书仪》卷七记载,一般家用的祠版,用桑木制作即可。

03

神主

最晚到汉代,就已经出现了神主。

深圳市南山区南园社区吴氏宗祠寝堂神龛,

神龛用来摆放祖先神主牌位

《汉旧仪·补遗》中记载,汉高祖刘邦死后,用粟木制作神主,“长八寸,前方后圆,围一尺”,连尺寸形制都写得十分明确。待葬礼完成后,神主用木匣子装好,“藏庙太室中西墙壁坎中”。

《后汉书·光武帝纪》的注解里也引用了这段文字,但有意思的是,引文在“藏庙太室中西墙壁坎中”一句后,还多出十三个字:“去地六尺一寸,祭则立主于坎下。”这里的“坎”字,就是今天用来放神主牌位的“龛”字。

这十三个字清楚地告诉我们:平时不祭祀的时候,汉高祖刘邦的神主就放在宗庙太室西墙的壁坎里。等到祭祀的时候,就将神主请出来立于壁坎之下。后世用神主牌位祭祀祖先的方式,相信也是由那时沿用至今。

本期话题

你家乡的祠堂是用什么形式祭祀先祖的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