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集中研修 2022届河南省高三物理复习备考系列研讨会

 豫见物理 2022-04-22

1 活动简讯

[焦作十一中 翟静] 2022年4月20日下午2:30-5:00,由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组织的2022年河南省高三复习专题系列研讨会在河南省远程互动教研平台和腾讯会议平台上同步召开,此次会议由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物理教研员刘岩华主任主持,河南省各地市的高中物理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原名师培育对象张怀华高中物理工作室主持人张怀华老师携工作室全体学员参加此次高三复习专题系列研讨会。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工作室焦作十一中学员与学校物理教师们一起在工作室集中收看,外校学员在自己学校自主收看。

此次高三复习专题系列研讨会为焦作市教研专场,内容有一下三项:一、中原名师培育对象张怀华高中物理名师工作室成员、焦作市一中张文艳老师作《力学实验》专题复习课;二、中原名师培育对象、焦作十一中张怀华老师作《物理模型的建构与融合》专题复习课;三、焦作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靳玉保老师作题为《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三物理复习备考策略》的专题报告。

2 公开课展示

第一节课 力学实验复习专题课

焦作一中张文艳老师为全省物理教师做了题为《力学实验复习专题课》的示范课,以“轨道小车模型”在力学实验中的综合应用为主线,打破了不同力学实验之间的界限,用一套装置贯穿了整个高中常考力学实验,一气呵成。

张文艳老师以历年高考真题引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装置,抽象出“轨道小车”实验模型,并用该装置引出力学实验的高频考点和易错点,比如是否需要平衡摩擦力、是否需要满足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质量、以及如何与纸带或光电门计算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等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个是基础操作、基础知识类问题的复习;另一个是创新变式类问题的处理。课堂上和学生充分互动,设计学生实验和数据处理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和数据的生成与处理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实验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

第二节课 物理模型的建构与融合

焦作十一中张怀华老师为全省物理教师做了题为《物理模型的建构与融合》的示范课。他借法国科学方法论学者阿雷之口强调了物理模型的重要意义,并以2021年山东高考物理实验题为例,深度分析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并利用智能手机Phyphox中的加速度传感器测定了乒乓球在弹跳过程中的系列的滞空时间,真实地还原了这道高考题的物理情景,并对实验中出现的k值数据波动、k值缓慢递增等真实实验问题展开了深度探究。

随后,张怀华老师利用Working Mode深度分析了完全弹性碰撞过程与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的内在联系,将这两个物理模型深度融合,十分巧妙地构建了新型的弹性碰撞末速度公式,简洁、对称、有意义;好记、好用、易推广;将学生最为苦恼的二元二次方程组复杂推理运算转化为轻松愉悦的考场秒杀。

最后,张怀华老师利用新闻短片给出了2021年河南高考理综卷天体运动试题的巧妙解法。

张怀华老师指出,关心天下大事,关注科技前沿,与高三复习备考并不矛盾;高三学子既要脚踏实地,埋头备考,又要胸怀天下,仰望星空;并引用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在物理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 专家评课

焦作市教育局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物理教研员、正高级教师靳玉保分别对两节示范课做了精彩点评。

张文艳老师以“轨道小车模型”在力学实验中的综合应用为抓手,打破了不同力学实验之间的界限,用一套装置概括了高中物理中常考力学实验,师生共同总结和复习力学实验中的高频考点和易错点,让学生充分参与实验,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和数据的生成与处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实验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

张怀华老师的课堂中气十足,他用手机软件在授课中现场做实验,把纸面上的试题转化成可视、可动的真实实验。先理论分析,再实操检验,这让课堂变得生动,也给学生制造了兴奋点,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张老师还用Working Model仿真软件建构一维对心弹性碰撞等实验模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融合的方法,带给了学生多感官的听课体验。相信作为他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惊喜可能在下一秒就会出现。

4 专题报告

在示范课点评结束后,靳玉保老师为全省物理教师做了题为《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三物理复习备考策略》的专题报告。

靳玉保老师指出:高三的复习,要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要了解《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高考评价体系》《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等有关文件政策,要对当下高考进行思考。靳玉保老师以两节示范课为例,精选高考真题,详细地阐述了高三复习备考现阶段的策略,为全省高三复习备考做方法指导。

靳玉保老师对近几年高考全国卷的新变化、新考法做了详细阐述,现在的高考题考主干、重基础;重分析、强能力;重常规、有创新。高考备考要关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沉淀经典模型;研究高考真题,培养建模能力;引导学生培养“物理阅读能力”和审题能力;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加强知识的融合性和综合性。

关于后期备考,靳玉保老师从七个方面给出了建议,寓意“七上八下”,预祝今年的河南高考再创佳绩。

5 专家点评

[焦作一中张文艳整理]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物理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窦兴明对此次教研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焦作市组织这次教研活动很有针对性,切中了高考对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考察重点,即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靳玉保老师从教研员角度畅谈了高三后期的复习备考策略,并深度评析了两位老师的示范课中潜在的、不易发现的、但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窦老师指出,当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存在偏差,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回归到物理本源上,要让学生理清楚物理核心主干知识。在高三最后阶段的复习备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会想,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过得自己的方法和能力。教学中要加强知识和方法的融合性和综合性,增加知识应用的迁移性。让学生充分参与,深入思考总结,形成适合自己的、特有的方法。加强解题规范的训练,让学生把会做的题分数保证拿到手。

6 部分优秀研修成果选登

[焦作十一中娄文静] 下午在工作室的组织下参与了河南省高三复习专题系列研讨会的活动。这次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工作室主持人张怀华老师和工作室成员张文艳老师分别上了一节高三复习的展示课。焦作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的物理教研员靳玉保老师为我们带来了《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三物理复习备考策略》讲座。

张文艳老师作课的主题是《力学实验复习专题课》,在课堂设计中,张老师强调了力学实验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对力学实验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对于经典的力学实验,张老师组织学生现场实验探究,总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理论分析。最后,张老师以高考真题为例,对高考中的创新实验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总结出了力学创新实验的答题技巧。张文艳老师在课程设计中,创新性地打通基础力学实验,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为主线将力学主要实验进行梳理、总结,在实验分析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力。

模型建构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张怀华老师的作课主题是《物理模型的建构和整合》,以高考真题为载体,从两个方面对物理模型建构进行了详细的展示。在课堂中,张老师分别以两道高考真题入手,带领学生体会题目中描绘的真实情景。其中,张老师利用手机软件Phyphox对小球弹跳的过程进行了记录,并通过数据和图像对过程进行了梳理分析,帮助学生领会题目创设的情境。同时,张老师还利用电脑WorkingModel软件模拟了弹性碰撞的情景,并利用模拟的结果帮助学生理解碰撞过程。通过智能技术的帮助,学生很容易理解了题目,并在计算中利用探究结果,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最后,针对目前高三物理复习的情况,靳玉保老师在讲座中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教学指导。首先,靳玉保老师带领大家了解了高考有关的文件政策,提醒大家要关注课程标准中对知识要求的层次。接下来,靳老师通过对近几年来高考真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对当下高考的几点思考,并针对下阶段高三的复习备考工作提出了建议。虽然靳老师在讲座中主要针对高三教学工作进行了指导,但是,其中很多内容对我所在的高一教学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例如,在教学中重视理论学习,关注课程标准的知识层次。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物理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眼手嘴脑并用,利用图像对情景进行转化。在例题讲解时,让学生多分享“想法”,而不是“解法”。这些方面都是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注意的。

这次活动与我们的教学工作紧密相连,在学习中,也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的很多疑惑。我也会将这次学习的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同时,非常期待下一次的高三复习研讨会。

[焦作十一中许文波] 下午在学校的工作室聆听了高三的复习备考会,对于我们这些高二的老师来说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马上我们就是新高三了。

焦作一中的张文艳老师和焦作十一中的张怀华老师分别上了一节复习课,展示自己对如何更好的复习备考的理解。在张文艳老师的课中,她以轨道与小车作为出发点,涵盖了运动的描述、牛顿第二定律、测动摩擦因数、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验证动量定理等多个实验。依次分析了轨道是否需要平衡摩擦力、如何平衡摩擦力、气垫导轨的使用以及是否需要满足“m<<M”。这样的一个综合的复习过程对于学生把握力学实验的本质是有帮助的,因为除了应用的原理有所区别外,需要进行测量的物理量不外乎是时间、力、位移,从而计算出速度、加速度、功、动能(动量)。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张文艳老师准备了实验仪器,让学生分组操作。实验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平衡摩擦力”也不是轻松就能达到的。

而在张怀华老师的课中,他从一道试题入手呈现了整个模型构建的过程。这这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张怀华老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先是用手机物理工坊记录乒乓球下落、反弹的时间间隔(滞空时间),又用workingmodel模拟了两小球弹性碰撞的过程。我自己也已经开始学着在课堂上借助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了,因为有些问题只凭语言是没办法让学生细致了解的,学生没办法想象出相应的过程或轨迹变化等情景。越是复杂的问题越是这样。而信息技术手段无疑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有了第一次的直观展示,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就有据可依了。教师通过作图也可以实现同样的效果,但在准确性上还是不如计算机的。这届高三的一轮复习我希望在这方面下一些功夫。

而教研员靳玉保老师则高屋建瓴地从高考的走向(变化)入手逐条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备考建议。作为老师,自己平时其实并没有主动从这样的高度上观察、了解高考,工作的重点只放在了具体的某个知识点如何讲、某个专题如何讲。因此对高考的变化并不敏感。从这个角度看,在进入高三之前听一听他人的研究心得还是可以有一个更明确的备考方向的。

[焦作十一中朱桂萍] 今天下午在张怀华老师的引领下名师工作室全体同仁参加了2022年河南省高三复习专题系列研讨会,听完报告后收获很大。

第一节课师焦作一中张文艳老师的《力学实验复习专题》,基于轨道小车为器材的力学实验,从实验目的上总共分为了五类;从实验原理上又强调了每个实验的区别,重点探究了是否需要质量满足远远大于的关系,以及是否需要平衡摩擦力,怎样平衡摩擦力,从测速方式上又分为纸带打点测速和光电门测速,并且从数据处理上讲解了测量加速度和速度的方法。其中,中间有老师演示的环节,也有小组实验环节,同时也有学生上台亲自动手环节,在数据处理中,学生用自己打的纸带练习求加速度。同时,又以一道基于轨道小车模型的验证动量定理实验的高考真题,讲了高考中实验的创新考察。整个设计站位高,环节层层递进,学生参与度高,效果较好。

第二节课是张怀华老师的《物理模型的建构与融合》,首先在开篇向同学们讲解了物理模型建构的含义,强调了物理模型建构的重要性。在授课环节,以去年全国高考真题向同学们展示了高中物理建模能力的重要性,首先通过审题分析,使同学们建构数值上抛的物理模型,这样的话将一个看似复杂的无从下手的情景问题转化同学们比较熟悉的运动,运动规律瞬间映入脑海,体现出建构的思想。更令人惊叹的是,张老师又利用了phyphox物理工坊仿真软件以乒乓球撞地反弹最后停下来,使情景再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现出融合思想。整个环节张老师高屋建瓴,出手不凡,令人眼前一亮。同时,自己作为名师工作室成员,要以张老师为榜样,在平时教学中要将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融合,方便教学。

最后,教研室靳玉保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肯定了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同时,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向我们一线教师强调了高三备考中教师应关注的几个方面。

感悟最深的是,他在报告中所说的这样一句话:资料上的思维导图,以及学生知识点的摘抄,都不是学生本人自己的东西。是的,平时在教学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让其整理章节知识点或者整理错题本的时候,都是直接将资料上的知识点抄一遍在整理本上,或者将错题答案,直接按照标准答案抄过来,发现错题本整理的特别好,笔记做的特别好,但是成绩考不出来,正是因为知识不是自己的,没有迁移内化变成自己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老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审题能力的培养,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审题能力差,并不是说语文理解能力差,而是学生不能将题目中情景,文字与物理问题建立联系,建构物理模型。

那么我觉得首先需要学生对平日练习的物理模型非常熟悉,心中有数。而老师在教的时候,应当注重学生模型建构和审题能力的培养。与其教师一人读题审题说思路,说解法,而不如让学生自己说想法,同时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总之,报告会收获满满,我也会继续努力,向几位前辈学习,吸取他们的优秀做法,更好的最好物理教学工作。

[焦作十一中张世超] 张文艳老师将历年常考的力学装置放在课前,提出力学实验常见的典型问题,并让学生讨论。在学生出现争议问题时,难能可贵的是张老师在高三这么紧张的复习强度下,能够带领学生回归基础实验,让学生亲手再做一次实验体会平衡摩擦力,再认识光电门和气垫导轨等装置。相信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再加上长期系统化理论复习的思考,对导轨和小车装置的力学实验中常出现的问题,会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最后又展示了一些力学高考题的创新点,总结实验题的基本做题思路,让学生感受创新,却又不怕创新。整节课稳中有新,条理清晰,学生参与度高,个人收获颇多。

张怀华老师的课,站位很高,给我们展示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理论课的融合,同时将模型建构的过程和建构后物理问题的简洁性和本质,很好的表达给学生。课程设计的简洁流畅,亮点频出,只能望其项背,尽力学习中。

靳玉保主任的报告结合高考题为我们总结了近年高考题的特点,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重视信息获取和整理加工能力,重视问题的情境,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多方面。其实自己平常也对高考题比较熟悉,但是从来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对比总结归纳,靳主任的分析提纲挈领,很有指导作用。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呢?靳主任的报告接地气,可操作,日常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进行专题训练,例如审题的培养,建模过程的培养,关键能力的培养,规范答题的培养。我觉得这些不仅适用于高三,在高一高二我们能够高屋建瓴,提前入手思考如何落地这些理论,相信高三学生会有更大的突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