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晔----三国时期魏臣谋士

 liuhuirong 2022-04-22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今安徽寿州东南)人。三国时期魏臣。刘晔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经郭嘉推荐为曹操效力。官拜魏国太中大夫。他对袁绍作战时提出用发石车,击退了敌人来自营楼的攻击。刘晔,三国时期魏国大臣。他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曹氏三代重臣、战略家,献过许多妙计。官拜魏国太中大夫。屡献奇策,但其后所献取蜀灭吴之策,皆未被曹操和曹丕父子采纳。

  汉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伐张鲁,破阳平关,直入南陈,遂平汉中。巴七姓夷王朴胡等率族来附。主薄刘晔趁机进日: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待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也。今不取,后必为忧。刘晔的分析的确很有见解,对当时的形势和对手的优劣都有正确的判断,极力主张要得寸进尺、挟东川胜利的余威,一鼓作气拿下西川,消灭立足未稳的刘备;但曹操不从,他不想有得陇望蜀的念头,仅留都护将军后转任征西将军的夏侯渊督平狄将军张郃、平寇将军徐晃守汉中以拒刘备,自己匆忙引军还师中原。对于曹操的此举,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世人众说纷纭,尚无明确的定论。

  究竟是刘晔的谋略高明,还是曹操的行动正确?世人也是各据其词。

  其实,曹操在胜利面前突然撤军,使刘备有了喘息之机,也是出于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早在当时,法正就直接看出其中的原因,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当时就汉中方向而言,曹操是取得了相当有利的可进取之机;但从当全局来看,曹操不但无优势可取,反而处处都是危机四伏。在朝廷中枢,曹操谋士虽多,但缺少能替他把持局面的可之士。本来曹操出征在外,家里的全靠荀彧看守门户,可荀彧在建安十七年就病故于寿春,连本来可以用作替补的荀攸也于建安十九年薨,许昌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忠于皇室的汉朝旧臣和曹魏新贵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暗中较劲也逐渐走向公开。从而影响朝政的把持,危及到曹操的统治地位。曹操离京近一年,难以保证这中间没发生变故。必须回去看看才放心。刘备虽然刚夺下西川,民心难稳,但其实力却正当顶峰。不但荆州的旧部没有多大的损失,而且纳入了西川的精英和前来归降的马超余部,如果曹操真的入侵西川,那与征讨东川张鲁时的情况完全不是同一回事了,别说短期拿下西川,恐怕连能不能打进去还是个问题。一旦发生混战,主力如陷入泥潭而难以脱身。同时别忘了关羽久据荆州,雄心勃发,养精蓄锐虎视眈眈一心在寻找时机北伐中原,使深知内情的曹操如坐针毡,因此在曹操的心目中始终将荆州的关羽作为自己的心腹大患。平定关中马超之乱一结束,便立即从关中调来征南将军曹仁和汝南太守满宠屯樊城、以镇荆州,遏制关羽的发展。后又调来徐晃屯宛城作为后援。进行严防死守,丝毫不敢松懈。而东线合淝的战事自建安十八年以来就一直呈胶着状态,面对东吴的进犯,虽然有张辽李典乐进在抵挡;但刘备为了缓解汉中的险情,竟不计前嫌地主动与孙权连和,分出自己辛苦夺来的荆州中的江夏、长沙、桂阳于吴,暂时消除了两人的对抗阵势,使自己消除了来自东吴方面的危险,一心对付北方的曹魏;也使孙权能在对抗中抽出身来,更加倾全力用于合淝方向的进攻。

  在当时的局面,如果曹操真的听从刘晔的进言,发兵取川的话,不但难以如愿以偿的夺下西川,反而极易是诸葛亮在隆中时规划的两路出兵成为现实。再加上孙权在合淝的牵制性配合进攻,刘备极可能会占尽中原的先机。而曹操即使能取得西川方面的胜利,也肯定丢了中原,与刘备易地而据。曹操也应看出这一点,但他不会做以西川换中原的赔本买卖,所以他在胜利面前撤军了。回过头先救合淝之急,击溃孙权。然后留守邺,多在长安、洛阳两地居中策应各方,顺利地平息了许昌之乱。后来,虽然被刘备在东川方向捅了个口子,夏侯渊阵亡。就连自己亲自去救,也难以挽回颓势,丢了汉中。但曹操在中原的根基还是没有受到震动,始终占据天下先机。

  综上所述,刘晔所提的得寸进尺之计对前线的实际情况看得精准,也有远见,听起来很实用也挺诱人,但他缺少曹操那样统筹全面识大局的战略眼光,权衡轻重知得失的战略头脑,在小利前不忘根本的坚定立场,所以他只能当个出色的战术家,而成不了战略家。曹操能开天辟地成就开国的大业,而刘晔只能在其位上尽忠职守。

  曹操为什么不重用刘晔?

  1.刘晔身为汉室宗亲,阜陵王的后裔,在汉室没有灭亡的前提下曹操不敢倚重他。

  2.刘晔投奔曹操之前是淮南一带的军事首领,他杀掉郑宝,兼并其部众,当时很有机会自立为军阀。基于这段历史,曹操也对刘晔不放心。

  3.刘晔本人的才华无法与曹操的一线谋士相比,他在曹操时期的第一次献策晚到曹操征张鲁的时候,可见刘晔只是一个替补谋士,只有在荀彧、荀攸、郭嘉等人已去世的情况下才有他说话的余地。

  也是由于上面三个原因,刘晔才能在曹丕时代被重用,因为曹操已死,汉朝也被取代了,魏国这时候也缺少刘晔这样的谋士。

 许多人在读三国时期的历史书籍的时候都记住了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像曹操等等的,可是也有很多有才能的人被埋没了,其中有一个叫刘晔的人就是这样的。 刘晔是光武帝的后代,他的母亲在很早的时候就去世了。不过在去世之前,她的母亲嘱咐他在长大之后要把自己父亲的小妾杀掉。那时候的刘晔只有七岁,很多人觉得他不会记住母亲当时说的话。可是没想到刘晔长到十三岁的时候,真的拿着一把刀把自己父亲的小妾杀掉了。这时候他的父亲惊讶的说不出话来,同时也深深的敬佩他如此小的年龄就有如此高的胆识,也没有怎么惩罚他。

  后来在刘晔家乡出现了一个非常嚣张的土匪团伙,经常的欺负当地的百姓,并且占有了大量的土地。刘晔从内心里想除掉这帮人,但是这些人势力比较大,刘晔一直没有想到什么很好的办法。终于有一天曹操派自己的使者来这个地方视察,刘晔主动的找到曹操的使者,想和他结交一下,而这个时候土匪的团伙首领也想要巴结曹操。于是刘晔置办了一桌酒宴,请曹操的使者来喝酒,同时也叫上了那个土匪团伙的首领。就在喝酒的时候刘晔杀掉了这个土匪的首领,并且提着这个首领的脑袋跟他的部将说,这是曹操的命令杀掉首领,谁敢反抗的话就也会被杀掉。这群土匪认为刘晔是曹操的人于是就带着队伍投奔他。但是刘晔觉得这帮人没有经过非常严格的训练,没有战斗力,只是会欺负老百姓,自己带着这样的队伍非常的麻烦。于是就率领这支部队投奔了当时的太守,自己也在太守身边做了一个官。可是不久之后孙策率领军队打败了这个太守。无处可去的刘晔就投奔了曹操。不久之后曹孟德率领军队准备攻打寿春。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叫陈策的人率领自己的军队守住一个险要的地方,严重威胁曹操军队的安全。刚开始的曹操并不怎么在意这个人,就派了这几个将领去攻打他,结果失败了。这个时候刘晔就建议曹操派使者去招安这个人,然后让曹操率领大军随后,因为这些人害怕曹操的军队就投降了。刘晔也因为为曹操贡献了这个计谋而升官。

image.png

  后来曹操在出征张鲁的时候军队粮食不够吃了就想退兵。刘晔向曹操建议,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坚持攻击张鲁。因为军队士气非常旺盛,如果要是退兵的话,就什么都没有了,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带领自己的部队继续攻击张鲁最终获得了胜利。得到汉中的土地之后,刘晔建议曹操趁着刘备刚刚攻占益州人心不稳的时候,发动兵马进行攻击。可是这时候的曹操没有听从刘晔的话。后来刘备在益州稳定下来之后,曹操屡次派兵攻打也没有取得成功,甚至连之前得到的汉中这块土地也被刘备攻占了。 孟达因为犯了错误投降了曹魏。曹丕觉得非常的高兴,就打算派孟达驻守一个边疆重要到了军事要塞。刘晔建议曹丕说孟达这个人没有什么才能,而且没有忠心,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叛乱,可是曹丕当时并没有听从刘晔的意见。果然没过多久,孟达反叛,幸亏当时的司马懿及时出兵杀掉了孟达,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祸患。

image.png

  后来吴蜀两国因为争夺荆州开战,吴国在这个时候派使者向曹丕求救。这个时候的刘晔就建议乘势出兵攻打东吴,如果将东吴灭亡的话就剩下一个蜀汉,曹魏统一天下的日子就不远了。可是曹丕觉得如果这个时候派兵攻打东吴的话不合乎道义,最终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后来蜀汉和东吴两个国家休战罢兵,曹丕也失去了统一天下最好的机会。 当时的曹魏政权虽然统一了北方,可是并不包括辽东地区。当时这个地区发生了变乱,公孙渊杀掉了自己的叔叔成为了辽东的最高统治者。这时候的刘晔建议曹魏政权趁着公孙渊刚刚继位,军心不稳的时候一举出兵攻占辽东。可是他的这个建议也没有被曹魏掌权者所采纳。就这样公孙渊取得了领导权之后,慢慢的训练自己的兵马,积攒军粮。觉得自己实力强大之后,就开始出兵发动叛乱,曾经一度攻占了曹魏的很多城池。好在当时司马懿率领兵马打败了公孙渊,并且成功的将辽东的土地占领,才彻底解决了曹魏政权的忧患。

  通过这几场战役之后,司马懿在军中的威望慢慢的越来越高,也为之后能够夺取所有的大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刘晔的这几次建议,因为没有收到采纳,也使得刘晔心情非常沮丧,在以后过程当中没有在为君主提供什么计策了,白白的埋没了自己的才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